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国商品流通若干问题的思考_商业管理论文

对当前我国商品流通若干问题的思考_商业管理论文

关于当前我国商品流通中若干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品流通论文,若干问题论文,当前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市场秩序问题

市场秩序混乱的社会经济根源是腐败和地方保护主义,或者是两者的交互作用。腐败表现为官商勾结、权钱交易。问题出在市场上,根子是在制度上,需要有多方面的治理手段:要靠加强法制、打击犯罪;要靠依法行政、加强党政纪律;要靠抓思想教育、提高干部素质;要靠全社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等多种途径,无论哪一方面的治理都要有力度。地方保护主义问题由来已久且根深蒂固。地方保护主义为了地方税收,为了所谓“政绩”,可以对区内的制假贩假熟视无睹甚至变相支持,有的同时对本地市场上的外地名优产品围追堵截,这种市场封锁行为损害了当地消费者的利益,损害了部分域外生产者的利益,更损害了整个国家的利益。所以“为官一任,富民一方”这句话本身是有前提条件的,不能以损害另一方来富你这一方。如果一方利益的取得以另一方的利益受到侵害为条件,你还能说你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吗!

研究市场秩序混乱还有一个连带问题就是所谓暴富现象,应该对暴富的形成认真研究。暴富不是勤劳致富,不是通过生产的挖潜革新、降低成本来完成,也不是通过抓住市场创新的机遇和正常的投资经营来实现,而大多是来自市场秩序混乱,赚取的是不义之财和商业暴利。毫无疑问,这里也有工作上、政策上的问题,我们的政策不完善,有些部门和地方官僚主义严重,让一些人钻了市场的空子。暴富会造成严重的社会贫富不均,进而诱发人们的不良社会心态。不仅会危及社会的公平、公正,还使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并且有可能危害社会的安定与稳定。

(二)关于统一市场问题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统一市场的形成要有一个核心,即有关各方经济利益的合理实现。在利益核心的前提下,统一市场还应包括“制度”、“组织”两个基础性条件,一是交易行为是自由的,有一个自由交易的制度基础;二是要有成熟完善的市场组织,尤其是系统化、网络化的流通组织。后者要重点解决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问题,其中跨地区流通是统一市场形成的关键,但“三跨”至今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问题。在所有制方面,一种很时尚的理论是要国有经济退出商业,因为商业是竞争性行业,且不是支柱产业。难道国有经济要从所有的竞争性行业中退出来吗?国有资产能不能进入流通领域我以为应是市场的选择,而不应是行政选择。我们承认部分国有商业效率不高,但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是企业被赋予了大量非赢利性的社会职能,而仍有一些国有商业充满活力,这些具有强大资本实力同时又有规模效益的国有大中型商业集团不但不该“退”,而且应理直气壮地“进”。就跨行业来讲,道理也如此。所以说,无论是国有经济,还是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究竟向哪个产业、哪个行业发展,何时何地进入或退出,是企业的事,不应当由理论家去“设计”、去“指引”,也不应当由政府随意去干预;同样,工业企业是专业化生产,还是多角化经营?商业企业是专门搞中间商还是工商一体化?也应该是企业选择,不能代之以行政干预。

在当前统一市场建设中,要着重解决好地区间商品的自由流通。目前,由于国有商业公司的组织性被削弱,加上地方保护主义的市场封锁政策,使得商业网点的跨地区设置、商业企业的跨地区经营障碍重重。我们可以把沃尔玛请进来,但上海的百货公司却很难到北京来经营,对外可以开放,对内却不能开放。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北京的、上海的乃至全国的百货大楼组建成一个百货大楼公司,跨地区组织商品流通呢?百货行业可以组建很多这样的公司。京沪两地商界已经开始合作,这应该是中国零售业合并重组的一种好趋势。同样,对私营商业企业也应允许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以连锁形式进行发展。商品不能跨地区流通,国内统一市场就无法形成,而统一市场的发育成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问题必须从体制上予以解决。

(三)关于商品流通渠道问题

流通领域与统一市场关系密切的另一问题是商品流通渠道建设。流通改革至今,以工业自销为代表的自组织渠道即传统渠道得到了普遍恢复,具有相当的活力;另一种组织化渠道,即以产销一体化、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形成的渠道形式,和以工商、农商、商商联合经营而形成的渠道模式,也有一定的发展,但公司系统渠道的形成与组建却严重滞后,除零星例证外,至今未见规模。之所以如此,有认识问题,比如只强调重视横向联系、莫名其妙地反对纵向联系的误导等;有实践问题,比如根深蒂固的地区封锁、市场分割等,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对原有公司系统进行肢解的改革失误所致。所以现在到了对形似一盘散沙的国有商业进行重组并将其纳入组织化渠道的时候了。从国家对商品流通的宏观调控角度看,也需要有某种渠道载体,国有大型商业集团是国家调控市场的重要依托,目前国有及国有控股流通企业的销售额只占消费品市场份额的25%,但它却是商品市场上一股重要的示范力量,全国倘若有若干公司系统按照政府的导向去运作,那市场状况马上就不一样。与此同时,也要大力鼓励私营经济以分支机构形式或连锁形式发展渠道系统。

在渠道建设上,还有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供销社的渠道系统?网络优势是供销社的最大优势之一,具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特征,只是没有统一标识和服装,没有企业文化的概念。供销社的改革什么都可以改,就是它的合作社性质、它的渠道系统这两点不能改,供销社的组织化渠道要保持,供销社的网络优势应该得到更好的发挥。

(四)关于中间商和商业资本问题

关于中间商的存在究竟有无必要的问题,我们认为这应该由市场选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中间商的规模和形态可能会有不同,但中间商的地位和作用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可能被改变的,即使在电子商务时期也是这样。比如购物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活方式,本身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宣泄和寄托,零售业是一个情感化的行业、人性化的行业,百货商店现仍然是人们购物休闲的理想场所,B-to-C的电子商务手段可以简化买卖双方的交易行为,却代替不了其所包含的商业文化和价值观念。

既然肯定中间商的地位,商业资本职能作用的发挥就应受到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众多的生产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销售公司、专卖店、专卖柜,应当认为这是一种进步。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的厂家都要这样做。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工业品自销比率目前已达到70%以上(美国约90%的日用工业消费品是通过批发渠道销售的),这样的比重是不是太大了?许多家电、服装、汽车等产业的厂家自建销售网络已是一种普遍现象。厂商把现成的商业渠道搁置一边,弃之不用,自己另搞一套,把广告、促销、供货、储运、销售管理等诸项业务全部担当起来,它们实际上做的是销售量而不是销售利润,商家则被迫退位于代销,甚至成了出租柜台的“准房产商”。我们反对过去的商业“包销”、商业“一统天下”,但也不赞成盲目地“把销售做到终端”、“一卖到底”的唯一直销制度选择。这两者都是不符合规律的,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与商业资本相关的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也应予以重视。现在工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工作做得比较好,而商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除抓了一个粮食储备库建设外,其它方面均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不重视,到一定时期就会成为流通发展的“瓶颈”。沃尔玛登陆中国市场之前先兴建大型配送中心的事实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应该像抓粮库建设那样,抓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当大一部分带有公共设施的性质,应当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去进行;应该在省一级、地市一级建立一些大中型的现代化商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商品集散中心,当然也包括覆盖全国的电子商务网络系统。

(五)关于对商品流通的统一领导问题

目前市场上存在着对商品流通多头领导、分散管理的问题,市场秩序混乱与这种政出多门的管理体制也有很大关系。现在管市场的部门太多,国家发改委管,工商总局管,商务部管,质量技术监督局、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等也要管。管理学讲“权不两错,政不二门”,为什么不能把这些机构的职能重新整合,成立一个新的行业管理部门?目前的多头管理作为一个过渡措施是可以的,但显然不是最终模式。科学设置管理机构需要同时进一步转换职能,适当收缩管理权力,而管理的重点是管资格、管行为、管环境,而不是管企业。

流通管理体制另一突出问题是内外贸管理的合一。内外贸分割体制是照搬前苏联的,弊病很多,不仅不利于发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优势,而且增大了管理成本,更与世界贸易体制发展的要求不符。新组建的商务部,把经贸委及相关部门的贸易管理职能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国内外贸易,我国建国初期成立的中央贸易部其实就是内外贸统管的。内外贸管理职能的融合,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完善的一个新的标志。然而,商务部的成立虽然实现了内外贸的统一管理,但并未实现国家对商品流通的统一领导,商品流通中多头领导、分散管理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创新的方向是将现有管理机构的职能继续整合,成立新的综合管理部门,以实现对商品流通的统一管理。

(六)关于零售市场的对外开放问题

中国的零售业仍是一个需要扶持的产业。从目前进入国内市场的外资零售企业看,沃尔玛、家乐福、万德隆、百盛等,无一不是国际零售巨头,而国内零售企业的兼并与重组目前还处于理顺内部关系阶段,与国外零售商相比,规模效益的差距还过于悬殊。倘若没有对国内市场的任何保护,加入WTO后的三五年内,洋商将像今天的洋货一样充斥于中国的零售市场,到那时国内市场有可能全部或大部为外商所垄断,这恐怕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还没有出现过的先例。所以,现在不是讨论零售业对外开放的门缝究竟开多大为好的时候了,而是要决策在大门敞开后如何扶持国内零售业发展的问题,政府的政策取向是从有序的“市场准入”转向适度的“市场保护”,而且从游戏规则角度看,这种有一定限定的保护也是有时间性的。

从这些年来零售市场的对外开放实践来看,国家对外国商业资本进入中国市场一直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将零售业作为幼稚产业置于与金融业同等保护的地位。1992~1997年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外合资零售企业只有18家,但受利益驱使和审批制度上的原因,5年间各级地方政府或业务主管部门却审批了200多家。1997年5月国家停止了审批外资零售企业的合资项目申请,年底又发出了清理非国务院批准的外资零售业的通知,试图以延缓开放时间来维系国内零售业的市场空间,但这又使我们无法履行向世界开放市场的承诺。加入世贸的大趋势促使我国政府在2000年又出台了更为开放的政策,给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入世后三五年内政府的适度保护可以给零售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时间差”,零售业要彻底改变自身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但规模始终大不起来的现状,有效的途径就是实施扩张战略,走联合、协作、购并、连锁的道路,使零售的规模效益迅速有一个大的提高,从而建立起可以与外商相抗衡的竞争实力。

(七)关于当前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的经济、管理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某些层面上也存在喜欢一阵风似的趋同化研究的问题。说产权大家都去研究产权,说证券大家都去研究证券,说股份制大家又都大讲特讲股份制,而不同经济领域大量的现实问题却很少有人去关注。“术业有专攻”,其实各行各业都有自己要研究的问题,但一些人急于赶浪头,热衷于对热点问题发表见解,反映出一种学术上的浮躁。本来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没有商品流通根本不会有货币流通,但现在人们似乎对商品流通不感兴趣,对商品市场很少关注,而对资本市场却倾注了过多的热情,货币流通受到如此重视是与证券热、股票热、上市热分不开的。其实各个领域的理论问题、实际问题都应当有人去研究。理论研究、学术研究不同于新闻舆论;是否成为社会热点取决于有关的社会因素;只要平时有研究,一旦成为热点也能够从容应对,这样就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书目:

[1]纪宝成:《商品流通论——体制与运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2]李金轩:《再谈充分认识商业的地位》,《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2年1期。

[3]马龙龙:《我国批发贸易发展与改革的若干思考》,《商业经济研究》,1998年3期。

标签:;  ;  ;  ;  

对当前我国商品流通若干问题的思考_商业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