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JeanPiaget认知发展理论的导游职前-职后职业认知差异及响应研究论文

基于Jean Piaget认知发展理论的导游职前-职后职业认知差异及响应研究

高 燕,董 霞,张 晓 玉

(兰州文理学院 旅游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 摘要 】 导游职业认知是个体对旅游行业信息筛选后综合输入,在主客体多元建构后的理性输出。本文基于Jean Piaget认知发展理论关注导游职前-职后的职业认知变化,从个体因素、职业特点和要求、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对导游职业建构的过程、方法和强度开展对比研究,得出在旅游教育场域中做好导游从业兴趣到从业技能的转变、阶梯式导游技能提升教学设计、导游价值观和职业信念教育、导游职业认知和专业实习设置是导游职业认知塑造的有效路径.

【 关键词 】 认知发展理论;导游职业认知;职前-职后;响应

一、引言

导游是旅游活动的灵魂人物。旅游散客化背景下,伴随着旅游者游程规划能力的提升,自助游平台的搭建和网络预订的普及化,旅游者对导游旅游引导、预订等相关服务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然而,旅游的体验性、主客互动性、消费外显型等特征又进一步强化了导游在旅游服务品质化、内涵化、定制化等发展趋势下的核心作用。导游服务已成为旅游产品差异化定位,区域旅游形象改善,游客满意度提升的关键要素。目前,旅游市场对优质导游服务的刚性需求与导游服务供给质量的良莠不齐产生了不调和。网络负面旅游事件引发的导游职业污名、监管缺失下的导游服务市场失范及导游薪酬体系不健全诱发“柠檬市场”造成了导游生存的职业困境。导游自身职业认知状态将极大地影响其发出的旅游服务产品质量。

认知发展理论(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摈弃认知形成过程中遗传与环境的争论与纠葛,强调认知主体能动性,开创性提出认知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建构的产物。这一理论建树也使得皮亚杰(Jean Piaget)成为继弗洛伊德后心理学史上的另一位“巨人”。根据认知发展理论个体心理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因此,导游对于自身职业的认知也会随着职业角色的涉入程度而变化,了解这一变化路径对于确立旅游高等教育在导游职业认知形成过程中的地位,识别作用力方向与强度具有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理论研究进展表明,在复杂多变的职业环境当中,人们需要主动建构自己工作的意义,并且主动性和适应性正在被视为引导日益复杂和具有挑战性职业道路的重要个人特质。在职业环境中人们或多或少的将自我观念与工作角色予以成功整合[1],通过“个人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来建立他们的职业生涯[2]。在这一职业建构过程中,个体对职业环境的理解和适应成为现实职业选择的前提和基础,个体对职业的认知、理解与判定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资源[3]。20世纪80年代,职业认知研究由心理学科进展作为内在驱动力而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4]。职业认知的研究体现出按行业、类群、理论构架等研究特征,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医疗卫生与高等教育两大领域。其中,高等教育职业认知研究主要针对与就业岗位的契合度而开展。对于导游职业认知的研究缘起于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角色转换,职业道德教育等话题,于2011年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认知与生涯决策研究正式展开,主要集中于导游职业认知形成机理探究,旅游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研究[4~10]。导游职业认知是个体对旅游行业信息筛选后综合输入,在主客体多元建构后的理性输出。对于尚未从事导游工作的旅游专业学习者,这一建构过程是在旅游教育扮演的场域中,个体在与教育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完成的,正如前期研究所述“大一新生在职业认知上存在认知模糊、择业偏执、盲目乐观、过分依赖、消极避讳等问题”[11],而导游从业人员对于导游职业的认知是在旅游行业场域中,通过导游与游客的互动,在他者眼中实现自我观察和修正的“镜像自我”过程。导游从业前后职业认知的差异化表达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导游行业运行现状与走向,并成为旅游职业辅导工作开展的重要参考依据。由此,本文基于Jean Piaget认知发展理论关注导游职前-职后的职业认知变化,从个体因素、职业特点和要求、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对导游职业建构的过程、方法和强度开展研究,目标是揭示旅游教育场域对导游职业认知塑造的有效路径。

三、样本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指标体系

对职业认知的测量分为从单一维度测量个体对自身职业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测量个体所处的职业认同状态和发展阶段;多维度变量从多个角度衡量个体对职业的态度和行为倾向三种方式[12]。随着对职业认知领域研究的深入,以多维度视角测量主体对职业的认可与接受度成为职业认知研究的主要方法。导游职业的高度社会化决定了导游职业认知的自变量除个体因素(含个人倾向性、个体发展需要和个人心理需要)等单一维度测量指标外,还包括职业因素(含职业特征和职业要求)及环境因素(含社会评价和外部支持)等。由此,本研究以个体因素、职业因素和环境因素为一级变量,个人倾向性、个体发展需要、个人心理需要、职业要求、职业特征、社会评价和外部支持为二级变量,21个观测点生成导游职业认知测量指标体系(见表1)。

(二)样本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问卷调查分为对未从业导游和从业导游两部分开展。其中,未从业导游问卷主要在旅游管理本科班级中发放,确保受访者对旅游行业具有一定了解。从业导游问卷主要通过委托毕业后从事导游工作的学生在导游行业群中发放,从业与否的区分问项为导游从业年限,0年为未从业,1年内,2-3年,3-5年,5年以上选项为从业导游。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80份,其中未从业导游问卷144份,从业导游问卷136份,从业1年内导游问卷43份,占从业导游总量的15.36%,从业2-3年导游问卷38份,占从业导游总量的13.57%,从业3-5年导游问卷30份,占从业导游总量的10.71%,从业5年以上导游问卷25份,占从业导游总量的8.93%。问卷统计采用SPSS19.0处理。

表1 导游职业认知测量指标体系

四、实证分析

(一)样本描述性分析

为了概括出导游职业认知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使用因子分析法对导游职业认知的21个调研问项进行信息浓缩。按照因子分析的前提要求,首先采用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观测各变量间的偏相关性。利用SPSS19.0软件得到导游职业认知量表的KMO检验值为0.910,Bartlett球形度检验概率P=0.000,拒绝原假设,说明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变量间的偏相关性较强,因子分析效果较好。为提升因子可解释性,使用最大方差法正交旋转,以特征根大于1的抽取标准将21个变量提取5个公因子,方差累积贡献为66.291%。进一步公因子方差分析显示公众认知、游客群体成熟度、职业进取和职业发展4项方差提取小于0.5,对因子分析的贡献度较小,剔除这4项后再以主成分法进行降维,五个公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提升至为78.446%,说明用这5个因子代替17个变量可以概括原始变量所包含的近八成方差,信息丢失量减少。根据各因子特征分别命名为个体相关因子、职业属性因子、社会认可因子、行业支持因子、利己因子(见表2)。

为进一步探索导游从业前后对于各因子感知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因子得分为检验变量,以人口统计学问项中从业年限为分组变量,从业年限为0为A组数据,共计样本数144个,从业年限1年内及以上为B组,共计样本数136个,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在显著性水平a为0.05,除行业支持因子外,对应的双尾概率p值均小于0.05,即导游从业前后在个体相关因子、职业属性因子、社会认可因子和利己因子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见表3)。对行业支持因子的均值与标准差数据分析表明,对当前旅游市场环境规范有序评价较低(均值3.06,介于中立与不太同意之间),对旅游管理部门为改善导游行业的努力程度较为认可(均值2.68,介于比较同意与中立之间)。

1.1 问卷设计及调查方法 从参加课外活动情况(社团、个人偏好、参与目的、活动评价等)、自主学习(阅读、课程学习等)、社交娱乐(上网聊天、游戏、微信及电话、逛街、旅游、恋爱、社交聚会、娱乐等)、社会实践活动(兼职、志愿者、公益活动等)、体育锻炼、寒暑假期生活状况和意见建议等7个维度,共设置29个问题,设计“大学生课余生活调查问卷”。

(二)样本统计分析

我国某些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排流法的做法是:将整体道床内的纵向结构钢筋按一定要求连接,建立杂散电流主收集网;利用车站和区间隧道结构钢筋的可靠电气连接,建立杂散电流辅助收集网[3];在正线牵引变电所附近设置整体道床和车站结构钢筋的排流端子,将杂散电流主、辅助收集网与牵引变电所内排流柜连接(见图2)。

弹幕(Barrage)顾名思义是子弹多而形成的幕布,在军事上是指大量密集的炮火攻击。在弹幕视频中指的是大量的评论在屏幕上划过,像是幕布一样。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弹幕网站是日本的Niconico动画网站,其最大特点是实时弹幕发送,发送后3s就显示在屏幕上,使得观众有一起参与的感觉,取得了空前成功。国内先引进弹幕技术的是Acfun弹幕视频网和Bilibili动漫网站,随后主流视频网站如土豆、爱奇艺和优酷等也相继引入弹幕技术。这种实时交流,产生共鸣的体验感,越来越受到各个领域的广泛关注。

为综合测评导游职业认知调查量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本研究以Cronbach’s α系数为问卷信度的测量指标,分析得出信度系数为0.921,说明量表内部一致性良好。本次导游职业认知调研280个样本中,男性78位,占总样本数的27.86%,女性202位,占总样本数的74.12%。253位有旅游相关专业学习经历,占总样本数的90.36%,27位学习非旅游类专业,其中,文科专业20位,占总样本数的7.14%,理科专业7位,占总样本数的2.5%。样本中有144位未从业,占总样本数的51.43%,136位有从业经历,占总样本数的48.57%。总体来看,样本性别、专业背景符合行业状况,从业导游与非从业导游样本均衡。

为检验差异显著的个体相关因子、职业属性因子、社会认可因子和利己因子方面导游从业前后的细部特征,本研究根据调查研究问项进一步提出研究假设H(见表4),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导游从业前后的样本进行配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导游从业前后在职业保障认知、沟通协调及知识储备认知、职业归属感认知、社会地位与尊重感认知、媒体报道公正性认知、亲友从业支持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1.导游职业认知因子分析

(1)水分析出阶段:由室温至190 ℃左右,该阶段的失重主要是由于污泥内在结合水和少量外在水的析出引起的。由DTG曲线可见,在温度为82.9 ℃时,失重速率最大,达到了1.06%/min,该阶段物质损失量约为初始污泥重量的5%。

通过安全的远程接入方案,贝加莱的设备制造商可以对任何一台销往各地的设备实现状态检测、数据采集、远程运维以及实时维护。通过SiteManager,能为用户构建一条安全的信息隧道,对所有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而对于每一个使用者,系统也提供了一套完备的授权机制。

2.导游职前-职后职业认知差异性研究

本研究采用的导游职业认知调查量表由完全同意、比较同意、中立、不太同意、完全不同意依次赋分1-5分,结合均值与标准差数据对未通过假设检验部分数据分析表明,受访者对于导游职业的从业兴趣较高,并对自身与导游职业的匹配程度评价较高,大都认为导游工作对职业道德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对自身能力具有较大的提升作用,导游从业能带来一定的职业满足感与成就感。但对导游同行的戒备心理大都持中立态度,相比维护旅行社声誉较大部分受访者更关注自己的收入,并在终身从业问项上更多的持中立或负面意见。

表2 导游职业认知因子分析统计表

表3 导游职前-职后职业认知差异T检验结果列表

同理,结合均值与标准差数据对通过假设检验部分数据分析表明,受访者对于导游职业的保障性评价普遍较低,但从业导游对职业保障性的评价有所提高,且个体差异较大。从业后更加认识到导游职业对于沟通协调、知识储备方面的高要求。从业导游的职业归属感社会地位与被尊重感,低于未从业导游,且个体差异较大。从业导游对于媒体报道的公正性持更多的负面意见。对于从事导游职业,从业导游的亲友支持度更高,但内部差异性较大。而对于亲友从事导游工作,从业导游的反对意见更多,也更分散。

五、结论与建议

职业认知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而成的。职前-职后导游职业认知调研对以下方面达成了共识:对旅游管理部门为改善导游行业的努力程度较为认可,但对当前旅游市场环境规范有序评价较低。对于导游职业的从业兴趣较高,并对自身与导游职业的匹配程度评价较高,大都认为导游职业能够带来自身技能水平、道德水准提升和职业满足感与成就感,大量受访者都表现出较为关注个人利益,在职业追求中也相对缺乏对导游职业的从业信念。旅游专业在校生与从业导游的职业认知建构场域不同,因而造就了导游职业认知的差异性。导游从业前后在个体相关因子、职业属性因子、社会认可因子和利己因子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从业导游职业认知分歧表明导游职业对从业导游进行了自发的职业筛选,符合导游职业需求、适应导游职业环境的从业者获得了公众的认可与尊重和亲友的更多支持,但在这一筛选过程中,部分从业导游自身与职业的冲突使其感受到更多的媒体不公正及归属感的缺失等。而从业导游对于亲友从业的支持度较低、较分散也反映出导游职业对从业人员技能、素养、体能、情商等方面的综合性“高要求”,而并非公众口中导游从业的“低门槛”特征。针对导游职前-职后职业认知共性与差异性研究,遵循认知发展理论,在导游职业化教育中需要做好以下响应:

表4 导游从业向后职业认知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表

(一)做好导游从业兴趣到从业技能的转变

62.56%的受访者对导游工作具有浓厚或较为浓厚的兴趣,49.6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性格与特长非常或较为适合从事导游工作,且从业后对导游工作的兴趣和自我匹配度均有所提升。说明导游职业吸引力较强,就业市场成长潜力足。在导游相关专业教育教学中要引介成功导游人士设立职业成长标杆,利用示范效应将导游职业兴趣转化为职业技能提升动力。

(二)做好阶梯式导游技能提升教学设计

98.22%的受访者认为导游职业对于沟通协调能力、知识储备要求高,90%的受访者认为从事导游工作能够带来自身技能水平提升,81.78%的受访者认为导游职业有助于道德水准提升,63.93%的受访者认为导游工作可带来职业满足感与成就感,且导游从业后对以上各项指标评价均有所提升。说明导游职业综合技能需求度较高,从业者可在这一岗位上的得到充分锻炼。在导游相关专业教育教学中要将职业素养养成和从业技能训练并举,以理论与实训阶梯式循环增长模式强化导游从业技能提升,适应导游职业环境对从业人员技能、素养、体能、情商等方面的“高门槛”需求。

(三)做好导游价值观和职业信念教育

47.50%的受访者认为比起让顾客满意来提高旅行社的声誉,更看重个人收入,28.93%的受访者持中立态度,43.93%的受访者不赞成终生从事导游工作,33.93%的受访者持中立态度。说明在导游职业环境中收入不稳定和从业短期化现象还很明显。在导游相关专业教育教学中要传递导游薪酬改革与旅游市场规范化信号,积极引导从业导游关注导游服务质量提升,宣传业界导游优秀事迹,传递导游正能量,树立从业导游科学可持续的职业价值观。

(四)做好导游职业认知和专业实习设置

从业前亲友从业支持度均值3.21,从业后亲友支持度均值为2.82,但意见分歧程度增加。说明相关群体对于导游从业总体不看好,但随着对导游职业的涉入程度增加,负面评价有所降低,导游职业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典型。在导游相关专业教育教学中要通过入学前期的职业认知教育,让学生深入导游行业,对导游工作产生具象充分认识。在专业学习的中后期要通过导游实践工作促使学生职业认知向专业学习动力转化。

【参考文献】

[1]Cort W. Rudolph,Hannes Zacher, Andreas Hirschi, Empirical developments in career construction theory[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8,(12):1-6.

[2]Steven D. Brown, Robert W. Lent,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M]. John Wiley &Sons,Inc,2012:147-183.

[3]Ulrike Fasbender, Anne M. Wohrmann, Mo Wangc, Ute-Christine Klehe, Is the future still open? The mediating role of occupational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in the effects of career adaptability and aging experience on late career planning[J].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8,(10):1-14.

[4]宋一兵.大学生导游职业认知形成及其改善[J].旅游学刊,2012,(10):73-77.

[5]魏萍,赵永乐,李伟玲.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转变[J].江苏商论,2008,(6):98-99.

[6]何铁雨.社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7]孙洪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认知与生涯决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8]李文兵.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认知的形成机制研究——以湖南理工学院为例[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5):118-123.

[9]杜晓春,蒋文东.职业生涯规划对提高学生管理水平的研究——以河北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3,(3):111-112.

[10]陆静.导游对自身职业的认知与从业心理需求研究——以南宁导游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2.

[11]严星,平先锋.长江大学新生职业认知问题研究[J].职业规划,2011,(6):61-62.

[12]王晨光,张爱萍.导游职业认同影响因素量表设计[J].山东大学学报,2012,(6):108-112.

A Study of the Professional Cogni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e -service and Post -service of Tour Guides and Responses Based on Jean Piaget ’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GAO Yan,DONG Xia,ZHANG Xiao-yu

(School of Tourism ,Lanzhou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Lanzhou 730000,China )

Abstract :The professional cognition of tourist guides is the comprehensive input of individual information screening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is the rational output after the multivariat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and object. Based on Jean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differences of tour guides’ professional cognition between the pre-service and post-service, and conduct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cess method and intensity of tour guide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individual factors, occup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the field of tourism education,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hape the professional cognition of tour guides through enhanc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interest of tour guides to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the upgrading of the skills of tour guides, tour guide values and professional belief education, as well as curriculum setting of professional cognition and practice of tour guides.

Key words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professional cognition of tourist guides;pre-service and post-service;response

【中图分类号】 C9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009(2019)05-0063-06

【收稿日期】 2019-06-04

【基金项目】 2018年甘肃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创’视域下的导游核心职业能力提升研究”

【作者简介】 高燕(1981-),女,甘肃兰州人,兰州文理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旅行社管理与旅游市场监测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孙志忠]

标签:;  ;  ;  ;  ;  

基于JeanPiaget认知发展理论的导游职前-职后职业认知差异及响应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