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第一精神病医院 湖南衡阳 421002
【摘 要】目的 对比分析MRI和CT在早期脑梗死病人中的诊断情况。方法 进修时选取湖南湘雅医院自2013年9月到2014年9月收治的早期脑梗死患者90例,依据不同影像学的检查方法,对全部患者分别进行MRI检查和CT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结果。结果 <12h、12h~24h、>24h三个发病时间内,MRI诊断效果高于CT诊断;同时MRI的总诊断率为94.44%,而CT的诊断率为63.33%,组间研究数据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具有意义。结论 在诊断早期脑梗死的方式中,MRI和CT均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但对比分析发现,MRI较CT而言,诊断效果佳,诊出率高,为后续治疗提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MRI;CT;早期脑梗死;诊断
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卒中或中风,其由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表现为临床上的神经功能缺失。最近几年,脑梗死呈逐年上升的发病趋势,死亡病例逐渐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据国内相关数据显示[1-2],脑梗死好发于50~60岁的中、老年人,女性稍少于男性,每年我国脑梗死发病人数为50万左右。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初期时无特殊症状,部分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包含头昏、无力、一时性肢体麻木等。但这些症状由于程度轻微或持续时间较短,未能引起患者及家属的关注,因此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基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3]。目前临床上主要依靠MRI和CT进行影像学检查,从而准确定性判断该病,这是治疗的关键步骤之一。本次研究我们将MRI和CT技术应用于早期脑梗死患者中,对比分析两者检查结果,现报道本次研究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3年9月到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早期脑梗死患者90例中,依据不同影像学的检查方法,对全部患者分别进行MRI检查和CT检查。其中男69例,女21例;年龄49~68岁,平均(66.5±3.7)岁。其中患者既往史:糖尿病13例,高血压49例,高血脂12例,冠心病16例;临床症状:头痛头晕14例,偏瘫7例,突然语言障碍16例,偏侧乏力24例,瞳孔大小不一致11例,抽搐1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MRI和CT检查,观察诊断结果。本研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会审核批准后展开。
1.2方法
1.2.1 MRI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 Magnetom Aera磁共振成像仪器,成像系统为1.5T,快速扫描序列依次为横轴位T2加权成像(T2WI)、横轴位T1加权成像(T1WI)、矢状位T2加权成像(T2WI)扫描;之后对患者颅脑同一部位进行T1加权检查和平扫,其中层间距为2.0mm,层厚为6.0mm,扫描时间为24s,生成T2WI、T1WI横断面图像及T2WI矢状面图像。由2位影像学专家进行双盲综合评价,观察扫描图像,确定扫描强度,有需要时可对特定部位进行加强扫描。
1.2.2 CT检查方法
使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Brilliance 16排螺旋CT机,其扫描矩阵为512×512,基线为OML进行检查,层厚为4.0~10.0 mm,管电压为120.0kV,管电流为150.0、140.0mA,可见视野为25cm,以STD+为重建方式,采用64排横断位逐层平扫颅脑,间隔5.0mm,连续扫描10~12层。同样由2位影像学专家进行双盲综合评价,观察扫描图像情况,检查结果后确定是否增强扫描。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在两种影像学检查下的各种诊断情况:①发病时间不同,即<12h、12h~24h、>24h三个时间分别对脑梗死的诊断率。②对比分析缺血性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三类不同病理型脑梗死的诊断率[4]。
1.4统计学分析
将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录入2010版EXCEL校正。使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时以“ ”形式将录入数据,计数则用“%”形式将数据录入)。结果使用t/χ²检验,当P<α(α=0.05)时,说明数据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不同发病时间MRI和CT对脑梗死的诊断情况
经观察对比,三段发病时间内,MRI诊断效果高于CT诊断,组间数据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具体分析见表1。
3讨论
脑梗死在中、老年人群中属于一类常见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死亡病例也逐渐增加[5]。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受诸多因素影响,如:发病前患者是否存在过往病史,脑梗死病灶的具体部位,重要器官有无合并症,病变血管的缺血程度等,这些相关因素都间接或直接影响表现症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早期脑梗死患者虽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会发生经常性轻微眩晕,严重者可能由于缺血导致肢体瘫痪,甚至昏迷至死。据相关临床研究,脑梗死患者在发病6h内,如果能够进行及时治疗,可有效恢复供给缺血半暗带的血液,减少患者脑梗死面积,改善治疗预后,提高患者治愈的可能性[6-7]。由此可以看出,对脑梗死患者而言,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而影像学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常用措施。精确的影像学检查一方面能确定脑梗死病灶位置、大小和程度,便于对症诊断;另一方面又能确保治疗顺利进行以及日后康复。目前,MRI和CT是影像学检查中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方法,两种技术各有优缺点,应用于区分正常组织中的病理组织。特别在脑部检查中具有关键作用,如:对急发性的严重脑梗死患者,做出准确判断,为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提高诊治成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发病时间不同,<12h、12h~24h、>24h三个发病时间内,MRI诊断率依次为60%、85.71%和100%,CT诊断率为25.71%、45.71%、90.00%;总检查率也具有明显差异,MRI和CT的总诊断率分别为94.44%、63.33%。可见CT受机体结构影响,无法清楚显示脑干、小脑等颅凹病变部位,而MRI未受影响,诊断效果优于CT,清楚的指出病变状态。本研究MRI、CT诊断早期脑梗死患者中,不同时间段的患者在检查时具有不同的表现。对MRI检查而言,超急性期患者由于细胞毒性水肿,缺血性脑组织含水量不变,引起T2WI信号变化的仅是细胞外的含水量,故T2WI信号高;急性期患者病变血管管内闭塞,无血流信号,引起T1WI皮质水肿,表现为脑沟变浅,皮质信号降低,T2WI稍高信号;亚急性期患者与栓塞血管走行一致,边界模糊,皮质发生损伤,图像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CT检查中,超急性期患者大部分无阳性征象,少数灰白质边界模糊;急性期患者脑动脉密度于同一动脉其他动脉密度相比,明显偏高,脑组织局部区域脑回变浅,脑沟消失,病情越加重,脑组织密度越降低,同时范围逐渐扩大;亚急性期患者病灶处密度均匀,界限清楚,易于诊断[8-9]。其中CT能指出脑部出血区和脑梗死处血供的密度影像,有费用低廉、使用率高、操作简单、诊断准确等优势,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但因CT占位效应小,对24h内发病的脑梗死患者诊断假阴性率高,准确判断就有一定困难;MRI在脑梗死发病后1至2小时内可显示病变的清晰影像,对微小病灶的判断准确率高,具有高分辨率、高精确度等优势[10]。
综上所述,MRI较CT而言,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效果有明显优势,尤其表现在对早期微小病灶和后颅凹梗死灶的诊断中。MRI技术在诊断早期脑梗死病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可准确、科学的判断脑梗死部位、大小、程度,同时帮助医生选择临床治疗方法,有效恢复患者身体健康,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程晓霞.84例早期脑梗死的CT临床诊断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1):19-19,21.
[2] 张祖艳,朱炜炜.早期脑梗死患者的 CT与 MRI诊断总诊出率比较[J].中国民康医学,2015,12(23):66-67.
[3] 上官建伟.CT与MRI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23(10):7-8,18.
[4] 高屹,唐娟.CT检查在早期脑梗死中的临床作用和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5,18(4):50-52.
[5] 王赢,乔继红,张丽等.多层 CT 脑灌注成像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实用医刊,2015,25(19):38-40.
[6] 刘兴宇,聂永康.早期腔隙性脑梗死行 CT 和 MRI 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8(7):1080-1082.
[7] 王安海.CT与MRI诊断早期脑梗死的对比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5(23):132-133.
[8] 赖新波,王世黔.108例早期脑梗死的CT影像学回顾及分析[J].中外医疗,2014,12(10):12-13.[9] 欧成英.探讨低场强MRI 对脑梗死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4,18(13):93-94.
[10] 王之祥.早期腔隙性脑梗死的CT和MRI检查对比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21(16):184-184,189.
论文作者:文云宗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3
标签:脑梗死论文; 患者论文; 影像论文; 方法论文; 病灶论文; 统计学论文; 组织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