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论文

邓小平: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论文

邓小平 :一个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

侯文莉

摘要 〕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邓小平一生思考与实践的重大问题。他多次强调,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从少立大志、接受共产主义洗礼到从戎报国,为国家民族独立而战斗;从“三下三上”、坚信自己的信念总会实现,到处变不惊、笃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反对本本、强调实事求是,到矢志改革、推进中国对外开放事业,邓小平以坚定而执着的信念诠释了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胸怀与担当。新时代,我们缅怀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感受他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境界与追求,就是要做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和坚定实践者,持续不断地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

关键词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

在邓小平光辉而伟大的一生中,始终执着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念。从初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到笃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再到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一路思考,一路前行。尤其是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将这种思考运用于极富开创性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今天,改革开放已走过40年的风雨历程,时代变迁,精神永存,深切缅怀邓小平,就要学习他坚定的信念,努力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少立大志,接受“共产主义的洗礼”

邓小平出生的时代,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许多有识之士远渡重洋,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邓小平也是其中之一。在法国,他亲身感受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罪恶,于是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邓小平留学苏俄,继而从戎报国,走上了为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为中华民族独立富强而奋斗的人生征程。

(一 )“总是站在社会主义这边的 ”

1840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压迫造成了民不聊生、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国家、民族处于灾难深重与极度屈辱之中。邓小平就出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动荡的时局、内忧外患的困境使每个先进的中国人都为之忧心如焚。同时,各种思潮、各种势力也风起云涌,中华大地上各种爱国、救国运动此起彼伏。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代,邓小平在广安完成了小学、中学的学习,在父亲的影响下,作出了决定邓小平一生第一个重大决定,远赴法兰西,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为国家的独立、富强而努力。

抱着救国的理想,邓小平来到了法兰西。生活的艰辛迫使邓小平在经历短暂的求学时光后走上了社会,开始了勤工俭学之路。在法国的“打工”岁月,使邓小平亲身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的罪恶,萌生了走向革命道路的念头。后来,邓小平在身边具有马克思主义觉悟的同学的影响下,初步学习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还参加了一些宣传共产主义思想的集会。1924年7月,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邓小平当选为新的执行委员会委员,进入执行委员会书记局。按照当时党的规定,担任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支部)的领导就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党员。这是邓小平革命生涯中新阶段的开始,他时年不到20岁。

从此,邓小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红色道路,不仅自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还积极参与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共产主义理想的活动。此外,邓小平还积极参加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斗争,自觉地、自始至终地将自己的人生紧密地与共产主义事业相结合,与挽救国难、拯民于水火的中华民族大义相结合。期间,他不仅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还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作斗争。在当时旅法的青年中,各种思想都很流行,特别是像无政府主义思潮曾经影响过很多人,而邓小平则“总是站在社会主义这边的”,从一开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选择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从来就未受过其他思想的浸入,一直就是相当共产主义的” 。[注]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邓小平自述》,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第10页。

(二 )“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 ”

毛泽东曾经讲道:“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道路——这就是结论。”[注]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页。

这可以看作是邓小平作为一名年轻的革命家的誓言。此后,抱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执着追求,邓小平25岁领导百色起义、建立红七军,开始了历尽千难万险的戎马生涯,先后经历了举世闻名的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领导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彪炳于世。回顾邓小平早期革命的历程,可以看到,在白色恐怖中,邓小平是“吊起脑袋在干革命”;长征的艰难历程中,邓小平坚定地“跟到走”;抗日战争的鏖战中,邓小平的总结就是“吃苦”。可以说,从少年到青年,邓小平自始至终都将自己的人生投入到为中国的独立、富强而抗争的洪流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作为年轻革命家的誓言。

(三 )“没有相信自己的信念总会实现的思想 ,不可能活到今天 ”

像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一样,邓小平执着于信念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经历过无数的风浪与考验,其中,邓小平政治生涯“三下三上”的经历是他执着于信念的很好注脚。对于这三段“下”与“上”的经历,邓小平并不在乎个人的荣辱得失,而是从每一次的“下”与“上”中更深刻地思考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邓小平曾经讲过:“我是三下三上的人,没有乐观主义态度,没有相信自己的信念总会实现的思想,不可能活到今天。”[注] 《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328页。 正是由于有对马克思主义信念的坚定执着,才有了邓小平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坚持真理、绝不妥协的顽强精神,以及荣辱不惊、勇敢担当的革命气魄。

二、处变不惊,笃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邓小平的留法旅苏岁月是邓小平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时期。像当时许多先进的中国人一样,邓小平也经历了向西方寻求真理而不得、进而转向红色革命道路的心路历程。此后,无论外部条件如何改变,邓小平都始终抱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不动摇,即使是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遇挫折的特殊时期,也始终初心不改、坚定沉着,因为邓小平笃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注]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896页。 。

(一 )马克思主义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

根据W6盖梁施工权重及风险值计算与排序,可算出其他作业分解项各风险因素的风险值与权重值,并进行排序,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的防范措施,为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工作指导.

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科学真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为改变世界历史、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重大事件,尤其是对饱受压迫和剥削的无产阶级、劳苦大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进行此项工作的时候,特别要灌注温度因素,使温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若是温度低于140℃,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停止进行铺摊和压实工作。为了能够保证摊铺工作能够顺利的完成,运输车辆以及铺摊设备的车辆要保持恰当的距离。另外,根据铺摊工作的特征,天气若是下雨,应该立即停止铺摊工作,避免雨水对铺摊工作的影响。改性沥青在铺摊以后直至压实之前,切记千万不要在路面上放置任何杂物,以此对路面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技术专家组组长由县国土局局长担任,气象局、水利局、住建局、交通局、公路局、农委、安监局、环保局等单位明确一名领导干部担任副组长,县农委、安监局、水利局、住建局、国土局、交通局、公路局、供电公司、水电公司、水文站、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单位明确多名技术人员为成员。

(二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是先进的中国人的追求

从1920年10月19日到1926年1月7日,邓小平在法国生活了5年多时间,通过学习、做工、参加革命,邓小平由一个具有爱国主义理想的留学青年,成长为一个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之后,邓小平离开法国,前往当时的革命圣地苏联莫斯科,开始了真正的革命学习生涯。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他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学习并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知识以及军事理论方面的知识。尤其是通过系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的著作,邓小平在思想感情、革命理想等方面产生了质的飞跃。自那以后,邓小平始终抱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这可以从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撰写的自传中看到:“能留俄一天,我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务必使自己对共产主义有一个相当的认识”,“我来俄的志愿,尤其是要来受铁的纪律的训练,共产主义的洗礼,使我的思想行动都成为一贯的共产主义化”,“我来莫斯科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从此以后,我愿意绝对地受党训练,听党指挥,始终为无产阶级而奋斗”。[注] 刘金田、张爱茹:《邓小平与中共党史重大事件》,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21-22页。

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就要理清“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认为对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以往是模糊不清的。邓小平的回答是:“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页。 邓小平对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着强烈的紧迫感,他意识到:“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63-64页。 1987年3月27日,邓小平在会见喀麦隆总统比亚时又讲:“不能光喊社会主义的空洞口号,社会主义不能建立在贫困的基础上。……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3页。

编制企业定额要紧密联系企业内部实际情况,要与企业常用的施工工艺、施工方案全面接轨,保证定额的可操作性。贵冶1979年建厂,到现在已有30多年历史,工艺建设逐步改进,到目前已有一套完善的《设备维修作业标准》,并且对设备日常维修及技改项目的施工有丰富的经验。企业定额数据采集的来源不会像地方定额那样广泛,主要是企业内部的资料、政府部门发布的价格信息及本地市场同期的信息等。编制前首先利用计算从大量的生产经营统计数据中收集、分析、整理原始数据并建立企业定额资料数据库,有了这些支撑,材料、人工消耗、机械配置等各项指标才有依可循。

(三 )“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 ”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并不是一蹴而就,建设好社会主义进而迈向共产主义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运动也曾经历了由胜利到挫折的历程。首先,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是一场改写人类历史的伟大运动。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诞生后,世界历史就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之后,亚欧一些国家先后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初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然而,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国际风云突变,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发生了急剧动荡和变化。自1989年到1991年,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苏联共产党也在一夜之间瓦解。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到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极大的震荡,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欢呼资本主义取得了最终胜利,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随着苏东剧变,受国际上一浪高过一浪的“马克思主义死亡”论、“社会主义失败”论的影响,我国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怀疑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言论,在部分干部群众中间引起了思想混乱。一些人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动摇,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产生了怀疑。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遇挫折,邓小平以大无畏的胆略和高瞻远瞩的气魄,坚定地指出:“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3页。

邓小平认为,奴隶社会被封建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被资本主义取代,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他指出:“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3页。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就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来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搞了近70年,没有现成的方案和经验可资借鉴,期间还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包围,承担着保卫与建设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的重任,因此,苏联形成了一套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这一模式是具有开拓性、探索性的,但并不成熟,还有待实践的深入检验,发生失误在所难免。与资本主义经历的几百年历程相比,苏联社会主义存在的7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短暂时光,它的兴衰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不可能战胜资本主义。

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内容广泛,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历史、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其中,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人类将走向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的主张,是最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的思想。列宁曾指出:“为什么马克思的学说能够掌握最革命阶级的千百万人的心灵,……这是因为马克思依靠了人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获得的全部知识的坚固基础;马克思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导致共产主义,而主要的是他完全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所作的最确切、最缜密和最深刻的研究,借助于充分掌握以往的科学所提供的全部知识而证实了这个结论。”[注] 《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列宁的领导下,1917年俄国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

2017年6月,董明珠公开表示,银隆是“长期埋在沙漠里的金子”,有技术,只是缺管理和资金。而第三轮融资后,管理和资金银隆都不缺了,只要给她时间,可以“再造一个格力”。

我们不能完全否认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模式曾经有过的贡献,也不否认这一模式失败的现实,我们要做的是吸取教训、继续前进,就像邓小平说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3页。 回顾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苏联以及东欧国家都曾取得过一定的成绩,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提供了经验,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逐渐发展壮大。但是,基于特殊时代背景下形成的苏联传统社会主义模式,随着时代变迁日益僵化和封闭。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同时,各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又出现了失误。而且至关重要的是,他们对马克思主义采取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做法,加之西方资本主义长期以来实行的“和平演变”等因素的干扰,导致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困境与曲折。对于这些历史现象,只要我们不带有色眼镜、不带偏见,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视野出发,就可以发现,作为新生事物的社会主义尽管在成长的初期可能受到冲击、攻击,但由于社会主义本身是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代表着人类进步的方向,体现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因此,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总的趋势是不断上升、不断前进的。面对挫折与失误,只要我们及时总结和改正,在挫折中前进、在失误中警醒,那么社会主义就会向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面对苏东剧变的冲击,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了苏东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沉着冷静、处变不惊、埋头实干,从自身实际出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路。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篇章的开启,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因此,邓小平坚定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 。

2.5 疼痛护理 观察疼痛性质、持续时间。教会患者根据“长海痛尺”进行自我疼痛评分,小于4分时给予心理安慰和分散注意力,大于4分遵医嘱适当给止痛药,效果较好[3]。

三、矢志改革,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邓小平无论在革命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忠诚、坚定地执着于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邓小平始终强调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反复重申“老祖宗不能丢”[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69页。 。正是在这一信念的支撑下,邓小平领导中国进行了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直是邓小平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一 )“不是靠本本 ,而是靠实践 ”

四是应充分重视企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打破体制和产权界限,回到企业天然气业务发展的本源,即将生产的天然气实现在目标市场的销售,关注互联互通实施中的“最后一公里”,制定相应政策,实行公开、透明、合理的管输费定价,平衡好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诉求,尊重价格杠杆作用,吸引所有行业内企业主动参加和开展互联互通工程。

1989年5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谈到了他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现象的思考。邓小平认为,如何依据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对于后来者来说,绝不能要求马克思、列宁为解决他们去世后几十上百年来所产生的新问题提供现成的解答。一个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他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92页。

邓小平认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都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且要坚持走将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指出,中国革命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旧中国留下的烂摊子基础上,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也是靠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注] 《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11-512页。 同样,改革开放的成功,也是靠的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是靠实事求是。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时发表讲话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 对于中国来说,必须独立思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自己的国情出发来制定政策。

(二 )要理清 “什么叫社会主义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

邓小平就是中国先进分子中的一员,在水深火热、混乱不堪的动荡年代,在中国落后挨打的艰难困境中,邓小平像许多先进分子一样,希望通过留学法国寻找救国真理。但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欺凌,尤其是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剥削和不平等的现实,使他怀抱的理想破灭了。实际上,理想破灭的不仅仅是邓小平,还包括其他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对此,毛泽东曾经有过总结:“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寻找真理。……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总是侵略学生呢?中国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注] 《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69-1470页。 这段总结深刻揭示了当时先进中国人追求救国救民真理而不得的心路历程。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由于“理想总是不能实现”,才使年轻的邓小平很早就有了思想情感的转向,投奔红色革命的故乡苏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理论武装自己,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从此矢志不渝。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邓小平矢志不渝、大力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逐步推进,先从农村开始,改革使农村面貌发生很大改观,进而由农村改革带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形成全面改革的局面。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政府总理穆加贝时指出:“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8页。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阐述了这一观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 与此同时,中国对外开放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逐步形成了由点到线到面、由局部向整体、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关于对外开放对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莎克时指出:“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74页。 正是基于对对外开放价值和深层意义的深刻认识,才有了一系列的开放措施的落地。

1.3.1 克氏原螯虾的饲养管理。年底清塘后,撒生石灰525 kg/hm2进行消毒,用旋耕机翻耕1遍。在田间和环沟中栽种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中间零散栽种水花生、水葫芦等挺水植物。整个冬季田面水深保持在25~35 cm,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6]。次年3月份,施腐熟的农家肥2 250~3 000 kg/hm2肥水。在环沟边设置若干个投料点,投饲量以当天吃完为宜。饲料主要为玉米、小麦、小杂鱼、螺蛳等,后期搭配全价配合饲料。

1986年9月2日,邓小平接受了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的采访。华莱士很巧妙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您说过,你要活到一百岁,然后可以去见马克思,到那时候,马克思旁边可能还坐着毛泽东,他们可能对您说些什么?”[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3页。 针对这个问题,邓小平明确地回答道:“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另一个词叫共产主义。我们过去干革命,打天下,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就因为有这个信念,有这个理想。我们有理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我们才能取得胜利。革命胜利以后搞建设,我们也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注]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73页。 华莱士的提问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外国人的疑问,这就是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否坚持了社会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是否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的回答则表明了他在这一问题上的原则性与坚定性。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正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保持生机活力的新进步,这也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为之奋斗的事业。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但他们一直警惕和反对教条主义等思想和做法。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对《共产党宣言》中阐明的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8页。 。恩格斯晚年曾花相当大的精力去纠正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内的教条主义倾向,反复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2-743页。 。防止教条主义,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质,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具体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不断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四、继往开来,“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

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邓小平伟大而光辉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就要学习他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无比坚定的崇高品格。”[注]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页。 信念坚定,是邓小平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在邓小平的革命生涯中,“无论个人处境如何艰难,无论革命道路如何坎坷,邓小平同志都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注] 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9页。 ,我们要学习邓小平矢志不渝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执着精神。这就对新时代的共产党人提出了要求。

全县古树的分布格局特点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以散生分布为主,散生古树共计2 863株,约占总数58.67%;古树群落的个体数为2 017株,约占总数41.33%。就各乡镇(街道)的古树分布情况而言,淡竹乡古树分布最多,为908株,其次为横溪镇616株,步路乡最少,为52株(表1)。

(一 )学习邓小平 ,做马克思主义的 “忠诚信奉者 ”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变追求。新时代的中国之所以能够成功走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的指引。为此,我们必须在思想上、认识上、情感上深刻把握与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忠诚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待问题、处理问题,将坚定的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忠诚信奉上。

今天,随着互联网时代、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想多样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时隐时现地影响着一些人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产生怀疑,甚至动摇了少数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封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腐朽的东西也侵蚀着一些人的思想。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自觉地抵制这些错误的思想,主动地与之作坚决的斗争。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思想,深入学习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历史,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通过深入学习,充分认识近代以来的中国为什么会大浪淘沙,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充分认识为什么我们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充分认识人类最终会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坚定正确的政治理想、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确的政治道路,既真诚地信奉马克思主义,又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还要坚定地捍卫马克思主义。

在当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的科学指引。尤其是走进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全面而深入地推进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对此,我们要真学、真信、真用。

(二 )学习邓小平 ,做马克思主义的 “坚定实践者 ”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理论,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实践性品格决定的,为此,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同时,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也不是空中楼阁,它需要我们一代一代接续努力,并将这一伟大理想落实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落实在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具体目标上。

首先,为人民谋幸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它体现在方方面面上,我们可以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发展战略上感受到。例如,邓小平在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上,曾经提出过基本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注] 《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78页。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更为具体地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建党100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30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7页。 我们可以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深厚的为民情怀。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页。 ,则更加直接而具体地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人民情怀。今天,无论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还是老年、青年、少年;无论是公有制经济人士,还是新兴社会阶层人士,每一个中国人都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安全、更舒适的居住环境等,这些都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对此,新时代的共产党人要自觉地将人民的期盼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随时随地倾听人民的呼声、回应人民的需求,不断地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其次,为民族谋复兴。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华民族复兴的目标正若朝阳一样冉冉升起。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人,应该自觉为实现民族复兴努力拼搏、勤奋工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为国尽力、为民服务,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正沿着邓小平所开创的改革开放道路不断向纵深推进。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进程中,要涉险滩、啃硬骨头、突破许多障碍和藩篱,要进行许多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坚定信念、保持定力,义无反顾、全力以赴推进更加深层次、更加全面的改革开放。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作为我们想问题、出举措、干事创业的根本出发点。在深入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找准方位、落实部署。既不盲目冒进,又不谨小慎微,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踏实苦干,一步步朝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朝向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的目标前进。

改革开放已经40余年,我们缅怀邓小平的丰功伟绩,感受他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崇高境界与追求,就是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注]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 这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使命,也是邓小平给我们的召唤。

中图分类号 〕A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921(2019)02-0093-11

〔作者〕 侯文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四川成都 610071

(责任编辑 肖雪莲 )

标签:;  ;  ;  ;  ;  

邓小平: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