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控制测试在哮喘患者规范化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_程颖慧,孙娟(通讯作者)

(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 山东青岛 266011)

【摘要】 目的:探讨哮喘控制测试(ACT)量表在支气管哮喘规范化健康教育中应用对哮喘控制的影响。方法:哮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由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哮喘是可以应用正确的方法预防和控制的,尽可能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同时介绍如何规范正确地用药及怎样进行预防发作等知识。患者在病情缓解出院后按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规范使用症状药物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患者住院期间向患者讲解ACT量表各项的意义及填写,患者出院后每月进行复诊,由哮喘护士进行ACT评分,若患者达不到满意的25分,由哮喘专科护士进行指导,嘱患者进行自检吸入方法是否正确,若吸入方法不正确则予以告知纠正;若吸人方法正确则说明吸入量不足,嘱患者增加吸入量。治疗6个月后复诊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查及评价ACT。结果:干预组的肺功能较对照组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使用ACT评价哮喘控制效果较单纯使用常规的健康教育使患者的肺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哮喘控制测试表;规范化健康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0-0140-02

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哮喘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之一[1],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身心健康[2]。哮喘的控制必须长期而规范化,从而减少哮喘发作,维持长期稳定,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经费开支。新版GINA 认为,哮喘治疗要采用持续循环模式,包括使用工具评价哮喘控制水平,药物治疗达到哮喘控制,监测以维持哮喘控制[3]。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作为一种评估哮喘控制水平的调查问卷,以其快捷简便等优点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哮喘控制水平评估和其未来风险预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哮喘控制测试(ACT)量表在支气管哮喘规范化健康教育中应用对哮喘控制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支气管哮喘患者100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诊断标准[4],男54例,女46例;年龄20岁~70岁(39.11岁±11.23岁);病程2年~21年(6.23年±2.14年)。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组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1.5±9.7)岁,平均病程(12.5±6.9)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例,中学以上25例。对照组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9.8±9.2)岁,平均病程(11.8±7.1)年,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8例,中学以上2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肺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入选患者按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5]规范治疗,按照指南根据疾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治疗,规则使用症状控制药物(沙美特罗替卡松、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阻滞剂)。

1.2 方法

1.2.1健康教育方法

所有入选患者均进行肺通气功能检查及ACT评分测定,之后对照组由护理人员在患者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第1天,入院宣教,向患者讲解用氧目的及注意事项,留痰标本方法,各种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第2天,了解患者对哮喘的认知,讲解哮喘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应用吸入药物方法、目的、注意事项,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第3天,向患者讲解哮喘发作的早期症状及长期规范用药的意义;第4~6天,发放健康教育小册内容包括:饮食指导;呼吸肌功能锻炼;哮喘预防;哮喘发作处理同时对病人加强心理护理,向病人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以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第7天,对前6d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评估,解答病人不明确的问题和纠正病人不正确的自我护理行为;第8天,如无特殊情况应开始向病人做好出院指导的相关内容,如出院后继续正确用药、自我减压的方法、通过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的方式、避免过敏环境等;出院前1天,强化以上健康教育内容。在每次复诊时反复进行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患者住院期间向患者讲解ACT的意义及如何进行评估打分;患者出院后每月进行复诊,复诊时由哮喘专科护士对病人进行ACT评分,若患者达不到满意(25分),由哮喘专科护士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嘱患者进行自检吸入方法是否正确,若吸入方法不正确则予以告知纠正;若吸人方法正确则说明吸入量不足,嘱患者增加吸入量。

1.2.2观察及评价指标

1.2.2.1哮喘控制测试(ACT)包含5项内容:活动受限、喘息症状、夜间症状、急救、药物的使用频次和患者对哮喘控制的自我评估;评分标准:哮喘完全控制ACT 25分,哮喘控制良好ACT 20~24分,哮喘无控制ACT< 20分。

1.2.2.2肺功能检查 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 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和用力肺活量(FVC)、FVC 占预计值百分比(FVC%预计值)。

观察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6个月结束后ACT评分和肺功能的变化。

1.3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等用(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2.结果

通过6个月跟踪随访,按时复诊的干预组有49例,对照组有45 例,干预组采用ACT量表评价后给予纠正吸药方法8例(16.0%),吸入剂量不适当给予纠正10例(20.0%)。两组患者治疗前ACT和肺功能各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治疗后,两组ACT和肺功能各值的比较见表。各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如下表1。

表1 治疗后ACT 评分及肺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3.讨论

哮喘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预防与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由于它不能根治,没有控制的金标准,因而对哮喘病情评估主要工具是肺功能监测仪及峰流速仪、填写李志平等编制的生存质量表等,但这些评估方法需要有特定的仪器、较高的医疗费用,所以ACT对于缺乏肺功能检测设备的基层乡镇卫生院,也不失为一个简单易行且可信度高的评价工具,而且ACT表是简易的评价方法,若能与肺功能检测结合使用,二者能起到协同作用,对哮喘病情判断的准确率更高[6];另外由于在基层医院由于患者文化程度不高,对一些理论性知识不能理解,特别对于支气管哮喘分级很难理解,并且部分护理人员对支气管哮喘分级及肺功能评价理解也不透彻,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指导患者用药都存在很多困惑或不很透彻的地方[7],而ACT简明扼要,问题高度浓缩且准确精炼,是经过验证的评估哮喘是否控制的工具,无论对患者还是对护理人员都容易理解及方便应用,特别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使用起来较生存质量量表要更方便,从而使患者更好地自我评价。另一方面,哮喘控制的好坏不仅与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依从性、即是否按医嘱正确规范治疗有关外,对于使用气雾剂吸入或干粉吸人剂的患者,还与其吸药的方法是否正确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系统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更全面的掌握哮喘相关知识,了解诱因并主动避免,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做好自我保健,同时利用ACT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本研究中,用ACT评价规范化的健康教育对哮喘控制好坏的影响,能及时发现患者吸入药物剂量及吸入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纠正,较常规的健康教育相比,肺功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ACT作为哮喘患者自我管理评价的工具,在我国尚未普遍,其简便、安全、有效,值得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淑霞,段凯生,朱栓立.哮喘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7-21.

[2]董忠.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护理指导[J].现代医药卫生,2004,7(2):78.

[3] Bateman E D,Hurcl S S,Bames P J,et al.Global strategry for asthrm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GINA executive summary[J].Eur Respir ,2008,31(1):143-78.

[4]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1,26:132-138.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及教育和管理方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138.

[6]李志平,彭丽红,郭禹标,等.哮喘控制测试在中国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07,15(2):161-162.

[7]王玉梅,李春玉,赵秀香.支气管哮喘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与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7):35-36.

论文作者:程颖慧,孙娟(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8

标签:;  ;  ;  ;  ;  ;  ;  ;  

哮喘控制测试在哮喘患者规范化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论文_程颖慧,孙娟(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