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效率和社会福利_社会公平论文

公平、效率和社会福利_社会公平论文

公平、效率与社会福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福利论文,公平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00)02—0026—03

本文从社会福利这一终极目标出发分析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一、与效率相对应的公平的含义

公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学界对公平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大致说来,有这样几个层次的概念:其一,一般公平和机会均等,即公平指的是平等的规则和人人享有同等的机遇和权利,有人也因此把这样意义上的公平称为起点的公平或条件的公平;其二,分配过程或分配形式的公平,是指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每个人获得与自己投入相称的收益,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等量劳动得到等量工资,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其三,结果的公平,是指人们在最终的分配上的平等、平均。

公平的多层次含义以及人们对公平的不同理解,导致了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不同的、甚至相反的看法。当把公平作前两种意义上的理解时,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的;当把公平理解为结果的平等时,公平与效率基本上是矛盾和对立的。公平具有多层次含义,但与效率相对应的公平的含义是确定的,或者说我们必须把它理解为确定的。与效率相对应的公平只能是结果上的公平,因为只有这样理解,公平与效率才能成为一对值得人们讨论的关系,否则,就没有探讨二者之间关系的必要。

把公平理解为结果上的公平,并不是不重视前两种意义上的公平,而是把前两种意义上的公平当作已经存在的前提,机会均等和分配过程的公平是现代文明社会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也是人们讨论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前提条件。在我国,由于一般公正和机会均等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人们渴望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人们更愿意从这种意义上来理解公平。按照这种理解,公平与效率不可能是相对称的概念,公平本身就包含了效率。把公平理解为结果上的公平,也不意味要搞平均主义,均等化与平均主义存在本质区别,分配上的均等化是为了消除两极分化,从而使社会福利增加。均等化并非最终目的,它服从于社会福利这一终极目的,而平均主义本身就是终极目标,即收入分配上绝对平均。

二、公平、效率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当把公平理解为结果上的平等时,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就出现了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的争论,即公平与效率谁更重要的问题。当把公平与效率都当作目标时,抽象地谈论是公平重要还是效率重要永远也无法得出统一结论,因为这完全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只有把公平与效率置于社会福利这个终极目标中,才能摆脱这种争论。相对于公平与效率,社会福利是个更高的目标,增进公平,提高效率说到底都是为了增加社会福利,从这种意义上讲,公平和效率都是提高社会福利的手段。公平与效率既是目的,更是手段,当把二者当作目的时,它们之间的矛盾似乎是不可调和的,当把二者当作手段时,它们就有了共同的目标,它们之间就具有了替代关系。

公平和效率是影响社会福利的两个基本因素,它们从不同方面对社会福利产生影响,效率从生产方面影响社会福利,公平则从分配方面影响社会福利。它们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静态分析就是在社会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假定效率(公平)一定,分析公平(效率)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当效率一定从而社会财富一定时,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等,整个社会的福利就越大,当公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公平的增加带来的社会福利的提高存在一个递减趋势。

同理,当公平程度一定,效率越高,社会福利水平就越大,效率与社会福利之间同样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效率提高、社会福利增加;当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社会福利的增加同样出现递减的趋势。

为了说明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假定存在一个分别用公平与效率代表横轴与纵轴的平面图,那么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就可用一条先向右上方尔后向右下方倾斜的线来体现。这种曲线分两个部分,向右上方倾斜表明公平与效率在这一阶段存在正相关关系。原因是,在该阶段,社会收入分配极不公平,社会许多成员无法忍受,使社会处于一种不正常状态,导致效率低下,随着公平程度的提高,社会矛盾得到缓解,效率也因此得到提高。向右下方倾斜的部分表明,当社会公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公平提高、效率下降。下降部分的曲线开始较平缓尔后逐渐陡直,这表示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替代率存在递减趋势,不论是用公平替代效率,还是用效率替代公平,都会出现替代率递减。替代率递减告诉我们,当公平达到一定程度后,继续增进公平,必须付出更多的效率牺牲;同理,当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后,继续提高效率,必须付出更多的公平牺牲。

反映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曲线虽然分成两个部分,但在正常社会状态中,公平与效率之间是替代关系,我们把曲线中向右下倾斜的部分称为公平与效率替代线。

公平与效率替代线的形状表明,当我们把社会福利当作经济活动的终级目标进行动态分析时,一个社会并非是效率越高越好,也不是社会收入分配越公平越好,要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要求公平与效率之间实现最优的组合,这种最优组合要求的条件是:公平的增加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增加(边际社会福利)与因公平的增加引起的效率降低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减少(边际社会福利)相等,或者说,效率的增加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增加与因效率提高引起的公平的降低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减少相等。

抽象而言,不存在公平优先和效率优先,公平和效率都应服从于社会福利这一目标,只有公平和效率实现了最优组合才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现实生活中,由于公平和效率偏离最优组合点是常态,因此,为了增进社会福利,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措施就成为必要。假定公平与效率替代线上的a点是公平和效率的最优组合点, 那么当公平和效率的组合处于a点的右下时,社会福利没有实现最大化, 降低公平虽会使社会福利损失,但这种损失小于效率提高带来的社会福利的增加,因此,提高效率就应成为工作的重点;同理,当公平与效率的组合点在c 点的右下时,为了增进社会福利,就应把提高公平放在第一位。

三、微观领域效率优先,宏观领域公平优先

纯粹的市场经济不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最优组合,市场能够保证效率的不断提高,但却必然带来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这是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效率通过市场获得实现,如果没有政府在再分配领域实施的促进公平的措施,公平与效率的组合必然在a点的左上方,即效率较高、缺乏公平。 为了克服市场带来的不公平、又不至于造成效率的大幅度下降,就要求政府在微观领域遵循市场规律、体现效率原则的同时,介入经济生活,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宏观领域社会收入分配上,通过对社会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克服市场带来的分配不公,体现公平原则,这就是所谓的微观领域效率优先,宏观领域公平优先。

审视一下中国的情况,我们发现公平与效率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平均主义是改革前的基本分配原则,平均主义的推行,造成效率极度低下,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平均主义受到了批判,社会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但效率却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在目前的中国,公平与效率的组合点很可能不在公平与效率的替代线上,而是在公平与效率的替代线内,即不公平与低效率的组合。我们做出这种判断的基本依据是:许多研究已经证明我国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差距已经超过了中等不平均国家的水平。与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相对应的是效率依然低下,国有企业亏损面的逐年增大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我国出现的不公平与低效率的组合是新旧体制转换的产物。在目前企业内部分配中,平均主义与两极分化并存,一方面,旧的体制并没有被彻底打破,在职工的收入分配上平均主义依然严重,平均主义必然造成低效率;另一方面,旧体制已残缺不全,而新体制没有完全确立,企业领导在获得越来越多权利的同时,受到的约束却越来越少,许多企业管理者收入的急剧增加,并非是因为其经营有方和企业效率提高的结果,而是钻了体制不健全的空子。

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而又没有带来效率提高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也与新旧体制的转换有关,这主要表现在地区差距的扩大上。众所周知,许多先富起来的地区,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政府的倾斜政策使不同地区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它们收入的提高并非完全是效率提高的结果,而是得益于优惠的政策,由这种原因引起的收入差距的扩大是违反市场原则的,当然也很难带来全社会效率的提高。

微观领域收入差距的扩大可以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加以克服,遗憾的是,前几年我们忽视了这一问题,更令人焦虑的是,收入差距的扩大并非是效率提高的结果,这就导致了我国现阶段特有的不公平与低效率的组合,这种现象的存在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不公平、低效率这种状况也告诉我们,在目前这个特殊阶段,我国存在既增进公平、又提高效率的可能,即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使公平与效率的组合由替代线内向a点移动。

就中国目前而言,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不是公平与效率的替代问题,而是二者同时提高的问题。微观领域效率优先,宏观领域公平优先,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不过,在我国微观领域效率优先,不仅要求我们遵循市场经济原则,更重要的是尽快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收稿日期:1999—10—15

标签:;  ;  

公平、效率和社会福利_社会公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