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结构与审美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识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5)06-0081-05
意识作为一个整体,具有自己的结构,而审美意识应该存在于这个结构之中。意识结 构包括意识层次、意识水平。审美意识属于意识的非自觉层次和超越性水平。由此,审 美意识的性质和特征就得到了根本性的揭示。
一、人类意识层次
现实意识区分为无意识、非自觉意识和自觉意识三个层次。其中无意识是深层结构, 非自觉意识是中层结构,自觉意识是表层结构。
无意识是以原始意象形式存在的,它既是原始人类的“集体表象”,又是个体童年时 期形成的个体意象;它既包含着原始欲望,积聚着巨大的心理能量,又包含着原始思维 逻辑,是非分析的(形式)逻辑即综合(内涵)逻辑,直觉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就是依据这种 逻辑。无意识是人类意识的深层动力和依据,人的意向活动和认知活动都以无意识为最 终根据。但无意识又并不直接表现出来,而是通过非自觉意识发生作用。人类的认知意 象和情感意象都是由无意识中(原始意象凝结的)原始范畴模塑经验材料生成的。无意识 积聚的原始意象凝结成为原始范畴,它是人类的意识活动的“先验范畴”。康德提出人 类的认识结果不是客观的再现,而是由“先验范畴”统合经验材料的产物。而现象学美 学家杜夫海纳则认为,康德只考察了认识的先验范畴,而忽略了情感先验范畴。他认为 情感先验范畴是情感包括审美情感活动的依据或“前理解”,这是一个创造。但他又认 为情感先验范畴就是审美范畴,这就成了问题。我们则认为,确实存在着情感先验范畴 ,但它不是审美范畴,而是原始范畴。审美范畴不是先验范畴,而是超验范畴,是原始 范畴的转化形式。关于这一点,我将另文论述。
非自觉意识是无意识的合法表现形式,它把无意识中积聚的原始欲望部分地转化为合 法的情感意志;也把无意识的直觉想像力部分地转化成为现实的直觉想象活动。因此, 非自觉意识是自由的意识、创造的意识。同时,非自觉意识作为无意识和自觉意识的中 介,既传导无意识冲动,推动自觉意识活动;又传达自觉意识的规范,抑制无意识冲动 ,从而保持意识的活力和平衡。
自觉意识是非自觉意识的反思形式,它使用语言等符号,具有自觉性,适应现实环境 ,并规范、制导非自觉意识;同时又能够积累、推广知识,建立价值体系。人类能够创 造和使用语言符号,就因为具有自觉意识,而动物则因为不具有自觉意识,不能使用语 言符号。
在意识结构中,无意识、自觉意识与非自觉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非自觉意 识是在自觉意识制约下由无意识中突发出来的;另方面,自觉意识又是对非自觉意识反 思的产物。这样就产生了自觉意识与非自觉意识究竟谁在先的问题,这类似于先有鸡还 是先有蛋的悖论。实际上这个二律背反可由结构发生上得到解决。如前所述,现实意识 系统由原始意识系统转化而来,通过对原始意识的反思,才产生了自觉意识,同时也使 原始意识结构转化为无意识结构。在这个意义上,是自觉意识在先。随后,自觉意识与 无意识的冲突产生了非自觉意识,非自觉意识是二者的缓冲地带,而对非自觉意识的反 思产生了新的自觉意识。如此循环上升,现实意识得以发展。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无意 识通过非自觉意识的中介不断向有意识转化的过程。非自觉意识是最基本的意识活动, 是对对象的最直接的把握,这种把握有着人类历史实践的依据,因而具有普遍必然的有 效性。自觉意识是对非自觉意识的掌握(反思),是对对象的间接的(理智的)把握。非自 觉意识是意识发展的能动力量,它不断冲破自觉意识的旧有思维模式和价值规范,建立 新的自觉意识“范式”。同时,自觉意识“范式”又以一定的现实性为依据,抑制着非 自觉意识的冲动,以保持人类意识的相对稳定性,使其成为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体。 弗洛伊德把意识区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但他片面强调无意识的冲动和 意识的压抑作用,而前意识则成了消极的“检查员”,抹杀了前意识(相当于我们的非 自觉意识)认识和创造的作用,并且取消了认知无意识的存在,这是其局限。
直觉、想象和灵感是统一的非自觉意识的不同表现形式,它们并不存在质的差别。直 觉通过意象的发生直接把握对象,想象则是意象的运动,其结果便是直觉。灵感既可看 作是想象的开端,又可看作是特殊的直觉。因此,当克罗齐说直觉即想象时,他是有道 理的。
非自觉意识不同于原始意识的非自觉性,它不是盲目、被动的非自觉性,而是自由、 能动的非自觉性。自觉意识的自觉性以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为前提,它本身即是对意识自 由的限制。非自觉意识则力求消除主客体的对立,发挥人类自由、能动的天性进行意识 活动,因此不需要进行自我限制。借助于自觉意识的帮助,非自觉意识又可以被觉知, 因为它是受到自觉意识制约的,因而区别于原始非自觉意识。总之,非自觉意识的非自 觉性不是自觉性的不及,而是其超越,是超自觉意识。人类意识的根本功能就是把孤立 分散的现象世界整合为知识系统以掌握世界;把盲目冲动的内部意向整合为观念系统以 掌握自我,同时意识又力求超越这种有限的把握以进入自由的境界。这种能力应追溯到 原始意识向无意识的转化,而直接体现于非自觉意识与自觉意识的能动关系。以无意识 为中介,非自觉意识继承、改造了原始同一性范畴和综合逻辑,与原始意识间具有结构 上的对应关系和心理能量上的承续关系。这种联系可以由儿童阶段意识发展水平(主要 是直观、想象能力)对成人阶段创造能力的决定性影响中得到证明。当然,非自觉意识 建立在自觉意识的基础上,它摒弃了原始意识的虚幻性,成为对对象的真实的、直接的 把握。
从意向性方面说,一切直接的内部体验活动(情绪欲望、情感意志和审美意识)都属于 非自觉意识,一切价值判断(价值态度、价值观念和价值论范畴体系)都属于自觉意识, 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思形式。内部体验活动在价值判断的制约下体现着人的自我需要,是 能动的价值创造力。价值判断面向现实,并使内部体验符号化,成为可以把握的规范形 式。价值判断以抽象符号和思维活动来负载,内部体验则以意象和直觉、想象活动来负 载。
总之,与自觉意识相比,非自觉意识摆脱了抽象性和形式逻辑的限制,创造性地掌握 主体和对象;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局限,直接地发挥着人的自由能动的天性。非自觉意识 直接与实践活动相联系,这是其能动性、创造性的根据,同时,它又超前于实践,推动 着实践,超越现实必然,指向可能性和自由的领域。因此,萨特指出:“想象不是意识 借以获得经验的额外功能。想象是体现自由时的整个意识……。”(注:《外国理论家 作家论形象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2页。)马克思对想象更给予很 高的评价,指出它“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总之,非自觉意识是人类 意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关键环节,它继承了人类意识发展的全部历史成果,并且成为 面向未来的创造性的、自由的意识。
由上述分析可知,人类现实意识系统分为三个层次:无意识、非自觉意识和自觉意识 。无意识继承了原始意识结构,成为人的认识能力和情感欲望的先天源泉。自觉意识是 面向现实的不自由的意识,它又成为人类现实生存和发展的内部根据和能力。而作为中 介和连续性因素的非自觉意识是创造性的自由意识,它最大限度地摆脱了对象的固有属 性和主体片面需要的限制,按照人的自由天性能动地创造着自我和对象。如果说在感生 和知性阶段由于受到自觉意识的制约,非自觉意识的自由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话, 那么在超越性阶段由于摆脱了自觉意识的限制,审美意识充分地体现了其自由本性,成 为非自觉意识的最高形式。
二、人类意识水平
人类意识分为感性意识、知性意识、超越性意识三种水平,它体现在非自觉意识和自 觉意识两个层次上。自觉意识由表象到概念、范畴的上升运动表现为抽象、概括的过程 ,但这种上升运动形式是后成的,而非自觉意识的上升运动(由感性意象向知性意象、 超越性意象的上升运动)则是先行的。由感性到知性、超越性的意象运动是发现、理解 的过程,也就是直觉、想象(即直觉的“推理”)活动。这种意象上升运动产生更高水平 的新的意象,经由对它的反思,就形成新的自觉意识符号(概念、范畴)。人们便用新的 符号体系来重新组织经验材料(表象或概念),建立起新的联系,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这 样,由非自觉意识的发现、理解活动就转入证明、解释的自觉意识活动。非自觉意识作 为创造性意识总是打破自觉意识的“范式”,形成革命性的知识、价值体系。另一方面 ,自觉意识的上升运动又是非自觉意识上升运动的条件,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方向、目的 和逻辑规范。在自觉意识的制导下,人的先天和后天积累的经验和能力都被调动起来, 按照综合逻辑构造出更高水平的意象。
非自觉意识的感性形式是直观、联想的活动。感性意象直接发源于原始意象,儿童与 原始民族遗觉象的普遍性证明了这一点。感性意象是对现象的直接把握,但不是照镜子 般的反映,而是能动地从整体上构造对象,格式塔心理学揭示了知觉意象的这一特性。 因此,人才能识别对象和进行回忆和联想活动。从意向方面说,感性意象是情绪欲望的 表现形式,这是无意识内驱力的现实体现。
自觉意识的感性形式是表象,作为对感性意象的反思,它已经是初步的抽象。表象是 对对象的外在特征的概括,而与具体的意象不同。一些心理学教科书把表象区分为一般 表象和特殊表象,而实际上表象即一般表象,特殊表象只能是意象。由于表象是对现象 的类的概括,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因此可以进行低级的思维活动,如儿童的具体运算和 表象思维。观察活动就是在知性思维指导下的表象(经验材料)积累,成为科学思维的基 础。表象以其抽象、概括区别于意象的具体、丰富,后者含有更多的理解因素。从意向 方面说,自觉意识的表象是价值态度,这是最初级的价值判断形式,即简单的肯定与否 定形式。价值态度是对情绪欲望的自觉把握,但已丧失了情绪欲望的丰富性、具体性和 能动性。某些概念的例证、图示、模型可以看作是认知表象,而某些礼仪形式(如敬礼 、鸣礼炮、下半旗等)和礼仪符号(十字架、黑纱、徽帜等)则属于价值表象。词可以是 概念,也可以是表象。传统观点认为词即概念,从而成为知性的抽象,这是一个极大的 误解。表象联结着感性意象,所以能用抽象的词描述具体的东西,直到创造艺术形象, 就在于创造了形象化的语境,使词呈现为表象,并隐含着意象。
非自觉意识的知性意象活动即直觉、想象。知性意象是感性意象的升华,后者是对现 象的直观把握,前者是对本质的直观把握。人类能够在思维活动的基础上运用直觉、想 象能力创造知识,这已被科学实践所证实。爱因斯坦指出,在感生经验材料到科学理论 之间没有逻辑的桥梁,必须诉之于直觉、想象;直觉和想象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因此他强调“我相信直觉和灵感”。知性意象的发生是在由表象到概念的思维活动促使 下,感性意象在无意识中重新组合、深化的结果,这一点前面已经阐述过了。知性意象 较感性意象要更具有概括性,它不是具体对象的表面现象,而是一种深刻、具体、丰富 的理解,这种理解只可描述、体会,却没有一种符号能够完全对应地加以表达,概念只 是它抽象化的符号。
对知性意象的反思产生概念,概念的运动即思维。概念是知性意象的自觉掌握,它作 为逻辑符号构成知识体系。概念与知性意象相随,它才是可以理解的。但抽象概念体系 容纳不下丰富、具体的意象体系,这就产生了中国古代的“言不尽意”的说法。知性思 维活动遵循形式逻辑,它是直觉、想象活动的逻辑化、规范化,从而成为自觉性的意识 活动。直觉、想象活动依据综合逻辑可以进行发现、理解活动,而逻辑思维依据形式逻 辑则可以进行证明和解释。
从意向方面看,知性意象的内容即情感意志,它较之感性意象即情绪欲望具有更深刻 的内涵。它已不是朦朦胧胧的冲动,而是有着明确的意向的要求。但情感意志又是生动 、丰富、具体的意象,所以不能与思维并列于同一层次。对情感意志的反思即一定的价 值观念,这是价值态度的理论形式,是情感意志的抽象化、规范化,它可以用概念来表 述。情感意志直接是人的需要的体现,同时又受一定价值观念的制约。情感意志总是在 可能的现实条件下冲破价值观念体系的束缚,从而形成新的价值观念体系,这标志着主 观与客观矛盾的进一步解决。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即意识形态,而情感意志属于社会心 理,前者制约后者,后者不断突破前者,社会意识由此得到发展。弗洛伊德的有意识抑 制无意识,无意识冲破有意识的思想不过是上述合理思想的心理学表述。
在感性、知性水平之上,还存在着超越性意识。以往我们仅仅把意识区分为感性和理 性两种水平,其实康德和黑格尔都把人类意识划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水平;哲学 思维区别于科学或意识形态等知性思维,是理性思维。在这里,我们不使用理性概念而 使用超越性概念,因为理性是一个含混的概念,它不仅用于意识水平的划分,如与感性 相对的用法;也是意识层次的划分,有理智、自觉意识的含义,如与非理性主义相对的 理性主义等用法。我们以超越性来代替作为意识水平的理性概念,也就是说,与感性意 识、知性意识相对的是超越性意识。超越性意识是具有形上高度的自由意识,它从总体 上把握生存的意义。非自觉意识的超越性水平是审美意识,自觉意识的超越性水平是哲 学意识,它们都是自由的意识。超越性意识不是对现象世界的感性和知性把握,而是对 存在意义的把握。它体现了人类生存的自觉性。在现实意识结构中,我们找到了审美意 识的位置,从而也可以进一步揭示审美意识的性质和特征。有关这方面,将在下一节详 细论述。
我们把现实意识系统区分为三个层次(无意识、非自觉意识和自觉意识)、三种水平(感 性、知性和超越性)和二个方面(认知和意向),这样,就构造出复杂而又有序的现实意 识系统的结构模型。
三、审美意识的性质和特征
审美意识是超越性非自觉意识,其基本性质有两点,一是具有充分的非自觉性,一是 具有超越性,这两点的集合就是自由的意识。
审美意识属于非自觉意识,而且是非自觉意识的最高形式。这就是说,审美意识具有 充分的非自觉意识特征,如意象性、非逻辑性、情感性等等。由于审美理想解除了自觉 意识对非自觉意识的束缚,使非自觉意识得到充分解放。这样,审美意识就具有了充分 的意象性、非逻辑性、情感性等特征,成为自由的意识。审美意识具有充分的创造性, 并且使人从社会抑制和自我抑制中解脱,成为自由的人。
审美意识还属于超越性意识,是非自觉意识的充分形式。超越性意识具有超越性,是 对现实意识的超越。感性意识和知性意识都属于现实意识,现实意识是有限的、不自由 的意识。审美意识超越感性、知性水平,达到了超越性水平。审美意识是对生存意义的 直接体验,达到哲学意识的高度,使人成为自觉的人。因此,审美不仅仅是好听好看, 更在于使人超越现实意识的局限,拥有自由的意识。
审美意识的自由、超越性质表现为以下特征:
第一,审美意识是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完全同一。原始人对世界的依从和无知,使 他们没有主体与客体的分别。他们既没有自我意识,也没有对象意识,只有一种动物式 的统一的世界意识。在原始人看来,人与外物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固有的同一物 ,二者都不具有独立自在的意义,人可以变成外物(通过巫术活动,如咒语、模仿、歌 舞等),万物也具有灵魂、力量等人的属性(如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在原始巫术意识 中,人与世界完全同一。原始意识瓦解后,产生了现实意识。现实意识的对象是片面的 、外在于人的世界,统一的世界意识瓦解了。这时人开始把主体与客体严格区分,把客 体从与人的联系中抽象、分离出来加以认识,以掌握其各方面的属性;把主体从与客体 的联系中抽象、分离出来,以控制主体的意向。这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但世 界的统一感却被分割了、被抽象化了,这表明现实意识还不是全面的自由的意识形式。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经指出,古希腊人对世界的整体的直观要比17和18世纪的 形而上学的细节方面的精确观察总的说来要正确些。在消除主体与客体对立的审美意识 活动中,统一的世界意识才真正地得到恢复。这时,人把世界当作自己的外在现实和无 机的身体,当作自由意识和个性的对象,才能见花落泪,见柳伤情,它们有生命、有感 情,与人同欢乐、共忧愁;才能同情艺术中的人物,仿佛他们就是自己一样。这种真实 的幻觉根源于原始意识与儿童意识的结构承续性,而又建筑在现实意识的基础上,具有 更高的水平。它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和谐、一致,是人类的美好理想。在审美的精神创造 中,理想变成了现实,世界不再是与人隔绝的了,而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主体与 客体、主观与客观在实践创造的统一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而达到了完全的同一。 桑塔亚纳提出美是内在的、客观化的价值,就是意识到审美中主客观的同一,因而审美 价值是完全对象化的。审美意识中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同一根源于人与世界的主体间 性关系的实现。由于克服了主客对立关系,进入了主体间性关系,因此,自我意识与对 象意识融合为一。
第二,审美意识是无意识与自觉意识对立的消失。原始社会人的本质力量还没有发展 起来,还没有形成人的要求和认识能力,原始意识还没有超出本能的水平。这就决定了 原始意识既无自觉性,也无潜在的要求,也就是不存在自觉意识、非自觉意识和无意识 的分化和对立,是完全混一的意识。进入阶级社会后,人的本质力量与社会关系发生矛 盾,一部分欲望得到实现或有可能得到实现,就形成了人的自觉意识;一部分受到社会 条件的束缚,没有可能得到实现,受到自觉意识的压制而潜伏于意识的底层,形成无意 识。无意识作为能动的因素冲击着自觉的意识,同时又受到自觉意识的抑制。人不断通 过社会实践改造着现实关系,实现着内在的发展要求,使无意识有可能不断地转化为自 觉意识,从而发展着人类的现实意识。但是,这种矛盾又会在新的水平上生产出来,生 生不息,流动转化。应当申明的是,无意识并不限于弗洛伊德所泛化的性欲,而是指人 的一切潜在的需要,愿望和能力,尤其包括攻击性。而且,除了“情感无意识”外,也 包括“认知无意识”,即原始思维逻辑。无意识不仅根源于人的先天的本能,它同样也 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只有人类生活本身,才使自觉意识与无意识有可能产生和转化、 发展。对于原始人、狼孩,既无自觉意识,也没有无意识可言。人的无意识、非自觉意 识、自觉意识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如《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安娜 在舞会上结识渥伦斯基后,由莫斯科返回彼得堡,她丈夫卡列宁到车站接她。安娜突然 觉得他的耳朵很难看,而以前却没有这个感觉。这个细节说明安娜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 的对真正的爱情的渴求开始觉醒,转化为非自觉意识;在这种非自觉意识感觉的基础上 ,安娜终于产生了对不幸婚姻的自觉意识。只有在审美意识中,无意识与自觉意识的对 立才完全消除。在审美意识活动中,聚集在无意识中的人的潜在的自由要求转化为审美 理想,它解除了现实关系和现实意识的束缚,突破了自觉意识的防线,把感性意象创造 为审美意象。在审美意识中,人的最高要求得到了实现,无意识与自觉意识完全同一。 因而,审美和艺术中人才会觉得那么自由,获得彻底解脱。
第三,审美意识是认知与意向的完全同一。由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同,因而人类意 识的客观方面(认知部分)和主观方面(意向部分)的关系也不同。原始人所拥有的统一的 世界意识,决定了原始意识没有认知与意向的区分,它们融合在原始意象之中。对原始 人来说,对象没有固有属性与价值属性之分,意识活动没有客观(认知)方面和主观(意 向)方面之分,它们是混沌未分的直接同一。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发展,认识和需要也 得到发展和分化。商品生产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事物的 客观属性与价值属性分离,认识与需要不相符合,一方面劳动者对于产品的客观意义的 认识抽象化,对个体来说:“……十二小时劳动的意义并不在于织布、纺纱、钻孔等等 ,而在于这是赚钱,赚钱使他能吃饭、喝酒、睡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六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478页。)在异化劳动的另一极也一样:“贩卖矿物的商 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注: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80页。)这就产生了 对象的价值意义与客观意义在个体意识中的不相符合、即意向与认知的矛盾。这种矛盾 是人与自然的对立、主观与客观的分离在意识中的反映。现实意识的矛盾双方在实践中 又保持着相对的统一。在审美意识中,由于异化活动的克服,主体与客体对立的解决, 认知与意向达到了完全的同一。审美意象既是审美认识,又是审美情感,它们是同一个 东西。美既是客体的特征,又是主体的态度,在审美状态中认识因素与情感意志因素无 法区分。因此,审美意识的认知功能与意向功能是一致的。当我们审美时,既仿佛认识 到了某种深刻的人生哲理。又仿佛受到了一种激情的感染。再现艺术偏于认识,但小说 、戏剧打动人的感情绝不比诗歌、音乐逊色。同样,表现艺术偏于表情,但深刻的音乐 也会启发我们思考社会人生。真和善,标志着一种人对世界和自身的有限的、片面的掌 握,至真和至善,则是人对世界和自身的绝对的、全面的掌握,这就是审美的掌握。美 和艺术是至真和至善的同一。至真与至善是一个东西,审美认识与审美情感也是一个东 西,现实关系的片面性使知情分裂,在审美关系中复归同一。
第四,审美意识具有充分的意象性。审美意识是非自觉意识的充分实现,非自觉意识 是意象意识,因此审美意识也具有充分的意象性。原始意识是意象意识,但具有巫术性 。现实意识被抽象化、感性、知性意象受到自觉意识的限制,不能独立存在,不具有充 分的意象性。审美意识克服了现实意识的抽象性,在更高水平上恢复了原始意识的意象 性。审美意识比感性、知性非自觉意识具有更充分的意象性,因为它完全摆脱了自觉意 识的制约、限制,意象意识获得独立和解放。审美不使用抽象符号,不对感觉进行表象 和概念的抽象,而是充分的意象直观,世界不经过抽象化而被直接把握,它始终保持生 动、具体的面貌,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这就是俄国文艺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所 说的事物在审美活动中的“陌生化”。艺术的形象性就是审美意识的意象性的体现。所 谓形象思维实际上就是意象思维,就是非自觉意识活动。艺术作为审美意识活动,是意 象思维的充分形式。
第五,审美意识具有非逻辑性,是自由的创造活动。原始意识不遵从形式逻辑,而遵 从原始逻辑,是直觉体验和想象创造。现实意识遵从形式逻辑,通过概念、判断、推理 进行思维,在这个过程中,直觉想象力受到限制。这实际上是现实世界对人的自由的限 制。审美是直觉想象力的解放,它在审美理想的支配下,解除了自觉意识和逻辑思维的 限制,克服了现实意识的不自由性,进行自由的创造。审美意识是审美意象的创造、联 结和转化,它只遵从审美自身的规律,不受形式逻辑规则制约。艺术活动就是如此,它 不使用概念,不进行判断、推理,而是通过艺术想象和直觉体验,创造艺术形象。所谓 形象思维的非逻辑性也源于此。审美意识对逻辑规律的超越,实际上是人对现实世界限 制的超越,是自由的实现。
第六,审美意识是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的完全同一。原始意识是集体意识(所谓“集体 表象”),个体意识完全湮没于其中,失去了独立性,原始人之间没有个性的区别,所 以马克思、恩格斯称之为“畜群的意识”。这是狭隘的集体生活方式造成的。社会分工 和阶级的分化,促使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发生分化与对立。这时,社会意识对个体意识 的规范带有强制性和束缚性,这种矛盾有时会发展到对抗的地步。马克思在《共产党宣 言》中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真实的集体”将取代“虚假的集体”,并且“排除一 切不依赖于个人而存在的东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样,个体意识与集体意识 高度同一,个体意识充分体现着集体意识,集体意识完全寓于个体意识之中。这与审美 意识的本质是一致的。个体审美意识与整个社会的审美意识充分一致,这种一致在于, 个体审美意识越独特,个体越能发现、创造独特的美,这种美就越深刻、就越充分,越 能被人们所欣赏。个体审美意识间并不互相矛盾、排斥,每个人尽可以有自己的偏好, 但并不否认别人的美感,仍然会有同感。由此,艺术品的独特性与普遍性(越具有个性 就越有普遍价值)的统一可以找到答案。这是因为,审美意识是现实意识的升华,从而 超越了其局限性,弥合了其分裂。总之,审美意识是普遍的自由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