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教师培训:历史路径与现实选择_师范类专业论文

免费教师培训:历史路径与现实选择_师范类专业论文

师范免费:历史路径与现实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路径论文,师范论文,现实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明晰师范教育的公共属性

尽管近几天北京的天气似严冬般寒冷,但走进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张张年轻明媚的脸上却掩不住暖暖春意。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此消息一公布,校园里立刻一阵欢腾。刚上大一的吴红同学告诉记者,自从知道“免费”消息之后,几天来一直兴奋得睡不着。“以后爸爸妈妈再也不用为筹集我的学费四处奔波了”,吴红说,她来自农村,去年开学时,爸妈把家里的亲戚跑了个遍,才好不容易筹齐了她的学费。下学年她正准备办理助学贷款,但又担心以后还款难。不过现在好了,“免费”政策一实施,以后就可以不为学费担忧而踏踏实实地上学了。

当谈及“免费”政策的实施,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项贤明教授也是连声称好。他说,他曾与英国的一家教育机构合作对我国大学生择校策略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学费是影响许多学生择校的重要原因。一般在重点高校,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所占比例较少。而在师范院校,来自中下收入阶层的孩子占很大比例。因此,免费政策无疑给这部分学生减轻了家庭负担。另外,目前除了军校以外,几乎所有的高等教育都开始实行收费。教育公平不仅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还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将给贫困家庭孩子上大学打开希望之窗。

另外,对师范教育实施“免费”政策,也是对师范教育公共属性历史定位的一种回归。我国的师范教育产生于19世纪末期,1879年盛宣怀在上海创立第一所师范院校——南洋公学师范院,其次就是1902年开办京师大学堂师范馆(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师范教育开办后,很长时间都是由国家主办的。高师、中师都由国家统一办理,师范生的一切费用由国家供给。学生毕业后由教育部派往指定地点服务,违者追缴费用。毕业后分配到指定的教育单位后,原则上规定不能随意调离教育单位。

建国后的多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师范类专业一直承担着为教育事业输送人才的义务,师范类专业学生也长期享受免费政策。据1949年统计,当时5.4 亿人口80%以上是文盲,妇女98%以上是文盲,全国大中小学教职工不过101万人。 而发展至今,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并将于今年在全国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我国的义务教育在较短期间里有如此大规模的发展,与师范教育的迅速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当然也离不开免费政策的推动力。目前仍活跃中小学讲台的一批老教师,不少都是来自贫困家庭,他们学业的完成,大多受益于免费政策。

但自从2000年6月5日,教育部、国家计委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2000年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指出对享受国家专业奖学金的高等学校学生可收费以后,高等师范院校开始逐步对学生实行收费,于是师范教育的公共属性逐渐在人们心中淡化。

北京师范大学政策研究室方增泉博士说,尽管高等教育是具有私人产品属性的教育类别,但是与其他专业教育相比,师范教育仍具有明显的公共产品属性,这是由义务教育的公共性特征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我国各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长期存在,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公平的现象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如果把教师教育看作是纯粹的市场行为,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全面提升将是一个缓慢的自发过程。因此,此次国家通过公共财政干预机制来调控教师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师地位和职业吸引力,将从根本上有利于保障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为师范教育吸引优秀的生源

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温家宝总理2月4日在东北师范大学考察时说:“让孩子们都上得起学,这个目标已基本实现。下一个目标是让孩子们上好学,这就需要大批优秀教师。国家将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改革和扶持力度,把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师范院校来,把最有才华的学生培养成人民教师。”

培养最优秀的教师队伍,首要的是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进师范院校。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王一川教授说,以前北京师范大学实施免费政策时,其招生录取线一度逼平清华、北大,甚至有时还要高于他们,因此,每年都能招到一大批优秀人才。但自从2003年实行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并轨并采取收费以后,师大的录取分数线就日益下降,许多分数高的学生都纷纷选择了其他综合型名校。

而相比之下,地方师范院校的招生情况就更不容乐观。地方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更多的是面对广大的农村。农村教师工作的辛苦程度不说,许多教师的工作成果也无法得到应有的肯定。比如在一些地方,拖欠教师工资等问题至今仍能看到。再加上不菲的学费,报考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是越来越少。因此,重新对师范生实行免费教育,也是地方师范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王德胜向记者表示,尽管此次国家只对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但对地方师范院校却有着积极的示范效应,它将促进地方政府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投入。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坚持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至今的院校,首都师范大学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招生录取分数线也保持平稳增长,从而确保了学校的生源质量。良好的生源为培养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团队打下良好的基础。自建校以来,首师大为首都教育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目前活跃在首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骨干老师,有许多都是首师大培养的学生。中央辐射,带动地方。中央对部属师范大学的支持,无疑将促进地方师范院校向免费政策的回归。据了解,目前辽宁省已经决定在该省的师范院校推行免费教育。相信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到这支队伍中。

建立和谐社会,公平是基础。而公平最重要的是教育,因为它是起点的公平,是机会的公平。把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师范院校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条件。俗话说,大楼好建良师难求。过去的教育投入过于重视对硬件的改造,而对于教师队伍的配备缺乏应有的关注。大学的灵魂是大师而不是大楼,德才兼备的老师也是中小学校生命力所在。资料显示,就整体而言,每年全国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从数量上来说已经供大于求。尤其是这些年来生源有比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小学阶段,生源数量急剧下降。因此现在教师队伍的关键问题是质不是量。基础教育中出现的择校风就是老百姓对此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著名学者易中天教授在最近一次体验教育改制活动中曾称,“择校比三国惊心动魄。”而择校择的是什么,是老师,是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学校之间最大的不均衡就是教师资源的不均衡。因此,要实现教育公平,推动教育的均衡化,首先就是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免费政策的实施,无疑将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报考师范院校,为将来培养出优秀的教师队伍打下基础。

促进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回归

建国初期,我国的师范教育学校结构大致由中师、师专、师范学院(大学)三个层次组成。师范教育体系呈现的是封闭、定向、单一的结构体系,即师范院校仅承担培养教师的任务。这种封闭式的师范教育,保证了稳定可靠的师资来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综合化以及社会问题的整体性趋势增强。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而过去那种内向封闭的师范教育由于仅限于教师培养,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培养出来的教师知识面窄,没有很高的学术性,社会上不少人,包括教育系统内部的一些人也认为中小学教师所教的知识较浅,谈不上教育专业性,似乎谁都可以做中小学教师。这也是目前师范生在人们心目中声誉不高的主要原因。

为了改变这种境况,近几年,国内师范院校纷纷开始撤并、升格。首先是层次上的提高,师范教育由三级结构向二级结构过渡。中师上升为师专,师专向师大迈进。如北京市从1999年就开始停止中师招生,并在师范大学设立初等教育学院,将小学师资入口标准从大学专科分布提高到大学本科。其次是综合水平上的提高,一些有实力的师范大学纷纷向综合性大学转型,开始在学校开办非师范专业。王德胜说,在师范院校适当地开办非师范专业,可以在相关学科、专业内涵上相互促进。非师范专业的设立可以为师范学生开设大量的选修课,从而为学生构成合理的复合性知识结构提供条件。首都师范大学就把建立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开办了不少非师范专业,并取得一定效果。

然而,这样的改革也带来了一些盲目性。据统计,1999年到2005年,我国中等师范学校的数量由815所减少到228所(含幼师62所);师范专科学校由140 所减少到58所(其中新建17所);而高师本科院校却由87所增加到96所。很多师范院校在合并过程中消失了。比如最早实行合并的南通大学就把南通师范学院并入其中。一些不具备条件的高师院校不顾校情,盲目“跟风”,一味追求综合性,甚至急于更换校名,脱掉“师范”帽子,淡化或削弱了原有的教师教育的特色与优势,一些学校的非师范专业甚至占了学校所有专业的2/3。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说:“师范院校综合化的目的是提高师范专业的学术水平。但是目前的事实是很少有转型的院校把力量加强在师范专业上,他们都热衷于扩大非师范专业,忙于升格,想挤入高校名牌,因而有不少学校不是借用综合学科的优势来加强师范专业,而是抽调师范专业的教师去充实其他新建立的学科,这就反而削弱了其教师教育的特征,与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

项贤明也表示,高等师范院校走综合化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美国师范教育的模式早在二次大战之前就开始向非定向型转变,形成了以综合大学和文理学院为主体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开放型模式。但是其师范生的教育专业训练并未放松和忽视。教育专业课程开设了教育原理、教育哲学、教育史、初等或中等教育原理等,这类课程约占学习总时数的1/3左右,而教育实习又占全部课程总时数的7—8%。师范性不但没有被削弱,而是与学术性一起得到了强化。

项贤明说,此次师范生免费政策的实施,将抑制目前国内师范院校盲目的升格、合并风,使得师范教育朝教师教育的方向回归。但这种回归不是向过去封闭单一的师范教育体系的倒退,而是一种强化,是在确定其综合趋势下对师范教育的强化,实现学术性和师范性的高层次结合。

考验依然存在

免费政策所带来的积极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也有专家称,在免费政策的实施中,还需要制定许多配套措施,否则要实现该政策带来的教育公平就难以如愿。

北京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中心主任陈向明教授表示:首先是在毕业分配上,是硬性分配还是双向选择。如果是硬性分配,那会不会被认为是对贫困学生的一种惩罚,似乎因为他贫困,没交学费,就需要到边远地区去服务。这种强制行为,是不是约束了他们的自由。如果是双向选择,人情的因素又该如何避免?

其次,在一些边远地区,好的老师不是不够,而是地方财政负担不起。比如在甘肃,许多地方宁愿用代课老师,而不用大学生,因为代课老师工资只要两三百,而一个大学生得七八百,一些地方财政根本负担不起。而且在许多边、远、穷山区,大学生流动的几率很大,这其实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让享受免费政策的学生到边远地区,他们的工资是由国家拨款,还是地方财政解决?如果是地方出资,有可能会出现拒收的情况,这又该如何解决?而在经济条件好的地区,教师队伍的流动机制又不够完善。比如在深圳的一次调研中,一位校长向她抱怨该校有30%的老师被认为是不合格的,但由于考虑社会稳定等问题,这些差的老师出不去,于是好的老师也进不来。

第三,让学生高中毕业就确定就业方向不太符合人才的发展规律。国外高等教育都不是让学生在大学入学时就确定专业和就业方向,而是让他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基础之后才确认。北大目前也在实行一个“元培计划”,就是让学生在大二下学期再选择专业,结果发现效果不错。教师是一个非常感性而富有创造性的职业。如果学生一旦发现自己不喜欢这一职业,是很难胜任教师工作的。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林杰博士也认为,免费政策从宏观动机上说是好的,但是在利益分配上还需进一步细化规则。自从2000年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决议指出,综合性大学也可以搞师范教育。一些综合性大学也开始纷纷设立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培养教师队伍,比如北大、清华,都已经开办了教师学院,那么对于这些院校的学生,将来又该如何进行补偿?国外的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大多采用4+2模式,即学生在本科学习期满后,再在研究生阶段接受教师培训,目前北大的教育学院就是采取这种模式,那么对于这些从事教育的人才,又该如何进行补助。另外,真正缺老师的是边、远、穷的山区,而为它们输送中小学教师的还是地方师范院校,那么免费试点将何时向地方师范院校推广?地方师范院校这么多,财政补偿该如何分配?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将如何分担?

另外,也有专家质疑,单单通过免除学费,难以将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也许在协议范围时间,他们将从事教师,但要让优秀的人才终身留在教师队伍,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目前的生存状态,增加工资投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王德胜说,首都师范大学一直对师范专业学生实行免费,为了确保这些学生服务于教育系统,享受免费政策的学生需与北京市市政府签订服务合约,毕业后必须到北京市教育系统服务5—6年,否则,学生毕业时将无法顺利拿到就业派遣证以及相关毕业资格证。但是近几年优秀教师人才流失现象依然存在,不少学生服务期满后就纷纷跳槽。另外,也有不少学生考研时选择非师范专业,所以也造成一定的人才流失。

目前,试点的6所部属师范院校都在纷纷制定免费实施措施,预计4月初都要公布。相比其他5所部属师范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在实施免费措施将更具有挑战性。据该校教务处长王一川教授介绍,北师大自2003年起,实行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并轨招生。此次对师范生免费政策的实施,将意味着对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重新剥离,因此将更富有挑战性。

3月7日,中国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表示,享受免费举措的师范学生在毕业后至少到西部农村工作三年,目前教育部正在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将举行发布会通报详细情况。免费政策究竟具体如何实施,我们拭目以待。

标签:;  ;  ;  ;  

免费教师培训:历史路径与现实选择_师范类专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