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治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论文

论法治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论文

论法治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

李志昌

(楚雄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楚雄 765000)

摘 要: 法治思维是一种规范性、严密性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是法治思维的内在思维机制。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同时遵循逻辑思维规律、运用逻辑思维方法、遵守逻辑推理规则,进行科学分析判断、严密推理论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出合法的决定。在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基础上,学习逻辑知识、接受逻辑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培养自觉的法治思维能力。

关键词: 法治思维;逻辑思维;推理有效性;论证可靠性

法治思维是人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依据法律法规分析问题,得出正确结论、做出合法决定的思维方式。在运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只有遵循逻辑思维规律、运用逻辑思维方法、遵循逻辑推理规则,才能保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出合法的决定,反之,则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做出不合法的决定。法治思维的突出特点是规范性和严密性,这决定了逻辑思维是法治思维的内在思维机制。

一、法治思维的基本内涵和要求

(一)提出“法治思维”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2]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3]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法治思维”。[4]这些要求标志着党和政府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上,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重大转变。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高校学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出现辅导员人数与学生人数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由于辅导员人数比学生人数少,所以辅导员的工作量很大,早已超出了承受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目前来看,辅导员主要来自于毕业留校的大学生,这些大学生都还尚未涉足社会,所以,他们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各种问题,要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包括政策措施、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等等。这些措施和手段都是必要的,在正常情况下也是有效的;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不遵守法律法规、不依法办事,虽然出发点和愿望是好的,都会变得随意和任性,产生不好的后果,甚至很严重的后果。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要克服“目的正确、手段违法”“愿望良好、措施违法”的现象,实现目的正确和手段合法的统一、愿望良好和措施合法的统一,做到依法深化改革,依法推动发展,依法化解矛盾,依法维护稳定。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涵

关于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和要求,习近平作出了很多重要论述。“要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5],这里明确提出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基本内涵,即“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谋划工作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6]“谋划工作”,就是分析问题、作出决策;“处理问题”,就是实施决策、解决问题。法治思维的核心问题,就是在思考分析问题时,所作出的决定和决策是否合法;法治方式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处理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手段和措施是否合法。“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在法治之外、更不是在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做工作。”[7]

有关人士应当明确了解到的是,实验室管理系统是根据相应的实验室数据信息库而建立起来的,同时它的维护管理工作是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的,最终使用的平台才能面向于学生。整个实验室管理系统平台,往往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方案器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要自身申请相应的设备,这样一来,由系统依据学生的综合信息来展开实际的分析,从而在数据当中建立出相应的数学模型,最终来批准或是驳回学生的申请。

逻辑思维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发的、经验的逻辑思维,另一种是自觉的、理论的逻辑思维。人们在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实践过程中,通过学习各种具体知识和总结实践经验,能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运用这些知识、经验、方法,人们能够正确分析解决问题,特别是在长期的专业研究活动中,研究者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经验,能够熟练地运用专业方法有效分析解决问题。就是说,虽然没有学过逻辑知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人们也能够在生活、学习、工作实践中形成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种逻辑思维就是自发的逻辑思维。

(三)法治思维决定法治方式

1.全体社会成员都应培养法治思维。在中共中央文件和习近平的重要论述中,要求领导干部带头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由领导干部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但从实际情况看,缺乏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不仅在领导干部中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广大社会成员中也要解决这个问题,抓住“关键少数”是为了带动“大多数”,只有广大社会成员普遍具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法治建设才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法治建设的社会基础在于全民守法,这就需要在社会成员中普遍培养自觉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方面是“技术性”问题,从技术角度分析,方法和手段是否可行、是否有效;另一个方面是“合法性”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在缺乏法治思维的情况下,很多人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只考虑“技术性问题”,不考虑或根本想不到“合法性问题”,只要技术上可行有效就去做,而不管是否合法,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2.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实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求人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依据法律法规作出决定、采取行动。从技术角度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采用多种具体方法和手段,但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和手段,都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因此,即使从技术角度看,方法和手段是可行有效的,但如果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也不能采用。

法治思维的实质是“自觉依据法律法规思考分析问题”,在思考分析问题时,该不该做、应该怎样做,要依据法律规定得出结论、做出决定,不能超出法律规定之外去分析思考问题。法治方式的实质是“自觉依据法律规定处理解决问题”,在处理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手段措施要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超出法律规定之外去处理解决问题。

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法治思维决定法治方式,没有法治思维,不可能有法治方式。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把这两方面有机统一起来。当然,也要注意,强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意味着不要其他方法和手段,而是说不论运用什么方法和手段,都要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违反法律规定。

二、逻辑思维的实质和基本要求

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内涵和要求包含很多方面,文本主要讨论法治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这就需要深刻认识逻辑思维的实质和基本要求。

1.“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我国几千年封建制度下形成的专制思维、人治思维的影响根深蒂固。制度影响甚至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一种制度环境下长期生活的人们,依照制度的要求,怎样思考问题、怎样做出决定、怎样采取行动,经过长期反复强化,形成一套固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一)逻辑思维的实质

逻辑思维的实质可概括为反对“独断论”和“随意论”。所谓独断论,就是“无理由地作出一个论断”,其表现是在提出一种观点、一种主张时,没有事实依据和知识依据,凭自己的主观臆断作出论断,其突出表现就是“不讲道理”。从逻辑上看,就是得出一个结论没有前提,提出一个论点没有论据,不经过推理论证就直接得出结论和论点。所谓“随意论”,就是在思维活动中,虽然有理由,但是,在从理由得出论断的过程中,不运用科学方法、不遵循推理论证规则,而是随意推测和联想,论断与理由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在法治思维中,事实依据、知识依据、道德依据、法律依据都要用相关的概念和命题来表达,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论证过程中,也要使用概念、表达命题,因此,要求概念和命题的含义清晰并保持确定性。概念包括事实概念、知识概念、道德概念和法律概念,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要清晰,不能模糊不清,不能随意改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命题包括事实命题、知识命题、道德命题和法律命题,这些命题的含义都要清晰,不能含混歧义,不能随意改变命题的含义。如果概念和命题模糊不清并且不确定,就会导致思维混乱,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做出不合法的决定。概括以上分析,法治思维的基本逻辑结构是:在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基础上,从事实依据、知识依据、道德依据、法律依据出发,通过科学分析判断、严密推理论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出合法的决定。

与“独断论”和“随意论”相反,逻辑思维是一种推理论证思维。所谓推理论证思维,就是作出一个论断,首先要有理由,而且从理由得出论断要经过严密的推理、科学的论证。在逻辑思维中,从真实的前提(理由)出发,运用有效的推理规则,才能够得出真实的结论(论断);从真实的论据出发,运用正确的论证方式,才能够证明论题的正确性,这就是逻辑思维的实质。

(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概念、命题、推理、论证”,人的思维一般过程是使用概念、陈述命题,从前提和论据出发,经过推理论证得出结论。逻辑思维有三个基本要求。

1.2.1 分组与治疗 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5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标准化降压治疗,非那雄胺组给予标准化降压治疗+非那雄胺(默沙东公司,5 mg,每天1次)。每6个月随访1次,共12个月。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安斯泰来公司,0.2 mg,每晚1次)缓解下尿路症状。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依据最新相关指南进行治疗,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则给予相应治疗。非那雄胺组因出现性欲减退或男性乳房女性化等不良反应退组4例,依从性差不能按时随访1例。

1.前提和论据必须是真实的。“前提真实”,虽然不是逻辑学要直接解决的问题,但它是正确思维活动的基本要求。除非故意搞诡辩或故意诱导人们的错误思维,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是不会从明知虚假的前提出发进行思维活动的,人们总是希望从真实的前提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论什么情况下,从虚假的前提出发进行思维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错误。正确的逻辑推理能够保证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换句话说,从真前提不可能推出假结论,这就

何泽说,反正这树我花了几万的本钱才搞到手,光交给村里的山本费就去了一万,人工钱也去了几千,看在我们多年兄弟的情分上,网开一面,等我出手了再来好好感谢你。

是逻辑思维的力量所在。

2.概念和命题清晰而且保持确定性。思维的前提是要用命题来表达。因此,在推理论证过程中,要形成或运用各种命题,结论也要用命题来表达,而各种命题都是由概念构成的。在思维活动中,概念和命题清晰而且保持确定性,才能保证思维的清晰性和严密性。概念清晰而且保持确定性,就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要清晰,不能模糊不清,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改变。命题清晰而且保持确定性,就是命题所表达的含义要清楚明白,不能包含歧义,一个命题的含义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改变。概念和命题模糊不清而且随意改变,必然产生思维混乱,不可能形成清晰严密的思维,难以正确有效地解决问题。

事实依据、知识依据、道德依据和法律依据,只是法治思维的前提,有了这些依据还不能保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出合法的决定,从前提到结论还要进行推理论证。有些问题可以运用演绎推理来解决,也有些问题只能运用归纳推理来解决,所以,法治思维中的推理论证包括演绎推理论证和归纳推理论证两种形式。在“四个依据”都成立的前提下,如果进行演绎推理论证,必须严格遵守有效的演绎推理规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出合法的决定;如果进行归纳推理论证,必须运用正确的归纳逻辑方法,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做出合法的决定。反过来,即使“四个依据”都是成立的,在分析判断、推理论证过程中,如果不遵循逻辑思维规律,不严格遵守推理规则,不运用正确的逻辑方法,而是随意联想、任意推测,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做出不合法的决定。这就是逻辑思维在法治思维中的根本意义所在。

逻辑推理论证分为演绎推理论证和归纳推理论证两种类型,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这两种推理论证都是要运用的。演绎推理论证的核心问题是“推理论证的有效性”,即提供一套有效的推理规则,保证从真实的前提必然推出真实的结论。归纳推理论证的核心问题是“推理论证的可靠性”,即提供一套科学的逻辑方法,从真实的前提中得到可靠的结论。归纳推理不是必然性推理,而是或然性推理,它不能保证从真实的前提必然推出真实的结论,就是说,结论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但是,归纳逻辑提供了一套逻辑方法。运用这套逻辑方法,人们可以提高结论的可靠性程度。虽然归纳推理不是必然性推理,但是,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从观察资料、调查材料、科学实验中得出经验性的结论,要经常运用归纳推理。

输入量引入的不确定度主要来源于标准器自身的分辨力、标准器所在位置与表面温源自身传感器位置的不一致、表面温源中心区域的温场不均匀等方面。

(三)培养自觉的逻辑思维能力

“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就是法治理念,这种理念转化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做工作”是思维过程和行为过程的统一。想问题、作决策要依据法律,这是法治思维;办事情、做工作要依据法律,这是法治方式。这两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法治思维决定法治方式,法治方式是法治思维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自觉的逻辑思维是经过系统学习逻辑知识、接受逻辑思维训练而形成的一种思维能力。具有这种思维能力的人,在思维活动中能够自觉运用逻辑思维方法,遵守逻辑思维规则,对问题进行严密分析,进行有效的推理论证,能够自觉避免逻辑错误;即使出现逻辑错误,也知道原因所在,并自觉加以纠正。但是,自发的逻辑思维,即使思维中发生逻辑错误,也难以发现并纠正。

(四)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克服思维随意、行为任性

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分析思考问题时思维严密,在做事情、解决问题时行为严谨,才能避免思维混乱、行为任性,从而达到顺利办事、有效解决问题的目的。思维严密的反面是思维随意,行为严谨的反面是行为任性。除非在难以抗拒的外部因素干扰下,从思维和行为的内在关系看,思维严密决定行为严谨,一个思维严密的人,行为是严谨的;而一个思维随意的人,行为往往是任性的。

一般来说,思维严密而行为任性,思维随意而行为严谨,这种矛盾现象是不会出现的。现在社会上人们思维随意、行为任性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不少人在分析思考问题、讨论争论问题时,前提虚假,概念和命题模糊不清、随意改变,推理无效、论证不可靠,思维随意混乱现象十分突出,而思维混乱必然导致行为任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逻辑素养低,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学习逻辑知识、提高逻辑素养,其重要意义就是培养严密的思维方式,养成严谨的行为方式,克服思维随意、行为任性的现象。

三、法治思维的逻辑结构和逻辑特征

(一)法治思维

1.法治思维的构成。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是由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两个层面构成的。在法治思维中,基本观念就是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主要包括法律至高无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办事、违法必究等基本观念。这里应该注意一个重要问题,不能把“法治观念”简单等同于“法治思维”,不能认为有法治观念就必然有法治思维。法治观念与法治思维是紧密联系的,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法治观念是法治思维的基础,没有法治观念必然没有法治思维,但是,有法治观念不一定就会形成法治思维。

在人治社会中,虽然也有法律,但是,法律不是至上的,法律面前并不是人人平等的。统治阶级、特权阶层的地位在法律之上,他们可以不遵守法律,违反法律可以不受追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只是把法律作为自己的工具和手段来统治民众。

2.法治思维应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在法治思维中,仅仅有法治观念是不够的。在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论证过程中,如果不能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做出不合法的决定。所以,法治思维是法治观念和科学思维方式的统一。培养法治思维,在树立法治观念的基础上,还要提高运用正确思维方式的能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法治思维中运用的思维方式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讨论逻辑思维方式。逻辑思维的一般过程是从真实的前提出发,经过严密可靠的推理论证,得出真实可靠的结论。从逻辑思维角度看,法治思维的一般过程是从真实的前提出发,经过分析判断、推理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出合法的决定。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有640多座建制城市不同程度受到江河洪水、台风暴潮、山洪泥石流以及暴雨内涝积水等各种类型洪涝灾害的威胁,每年都有百余座城市遭受洪水侵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暴雨洪涝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损失都越来越巨大。公众疾呼“城市淹不起”,城市防洪排涝减灾任务越来越重,工作任重道远。在当前形势下,有序高效的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是实现城市防洪减灾目标的必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技术思维和道德思维是法治思维的基础

1.技术思维和道德思维。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情、有些问题,有了事实依据、知识依据,就可以经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做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主要是从技术角度考虑手段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不涉及道德因素、法律因素。采用这样的手段措施解决问题,既不违反道德,也不违反法律,这样的思维称为“技术思维”。有些事情、有些问题涉及道德因素,即使技术上可行有效的手段措施,也可能不符合社会道德原则,这时,就应该在技术思维基础上,依据社会道德原则进行分析推理,做出正确合理的决定,这样的思维称为“道德思维”。还有一些事情、一些问题是涉及法律的,要在技术思维和道德思维的基础上,依据法律规定来分析推理,从而得出结论、做出决定。技术上可行有效、符合道德原则、符合法律规定的手段措施,才能采用,否则,就不能采用,这就是“法治思维”。

2.法治思维是一种底线思维。在分析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时,人们常常习惯于技术思维,而忽视或没有自觉的道德思维和法治思维,只要手段措施在技术上可行有效就去做,而不考虑道德要求和法律依据,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法治思维是在技术思维、道德思维的基础上,依据法律规定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进行严密的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出合法的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法治思维是一种底线思维,它能保证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不逾越法律底线。法治思维的核心是在分析问题时,依据法律规定得出结论、作出决定。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总是具体复杂的,仅仅依据法律规定是无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还需要运用技术思维和道德思维分析问题。在分析具体问题时,离开技术思维和道德思维的纯粹法治思维是不存在的。法治思维是以技术思维和道德思维为基础的,如果在技术思维和道德思维中发生错误,在法治思维中也会发生错误。

(三)法治思维的前提

法治思维是从一定前提出发,经过分析判断、推理论证,作出合法决定的过程。法治思维的前提包括“事实依据、知识依据、道德依据、法律依据”。

1.事实依据真实全面。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要办的事情、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具体的,都包含着各种具体的情况,分析思考时要以真实全面的事实情况为依据。如果事实情况是虚假的、片面的,就不可能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就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在法治思维中,事实情况虚假、片面,不论是无意造成的,还是故意造成的,都应该排除。

2.知识依据科学合理。分析思考问题,在事实依据基础上,要运用相关的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理论知识是经过科学研究、实践检验、反映事物规律的科学知识,而不能是一些尚未证实的观点和看法。经验知识包括个体经验和群体经验知识,是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归纳总结出来、经过反复验证的,而不是一些偶尔产生的随意想法。

3.道德依据要正确。人们办理事务、解决问题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就需要形成一套规范人们行为的道德原则。在分析思考问题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要依据正确的社会道德原则,得出结论、做出决定。

4.法律依据合法有效。法治思维的核心是分析问题、做出决定要有法律依据。法律依据不能想当然,要真正依据正式的有效的法律规定,即国家正式颁布的法律法规。已经宣布废除的法律法规不能作为依据,也不能把一些不是法律的规定当作法律。在法律依据问题上,要防止“冒充法律”的现象。有些掌握权力的人常常以“法律规定”为借口,随意办事或不办事,但实际上他们所说的法律不是真正的法律,而是个人的主观判断或故意编造。

(四)法治思维的逻辑结构

3.推理有效,论证可靠。在思维过程中,从前提到结论要经过推理论证,如果推理论证过程是无效的,就不能保证得出的结论是必然真的。在前提真实、概念和命题是清晰的而且保持确定性的条件下,推理论证过程是有效的,才能保证得出的结论是必然真。有效的推理论证过程,就是在推理论证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上,都严格遵守有效的逻辑推理规则。有效的推理规则、正确的论证方式,这是逻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逻辑思维的实质,就是从真实的前提出发,经过有效的推理论证,得出真实的结论。

从绝对数值来看,长三角各地级市之间总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较高。长三角总体基本公共服务的基尼系数在0.2上下波动,在2011年后接近于0.1。2011年后,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基尼系数逐渐下降,可见“十一五”期间长三角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取得了成效。结合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看,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发展与均等化两者间是并行不悖的,在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水平上升的同时,城市间均等化水平也在提高(见图1、图8)。

(五)法治思维的基本逻辑特征

法治思维具有四个基本逻辑特征。第一,法治思维是一种推理论证思维,而不是独断论思维。法治思维要求,得出一个结论、做出一个决定,要有充分的依据和理由,而不能是无依据、无理由独断地得出结论、做出决定。第二,法治思维的前提包括事实依据、知识依据、道德依据和法律依据,要求事实依据是真实的、知识依据是科学的、道德依据是正确的、法律依据是合法有效的。第三,法治思维中的事实概念、知识概念、道德概念和法律概念,事实命题、知识命题、道德命题和法律命题是清晰的而且保持确定性。第四,推理论证是有效可靠的。从事实依据、知识依据、道德依据和法律依据出发得出结论、做出决定的过程,不是随意联想、任意推测的,而是遵循逻辑思维规律、运用逻辑思维方法、遵守逻辑推理规则,经过科学分析判断、严密推理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出合法的决定。

(六)法治思维是公正性的思维方式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否能充分保证、实现社会公正是衡量法治是否完善、是否健全的根本标准。实现社会公正需要多方面的条件保证,而运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问题是一个重要条件。从理论上讲,公正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从认识上看,大家都认为处理问题、解决矛盾要坚持公正原则,当面对同样的具体问题、具体矛盾时,不同的当事人由于各自的利益立场、价值标准不同,对于怎样处理问题、怎样解决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做出不同的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按照哪个当事人的结论、决定来处理问题、解决矛盾,其他当事人都会认为不公正。在处理同样的问题、解决同样的矛盾时,要得到公正的结果,一个基本条件是在当事人之间要形成共识,就是要得出一致的结论、做出合法的决定。如果结论是不一致的、不合法的,就不可能得到公正的结果。尽管当事人的利益立场、价值标准差异不会完全消除,但如果能得出一致的结论、做出合法的决定,不同当事人也会接受这种结论、服从这种决定,依据这种结论和决定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结果才是公正的。

(七)法治思维有利于减少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减少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营造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为人们生活工作提供稳定的预期,降低人们的焦虑感,提高人们的安全感,从而增强人们生活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们总是生活在不确定性之中,要完全消除不确定性是不可能的,但通过努力可以降低不确定性对人们生活工作的影响。“不确定性”分为自然现象的不确定性和社会现象的不确定性两类。

例如,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从社会环境看:不确定性直接与制度、法治有关。在一个制度健全、法治完善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遵守制度、依法办事,行为的随意任性程度就会减少,社会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就较小,从而形成稳定的社会活动秩序;如果制度不健全、法治不完善,人们行为的随意任性程度就会较大,就会增加社会活动的不确定性。用健全的制度、完善的法治约束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可以减少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性。第二,从人的思维和行为关系看:不确定性与人的思维机制有关。人的行为,除了受制度、法律的约束规范外,还受到思维方式、思维机制的影响。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行为的不确定性,而人的行为不确定性又是由人的思维不确定性所引起的。

四、培养法治思维必须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法治思维的核心,就是要求人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在分析思考具体问题时,以法律为依据,把法律法规作为思维依据,进行科学分析判断、严密推理论证,同样的事情怎样办理,同样的问题怎样解决,不同的人都应该做出一致的而且是合法的决定。在我国,人们普遍缺乏法治思维,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官员中,权力大于法律的“权力思维”表现较为突出;在民众中,关系超越法律的“关系思维”表现较为突出。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同法治思维根本对立的。为什么人们普遍缺乏法治思维?对这个问题的原因,要从现实和历史传统中去分析。

(一)传统专制思维和人治思维的影响

(2)地质灾害中易发区(Ⅱ)。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尕巴松多西北部、唐谷镇南部、河北乡东北部中高山区,总面积3 784.41 km2,占总面积的75.52%,该区地貌单元为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区、中低山和中高山区。该区共发育地质灾害点38处,泥石流灾害最为发育。根据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及分布情况,可将该区划分为2个亚区。

从社会治理方式看,封建专制制度是一种人治方式,而不是法治方式。“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人们普遍认为,人治就是没有法律,法治就是有法律。其实,这不是人治与法治的本质区别。人类社会产生之后,法律制度也就随之逐渐产生和形成了,而真正的法治是在近现代以后才逐渐产生和形成的。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都有法律,有些法律还很严酷,但它是典型的人治社会,而不是法治社会。

法治社会和人治社会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法律,就是说,不能认为法治社会有法律,而人治社会没有法律。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和法律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不同。在法治社会中,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都在法律之下,没有法律之上的特殊人物;所有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不论什么人,如果违反法律,都要受到惩罚。

人们通常认为,有了法治观念就自然会形成法治思维,有了法律意识自然就会依法办事。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是具有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的,主观上是愿意依法办事的,但有时候也会做出不合法的决定、采取不合法的方式。在处理一些简单问题时,这种现象不明显,但在处理复杂问题时,这种现象就较为明显。这种现象可概括为“主观上想依法、客观上却违法”。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将全党的学习摆在了更为突出的位置。在“十二五”开局之时,在党面临着长期、复杂、严峻的执政考验、外部环境等考验下,毛泽东的学习型政党思想为推进我党建设学习型政党,提升党员的理论素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有重大的当代价值。

例如,在封建专制社会中,法律是统治者、统治阶层用来管制民众的工具。从统治者的角度看,他们要求民众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但他们自己可以不遵守法律、不依法办事,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养成自觉的法治思维,从根本上说,法治思维是他们所排斥的。在一般情况下,民众是遵守法律的,但这种遵守不是自觉自愿的,而是被迫的,因为他们知道,不遵守法律会受到惩罚,但如果有条件、有机会,他们也会违反法律。因此,对于民众来说,依法办事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机会主义、实用主义行为,而不是在自觉的法治思维指导下的自愿行为。所以,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阶层以工具主义态度对待法律,民众以机会主义态度对待法律,不论统治者还是民众,都不可能形成自觉的法治思维。

2.等级观念、特权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封建专制社会中,等级观念、特权观念是支配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核心观念。人们分析思考问题、做出决定的主要依据,首先是权力大小、地位身份和关系背景,法律规定只是次要因素。就是说,在前面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考虑法律规定,实际上就是权力大于法律、地位高于法律、关系强于法律。因此,不论是统治者、统治阶层,还是广大民众,都不可能形成自觉的法治思维,不可能自觉地依据法律规定来分析问题、做出决定。统治者、统治阶层超越于法律之上,利用自己的权力、地位、关系办事,民众自身虽然没有权力、地位低、关系少,但也总是要去寻找有权力、有地位、有关系的人,依附、利用这些人来办自己的事。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民众才被迫按照法律去办事。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还具有普遍性。

自2013年12月20日中国骨科医师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委员会(CEFS)成立以来,秦泗河教授主持的系列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培训班已经成功举办17期,学员300余名,因其优良的教学品质,被学员誉为“外固定与肢体重建黄埔培训班”。秦泗河矫形外科团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还接收了100余名国内进修医师、8名国外进修医师,培养出了一大批外固定(Ilizarov技术)与肢体重建领域知名专家,并于今年5月与俄罗斯国家Ilizarov科学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临床、教学以及科研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二)传统文化观念中消极因素的影响

制度和文化是影响、决定人们思维方式的两个重要原因,人们不仅在一定制度环境中思考问题、做出决定、从事活动,也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思考问题、做出决定、从事活动。我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观念,必然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内涵是丰富的,其中既有优秀的、积极的内容,也有落后的、消极的内容。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科学辨证的扬弃态度,对于优秀的、积极的内容要继承发扬,而对于落后的、消极的内容,则要批判摒弃。从消极方面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主要包含等级观念、宗法意识、和合伦理这三大观念。等级观念滋生权力腐败,宗法意识消解规范理性,和合伦理化约法治精神。[8]等级观念、宗法意识、和合伦理与法治精神是根本对立冲突的。在这三大消极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下,人们难以形成自觉的法治思维。

(三)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逻辑思维不发达。世界逻辑思想的发源地主要是古代希腊、古代中国和古代印度。实际上,虽然在中国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一些逻辑思想的萌芽,以后也产生了一些零星的逻辑思想,但终究没有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逻辑理论体系,以致逻辑思想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人们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没有重要的地位,甚至还受到排斥。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综合思维、意象思维,而分析思维、逻辑思维较弱。注重综合思维、意想思维,这本身也没有错,但问题在于,如果排斥分析思维、逻辑思维,走向绝对化、片面化,综合思维、意向思维就会成为一种模糊笼统、随意任性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是一种分析的、精细的、严密的思维方式,正因为没有逻辑思维作为基础,导致综合思维变成模糊思维,意象思维变成演义思维。

从思维的严密性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基本上是“演义思维”而不是“演绎思维”。演义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思维,其突出特点是随意性、任意性。思维过程中,各个环节步骤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和严密推导,它重视的是想象、猜测、联想,从一个出发点可以随意地产生无限的内容,从同样的前提出发不同的人得出不同的结论。人们追求的是所谓“微言大义”,喜欢从只言片语中生发出无限的内容。当前,在社会生活中以至在学术理论研究中,“演义思维”表现还较为普遍。

演绎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其突出特点是严密性、确定性,它重视推理论证的严密性。在思维过程中,要求概念明确、命题清晰、推理有效。演绎思维的本质特征是,如果前提是真实的,它能够保证从前提中必然得出真实的结论。在演绎思维过程中,思维活动的各个环节步骤之间的联系是确定的、严密的,从确定的前提得出确定的结论,不同的人从同样的前提出发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

父亲把弟弟抓回来,边用藤条抽打边骂:“你想吃猪肉想疯了,居然去给人家卖体力。你说,咱家祖宗的面子,是不是都让你丢光了?”

(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基础

中国从古代到近代和现代,逻辑思维都不发达,以致人们普遍缺乏自觉的逻辑精神,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低,具体表现为重视整体、轻视个体,重视综合、轻视分析,重视思辨、轻视实证,重视变通、忽视确定,重视推测、轻视推理,重视联想、轻视论证,重视演义、轻视演绎,重视情感、轻视理性,重视直觉、轻视逻辑,重视修辞、轻视内容,喜欢模糊、厌烦清晰,喜欢随意、厌烦严密,重视原则性、忽视可操作性,重视意向性、忽视可行性,等等。从逻辑学来分析,这些思维特点归结起来,就是在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普遍存在概念不明确、命题不清晰、推理论证无效的现象。

法治思维是一种严密的思维方式,反对思维的随意性、任意性,它要求以逻辑思维作为基础,依据法律规定、遵守逻辑规则,进行严密的推理论证,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做出合法的决定。正是由于既缺乏法治观念,又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在我国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缺乏法治思维,在分析思考问题时,不依据法律规定、不遵守逻辑规则,不能进行严密推理论证,随意得出结论,任意做出决定,以致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做出的决定不合法,从而导致采取的行为不合法。

称重仪表按工作原理分为机械式、液动式、气动式和电子式, 电子式根据检测原理的不同又分电阻应变式、磁弹性式、电容式、电压式、电感式、压电式和振弦式等[7]。

培养法治思维,应在树立法治观念的基础上,重视学习逻辑知识、进行逻辑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思维活动中概念和命题清晰并且保持确定性,推理严密有效,论证科学可靠,排除含义模糊不清的概念和命题,概念和命题含义保持确定性,避免随意联想、任意猜测的“演义思维”,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长淮何处雁声多,西去涡心北迈河。影逐泗滨烟月艇,阵惊亳邑水云蓑。小王草笔终难学,苏武陵书果若何。陲草边芦两萧索,远陪砌女作离歌。(后集卷一○草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光明日报,2012-11-18.

[2]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3—11—16.

[3]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4—10—29.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7.

[5]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05.

[6][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03.

[8]张云良.儒家文化与法治精神[N].光明日报,2016—04—28.

中图分类号: D90-0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994(2019)01-0145-07

收稿日期: 2018-04-06

作者简介: 李志昌(1957-),男,云南弥渡人,楚雄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逻辑学。

责任编辑:马树勋

标签:;  ;  ;  ;  ;  

论法治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