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丹
(德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 山东 德州 253000)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hs-CRP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为颈 动脉斑块的预防和脑梗死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及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1月在我院急诊科及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病人80例,分为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再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测定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并通过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的内 膜厚度、观察血管内是否有斑 块及斑块的部位、形态、数量、回声 特征。结果:1.稳定斑块组狭窄程度与不稳定斑块组的狭窄程度无明显的差异(P>0.05)。2.在65例有斑块的患者中,首次脑梗死发病率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不稳定斑块组(P<0.01);复发脑梗死的发病率稳定斑块组明显低于不稳定斑块组(P<0.01)。3. 血清hs-CRP浓度斑块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愈高,颈动脉斑块愈趋于不稳定,呈密切相关关系;颈动脉的彩色超声通过观察斑块的形态及回声特征,能间接反映斑块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超敏C反;应蛋白
【中图分类号】R5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7-0186-02
脑血管病是由多种血管性的原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四高”的特点,在我国的各类疾病中位列首位[1]。颈动脉斑块是引起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最近的多项研究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是对于血管损伤的炎症性的反应[2],而hs-CRP是一种重要的炎症反应的介质。hs-CRP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炎症反应的很重要指标,而炎症因子及炎症 介质的生成促进了颈动脉的斑块向不稳定性发展,增加了脑梗死的发生率,促进了脑梗死的进展。以往多项研究表明血清hs-CRP 浓度增高,明显的增加了脑梗死发生的危险性[3],影响脑梗死的预后。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选择2011年4月至2012年 1月在在我院急诊科及神 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病人,共80例,年龄为44~75岁,平均年龄为54.76±10.68岁。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测有无斑块分为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再将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检查和脑CT(或MRI)确诊,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4],排除心、脑、肝、肾及其他器官严重疾病和各种慢性疾病的患者,无外科手术创 伤病史及自身免疫疾病,同时近4周无感染、无创伤、无应用抗炎、抗氧化 作用的药物。
2.内容和方法
2.1 hs-CRP浓度测定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24小时,采集空腹静脉血,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仪器是德国拜耳Bayer-1650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
2.2 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的检查所有的入院患者均由超声诊断科有丰富经验的同一位医师进行检查。正常的颈动脉彩超是颈动脉内膜纤细光滑,血管的管壁呈“双线征”,颈动脉内膜的厚度正常值是<0.9mm。将IMT增厚定义为:颈动脉分叉处IMT≥1.2mm,颈动脉其它部位IMT≥1mm为内膜 增厚,IMT>1.2 mm则视为颈动脉斑块形成。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判断[5]:在颈动脉血管内的最大的斑块的位置,以(1-残留血管截面积/血管的截面积)×100%来判断。
2.3 统计学处理所有资料经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资料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3.结果
3.1 稳定斑块组狭窄程度与不稳定斑块组的狭窄程度比较
稳定斑块组患者轻度狭窄24例,中度狭窄11例,重度狭窄3例,血管闭塞0例;不稳定斑块组轻度狭窄18例,中度狭窄8例,重度狭窄0例,血管闭塞1例。稳定斑块组狭窄程度与不稳定斑块组的狭窄程度无明显的差异(P>0.05)。(见表1)。
表1 颈动脉内膜的情况
*
4.讨论
颈动脉斑块是脑梗死主要的病因 和危险因素。在西方社会脑梗死患者中,19%~35%是由颈动脉的斑块引起的[6]。王拥军在长期的大量研究中发现脑梗死者中70%的患者发病是因为颈动脉 斑块不稳定破裂、脱落形成的血栓引起的[7]。
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形态、回声分为扁平斑、硬斑、溃疡斑、软斑四型,相对稳定是扁平斑和硬斑,不稳定是溃疡斑和软斑 即是“易损斑块”,易损斑块的特征决定斑块易于破裂和脱落形成 血管内血栓导致 脑梗死的发生。
在本研究中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两组之间对颈动脉狭窄 程度的影响不存在 明显的差异(P>0.05),这与以往的一些研究存在差异,原因可能是由于所入选的样本数量较小,研究受到样本 数量的影响,其中部分的研究 结果需要加大样本 数量去研究证实。
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梗死患者的复发与颈动脉的斑块的形成,尤其是与颈动脉内不稳定斑块形成及不稳定斑块破裂脱落有密切的关系[8]。本研究中有不稳定斑块组者复发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提示不稳定斑块是脑梗死患者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及时检测颈动脉并对颈动脉斑特别是不稳定斑块进行临床干预可以预防脑梗死的复发。
hs-CRP是血管损伤反应时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hs-CRP浓度升高是机体发生炎症反应的标志。大量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和斑块的形成、发展及促进了斑块的不稳定性[9]。刘永珍等[10]在长期的实验研究中发现,有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 hs-CRP浓度明显高于颈动脉稳定斑块和颈动脉无斑块患者。本研究中无斑块组血清hs-CRP浓度明显低于有斑块组(P<0.01),说明血清hs-CRP浓度与斑块的形成有关。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中hs-CRP浓度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1),故hs-CRP不仅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并且促进不稳定斑块的形成,血清中hs-CRP浓度可以反应斑块的不稳定性。
总之,hs-CRP促进了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发展、破裂,间接的增加的脑梗死发生率及复发率,及时的对危险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以有效的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及复发。在本研究中我们收集的病例有限,在今后的研究中须扩大样本数量,通过动态的观察颈动脉斑块及hs-CRP浓度,更加的探讨hs-CRP与颈动脉斑块、脑梗死的关系,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预防与治疗。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728-729.
[2]凌峰.脑血管理论与实践2007.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
[3]凌峰.脑血管理论与实践2007.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0
[4]李文慧.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志.1996,29(6):379.
[5]华杨.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6(11):852-857.
[6]王拥军.应加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4(5):257-258.
[7]张媚,叶笃筠.复发性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比较[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83-85.
[8]易兴阳,潘光强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探讨[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35(2):68-70.
[9]朱慧萍,刘永珍,刘力.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关系[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20(2):98.
[10]冯飞,姜亚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诊断[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8,16(11)852-857.
论文作者:张伟丹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4
标签:颈动脉论文; 不稳定论文; 脑梗死论文; 狭窄论文; 患者论文; 血清论文; 稳定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