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130021
【摘 要】近年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频发,影响社会稳定,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 焦点和社会议论的热点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改变传统医学教育的内容。从培养医学生的专业能力转为具有综合能力,提升职业素养成为医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对医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对和谐医患关系、促进社会进步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医患矛盾背景;医学生;职业素养;研究
医患矛盾近年来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社会议论的热点问题,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加、医疗纠纷升级为暴力事件频频发生,不仅纠纷数量逐年递增,医患纠纷冲突有加剧的趋势,表现形式激烈,目的利益化,持续时间长,处置难度大,极易引发大的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疗机构的外部环境也日益恶化,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社会各界反响强烈。造成医患矛盾日渐加剧的原因是复杂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因素会促成医患矛盾,包括法律上的、医疗体制的、医疗技术水平,但也不排除有一些百姓的不理解,以及舆论界的误导等等。我们课题组对医患纠纷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调研,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多方面压力
1、政府投入不足
在中国,绝大多数医院运作的经费仅有5-7%是来自国家拨款,这对庞大的医院基本支出来说,真的是“杯水车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医院想自给自足,医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向患者加大处方,甚至过度检查、过度治疗。
2、医疗保险体制不健全及保障机制不完善
有明确的资料显示,当今世界,很多发达国家都能够实现全民医疗保险体制,全民参加医疗保险,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由保险公司来承担,因此,轻易不会发生,由个人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的问题,故医患冲突发生较少。在这种体制的运作下,医生只需要付出自己的百分之百的“治病救人”的努力,根本无需担心各种“麻烦”的产生,因而,完全能够在零压力的情况下,产生更高的工作效率。目前我国处理医疗纠纷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够完善,医疗鉴定周期长、费用高,鉴定人员多数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内部职工,病人家属不信任,提出的要求和行为往往是合理不合法。公安机关在处置医患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易受冲击,调查取证难,且处罚依据单一,缺乏针对性。
3、媒体过度炒作
在医疗差错、事故、高额赔偿的案例处理过程中,媒体为了制造噱头,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加大医院的种种曝光率,更是有意抓住矛盾,狠狠批评,推动其轰动效应,进行不良炒作,甚至不顾社会影响,将负面无限放大,使原本就十分紧张的医患关系更加“剑拔弩张”。
(二)医疗机构方面
1、医院管理方面
医院医疗质量存在隐患,如规章制度执行不严,造成差错事故发生,或是技术水平低下造成误诊误治等;服务态度冷淡、工作作风漂浮,如某些医院存在的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等;让一线医生面临并解决这些因素是不合理的,管理人员应想办法规避风险,减少差错发生,不能照搬国外的规章制度,国外的医生每天看的病人数,医护和患者沟通的时间是我们不匹配的,因其不适合我国目前国情,导致执行力度不强。全国都面临医人员严重缺乏,“小马拉大车”一定会出问题,不能医患不和谐了,才拿规章制度说事,这些都是造成医患之间不和谐的因素。
2、医患沟通方面
有明确统计数据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绝大多数纠纷是由于医患之间沟通不到位、双方存在误解引起的。如果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处境感同身受,把病人担心的事情讲清楚、说明白,帮助患者选择既保证医疗质量又能够减少费用支出的治疗方法,患者必然会理解医务人员的难处,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3、医务人员服务方面
医院本身的宗旨是为患者服务,无论患者能否康复,都应该在医院里获得较高质量的服务。而在实际的医疗活动中,医院存在过分的依赖仪器和设备的普遍想象,医生往往将疾病放在第一位,忽视了病人生理、心理的感受,部分医生只注重自己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忽视了与病人的沟通和交流,忽视了人文知识的学习,导致服务意识缺失,致使自身修养不能提高,从而产生了工作不负责任的各种行为。
(三)患者方面
1、信任危机,维权不畅
医患之间一旦出现医疗纠纷,主要解决方法有三种:双方协商解决;卫生行政部门调解;诉讼。出现医疗纠纷后,患方容易采取过激行为,大闹医院,致使医患矛盾进一步升级,通过“医闹”迫使医院作出让步,息事宁人。侧面反应了患者对司法公正的低信任度,不愿意走正规程序,思想上存在着“闹大了才有人解决,谁闹谁有理”的错误思想倾向。
2、认识误区,沟通障碍
患者将就医行为简单理解为商品买卖行为,无视医疗工作是高技术、高风险和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工作性质。有些患者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认为“花钱看病就应该治愈”,一旦跟自己预期不符,就在医院闹事。大部分患者个人素质差,其固有传统意识和思维模式,导致部分患者虽有高学历,而缺乏基本的情商和道德培养,导致其普遍关注自我利益,缺乏道德观,缺少同情、理解、信任和宽容。甚至用怀疑、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更是对医生的解释充满质疑。导致部分无法理解患者,不想表达真实想法,存在沟通障碍,成为医患纠纷的隐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个别人员无理取闹
社会上个别人认为,国家和政府为社会稳定,对一些群体性事件不敢果断处置,因而有理就闹,无理也要取闹,通过群体闹事造势,向医院、政府施压,进而达到个人的经济企图。尤其近年来,出现了“职业医闹”,专门寻找医患纠纷,帮助患方将事态扩大,寻求经济回报。
医疗行业是一个高技术、高责任、高风险的行业,在这种医患矛盾的背景下,培养新一代的医疗接班人,需要改变传统医学教育的内容,从培养医学生的专业能力转为具有综合能力,提升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成为新形势下医学教育的重点内容。
在当前医患矛盾的背景下,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应从如下方面着手:
1、加强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院校在课程设计上,应适当增加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卫生事业管理、医学哲学、医患沟通学、文学艺术类、医学史等知识内容,拓宽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要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文社科类的师资队伍,更要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渗透等方面,营造浓厚的人文教育氛围,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这样才能激发医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自觉性,引导他们树立起“关爱病人”的人文理念,从而在医疗实践中,促使医学生学会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方式,学会关心人的生活环境,使其自觉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保护患者的隐私权、知情权、选择权,提高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的能力,为病人提供优质而经济的医疗服务。
2、医患沟通教育
开设医患沟通系列课程传授医学生医患沟通的知识和技能,对原有的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开设诸如医患关系 医患沟通学、医患沟通艺术、临床医学概论等课程。并在原有的相关临床技能课程中增加医患沟通教育的内容,加强师资力量,邀请有丰富处理医患关系经验的专家来校授课。
3、专业技能培训
医学院应根据医学发展的需要,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及时调整,使医学生的知识结构能跟上时代。医学专业应更加合理地设置医学课程,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增加全科医学、预防医学的内容,使医学生基本掌握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预防、诊疗原则等内容,掌握缓解与改善疾患和残障、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有关知识。建议大学教师,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力争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型教学方法,多开展小组讨论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教学等,提高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4、职业道德教育
对医学生进行“救死扶伤、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等医疗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不仅要组织医学生学习《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医院规章制度等法律法规,使医学生树立“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法律意识;还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教师应该在专业课和临床实习教学中言传身教,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进行案例分析等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起“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组织开展职业道德与医学伦理等方面的学习,并进行讨论,加强集体交流,或者邀请医德模范作讲座,组织医学生观看钟南山、华益慰等的先进事迹,使医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教育,逐步培养珍爱健康与生命的理念,崇尚奉献与付出的精神,注重细致与严谨的态度,提倡团结与协作的精神品质。学会在医疗实践中用最经济、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治愈病人;加强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领悟,促进他们将“献身医学、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和职业责任。
5、法律素质培养
“医疗纠纷”的大量出现,不仅促使我国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更促使医疗卫生事业快步走向法制化轨道,而患者的自我维权意识越来越强,也暴露了医务人员依法行医的意识不强,对医疗纠纷的防范及处理能力有限的短板。而在这其中,往往以年轻医务人员居多。反观我国的医学院校,对医学生执业法律知识教育明显滞后于医学专业知识的教育,如何增强医学生医事法律意识,推进医法结合,将是当前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要想在教学上抓好医学生法律基础知识和卫生法律知识教育,则必须通过开设法律基础、卫生法学、执业医师法等课程,不断促进法学与医学较好地结合,努力营造医学生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良好氛围,着力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结合医德医风建设,结合医患纠纷医疗事故的处理,促使学生必须掌握法律知识,运用法律去维护自身和病人的合法权益,从而解决医疗服务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6、加强和完善师资队伍职业素养建设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培养一流学生的最佳保证。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中,讲授人文社科的教师普遍缺乏跨专业、跨学科、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很大一部分教师在交叉结合教学上存在不足,以致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忽略科学素质教育的内涵,或不重视人文素质的教育。如果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层次等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模式发展的要求,那么加强师资能力的培养,拓展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则将成为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因此,学校应当通过各种渠道组建人文社科类教师队伍,通过进修、留学、外出学习、经验交流等各种渠道提升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教书和育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学生知识的源泉,做人的楷模。
综上所述,在医患矛盾的现状下,应该转变教育理念,确立医学职业素养教育目标,要针对医患矛盾的现状,通过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医患沟通教育、专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法律素质培养等方面完善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要加强和完善师资队伍职业素养建设,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技能与素质都过硬的,适合现代医学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医务工作者,缓解医患矛盾,创造和谐社会。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130021,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工农大路1478号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医患矛盾背景下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研究编号:JGJ2015
论文作者:仕丽,胡少丹,杨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6
标签:医患论文; 医学生论文; 患者论文; 医疗论文; 矛盾论文; 医疗纠纷论文; 医学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