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算: 25+34= 18+52= 34+37= 39+45=
2.列竖式计算:56+27=
师: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时要注意什么?
预设: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师: 为什么十位上5+2=7,为什么写“8”呢?
预设: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回顾旧知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为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及学生独立尝试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做好铺垫,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探索新知
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广州有湿地公园吗?你知道是湿地有哪些野生动物吗?
生:海珠、大沙河、大观湿地公园,有池鹭、白鹭、翠鸟...
师:(课件出示第36页主题图)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你认识这些湿地野生动物吗?
师:下面是关于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统计表,说说你从表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生汇报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提出一个用加法解决的问题吗?
预设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预设2: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预设3:我国湿地爬行类和哺乳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对湿地的已有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事物的联系。让学生会根据统计表收集有效的数学信息,并提出三位数加三位数的问题。】
2.教学例1
师:那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出示例1)
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学生列出算式:271+122= (板书算式)
师:在准确计算之前请同学们先估一估,结果大约是多少?
预设1: 271 + 122≈390(种) 预设2: 271 + 122≈400(种)
(270)(120) (300)(100)
师:准确结果是多少,请同学们根据前面学习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自己尝试计算。完成后小组交流方法。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汇报计算过程:一样,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个位上1+2=3,在个位上写3;十位上7+2=9,在十位上写9;
百位上2+1=3,在百位上写3。(教师板书竖式)
师:准确计算的结果是393,为什么第一次估算的结果390比393小,而第二次估算的结果400比393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计算时“先估再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自主应用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进行三位数加三位数笔算计算,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掌握此类学习方法,为后面出现有进位加法打下基础。】
3.教学例2
看来这个问题对同学们来说没有难度,那我们先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出示例2)
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学生列出算式271+31=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小组交流。
汇报计算过程: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个位上1+1=2,在个位上写2;十位上7+3=10,在十位上写0,
并向百位进1;百位上2+1=3,在百位上写3。
重点提问:
问题1:从哪一位开始算起?为什么不能先从最高位开始算?
问题2:十位上7+3=10,怎么写? 想一想:271+903=,怎样计算?
生独立计算,师巡视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问题:百位上2+9=11,百位相加满十,没有千位怎么办?
预设:10个百是一千,百位的前一位就是千位,这里没有千位,就增加千位。
师:观察这三个竖式,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板书课题)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生汇报交流。
小结:怎样写竖式:相同数位对齐。怎样算:要从个位加起。要注意: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在计算一次进位加法,遇到不同情况时都满足“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感受笔算加法计算法则的一般规律。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竖式计算,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三)巩固提高,练习拓展
1.教科书39页第1题:有选择的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2.连一连(教科书39页第3题前两题):生独立完成。
师:先不笔算,能不能正确连线,为什么?
3.在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阶梯型练习,由易到难,巩固笔算计算方法,加深对算理的理解。多角度发掘题目的功能,有时可以先通过口算和估算进行判断,再通过笔算进行精确计算,达到验证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课堂总结
师: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了什么?你觉得在哪些地方是我们平时应该多注意的?
【评析】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加法是学生在二年级学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对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有了初步的理解,在学习本课时可通过类比、迁移的方法进一步熟悉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熟练计算技能。为后面学习多位数连续进位加、退位减,以及小数的加减法奠定基础[1]。另外估算也是计算能力的一方面,是学生数感培养的很关键的一步,所以计算课上应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先估再算,算后再估检验的方法。基于以上思考,具体到本课的设计与实施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通过回顾旧知进行口算和笔算,为学生独立尝试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笔算做好铺垫。在新知学习中结合实际问题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过程,强调让学生表述算理,老师用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予以引导,学生能有条理的表达。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以及检验方法指导。细化解题的步骤(审题-列式-估算-计算-验算-作答)[2]。最后梳理计算法则。
2、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学生亲身感知从形的类似到计算方法的相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3、练习设计层次分明,既可以巩固学生的基本的计算方法,又辅之说明过程,讲清算理。有助于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2011.
[2] 陈玉焰.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2019(08):75.
[3] 许志丽.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J].2019(10):70.
论文作者:刘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5批次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
标签:位数论文; 湿地论文; 学生论文; 个位论文; 两位数论文; 加法论文; 同学们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8月16期5批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