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教学论文,中文化论文,意识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为此,《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英语课程目标应包括“文化意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首次将“文化意识”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一起列为五大课程目标,同时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细化了文化意识目标(教育部,2003)。这标志着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目标由单一注重工具性向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转向,也标志着文化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从此具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知识(knowledge about culture)是对中外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文化理解(understanding of culture)是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和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又可理解为文化敏感性和自觉性(cultural awareness),是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以及根据交际语境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能力(a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根据所处文化环境和交际各方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各方文化身份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课程标准所界定的“文化意识”目标,不仅仅涉及文化知识(knowledge)的传授,还包括理解能力(understanding)、自觉意识(awareness)和实际跨文化交际能力(competence)的培养,四个层次缺一不可。如果说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靠合理配置的教学素材,那么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则要仰仗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师日常教学中的潜移默化。我们还应注意到,“文化意识”目标与其他四项教学目标,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目标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互为补充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整合教学的形式,不宜孤立而行,将文化教学简化为文化背景知识的讲授,或与本国的情况做做对比就草草收场,那将不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本文拟从英语教学中文化知识教学的现状分析入手,深入探讨文化的内涵、文化教学所遵循的原则、文化教学的途径以及文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等,探索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增强学生文化差异敏感性和包容性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得体性。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 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所采用的“听说法”和“语法—翻译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反复练习某种语言结构(如句子、词汇等)来达到使学生掌握语言的目的,从而忽视了文化知识,无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英语时遇到的文化干扰问题。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往往理解不了语言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因而无法正确理解并使用带有文化信息的语言。原因大致如下: 1.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 传统的语言教学不注意语言使用的实际价值,只注意语言知识能力的提高,没有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侧重于在课堂上详细地讲解语法规则,解释词义,而对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却重视不够,导致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和价值观念缺乏了解,不知道该如何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2.语言环境的影响 语言环境主要包括:课堂教学、校园、家庭及社会环境。母语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最广泛、最细微、最深刻的,在人的脑海里是根深蒂固、永生难忘的。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尽管掌握了大量的词汇、语法知识,由于受母语思维定势和文化习惯的影响,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会不自觉地把汉语的使用规则套用于英语,有意无意地将汉语的文化模式强加给英语,结果违反了英语的语用规则,导致交际失败。 3.文化意识教学体系和评价指标缺失 目前英语教学没有一个完整的文化教学课程体系。学习者在各个阶段应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教师和学习者都不明确,这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造成了一定的困惑,也为一部分不注重文化教学的教师找到了一个逃避文化教学的借口。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考试的测试题型包括:Listening,Multiple Choice,Cloze,Reading Comprehension,Translation and Writing。这些题型的考查范围应该说比较全面,但现实生活中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运用英语进行得体的跨文化交际。这一结果反映出我们现有的语言测试方式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没有起到应有的积极影响。 4.教师对文化意识培养不够重视 由于受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有些教师没有把教授文化知识和教授语言知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有的教师认为,文化只不过是由语言传递的信息,并不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基于这种认识,文化被看成是与语言脱离的教育目标,并人为地弱化跨文化知识的教学。很多教师对传授语言知识、讲解语法结构驾轻就熟,但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时,就会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识不够丰富。 5.文化意识具有隐蔽性 学习英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异国社会文化的过程。文化的大部分内容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隐性的。例如,在英语中“red”一词的指示意义是“红色”,其隐含意义则是“暴力”,具有贬义。但通常词典上只给指示意义而不给隐含意义,这往往使得初学者无从知道其隐含意义,更谈不上用该词汇进行得体的交际。 二、文化意识的内涵 培养文化意识,首先应厘定文化、理解文化内涵。关于文化的界定,据说有200种之多,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人们普遍认为,文化的概念非常宽泛,涵盖人类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换言之,文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涉及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学、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到衣食住行、娱乐休息、劳动生产、风俗习惯、教育卫生、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文化学家通常把文化分为三个层面:表层文化,又称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的产物,如建筑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戏曲文化等;中层文化,又称制度文化,指的是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文化,又称观念文化,指的是人的价值观、宇宙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著名语言学家邓炎昌(1989)也指出:文化不仅包括城市、学校、建筑等物质的东西,而且包括思想、习惯、社会制度、家庭模式、语言等非物质的东西。简单地说,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史进程会使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存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从文化内部结构看,文化有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分。可以说,文化在一定的时空背景下积淀而成,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具有独特的民族性,潜移默化地影响、规约着该民族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康淑敏,2010)。笔者理解,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价值观念、信仰、态度、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另一群体的显著特征。正是这种文化在群体上的差异性导致了国际合作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显然,理解文化内涵是培养和提高文化意识的前提和基础。英语教师在教授语言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的基础上,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懂得文化是一个广博的概念。而语言是一个民族历史和智慧的积累,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学生学习某种语言而不知道这种语言的文化习惯,是不能正确使用这种语言的,哪怕他的语音、语法都正确。 三、文化意识教学的原则 文化教学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不应有任何随意性。一般说来,英语文化教学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1.关联性原则 中学英语教学毕竟不是专门的文化教学课,它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形式的掌握和对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规则的了解。因此,文化教学只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课堂上所讲解、阐释的文化知识必须与课文紧密相关。针对课文中零散的文化知识,教师应指出其文化内涵或讲明其文化规约,旨在让学生增进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2.循序渐进原则 任何教学活动都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该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譬如,初级阶段应以导入交际文化为主,介绍打招呼、打电话等日常生活交往中英语文化的方方面面,以及语言中相应的具体表现形式。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逐渐提高,交际文化因素应逐渐扩展到具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语、习语、典故以及话语、语篇结构蕴涵的文化因素。 3.系统性原则 文化教学应与语言教学同步,否则会导致语言和文化脱节的不良后果。文化导入要合理安排所讲文化内容,尽可能做到系统性和准确性,避免主观随意性。 4.实用性原则 文化导入应遵循实用性原则。除了文化的讲解应结合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外,还必须针对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需要。学习语言并了解相关的文化,其目的是为了交际。如果所学的文化知识与学生的日常所需相关,与语言能力的提高相关,那么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就会加强,学习效率就会随之提高。 5.难易适度原则 对于中学生来说,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不宜太难。太复杂的内容和远离他们生活实际的内容难以消化,也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课堂教学时间比较有限,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要恰到好处。重要的英语文化特点要重点讲,如礼貌文化、诚信文化、宗教文化,尤其是宗教文化。 四、文化意识教学的途径 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加深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掌握处理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微妙问题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1)教材内容激活法 不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是学生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等,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例如,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信仰、政治主张和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属于个人隐私,是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用谈论天气的方式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所以,当教学有关天气的内容时,教师应有意识指出这一文化背景,并告诉学生谈论天气的方法多种多样。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可以使学生学到生动的文化知识,通过这种对比,可以逐渐减少学生受母语影响而造成的语用错误。 (2)对比讲解法 英汉文化间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在教学中只注重语言形式而忽略文化差异,学生往往会犯文化错误,在交际中造成语用失误甚至文化冲突。对比分析两种文化,有助于加深彼此间的了解,消除误解。不同文化间的对比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大至价值观、思维方式,小到社会规范、生活习俗。结合语言教学,英汉语中词汇、习语、禁忌语、委婉语、比喻等不同的文化内涵对比应引起特别重视。 (3)情景渗透法 由于真正的目的语环境很少,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虚拟的目的语环境,让学生亲身体验目的语文化。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可设计情景对话、角色扮演等活动,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正确选择得体的语言、表情和语调进行表演。这类活动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所接触到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机会。如,在教授打电话这一交际语言项目时,我们先让学生观看两个英国人打电话的录像,以此来了解西方国家打电话的文化习俗,然后组织学生创设情景,增加与情景适当的“交际”内容,让学生在一个个虚拟的“片刻”情景中进行语言实践。这样,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和文化,增强了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和意识。 (4)诠释补充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零星的文化知识点,这时可以采用诠释补充法对所遇到的知识点进行解释。例如,在学习某篇课文中遇到了某个地名,就可以结合文章内容挖掘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背景,如所在位置、典型地理条件、独特风土人情等。这种文化知识的补充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更加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词汇、短语讲解法 ①单词。单词与语篇一样,同样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大餐(何自然,1997)。在语言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对词汇文化含义的介绍,尤其是一些典故、谚语等,它们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语言所折射出来的深厚文化内涵。例如:笔者在教学toast一词时,给学生引入了如下内容并用多媒体呈现:toast既是“烤面包片”,也表示祝酒,这是由于旧时英国流行的一种习俗而引起的。过去英国人喝酒时常把一块放有香料的烤面包片加入酒中,据说这样可使酒味更美,该习俗在莎士比亚时代尤为风行,所以我们今天有to drink a toast的说法。 ②谚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green和hand的中文意思,但若把它们放在一起,其意思就有人不知道了。原来英国是一个航海业发达的国家,为了维护船只,工人们经常用绿色油漆来漆船,而新来的工人没有经验,所以手上经常会沾满绿漆。“green hand”就是生手、新手、菜鸟、没有经验的人。 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英汉词、词组的对应性及不同的文化内涵,如颜色词、动植物词汇、数字等的文化内涵;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成语、惯用语、俗语、谚语、格言等;源自希腊、罗马、北欧神话、《圣经》及其他文学名著、历史事件和风俗习惯的词语。 2.强化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渗透 (1)建立课外网络学习社区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中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手段和丰富的资源,也为课外文化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首先,建立网络学习社区(learning community based on network)。在以英语教研室为单位建立的共同学习社区内,应配备资料共享区,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上传文化学习的资料并不断进行更新。其次,在此社区内建立不同文化场景的虚拟平台,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由选择任何一个虚拟场景,置身其中,体验文化差异,培养区别文化差异的能力。再次,在此学习社区中设置聊天室等在线互动的功能。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文化方面的问题可以方便快捷地和同学进行讨论,向教师进行咨询。最后,学习社区中设立以不同文化为主题的视频展播区,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不同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强化文化意识。如《走遍美国》中关于美国人怎样过圣诞节的场景,足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国这一传统节日的气氛,从而加深对西方文化生活的印象。 (2)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①举办专题讲座。针对一些系统性的文化知识,教师可以定期、限时、有的放矢地邀请一些专家、学者进行系列性的专题讲座。通过此种形式向学生介绍、解读不同国家政治、经济、教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在比较和鉴别中实现跨文化能力的发展。 ②开展文化主题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主题活动,比如开展文化周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等,这些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能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例如,教师在圣诞节前夕的一周内,让学生搜集并讲述关于圣诞节起源的故事,以聚会的形式模拟英语国家如何过圣诞节。通过聚会,学生对英语国家的节日文化从饮食、穿着、起源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③建立课外阅读档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开列课外阅读书目,开展“读书活动”,收集一些辅助性的课外阅读材料,如短篇小说、故事、剧本等,这些都是了解民族文化的最生动丰富的材料。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有助于获得和积累有关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并且与语言学习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④利用乡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中学英语课程中利用课程资源具有学科特殊性,利用乡土文化并渗透到英语课程中更具有特别的意义。因此,英语教师有责任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关注所在地域乡土文化的呈现方式,甄别、挑选乡土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分类和汉译英的语言文本转换,同步搜集英语介绍的各种乡土文化知识,并有效地渗透到日常英语教学中。 五、文化意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文化意识的培养应从深度剖析文本的文化内涵入手,以此丰富英语教学(刘林峰、王俊,2013)。很多文学经典和文本阅读材料是传承文明与文化的载体,他们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是学生学习民族智慧和文化的最好媒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补充文化背景知识、解读文化现象、介绍相关文化内容、分析典型文化事例,使学生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并注重分析文化间的异同,增强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第二,文化教学不能厚此薄彼,要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特色,我们既要看到各种文化之间差异、冲突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们统一、共存的一面。文化本身是平等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文化本身没有高下优劣之分,无论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都是在历史发展中前进的。面对不同的文化,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性地、包容地对待文化差异,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体会文化差异,深化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以正确的态度、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弥补文化差异所引起的误解。 第三,文化知识教学不能舍弃本民族文化。外语教育中文化意识的培养要以培育本民族文化自觉为基础,因为跨文化交际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于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借鉴和吸纳外来文化(康淑敏,2010)。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内容仍具有普世价值和现代意义,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以人伦为中心、重义轻利的思想是新世纪人们从理想道德、高尚人格上所需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文生态观为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的智慧应该成为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和谐相处的基本原则。因此,英语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为今后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打下基础。 第四,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文化意识的形成、文化知识的习得以及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是不可能仅仅依靠有限的课上时间就能做到的(任丽,2012)。因此,跨文化知识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以此扩大跨文化知识的接触面,如建立课外阅读档案、撰写文化日志等。 第五,文化知识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体验。跨文化知识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体验,将文化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积累—体验—领悟”的过程中建构个人文化素养,在通晓本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包容异族文化。例如,课堂中的小组活动、观看英语原声电影等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充分体验来获得文化知识,养成积极的文化态度并形成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之,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同时需要导入与目的语有关的文化内容,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以及对文化知识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英语教师应意识到自身的缺点,注意自我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多读一些现代英语文学读物,看一些外国电影和电视节目,阅读一些介绍西方文化的文章和学术杂志,注意从教材中总结对比中西文化差异,争取尽快提高自身的英语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以适应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_英语论文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