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优势同市场优势的结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优势论文,制度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五大明确指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必须解决好的两大课题。”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同市场优势结合起来,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一、利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的灵敏反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应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即利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特别是市场价格信号的灵敏反映,引导社会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以实现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总是与各国所特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如在经济上,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为目标;在政治上,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是为社会主义找到一种相对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归根结底是要看它是否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更快发展,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经济学的分析告诉我们,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体制,看这种经济体制能否合理有效的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使资源的配置适应社会的需要,达到节约资源耗费、促进社会经济增长的目的。这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在资源配置探索中,人类选择过两种方式:一是计划,二是市场。资源配置的计划方式主要是通过计划机制的力量来配置社会资源。实践证明,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在制定计划与执行计划时,会在信息和利益两个方面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这是因为主观制定的计划能够反映客观实际,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是有条件的:一是“完全信息假定”,即中央计划机关对全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拥有全部信息;二是“单一利益主体假定”,即社会利益一体化,不存在相互分离的利益主体和不同的价值判断。但这两个条件是不具备的。从信息方面来说,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要把社会的各个角落分散发生的大量信息收集起来,及时传输到中央计划机关,是很难做到的,即使中央计划机关掌握了这些信息,要将其做出处理并制定出一个统一的、相互衔接的计划,然后层层分解下达,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从利益方面看,要求全社会的一切组织,包括基层组织、中介组织和计划机关自己,都没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和要求,从而一心一意地执行统一的计划。事实证明,这在目前及可以预见的将来也是不可能解决的。
资源配置的市场方式主要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进行资源配置。即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通过产权关系清晰、行为自主、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各个经济主体,根据市场信号,特别是市场价格信号,做出符合各自利益的决策,进行各自的经济活动,使社会资源的配置符合供求关系的变化,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行国民收入的分配,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和高效发展。在这种方式下,市场价格信号代替了主观计划成为了社会经济生活的“总指挥”,国民经济的各利益主体根据灵敏的市场价格信号,来决定自己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并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
要使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也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主要包括:
一是相对独立的多元利益主体。这是因为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利益导向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利益主体拥有相对独立的利益和特别的要求,它才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积极性,并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做出正确的资源配置决策,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利益主体拥有相对独立的自主行为能力,才能在多变的环境下,根据灵敏的市场价格信号,及时做出决策,使其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能够得以实现,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才可能有市场竞争,在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压力下,促使各利益主体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使用,促进国民经济的高效率发展。
二是清晰的产权关系。因为市场交易的实质是产权的交易,只有各利益的主体的产权关系清晰,才有可能发生真正的市场交易,产生真实的市场价格信号,引导各利益主体做出正确的资源配置决策,引导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优化配置。否则,失真的,甚至是错误的市场价格信号,会造成各利益主体错误的决策和社会资源流动的失序。
三是完善的市场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实现以市场方式配置资源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手段。只有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灵敏的市场机制,使所有的商品和生产要素都能普遍地进行交换,才有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有序流动和有效使用。
这些条件我们尚不完全具备,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尚有限,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才能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一步一步地迈进。
二、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也不是万能的。因此,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在这样的经济体制下,首先要让市场在整个国家的资源配置中处于基础地位,起基础性作用。其次,要加强宏观调控。因为市场机制有其弱点和消极方面,有其与生俱来的“天然”的缺陷。这是因为市场配置资源是以价格为引导信号的,而价格又随供求关系变动,微观经济活动决策往往就是依据价格的升降来作出资源配置决策的,决定其投资的方向和规模,但资源并非无限可用,社会需求结构也不是永远撑不破的方向和规模。但资源并非无限可用,社会需求结构也不是永远撑不破的“气球”。资本对利润的追求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生产结构就要与消费结构发生冲突,出现不平稳。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国民经济总是循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新的不平衡”中,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波动非常大。而每一次波动,都必然造成宏观经济的震荡和对生产力的破坏,以致于不得不以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代价进行调整,以形成新的平衡。我国的“重复建设”现象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宏观调控的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市场的缺陷,实现“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任务和目标,而且在于它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保证。
首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宏观调控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保证。加强宏观调控,不仅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更是让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有效的宏观调控,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效率原则与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资源配置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创造了公平、宽松的宏观环境,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能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另一方面,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取缔非法收入、用非法手段牟利,整顿不合理收入、凭借特殊行业岗位获得的个人额外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和收入差距,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的重要保证。
其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有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基础,这使得国家有可能在需要的时候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来办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若干大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更加快速、更加健康的发展。有效的宏观调控是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重要条件,如果不是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持,就不会有今天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使阻碍经济发展的“瓶颈”逐步得以解决;就不会有今天几大经济特区的繁荣和发展,使困惑经济改革思路的“疑问”逐步明晰起来。
再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宏观调控是提高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重要手段。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的作用既要通过国有独资企业来实现,更在探索通过国有控股和参股企业来实现;国有经济既要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更要在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中发挥作用;国有经济既要保持必要的数量,更要优化分布和提高质量。也就是说,从整体上看,公有经济的比重可以少一点,但其对国民经济的控制能力却不能下降,只能增强,因此,必须对公有经济的布局予以调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如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国防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或国家安全的行业和领域,必须在公有制经济,甚至是国有经济的控制下。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深化对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需要进行长期的努力。经过20年来的努力和持续渐进的推行,现在已经到了要发生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能否完成这一质的飞跃,将决定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
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深化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深入调查,透彻分析,进一步了解在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树立信心,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地不断探索、认识和把握客观经济规律,不断开辟新的发展境界,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一方面,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要继续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生产力不能得到更快的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能得到尽快的提高,那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无从谈起,我们的党和政府就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就永远只能是一个弱者,被动挨打。我们讲的发展,决不是盲目铺摊子,简单扩大生产能力,搞新的不合理重复建设,而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和重点放在调整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上来,适应市场需求,通过技术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走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二,坚持深化改革的观点。当前,我们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这决不是因为改革造成的,而是前进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中难以避免的。这些困难和问题的解决,只能用改革的观点来认识,通过深化改革,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逐一加以解决。另一方面,我们改革的进程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到了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关键时期,如何实现这一质的飞跃,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得以实现。
第三,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改革和发展都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这是一个前提。如果离开了这个前提,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就会出现偏差。在这个前提下,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方式、措施、办法等,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鼓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创新,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于像我们这样的一个大国,在改革和发展的具体思想和措施等方面,强调全国一致行动、步伐整齐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更是有害的。一方面,这样会造成改革的思路与措施同各地各单位的实际情况脱节,削弱改革措施的针对性,弱化改革措施的积极效果,延误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这样会抑制各地各单位的创新积极性,强化各地各单位对上级的依赖性,阻碍改革的进程。
第四,坚持在所有制问题上观念的进一步更新。在所有制问题上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其重点是“三破三立”:破除单位纯以比重高低衡量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传统观念,确立质与量统一的“主体”、“主导”评价观;破除把所有制实现形式视作社会制度属性的观点,确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的观念;破除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等级观念,确立一视同仁、平等竞争、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观念。从而为改革攻坚、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另一方面,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最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当前,国有企业正处在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集中表现出来,如国有企业机制不活、素质不高、战线过长、负担过重等问题。同时,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也对国有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要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的三年目标,进而继续向前发展,必须集中力量解决国有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国有企业改革攻坚,首先要攻这个坚。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首先,坚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将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使企业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形成一整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构造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
其次,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改组国有企业。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一是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积极探索各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二是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压缩落后生产力,淘汰落后企业等。
再次,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企业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推动“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全面提高经营管理者和职工队伍的素质;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切实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最后,协调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营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营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强法制建设,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采取积极措施,区别不同情况,逐步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负债率过高和社会负担过重及人员过多等问题,减轻企业负担;切实把好企业在兼并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人员安置好,搞好再就业工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以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的既定目标,经过艰苦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朝着这个目标继续前进,树立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勇气和信念,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是有希望的。
标签:国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