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摒弃的街象——批判性的回归与重构论文_陈佳妮

棕榈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处于“空城”现状的汕头小公园,由八角亭延伸出呈放射状的老街和以骑楼为主的历史建筑的街区,曾经是充满生机的城市中心地带。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建筑的破败不堪和野草丛生渐渐吞噬这片繁华和灯火,寥寥无几的游客偶尔来到这里倾听残旧街道诉说的记忆,同时这里也是汕头市一直难以“处置”的一块近代文明地皮。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和图像搜集,分析小公园街道景象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情感,探索本土街道景象与本地价值保护和发展的联系。通过记录、描述的方式批判性地回归和重构街道景象,挖掘街区潜在价值,对汕头市小公园以街象价值作为场所复兴的重要动态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街道;景象;批判性地域主义

The abandoned image of street-returning and rebuilding with thinking of Critical Regionalism

Absact:Being a “Ghost town”,the small park of ShanTou Which as a vivital old city central radiate the street to all direction prominently stands the sotto portico beside.The wrecking buildings and the weeds swallow the prosperous and the lights in this area,very few come here to pick up the broken memory in every corner where became a place can be hardly revive.This paper analysis the image of street in small park which present the culture value and emotion after researching the local papers,interviewing and pictures disposing,and dig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mage and the protection.The thinking of Critical Regionalism is an injection to the image of street returning and rebuilding,which could present the potential value and have a significant direction of the reviving dynamic aspect on the space.

Key words:Street;Image;Critical;Regionalism

1 旧城与改造

正如简·雅各布斯所述:“多样性的自我毁灭可以发生在街道,在拥有活力的一些小的地方,在几条街道组成的区域里(街道群),也可以再整个地区里。后一种情况最为严重。”【1】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面临部分地区的新兴或部分地区的自我衰亡。陷入了十年改造困局的小公园片区,曾经是汕头的城市发祥地。一位老市区居民这么回味着小公园的过去。

“最繁荣是1933至1937年遭日本飞机轰炸之前,因为有这家南生公司,很美。还有布铺,所有的绸缎铺都在安平路,从居平路来到小公园全部都是绸缎行,都是很大间的。那里中央酒楼夜间唱曲,播音。小公园人流来往,纳凉,夏天很热闹。”

小公园原本是设有假山、喷水池,树的公园,后在中心建八角楼,名为“中山纪念亭”(小公园亭)。1930年开始的城市发展依托优越海河条件,被海包围的城区具有半岛式的用地特征,并形成了以小公园为中心的放射状的路网格局,骑楼街巷是城市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曾经繁华的中心地带后名为“小公园”。

随着汕头市东部经济带的发展和商业点的外移,位于西郊的小公园渐渐退却了繁荣的景象。1993年政府协议出让土地引资改造“百载商埠”老城。9年间,地价翻番、拆迁资金断裂,改造遥遥无期。安排规划的小公园旧城改造项目占地150亩,其中包括小公园保护区122亩、退迁安置区28亩。直到现在,小公园只剩下残败的空壳和偶尔路过的人,中心一带的居民和商家被强制迁移,未来的政策之举备受瞩目,70%的危房率成为这个片区建筑改造的难题,街区的人口、交通容量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商业与旅游开发的需求,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2 自下而上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式的回归与重构

一个城市或区域的衰落总是面临着传统与革新的问题,正如当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现代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一样,民居的建筑不能把它当作僵死的样式,无论内容与形式、技术与艺术,它的生命力在于要随时代发展,从产生它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技术体系诸多源流来多方面地寻找其规律,发挥创造,不能流于形式的模仿或一些符号的提取,应从创新的角度使其更加茁壮,不能在全球化的强势下任其枯萎。【2】旧街区的改造也应该秉承“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思想,关注地域街区的文化内涵,又能高瞻远瞩地发扬时代批判与创造精神。革新,必须站在原有的场所,寻找记忆的碎片运用“最适”的方式创造新的共鸣。

2.1 回归街象

街象,即街道的景象,是人的活动与街道的空间形态交互影响的表现。人的行为的个性和多样性可以通过人在街道上的活动所呈现,即步行,停留,玩,观察等,这些都是都市生活的总和。【3】 街象的研究从旧城街巷曾经具有的城市功能与市民生活场景出发,更多关注街道原本的形态环境与个性特征,通过实地调查与图像分析,阐述小公园一带由空间形态(道路两边的建筑情况、路网格局、尺度)所影响的不同使用者和使用方式,还原人们在街道上的生活场景从而呈现这个地区所承载的情感经历与本土价值。

2.1.1自下而上的地域文化

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格局造就了特殊的地域文化。近代中国沿海地带的商贸活动促进了汕头市的发展,汕头埠是当时商业活动最活跃的地带。旧城的优越地理条件增加了民间对开展大小型商业活动的需求,促使了骑楼建筑在沿海一带成片建起。(骑楼,作为一种私有性的商住功能的民用建筑,利用外廊给行人提供舒适的步行空间,与商品经济下的“利己主义”没有相悖之处,因此在当时受政府大规模推广。)城市规划和人的需求与当时社会的发展环境相适应,人们集聚在那里生活、生产、消费,形成一个良好健康并具浓厚本土风情的城区环境。

为协调自然水体与城市用地的关系,30年代的汕头市道路规划采取了放射状的路网骨架。(图1)这种放射状的街巷布局与围绕在中心公园的转角型骑楼较多有很大关系,(图2)因为放射状的路网必然产生多个楔形空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三角形用地,必然派生大量转角型建筑,良好的街面视线,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良好的商业环境,街道格局生动有趣,零售店布满整个街区,百货大楼、银行、酒楼在城市化初期环境下具有地标的性质并散布在小公园片区的不同位置,共同为人们在城区的公共生活创造多样性的选择。【4】

图11 街网格局

图2 转角骑楼

2.1.2地域文化与街象

空间形态环境是反应活动于其中的人们的行为模式和使用方式的必要因素,它包括自然和人造环境。[5] 是街象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街道与由设施和人的活动因素所组成的变幻莫测的形态环境总是相互作用着。[6] 以街象作为地域特征的主要目的的研究是对空间形态环境发展历程的了解,通过搜集图片和当地采访调查小公园原有的自然和人造环境要素,分析街区空间形态和人们行为活动的模式,展现本土街道上的生活场景和其所衍生出的地域文化,为旧区改造提供指导意义。

2.1.2.1 街道的功能

自下而上的民间商业需求兴起了城市中心地带的骑楼风潮,骑楼因不同开发商、占地空间、用地性质而各具特色,并以不同形式融汇着潮汕工艺装饰艺术,巴洛克式屋顶与碑亭式构件、木质百合窗、新艺术运动时期的铁艺术装饰等各自安置在不同街区不同建筑各自的部位上,街道与转角恰到好处地穿插在骑楼间,美轮美奂,每条街道的骑楼样式不尽相同,当地居民可以随意穿梭楼宇间,通往各自目的地,街道两旁的骑楼建筑上几层具有居住的功能,其底层柱廊所留出的灰色空间为人们提供了零售的空间或是路人作为遮阴、休息之用。(图3)处于安平路的百货大楼,永平路的永平酒楼,升平路的“老妈宫”,还有本地的老字号餐饮店、衣柜制作店或糖果店等的店牌路标似的分布在各大街小巷,每条街道都通往中心纪念亭,这些场所为人们在当地的生活消费提供了便利和多样的选择。夜幕降临,有些街边的老板们拼贴玩具似地拿起一块块门板封住了大门,或是一两条街道会悄无声息,百货大楼附近的道路则布满了像是每天都相约好在这个时刻讨价还价的人们,灯火下的街摊和板车上的货物吸引了饭后闲逛的人群和到处逗留的小孩,就算只是纯粹想前往教堂、剧院或书店的人,或是仅仅慕名而来寻找地道小吃的人也会停留下脚步凑上前去入手几个物件,有些街道在晚上成了人们饭后闲逛的地方,中心纪念亭偶尔的小剧场演出、棋牌活动、小吃摊吸引众多过往人群,相同的时间点相同的地方人们活动的随机性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图4)

图3:街道两边的骑楼 图4:中心纪念亭的人群

2.1.2.2 街道的结构与尺度

街道结构取决于它自身出现时期人们的出行方式的尺度环境(行走或汽车)。[7]作为一个慢行方式为主的道路网系统,每条大街都在150米左右的长度间相互穿插着,静谧与热闹两个世界总是在无意的一个转弯来回转变。(图5)以中心的购物地带向外放射出的剧院、医院、学校、居民区等,总有捷径便利到达。除了联排的小层骑楼,类似南生百货、邮政局、老妈宫等较大型的建筑体共同组建了小公园的基本格局,它们是的特殊地标,它们屹立于各街的一端,经过的人们总是能一眼就看出并得到定位。小的零售店相邻排列在不超过150米左右的路的两边,在占地面积并不大的街区里数量也总是刚刚好地与各大建筑的分布维持着空间资源分布的平衡,它们承当着各自的功能,形成了一个内稳定的系统。街道的尺度和功能适应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并促进了社区的公共交流。

(图5)夜晚不同街段的活跃程度

2.1.2.3 街道的活动群体

流动摊位总是与街道的人流量相互作用着,大规模的流动摊位占领着一些人流量较大的街道,1997年6月,经市政府批准,安平路正式被开辟为“安平灯光夜市”,主要是为解决部分下岗职工、低保户和残障人士的就业问题。(图6)由于街摊被允许,夜晚道路的灯火总是在19:00到23::00左右,有些街摊小吃会持续更晚。人们应接不暇地被摊上物美价廉的货物吸引着从而忘记了拥挤,同时享受着货比三家,讨价还价的乐趣。夜晚在马路两旁商档最高峰时有100多个档口、十分紧密地排靠着,从街的一头蔓延到结尾。不管白天或晚上,中山纪念亭周围总是聚集各种活动目的的人:下棋的老人,逗留的儿童,小摊贩,或是休息的路人。中心亭附近的百货大楼,在50年代是汕头这座城市的物流中心,促进周边各地的人群来往,改革开放以后,百货大楼调整营销策略,扩大购销门路,增加花色品种,改善内部设施和营业环境,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座营业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商场已有日用百货、针纺织品、五金交电、文化用品、糖茶食品等12000多种商品。中心地带的繁华、人口密度和地标式的百货大楼,临近河海的地理位置吸引更多的人来往这里生活,小公园片区周边新的住宅区不断增加。

图6:夜晚街摊的活跃

小公园片区街象的三个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的空间形态特点:功能多样性、街道尺度与大小建筑的分布比例、人口密度与消费需求。

2.2 批判性重构

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历史的、物质的和生物的发展过程的总和,这些过程是动态的,他们组成了社会价值,每个地区有它适应于某几种土地利用的内在适用性,最后,某些地区本身同时适合于多种土地利用。【8】旧区改造必须清楚土地的适用性和潜在价值,以设计赋予引导。街象的回归是对原有空间形态和过程的重现,批判性的重构,为历史赋予现代都市生活的气息并启发未来创造。

拆迁活动的开展,小公园中心一带已无人居住,向外辐射一带也仅有少数居住人口,与该街区外围相连的其它社区仍然是活跃的一带。中心一带除了被毁坏的建筑与偶尔流动的商贩与过客,几乎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传统的空间形态需要被利用和保护,批判性重构需要考虑现时发展的可能性,现代都市文化的需求,提供未来土地健康运作的适应点。(图7)

图7:小公园现在的景象

2.2.1 现时体验的需求

需求,一种需要是一个基本的生理动机,而一个需求则代表社会所教给人们满足需要的方式。土地价值被适当发掘,并被政策家、规划者们或其它社会团体一起注入场地吸引力,可以满足社会公众或目标团体的需求并达到土地的最高效利用。作为一个承载着本土情感价值的地区,形态是骨架,场景是一种归属感,现时体验则是一种引导,旧城需要被保护,社会就必须学会去和谐共享。

对街道价值的使用需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们对实用需要的满足,即满足人们对形态环境中自然或人造物的客观和有形特征的需求,而另一类是人们对享乐需要的满足,即主观的,凭借经验的,使用者通过它能满足他们对兴奋、自信、幻想等等的需要。[9] 空间形态环境的改变影响了街道功能的使用,满足人们的现实体验需求需要对空间形态环境的改变做出适应的对策。

能满足街道实用性和享乐性要求的自然要素有:水体、植被、地形,人造物要素有:街道设施和建筑、人行道、公厕、车站、自行车停放点和路灯。[10]小公园片区为半岛地形,三面临海,水资源充足,平坦的地势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和优美的视觉环境,而植被在小公园片区几乎是骑楼旁残败的野草,当时,这个地方很少有植被,骑楼底层所提供的灰空间本身就具有同植被一样的为人们遮阴的功能,而纪念亭中心的场地人流频繁来往,并且人们喜欢经常群聚在那里休息,玩乐,并没有植被落地生根的空间,自然要素在旧城改造中能起到美化环境创造休息空间的作用,植被的引入需要考虑场所活动空间的可能性,道路的连通和现代都市生活对绿化空间的需求,植被可以在街区外围滨海长廊一带延续到周边,场地受限的地块可以只是栽种小灌木做装饰。街道的骑楼已经十分残旧,70%已经是危房状态,但有些表面特别的细部装饰依然清晰可见,位于纪念亭中心地带的骑楼,其居住、零售、为游客遮阴的使用功能已经完全散失,但其转角型的骑楼所围合的空间形态,产生强烈的向心性,是这个片区特有的地域特征,残旧的建筑见证着这个小社会的每一个历程。

街道其实已经超越了作为引导人流的功能而成为社交场所。[11]旧时的中心亭是人们群聚的焦点,由于这里时不时会出现小食摊、临时剧场表演,吸引儿童向这里奔跑的几个气球摊位等,或者人们坐在这里看着四面八方街口的人和物,这个中心位点的功能是多样的并可被塑造的,审美的需求需要被最大化的激发和让人们得到满足。街道边二三层高的骑楼在90年代中期主要是为人们提供居住和低层的零售店经营的功能,商业繁华的地段主要汇集在居平路、国平路和安平路,夜市活动连通小公园中心的灯火增加了街道夜晚的活力,原有的功能与活力需要得到还原和继续开发,注入新的营业场所能提供新的人群流动,尊重街道原有“静”与“动”的相互交叉的特性同样可为人们创造步行与身处其间的不同体验,餐厅、画室、工作室、书店等场所可以创造“静”的环境。街道的基础设施例如车站、公厕、路灯等即为人们提供便利,在完善的同时赋予新颖的设计元素也能为这个街区创造小的惊喜。

大小建筑的比例为街区的立体骨架创造平衡感,需要新改造的建筑体块要同其原有的街区形态保持一致,临街的建筑需要保留原始的体态,让人们了解过去,不同街道却一致整齐的建筑风格,体验细部样式变化多端的乐趣,新的建筑必须要能满足提供当地人和游客居住的需求,为街区提供必要、稳定的人口密度。

2.2.2过去与现在的碰撞

革新,需要找到过去发展历程的规律,商业文化环境,使用者的变化和空间与使用性质的改变是体现街象空间形态环境最鲜明的三个动态因素。

2.2.2.1商业文化

作为曾经商业最繁华的地带,购物是这个街区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众多零售店与街摊的数量为人们提供不同层次、品种繁多的商品,国平路的戏布袋凉水、升平路的太阳观饼食、联华西药房、三一牙刷,永和街口的李益大糖果,安平路的亨达利钟表、陈德大五金,商平路的萧广丰泰长春药酒,镇邦街的中国、民生、岭东帽行以及华达利钟表……都是市民经常光顾的老字号,这些招牌都牢牢刻在每个市民的心里;地道的民间小吃扬名海外,至今依旧有海外华侨前往这里寻找记忆里的味道;手工艺品的精致让人叹为奇观,如潮汕金漆木雕、泥塑、潮绣等;茶艺与潮乐是这个地方特殊的民间艺术结晶。本土产品需要在这里被寻找得到,适应步行的尺度让人更加亲近这些民间艺术产物。街摊原本也是该区域安平路的一大特色,并且它们总是与街道的人流量和街道空间相互作用着,具有流动性和灵活性,街摊的出现是城市管理难以根除的一个现象,集市总会出现在宽松的人行道上,适当的规整和引导却可以创造有利条件,它能延长街道在晚上的使用时间。现代商业文化促成大型商业场所娱乐场所的出现,正如要适当控制这个街区大小建筑的比例一样,大型商业场所应该与小型零售店数量应该得到原有街区的平衡和控制,创造浓郁的现在商业气氛的同时要保留小型零售店的多样性和具有各自产品特色的传统。

2.2.2.2街道使用者

街道的使用者可以分为两类即本地长居者和外来流动者,本地长居者通常包括居民、店主、摊贩和在这里工作的人,而外来流动者为游客。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地方的革新(包括变化的和保留的)历程是本地常居人口最为熟悉的。而游客的审美和物质享受的需求要比当地使用人群的需求要高。[12] 当拆迁改造的政策下达,街区中心的居民已经被强制迁移,这里是汕头最具特色和承载历史情感的地方,未来新规划总是不可避免要将这里设计成为旅游地,本地长居者和外来流动者的比例将会在规划后发生改变,本地居民在这里原本扮演着使用者的角色,这个街区就像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这里每个角落无时不刻都在上演着本地人生活的场景。新商业文化的注入,服务对象的改变,就像美国大城市在诉说街道自我毁灭的过程一样,丰富的客源利润使得的一座座银行、商场、酒店重复不断的复制,最终使街道不再具有原有的吸引力。本地长居者拥有在这里生活的权利,他们是这个地方历程的陈述人和地域文化的表现者,街区对使用者提供的服务不能失衡,游客到达这里就是为了体验其原有的地域文化和怀旧的场所景象,一旦街道的使用者失衡,原本的性质将改变,现代投资的商机将只是昙花一现。

2.2.2.3 街道的空间与使用

街道中较少的设施干预和预留出的空间为街摊的出现提供了机会,开阔的空间为集市的出现也提供了可能,宽松的空间与限制的空间影响使用者们对街道不同程度的使用,而前者为不同群体提供更多样的选择和更灵活的利用时间。[13] 新的街道设施作为景观要素在当代场所设计可以起着引导空间使用,界定空间等隐形管理性质的作用,作为视觉要素并为人提供便利的特点需要醒目并简洁。过去这个街区人们对街道空间的使用是自发的,自发的公众活动往往会使场所的环境招到破坏,健康的都市环境是整洁的、并与自然相融,在保留传统街象活跃因素的同时,新的街道景观设施应该考虑到其对街道公共活动产生的影响。

3结语

“旧城”的改造不是纯粹的重构或创造,城市土地的利用需要发挥最大的潜能。街象的批判地域主义式回归是对场所形态、体验等特殊性的研究,建筑、景观、经营模式可以复制,但本土自下而上发展而来的街道景象无法复制。城区的发展不是静止的,它会随着生活主角的改变而改变,街区的格局是社会群体生活方式的衍射,批判性重构是对原有因素和新“干扰”因素、原有资源和现有资源的整合。旧区改造的成功案例无处不在,但不意味着改造就是套用模式,人们应该本着对土地发展历程的尊重,学会共享和保留。对小公园原有街象的分析,其街区文化的特殊性在于其本身的格局和街道形态、平衡的建筑比例、本地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活动方式,改造和保护不是纯粹地引入其他地区成功的商业模式或仅仅留下原有建筑的身影,本地的空间形态环境、人们活动的行为方式不被关注,则其地域的特殊性将难以体现。对一个地方的改造,特别是对具有特殊地域文化的地方来说,重生与复兴并不意味着就必须引入大型的商业活动或旅游活动,那仅仅只是往空洞的具有历史相貌的地皮引入走马观花的人流,面对面的是来自不同地方的陌生人,人们看不到这里的生活场景,感受不到这里丰富的生活气息和节拍,特别是对于像小公园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段,它的尺度和场所感是被这里生活的人们创造出来的,它的重生必将还原到生活里面去,为那些热爱在这里居住生活的本地人或短暂停留的游客提供最真实的情感,从而形成一种文化的可持续。

参考文献:

[1]Jacobs,J.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p.266

[2]楚尼斯·勒费夫尔,批判性地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特性[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p.31

[3]Jacob A,The Great Streets,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he MIT Press.1993

[4]林琳,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地域建筑-广东骑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p.128

[5]Metha,V.2006,Lively street:Exp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ilt Enviernment and Social Behaviour.University of Maryland,College Park.Unpublish Theses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6]Raport,A..Meaning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A nonverbal communications approach.Tucson,AZ:Arizona University Press,1990

[7]Kropf,K.Urban tissue and the Character of Towns.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1,1996p.277-263

[8]Lan LennoxcHarg,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p.126

[9]刘纯,旅游心理学[M],第6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p.35-47

[10]Nor Haslina Ja’afar,A.Bashri sulaniman&Shuhana Shamsuddin.The Contribution of Landscape Features on Traditional Streets in Malaysia.[J]Facultyof Architecture,Planning&Surveying,Universiti Tdeknologi MARA,Mallysia.50(2012);543-656

[11]Where the sidewalk ends:Informal street corner encounters in Dubai - Yasser Elsheshtawy cities 31(2013)382-393

[12]Manley,S.&Guise,R.Conservation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In Greed C&M.Roberts,eds.1998,pp.64-86.

[13]Where the sidewalk ends:Informal street corner encounters in Dubai - Yasser Elsheshtawy cities 31(2013)382-393

论文作者:陈佳妮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  ;  ;  ;  ;  ;  ;  ;  

被摒弃的街象——批判性的回归与重构论文_陈佳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