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模式提高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_政治论文

创新模式提高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_政治论文

创新模式增强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藏论文,针对性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实效性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88(2013)06-0032-05

民族院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制,这一体制为我国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挥了巨大的、无法替代的作用。在我国民族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面对与一般院校相比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共性,又要注重个性即民族性,在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要求下,更加要求注重民族关照和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人文关照。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期指导思想。当前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探索新时期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注重针对性,增强实效性。多年来,西藏高校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西藏、服务西藏的办学宗旨,积极探索民族教育规律。同时,严防西方反华势力与达赖分裂集团进行意识形态输出和文化渗透活动,增强反分裂、反渗透的意识和能力。并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使广大师生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概括起来就是创新了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四个一”的教育新模式。即:“一个抓手”,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教育为抓手,增强大学生“四个认同”的思想意识;“一个切入点”,就是坚持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切入点,增强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反分裂、反渗透的思想意识;“一个核心”,就是坚持以“老西藏精神”教育为核心,增强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以艰苦奋斗精神为西藏社会发展建功立业的思想意识;“一个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广大学生增强自信、超越自我、塑造成熟健康人格。对这一新模式的概括梳理,有利于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有效的开展。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四观两论”,增强学生的“四个认同”

新时期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边疆民族地区实现和谐稳定发展的指针,西藏高校应着眼于如何增强大学生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认同为目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四个认同”是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的内涵体现和本质要求,是在西藏社会实现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边疆社会政治稳定的治本之策。

所谓抓手,就是要起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教育,就是要解决人生宏观层面的根本问题,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西藏高校大学生成长的总开关问题。对祖国的认同,就是要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西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统一。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藏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共同体和凝聚场,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和这个大家庭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各民族文化的涓涓细流汇入中华文化的长河,才有了伟大祖国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智慧、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千古流芳的中华文化,各民族都为创造和发展中华文化做出了贡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是要大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救了中国,也发展了中国,各民族既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受益者,也是继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者和践行者,坚持走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证明,教育客体对教育主体秉持和传播的思想政治理念认同度越高,教育效果越明显。“四个认同”即是执政党在新时期,对全国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实施的主流意识形态、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总体要求。教育客体对其认同度越高,表明中华民族凝聚力越强,反之,认同度越低,或缺乏认同,表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越弱,也就意味着我国长治久安的基础不牢固。因此,目前在西藏高校乃至西藏全社会,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在内容上有极强的针对性,在现实中有明显的实效性。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在西藏高校扎实有效的开展“四观两论”教育,能有效提高大学生“四个认同”,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西藏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四观两论”教育时,在理论上应把握好几个环节:一是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基础阐述祖国观,讲清楚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事实,揭露和批判所谓“西藏独立”的本质和谬论;二是以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阐述民族观,讲清楚中国是当今世界民族格局背景下,解决民族问题的成功范例,为深入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维护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安全稳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以人类社会宗教的产生与发展、宗教的本质与作用阐述宗教观,讲清楚藏传佛教的形成发展历史及文化价值,认清达赖集团利用宗教进行分裂活动的本质,以及如何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四是以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的历史事实阐述文化观,讲清楚西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历史现实和作用,揭露达赖集团宣扬“西藏文化灭绝论”是想恢复“政教合一”制度的反动本质;五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及自然辩证法的原理阐述“唯物论”和“无神论”,讲清楚西藏社会有神论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和自然根源,夯实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崇尚科学文明,追求社会进步,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在西藏高校对大学生实施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教育这一抓手时,教育者还应把握他们在政治认知方面的特点和规律,这样方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有的放矢。大学生在政治认知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一致性与模糊性并存。西藏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在总体上与主导价值观是一致的,大多数有强烈的爱国心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己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在西藏高校也有一些大学生,容易出现从现实生活、从自己实际感受到的利益中极端化、情绪化地理解政治问题,甚至在民族观、宗教观方面存在模糊观念甚至错误认识;二是稳定性与易变性并存。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一般来讲具有相对稳定性,他们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事实面前,对党的信任,对社会的认知是比较稳定的,他们在生理、心理和思想等方面基本成熟,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政治认知系统。但面对互联网对各种言论、思想的传播,改革开放条件下各种思潮、观点的交锋,以及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都会使一些大学生由文化观引起的政治认知上的易变性;三是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具有一定的主动性,随着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希望通过自己的政治活动争取更多的社会权利,实现自身的利益和价值,开放的社会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可以选择的政治认知信息。但在学校他们要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政治观教育,大众传媒也主要宣传的是社会的主导价值观,这种无法选择性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四是现实性与理想性并存。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具有现实性,因为市场经济大潮带给社会和人们的功利导向同样会影响大学生,出现弱化政治、取向功利、更加现实的倾向。但他们政治认知的理想性也比较突出,如不满足政治现状,其思维超越现实,富有政治热情和政治抱负,富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1]对于西藏高校大学生政治认知特点和规律的把握,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四观两论”教育顺利开展,大学生“四个认同”才能有效提高。

二、坚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大学生反分裂反渗透的思想意识

目前西藏反分裂斗争的严峻形势,作为西藏大学生一定要认清形势和责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敢于同达赖分裂集团作斗争,是西藏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西藏高校要结合形势适时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教育。要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实效性为根本,开展反分裂、反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筑牢反分裂反渗透防线;要以“三个离不开”为内容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切入点,进行“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思想意识教育,使大学生受到深刻而系统的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在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牢牢掌握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主动权。

民族团结进步的局面,对于当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这种局面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和牢固向心力的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其次,这种局面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必不可少的软实力,是实现社会和谐有序、增强综合国力的思想保证;再次,这种局面是维护社会稳定,缩小各民族差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社会保证。因此,民族团结进步的局面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努力追求、全力维护的社会政治局面。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其原因在于民族团结是民族地区最为重要最为现实的问题。事实证明,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搞好了,就会出现整体思想政治教育事事顺畅的局面,反之,即使其他各方面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万箭齐发,也会落得个无功而返的结果。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事半功倍,打开局面,就要把握好这一切入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要把握好几个环节:其一,准确理解、科学把握、牢固树立“两个共同”的思想观念。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胡锦涛同志关于新时期我国民族问题的重要思想,它表明从历史和现实的视角审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民族关系。各民族共同承受了中华民族的苦难,共同参与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的斗争,现在又在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据此,要从历史和地域的关系上理解现实中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互相援助,共同繁荣发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中国的具体实践。其二,准确理解、科学把握、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重要论断,是江泽民同志在第一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关系论述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重要思想。“三个离不开”的关键词是“相互离不开”,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同处于一个政治共同体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在这一共同体中的各民族,有规模的大小,地域的差别,但没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在共同体中发挥的作用都是很重要的,一个国家经济建设与边疆安全分不出孰重孰轻,同等重要,二者的社会功能是相互支撑,战略地位是唇齿相依,这样的关联度决定了谁也离不开谁。其三,准确理解、科学把握、牢固树立“五个维护”的思想观念。“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是2010年胡锦涛在西藏工作座谈会和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重要思想。“五个维护”的内容相互关联、融为一体,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人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在我国,无论是哪个民族,无论是信仰何种宗教,都不能违背“五个维护”的原则。[2]

适时对大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抵御国内外敌对势力意识形态渗透的安全防线,是西藏高校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办学理念和光荣传统。教育工作者应时时刻刻警钟长鸣,增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增强为西藏社会长治久安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当前,西藏社会局势总体已经进入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对大学生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西藏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稳定,西藏的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要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立足抓早抓小抓快抓好,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其次我们同达赖集团的斗争是长期的、尖锐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作为西藏大学生必须立场坚定,坚持以两手对两手,立足长期斗争,讲究斗争策略,旗帜鲜明、针锋相对的开展反分裂斗争,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主动权,彻底挫败达赖集团祸藏乱教、分裂国家的图谋。

三、坚持“老西藏精神”教育,培育大学生为崇高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

“老西藏精神”形成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初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艰苦岁月中。“老西藏精神”一是表现为热爱祖国,热爱西藏,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服务的思想。二是表现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三是表现为自觉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和坚强的组织纪律观念。四是表现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老西藏精神”的实质是党的光荣传统包括长征、延安等精神的继承和发展。[3]“老西藏精神”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老西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复杂的西藏革命和建设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和刚强睿智,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正是靠这种精神,无数革命烈士把生命献给了西藏这片高天厚土。[4]原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西藏军区第一政委、老西藏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的阴法唐将军,将“老西藏精神”概括为“长期建藏两不怕,自力更生守政纪,加上‘五个特别’”。

作为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老西藏精神”,不仅在西藏而且在全军、全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西藏大学生,应该将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财富传承下去,我们讲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不是仅停留在物质生活上节衣缩食的感性层面,而应该具有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努力追求不懈奋斗精神的理性层面。胡锦涛曾经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这是西藏人民在面临国内外反动势力时,坚持奋战红旗屹立不倒的最基本素质。老西藏精神是源于奉献铸就的丰碑,是薪火相传的美德。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西藏大学生要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时代脉搏,努力成长成才,自觉肩负起西藏大学生历史使命,为西藏社会发展建功立业。

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坚持以“老西藏精神”为核心,是因为“老西藏精神”涵盖了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的精神品质。首先,要让大学生了解和感知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热爱西藏、热爱西藏人民的壮美史诗。“老西藏精神”诠释了因爱达到极致而释放出最大潜能的爱国主义情怀,西藏高校要教育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继承这笔精神财富,焕发出对社会主义新西藏、对西藏人民的热爱之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建功立业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其次,要让大学生了解和感知到革命先辈在雪域高原坚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抒写的苦难辉煌。“老西藏精神”体现了因坚守理想信念而在艰难困苦中对崇高事业向往追求的精神境界,西藏高校要教育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艰苦奋斗,以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去。再次,要让大学生了解和感知到革命先辈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的挑战极限的钢铁般的意志品质。“老西藏精神”彰显了无私无畏的坚强意志和生命张力,以及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西藏高校应教育当代大学生在成长中要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和决心,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要有英雄主义情结,克服缩手缩脚、畏首畏尾、患得患失情绪和心理,以坚忍不拔、愈挫愈勇的精神品质,满怀信心地走向社会、抒写人生的辉煌。

新时期西藏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面向西藏,服务西藏,为西藏社会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我们要始终坚持对大学生进行以“老西藏精神”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为社会主义新西藏建功立业的理想信念教育。挖掘“老西藏精神”的现代价值和精神内涵,使其成为西藏高校进行有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教材,成为西藏高校培养政治强、业务精的合格人才的精神营养。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优势为本的思维方式激励西藏大学生增强自信

坚持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而在西藏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应该升华为以优势为本的思维方式。优势为本是一种注重发掘人的内在力量和资源的视角,一种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承认人的自然改变能力的视角。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是“引出”受教育者的精神来,因为精神是人的价值和力量的表现。青年学生们的社会生活经验、社会规范的习得,无不是在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因此,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结合个人优势、经验和理解,细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痛苦,寻找并能指出他们的优势,把优势与青年学生的目标和梦想联系起来,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自己,有充分的资源支撑自豪感,从而实现超越自我。优势视角下的教育是青年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激发情感、学会交往、选择价值观、实现自身潜能发挥以期达到人生最佳境界的过程,也是发挥生命的最大潜能和塑造成熟的健康人格的过程。

在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秉持优势为本: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视角考察和审视西藏历史和西藏民族。看到他们千百年来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奋力抗争、抵御外侮的奋斗历程和爱国情怀,体悟他们千百年来在雪域高原顽强拼搏、繁衍生息的生存能量和生命张力。二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视角分析和透视西藏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心理。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要看到西藏传统文化特别是藏传佛教对维系民族、整合社会、净化心灵的历史作用;要看到藏民族在创造文字、天文历算、藏医藏药、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丰富和发展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三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地看待藏族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来自农牧区的藏族大学生,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都是不能与汉族学生同日而语的。这种成长的起点不同,成长过程中拥有的资源不同,却用同一衡量标准和同一评价体系,显然是教育的不公平。我们应正视这一现实,用比较的方法看待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微小的进步也应适时赞扬和及时肯定,增强自信、挖掘潜能、超越自我,这样优势为本的理念才能彰显出教育的价值。[5]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从西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特点出发,注重教育内容的出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注重将现代教育中行为管理的团体咨询方法引入教学中;注重将有西藏特点的教学案例运用到教学的全过程;注重将教学内容转化成系列课堂实践活动;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增强教学效果。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做到教学相长,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励志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断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成绩更为显著。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的认识,不断创新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断增强我国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收稿日期]2013-10-20

标签:;  ;  ;  ;  ;  ;  ;  ;  ;  ;  

创新模式提高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