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业科技革命与山东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_农民论文

新农业科技革命与山东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_农民论文

山东农业新科技革命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论文,经济体制改革论文,新科技论文,农村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山东农业新科技革命的农村经济体制条件

1.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从总体上为农业新科技革命的实施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体制条件。

2.农业的产业化组织制度的形成,较好地解决了农业中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水平,提高了农业的比较利益,从而有利于调动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积极性,有利于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利用。

3.农产品价格体制改革形成的优质优价政策,使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名优农产品生产有了政策保障,从而有利于以提高农产品品质为目标的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农业新科技革命的实施与发展。

4.使用权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制度正在确立,有了相对稳定的农地使用权,对土地进行长期投入的预期经济效益就有了保障,就更愿意对土地进行长期投资,从而有利于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推广应用。

5.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使农田水利服务进一步社会化、市场化,用水交费的新型水资源使用制度正在形成和建立起来,这一制度对于唤起广大农民的节水意识、采用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目前,承包、租赁、拍卖集体水利设施使用权,个人、合伙、入股兴建小型水利设施等各种各样改革做法,已在全省各地陆续出现。这一改革措施,使农民浇地开始考虑节约用水的问题,进而开始采用节水技术。例如,肥城市潮泉镇孟庄村将一蓄水量90000m[3]的塘坝租赁给村民孙衍栓经营,一年中发展软带微喷灌溉230亩,用微灌取代了田间漫灌,实现节水60%(亩次灌水由50m[3]降至30m[3]),实现节资50%(每亩灌溉费用由30元降至15元)。

6.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正逐步建立并发展完善,为高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农业新科技革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较好的中介机制。改革以来,山东农村一直致力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其中有各级政府设立的服务站(所),例如农机服务站、植物保护服务站、畜牧兽医服务站、土壤肥料服务站、水利服务站等,也有新发展起来的由农民自办的农业服务组织。这些农业服务组织,始终与农业生产者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既了解农业新技术的发展、应用现状,又了解农业生产一线的具体要求,是将农业科技新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存在和发展,为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提供了良好的中介条件。

二、制约山东农业新科技革命的农村经济体制因素

山东目前的农村经济体制制约农业新科技革命的因素,有的表现为制度创新过程中的不配套、不完善,有的则表现为制度空缺。

1.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制度方面的制约因素:农业经营规模狭小,从技术容量和预期效益两方面对农业新科技革命形成约束。农业生产者采用农业新技术积极的性由新技术的预期报酬量决定,而预期报酬量又有预期报酬率和推广应用规模共同决定(预期报酬量=预期报酬率×推广应用规模)。例如,1996年,山东省平均每个经营单位(每个农户)的粮食播种面积是0.4154公顷(6.23亩),每公顷粮食产量5260公斤,平均每户粮食产量2226.54公斤,按每公斤粮食1.5元计,每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粮食产值3339.81元,扣去成本后的纯收益为1333.6元。在这样的经营基础上,一项增产或增收能力为20%的新技术,只不过能使农户全年的收入增加267.5元,只相当于一个普通劳动力外出打工10天的收入,难以形成大的吸引力。

2.农业产业组织制度方面的制约因素:农业产业化组织水平依然不高,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脱节的问题还在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中存在。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几点是:(1)地区间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特别是在广大的鲁西北、鲁西南等粮棉主产区,农业产业化的途径与方式尚在探索之中。(2)地区间农业生产结构严重趋同,在省内形成过度竞争。(3)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规范。特别是农业产业化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尚不成熟、配套,生产者、加工者、营销者之间的不履约现象时有发生。

3.农业水价制度方面的制约因素:水利、水价改革面小,大锅水体制残留还在很大范围内存在。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有偿用水制度的形成,但是,节水灌溉的推广面积在农业用地总面积中的比重不足10%。以小型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应用较好的肥城市为例,全市耕地总面积为92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8万亩,只占耕地总面积的8.7%。据对泰安市的初步统计,节水灌溉面积在农地灌溉总面积中的比重,仅在5%左右。

4.农地使用制度方面的制约因素:导致使用权不稳定的各种因素依然存在,使用权长期稳定的农地使用制度尚未最终形成和确立下来。据山东农业大学“农村土地延包情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的调查:11个调查村中,只有3个村规定在今后30年中不再调整土地,其余8个村都规定在今后30年中还要对土地进行再次调整。有的村甚至规定,要根据人口变动情况在每年麦收后对土地进行一次小调整。大部分土地延包合同一方面规定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但也都有附加条款:需要调整(例如,人口变动和非农占地引起土地承包关系严重不平衡)时,可以调整。

5.农产品价格形成制度方面的制约因素:优质优价的政策尚缺乏配套的操作制度,优质优价政策尚难以全面落实。目前,农产品的优质优价还主要是一种政策趋向,现实中,尚没有形成有可操作性的配套制度。如何保障付出高价所购得的农产品品质、防止在农产品中掺杂施假,仍然缺乏成熟的管理制度。

6.农村金融制度方面的制约因素:融资渠道单一,融资能力差。据调查,现阶段95%以上的农业经营资金是农民的自有资金,来自金融部门和其他投资主体投入的农业资金很少。其中的主要原因是:(1)农业的微观组织制度以单业主制为主,投资来源少,社会资金难以进入农业领域;(2)作为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户,缺少从金融部门获得信贷资金的有效抵押资产,因而贷款难度大,得到的金融支持资金少。

7.农业保险制度方面的制约因素:制度空缺。在现有的农业经营体系中,尚没有一种能有效防止、转化或规避、分解农业技术风险的经济制度。而小规模经营条件下的农民对风险是相当敏感的,他们势单力薄,抗风险能力差,因此,他们更不愿意冒风险采用高新农业科学技术。

三、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农业新科技革命政策建议

1.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组织制度的改革,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弱化分散经营和小规模经营对农业新科技革命的制约作用。

2.深化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广泛推行农用水有偿使用制度。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和农用水有偿使用制度已在部分地区取得了经济,要广泛宣传和推广这些地区的先进做法和先进经验,制定鼓励政策,加快农田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对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的改革,要着手进行试点,以便及早取得经验,实现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有偿供水,促进农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

3.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强配套制度及措施建设,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在土地产权关系的处理上,必须进一步强化承包经营权,而相对弱化土地所有权。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还必须辅之以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便于在实践中作到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1)推行土地预分法。在土地分配时,不仅仅是根据现在农户家庭人口的多少进行简单的平均分配,还要考虑在有效的承包期限内可能导致农民家庭人口变化的各种合理因素,如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新增人口等,进行适当预分,以消除日后的调地隐患。(2)设立“四荒地”优先开发权。在“四荒地”资源较多的地区,可以给予那些在土地承包中家庭规模未得到充分考虑的农户以“四荒地”的优先开发权,并对农户的开发性生产实行更长期的政策。(3)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允许土地使用权继承和有偿转让。

4.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响应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促进优质优价政策的顺利实施。优质优价制度的推广、执行,除了要有国家价格政策的支持外,关键还要有能够方便地区别优劣农产品的配套制度和措施。(1)改革沿袭多年的农业生产制度,作到不同的品种要单播、单管、单收、单晒;(2)改革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背景下形成的收购制度,作到对不同的品种要单独存放、单独包装、单独加工。

5.深化农业融资制度改革,提高农业经营单位的融资能力,为农业新科技革命筹集足够资金。(1)深化农地产权制度改革,在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的政策前提下,尝试性地设立农地抵押权,对未到期的承包土地,可以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贷款,获得农业新科技开发应用资金。(2)深化农业微观组织制度改革,在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广泛发展合作社制、合伙制、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微观组织形式,拓宽农业资金来源渠道,支持农业新科技革命。(3)建立科技经济一体化体制,鼓励科研单位以高新科技成果作为投入要素(或股份),参与农业经营过程,直接将农业新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去。

6.建立健全农业科技风险保障制度。(1)建立农业高新技术风险储备金制度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当出现较大的技术风险和自然灾害时,给受害者适当补偿。(2)兴办农业科技保险业务,把不确定的技术风险损失向保险部门作适当转嫁,以保障农民采用高新农业技术的稳定性。(3)完善技术经济合同制度,通过签定农业技术经济合同,形成一种技术提供方与农业生产者共同承担和抵御技术风险的机制。

标签:;  ;  ;  ;  ;  ;  ;  ;  ;  

新农业科技革命与山东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