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波-催化剂法制取山核桃壳活性炭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潇丹[1](2021)在《薄壳山核桃矿质养分及果实性状研究》文中提出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是世界着名的本木干果油料树种之一,也是是良好的材用、生态树种。在我国,食用油自给率低、对外依存度高达69.9%,同时幅员辽阔、山地资源丰富,发展薄壳山核桃等木本油料作物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已有14个省份开始引进种植薄壳山核桃,主要生产干果直接食用,但作为产业则发展缓慢,低产低效问题突出,产品结构单一。为推动薄壳山核桃产业发展,本文以主栽品种‘马罕’等10个无性系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揭示生育期薄壳山核桃主要矿质养分动态变化和营养累积规律,从矿质营养角度解析薄壳山核桃低产低效的成因并建立营养诊断方法,分析评价不同无性系间果实营养性状尤其脂肪酸组成,为薄壳山核桃科学种植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薄壳山核桃‘马罕’8种矿质养分含量随生育期动态呈现一定规律性,因果实、叶片部位不同,各元素呈各自不同或相似特征。果实元素含量,多数元素(N、P、Ca、Mg、Mn、Zn、前中期B)总体下降,而K、B有所不同,果K先降后升,而B成熟期急剧增431%。叶片元素含量除N和前期的P、K呈下降外,而其余元素(Ca、Mg、Mn、Zn、B)前低后高,Ca、Mg、K、P生育末期出现翘尾尤其Ca、Mg翘尾幅度巨大,Mn、Zn、B含量动态高度相似。除P、K外,其余叶片高于果实。各元素具体含量及生育期变幅如下:N含量叶片范围16.35g/kg~24.93g/kg,平均20.09g/kg,生育期变幅CV11.22%;果实6.02g/kg~29.90g/kg,平均11.26g/kg,CV62.41%。P含量叶片1.07g/kg~3.54g/kg,平均1.66g/kg,CV40.72%;果实1.31g/kg~3.99g/kg,平均2.26g/kg,CV34.28%。K含量叶片6.17g/kg~15.54g/kg,平均10.76g/kg,CV20.01%;果实6.11g/kg~18.98g/kg,平均14.41g/kg,CV25.15%。Ca含量叶片14.15g/kg~42.33g/kg,平均22.46g/kg,CV27.40%;果实4.29g/kg~21.00g/kg,平均12.01g/kg,CV42.79%。Mg含量叶片3.24g/kg~6.50g/kg,平均3.85g/kg,CV20.32%;果实0.92g/kg~4.80g/kg,平均2.45g/kg,CV50.28%。Mn含量叶片0.72g/kg~1.54g/kg,平均1.18g/kg,CV21.57%;果实0.12g/kg~0.89g/kg,平均0.42g/kg,CV53.48%。Zn含量叶片63.40mg/kg~104.4mg/kg,平均85.13mg/kg,CV14.51%;果实26.33mg/kg~85.15mg/kg,平均41.66mg/kg,CV43.57%。B含量叶片20.75mg/kg~59.03mg/kg,平均43.33mg/kg,CV32.00%;果实11.40mg/kg~60.60mg/kg,平均22.68mg/kg,CV60.52%。生育期各元素平均含量排序:叶片Ca>N>K>Mg>P>Mn>Zn>B,果实K>Ca>N>Mg>P>Mn>Zn>B。其中,Ca>N、Mg>P、Mn近P(叶片Mn甚至高于传统中量元素0.1%的下限),与常规作物相比较特殊,因此,薄壳山核桃Ca、Mg、P、Mn含量的这些特点,可能是其有别于其它作物的植物营养学的特殊性。(2)薄壳山核桃‘马罕’果实矿质元素累积量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与生物量累积量变化趋势相似,但呈现更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生育初期至7月上中旬累积缓慢;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各元素快速累积至果实,对果实最终累积量贡献率甚至超过100%;8月下旬至9月下旬变化平缓,其中,P、Ca、Mg、Mn在9月甚至出现明显负累积,呈现由果实向外净转移;末期各元素又有所正向累积。矿质元素累积量变化幅度大小为B>K>Zn>N>Ca>P>Mg>Mn。(3)以薄壳山核桃‘马罕’常规林(高产林)为参比,‘马罕’低效林在7月与9月的叶片、果实、一年生枝条的韧皮部和木质部等主要矿质元素含量与参比的差异高度一致,即同部位中的N、P、K、Mn、Zn含量低效林均低于常规林,而Ca、Mg含量则低效林高于常规林,两林分间的差异,尤以叶片较其它部位有更高显着性,叶N、P、K、Mn、Zn在7月、9月均达到极显着差异水平,韧皮部和木质部9月N、P、Zn等也达到极高显着性水平。相应地,果实累积量N、P、K、Mn、Zn等亦低效林极显着低于常规林。据此,矿质养分N、P、K、Mn、Zn等的不足,可能是构成低效林的成因。林分间矿质这种差异,与土壤有效养分含量(供给)并不一致,除P外甚至正好相反,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揭示。依据养分综合诊断DRIS指数,推断低效林养分相对缺乏顺序:7月叶片K>Mn>P>Zn>N>B>Mg>Ca,7月果实P>K>Mn>N>Zn>B>Mg>Ca,9月叶片P>K>Mn>Zn>N>B>Mg>Ca,9月果实P>Mn>N>Zn>B>Mg>Ca>K。其中,叶片和果实的P、Mn、K、N、Zn指数均为负值(除9月果实K外),7月、9月的高度一致,表明这些元素供应不足、偏离平衡,可能是导致低效林的原因,尤其P、Mn远离平衡、须补充。DRIS诊断结论与含量对比诊断结论一致。(4)薄壳山核桃10个无性系果实主要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在果实质量和外形方面,青果单重、坚果单重、仁重、出籽率、出仁率、青果果长、青果果宽、坚果果长、坚果果宽9个性状在10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间存在显着性差异,仅坚果壳厚未表现出显着性差异;10个无性系中,各指标变异系数大小为仁重>坚果单重>青果单重>出籽率>坚果壳厚>坚果果宽>出仁率>坚果果长>青果果长>青果果宽。在种仁内含营养物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单宁在10个无性系间存在一定显着性差异,粗脂肪差异不显着;10个无性系粗脂肪平均含量为70.01%,蛋白质平均含量67.50mg/g,可溶性糖平均含量10.7mg/g,单宁平均6.07mg/g,各指标变异系数大小为可溶性糖>单宁>蛋白质>粗脂肪。各指标变异,为品种筛选提供了指南。综合各项指标,所有无性系尤其28号、104号和34号可为食用油生产品种;104号和28号可推荐为果用栽培品种;1号、35号、28号、34号和29号可为高档食用油品种;29号、21号、20号和34号可作为鲜食型品种加以开发利用。此外,薄壳山核桃坚果高脂肪酸含量、高出油率(平均35.36%,出籽率×粗脂肪含量),高度契合我国耕地资源不足、而山区面积广大的国情,发展薄壳山核桃产业,很有希望为弥补我国对食用植物油的缺口发挥至关重要作用。(5)薄壳山核桃10个无性系种仁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6个脂肪酸组成成分含量在10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间存在一定显着性差异,仅顺-11-二十碳烯酸差异不显着。10个薄壳山核桃无性系种仁脂肪酸组分平均含量顺序为油酸(70.02%)>亚油酸(19.58%)>棕榈酸(5.73%)>硬脂酸(2.38%)>亚麻酸(0.97%)>顺-11-二十碳烯酸(0.25%)>花生酸(0.05%)。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91.82%)占据优势,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71.26%,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0.56%;油酸是最主要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其次为顺-11-二十碳烯酸;亚油酸是最主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其次为亚麻酸。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8.17%,棕榈酸是主要的饱和脂肪酸,其次为硬脂酸,再次为花生酸。。不饱和脂肪酸为饱和脂肪酸的11.24倍,单不饱和脂肪酸为多不饱和脂肪酸的3.47倍,具有健康高品质食用油的“低饱和脂肪酸、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特点,为优质食用油资源,很具开发和市场潜力。
冯贞,方晓璞[2](2018)在《核桃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途径》文中提出随着核桃产业的快速发展,核桃加工副产物的回收利用成为可能。综述了核桃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途径,包括以核桃饼粕为原料制备蛋白粉、核桃乳、浓缩蛋白、分离蛋白、蛋白肽、酱油;以核桃壳为原料制备活性炭,提取棕色素;以核桃青皮为原料制备染色剂、植物农药;以核桃隔膜为原料开发袋泡饮料等。为核桃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淡玄玄[3](2018)在《生物质吸附剂的制备及对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农业废弃物亚麻和核桃壳为原料,分别采用NaOH、NaOH+L-苹果酸、NaOH+戊二醛及柠檬酸对其进行化学改性,采用ZnCl2活化剂进行活化,制备生物质吸附剂用于三芳甲烷类染料(甲基紫(MV)和孔雀石绿(MG))的吸附研究。实验分别探讨了改性剂浓度、时间、温度和吸附剂用量、吸附温度和时间以及初始染料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采用正交和响应面实验优化吸附步骤。通过FT-IR和SEM表征吸附剂特征,并以吸附动力学、等温线吸附和热力学参数研究吸附机理。主要结果有以下几点:1)0.50 mol/L NaOH溶液在温度70℃以超声功率250 W超声30 min改性所得亚麻0.08 g,在水浴温度40℃下吸附25 mL 80 mg/L MV溶液100 min,其吸附量和去除率分别高于同条件下未改性亚麻(FW)0.60 mg/g和2.42%。2)0.20 mol/L的L-苹果酸和1.00 mol/L NaOH溶液在温度40℃下搅拌100 min制得吸附剂NaOH+L-苹果酸改性亚麻(NLFW)。在吸附时间100 min、温度50℃、吸附剂用量0.30 g、25 mL 80 mg/L MV条件下,NLFW相比于FW吸附量提高23.30 mg/g,去除率提高18.87%。3)浓度为0.05 mol/L的戊二醛和1.00 mol/L的NaOH,在温度25℃搅拌6 h制备NaOH+戊二醛改性亚麻(NGFW)吸附剂。在最优吸附条件(吸附时间360 min、初始MG浓度100 mg/L、吸附剂用量0.20 g、吸附温度25℃)下,其吸附效果明显优于FW,分别高于FW 1.60 mg/g和3.42%。4)0.30 mol/L柠檬酸在25℃下搅拌90 min改性亚麻0.10 g,吸附100 mg/L MV溶液120 min,其吸附量和去除率可达23.75 mg/g和95.00%;0.50 mol/L柠檬酸在100℃下搅拌120 min改性亚麻0.10 g,吸附100 mg/L MG溶液120 min,其吸附量和去除率可达24.03 mg/g和96.11%5)NaOH改性亚麻(NFW)和NLFW吸附MV过程均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方程,其中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99和0.999;NFW吸附MV过程等温线模型符合Langmuir模型(R2=0.998),NLFW和柠檬酸改性亚麻(CFW)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R2分别为0.984和0.950);CFW和NGFW吸附MG过程均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模型(R2分别为0.999、1.000、0.971和0.996);NFW吸附MV过程和CFW吸附MG过程,均为自发吸热熵增加过程;NLFW吸附MV和NGFW吸附MG以及CFW吸附MV过程均为自发放热熵增加过程。6)由NLFW吸附MV正交实验结果可知,在最优组合(改性温度60℃、吸附时间120 min、吸附剂用量0.50 g和吸附剂用量0.10 g、改性温度60℃、吸附时间120 min)下,所得吸附量39.99 mg/g,去除率99.99%。最优条件实验和正交实验所得值之差分别为0.035 mg/g和0.129%,该模型用于NLFW吸附MV废水研究。7)由CFW吸附MG响应面实验结果可知,响应值的实际值和预测值有比较好的线性拟合性。在最优组合改性温度60℃,改性时间60 min,吸附剂用量0.30 g下,其吸附量为22.55 mg/g,去除率为90.22%。经分析得出该组合预测值为22.59 mg/g和38%,实验值与预测值相差很小,说明该模型可以用来预测实验值。8)SEM表征可知,NGFW吸附剂,其吸附性能增强,吸附容量增大。经NaOH和戊二醛改性后,NGFW表面产生较多孔状结构,能更好的吸附染料。FT-IR图表明,亚麻纤维素中含有大量-OH、-C-O-C-、-CH2-官能团,这些基团对染料溶液具有较好的吸附功能。NFW较FW,吸收峰位置未发生变化,但吸收峰强度增强,从而提高吸附剂吸附效果。9)盐酸浓度在0.010.80 mol/L区间,解吸率上升较快,盐酸浓度大于0.80 mol/L后,解吸率逐渐趋于平衡,此时解吸率可达100.08%。10)光波组合C1协同核桃壳对MG的有一定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条件为0.01 g活性炭,400 mg/L MG溶液,辐射时间2.00 min。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3)和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R2=0.992)。
蔡怡朗,俞浩然,何亚萍,朱恩俊[4](2017)在《碧根果各部分成分应用及果仁的深加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详细介绍了碧根果果实的果皮、果壳以及果仁的营养成分和功效,并总结了近年来果皮在医学、化学、染色方面,果壳在建材开发、提取色素、提取抗氧化剂、制备活性炭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情况,以及目前国内对薄壳山核桃果仁的深加工和开发现状。最后对国内薄壳山核桃的深层次开发及利用进行了展望。
王文飞[5](2017)在《微波辐射加热制取活性炭及压力对活性炭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波加热技术具有加热速度快、加热时间短、能耗低、过程易控制等特点,在活性炭制备方面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关于微波制取活性炭的研究仅仅是在常压下以煤、生物质为原料探究了微波功率、辐射时间和浸渍比等实验因素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然而活性炭制备的原料不仅是煤和生物质,还有塑料类,且制备过程中压力的变化对制得活性炭吸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微波辐射塑料类制备活性炭进行试验研究,并探究压力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论文首先以生活中常见的废弃塑料瓶(PET)为试验原料,通过微波辐射加热制取活性炭,以碘吸附值为活性炭吸附性能的衡量标准,研究了活化剂种类、微波功率、浸渍比、压力和辐射时间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综合分析各因素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试验得出:以活化性能较好的KOH为活化剂制得活性炭的碘吸附值随着微波功率、浸渍比、辐射时间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而随着压力的升高,制得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呈M形变化。通过正交试验综合各试验因素在最佳试验工况下制得活性炭为微孔活性炭,比表面积为527.0337m2/g,且活性炭表面含有大量的含氧官能团。论文接着以koh为活化剂,微波辐射废弃塑料瓶(pet)、府谷烟煤和海南椰壳在10kpa180kpa压力范围内制取活性炭,通过对制得活性炭碘吸附值、比表面积、孔隙结构和表面官能团表征分析,研究了压力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得到的结果如下:(1)对于不同压力下废弃塑料瓶制得活性炭:在负压下,随着压力的降低,平均活化温度和相对活化时间的逐渐升高使活性炭碘吸附值、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逐渐升高,孔径逐渐下降,在正压下,平均活化温度和相对活化时间在120kpa出现峰值,此时活性炭碘吸附值、比表面积达到最大,而平均孔径逐渐升高;由于炭化料挥发分较少,活性炭表面含氧官能团主要是活化剂与活性点上的c原子反应生成的,故随着压力的升高,活性炭的羟基基本不变,而表面含氧官能团先升高后降低,在120kpa含量达到最大值,此时活性炭重金属氧化能力和有机物吸附能力最大。(2)对于不同压力下府谷烟煤制得活性炭:在负压下,随着压力降低,平均升温速率先降低后升高,相对活化时间先升高后降低,但是10kpa时相对活化时间较长,且有机气体对孔隙结构的破坏较小,使活性炭碘吸附值和比表面积逐渐升高,在正压下,平均升温速率在120kpa最低,平均活化温度逐渐升高,使活性炭碘吸附值和表面面积出现峰值;随着压力升高,由挥发分析出情况和活化反应进行的程度共同作用下使制得羟基和含氧官能团先升高后降低,在120kpa出现峰值,此时活性炭亲水性、重金属络合和氧化能力、有机物吸附能力达到最强,且压力的升高促进醚基的生成,抑制醇类官能团的生成。(3)对于不同压力下椰壳活性炭制得活性炭:由于椰壳经过了炭化,压力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机理与其对废弃塑料瓶活性炭性能影响相似。在负压下,随着压力的降低,平均活化温度先升高后降低,而相对活化时间则是先下降后升高在降低,使制的活性炭的碘吸附值、比表面积在30kPa出现最大值,在正压下,随着压力的升高,活性炭的碘吸附值和比表面积逐渐降低。并且,压力的升高使活性炭平均孔径、介孔和大孔容积逐渐升高;随着压力的升高,由残留的挥发分析出情况和活化反应的程度使活性炭羟基含量缓慢升高后保持不变,含氧官能团先升高后降低,在120kPa达到最强,并且压力的升高抑制了仲醇的生成。
蒋应梯,潘炘,庄晓伟,陈顺伟,章江丽[6](2014)在《山核桃壳制吸附汽油蒸气的载体活性炭试验》文中认为以山核桃壳为原料,采用磷酸活化法活化,经过浸渍、膨胀塑化、炭化、活化、漂洗和烘干等工序制得汽油蒸气吸附载体活性炭。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磷酸浓度、炭化温度、活化温度和活化时间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优的制炭工艺条件为:磷酸浓度85%,膨胀塑化130℃,炭化温度250℃,活化温度480℃,活化时间120 min。在较优工艺条件下制得活性炭试样,它的丁烷工作容量为13.55 g/100 mL,25℃时汽油蒸气吸附量为605 mg/g,BET比表面积为2 215.37 m2/g,孔容积为1.424 7 cm3/g。
蒋应梯,潘炘,庄晓伟,陈顺伟,章江丽[7](2014)在《山核桃壳制备储能载体颗粒活性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山核桃壳为原料,采用磷酸活化法经过浸渍、膨胀塑化、炭化、活化、漂洗和烘干,制得汽油蒸汽吸附载体活性炭,其丁烷工作容量达13.55 g/100 m L,BET比表面积为2 215.37 m2/g,孔容积为1.424 7 cm3/g;在相同的磷酸活化工艺条件下,较细颗粒度的原料制得的试样亚甲基蓝脱色力和丁烷工作容量较大;相对较大颗粒的原料经热水浸泡与晾干处理可提高活化剂在原料中的渗透性,进而提高活化效果和试样的质量指标;而较细颗粒的水分10%左右的气干原料不需要进行热水浸泡与晾干处理,可直接用磷酸溶液进行浸渍处理。
郝慧娟[8](2013)在《核桃壳提取物的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以核桃的最外层果壳为原料,用乙醇和氯仿对其进行浸提浓缩,得到的浸提物分别进行体外和体内抗氧化活性研究,并对浸提物中胡桃醌的提取工艺和含量及其他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试验结果如下:1.核桃壳中胡桃醌的提取工艺:将核桃壳粉碎用乙醇浸提,以胡桃醌得率为指标考察冷浸法、热回流法、超声法对核桃壳中胡桃醌含量的影响,最终确定最适提取方法为超声法。进而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通过二次回归设计得到了胡桃醌超声波提取率与超声温度、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液料比关系的回归模型。利用模型的等高线及其响应面,对影响胡桃醌超声提取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探讨,得到的优化参数为温度45℃,时间1.4h,功率250W,料液比1:24,胡桃醌平均得率8.1503%。2核桃壳中活性成分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核桃壳中胡桃醌,其色谱条件为:ODS-C18(250mmx4.6mm i.d.,5μm)色谱柱,柱温30℃;SPD210A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61nm;流动相为V(甲醇):V(水)=55:45,流速0.8mL/min;进样量10μL.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对比胡桃醌标准品,得出:核桃壳提取物的乙醇相和氯仿相中都含有胡桃醌,且核桃壳氯仿提物中胡桃醌含量稍高于乙醇相。采用气-质联用技术,对核桃壳提取物的乙醇相和氯仿相的的化学组成和活性成分进行分析。核桃壳提取物的乙醇相和氯仿相中都有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油酸(oleic Acid),十八烷酸(hexadecanoic acid),5-羟基-1,4-萘醌(5-hydroxy-1,4-naphthaoquinon)。3核桃壳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实验:高浓度的核桃壳提取物具有还原力,核桃壳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和O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强,对·OH自由基、H202也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但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清除能力不明显。总体来说,核桃壳氯仿相对02-"、·OH自由基、H2O2的清除能力高于乙醇相,但对还原能力的测定就稍低于乙醇相。当样品浓度为2mg/mL时,核桃壳乙醇浸出物对DPPH·自由基和02-·清除达84.91%和80.36%,还原力达到1.971;在相同样品浓度时,核桃壳氯仿浸出物对DPPH·自由基和O2-·清除可达93.42%和90.64%,还原力达到0.998,清除力较强,抗氧化作用明显,而且核桃壳乙醇相和氯仿相对DPPH·自由基、O2-·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与样品的浓度成正相关。4核桃壳提取物的体内抗氧化实验:各指标中空白组和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微量乙醇对小鼠无害。核桃壳醇提物具有明显清除小鼠肝脏、肾脏、心脏、血清中MDA的含量和显着提高小鼠肝脏、肾脏、心脏、血清中T-AOC能力、SOD活性、GSH-Px活性和CAT的活性,并且都呈量效关系。
于春光,杜茂安,孟召辉,査金苗[9](2012)在《生物质材料山核桃壳对水中汞离子的吸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生物质材料山核桃(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壳(CWS)对水中汞离子的吸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山核桃壳作为生物吸附剂去除水溶液中Hg(Ⅱ)离子,探讨不同条件即溶液pH、吸附时间、Hg(Ⅱ)初始浓度对Hg(Ⅱ)离子吸附效率的影响。[结果]CWS对Hg(Ⅱ)离子吸附率最大时的pH范围为5.0~6.0;随着初始Hg(Ⅱ)浓度的增加吸附率逐渐减小;FTIR分析显示CWS的一些化学基团如羟基、甲基、芳香环甲氧基、羰基可能与吸附Hg(Ⅱ)离子有关;CWS对Hg(Ⅱ)离子的吸附过程与Langmuir和Frendrich吸附等温线相关性较高,从而拟合出吸附方程。[结论]山核桃壳可以作为一种很有前景的生物吸附剂来去除水中Hg(Ⅱ)离子。
于春光,杜茂安,查金苗[10](2011)在《生物质材料山核桃壳对水中汞离子的吸附研究(英文)》文中认为[目的]对生物质材料山核桃(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壳(CWS)对水中汞离子的吸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山核桃壳作为生物吸附剂去除水溶液中Hg(Ⅱ)离子,探讨不同条件即溶液pH、吸附时间、Hg(Ⅱ)初始浓度对Hg(Ⅱ)离子吸附效率的影响。[结果]CWS对Hg(Ⅱ)离子吸附率最大时的pH范围为5.0~6.0;随着初始Hg(Ⅱ)浓度的增加吸附率逐渐减小;FTIR分析显示CWS的一些化学基团如羟基、甲基、芳香环甲氧基、羰基可能与吸附Hg(Ⅱ)离子有关;CWS对Hg(Ⅱ)离子的吸附过程与Langmuir和Frendrich吸附等温线相关性较高,从而拟合出吸附方程。[结论]山核桃壳可以作为一种很有前景的生物吸附剂来去除水中Hg(Ⅱ)离子。
二、微波-催化剂法制取山核桃壳活性炭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催化剂法制取山核桃壳活性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薄壳山核桃矿质养分及果实性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薄壳山核桃概况 |
1.1.1 薄壳山核桃及其利用方向 |
1.1.2 薄壳山核桃生产研究进展 |
1.1.3 薄壳山核桃果实性状及脂肪酸组成 |
1.2 经济林树木矿质营养 |
1.2.1 植物营养生理 |
1.2.2 经济林木生长发育与矿质营养 |
1.2.3 果树营养诊断 |
1.3 低效林 |
1.3.1 低效林的概念 |
1.3.2 低效林的原因 |
第2章 绪论 |
2.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2.1.1 选题背景 |
2.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2.1 研究内容 |
2.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薄壳山核桃‘马罕’矿质养分动态变化规律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果实生长动态变化 |
3.2.2 叶片和果实主要矿质养分含量动态变化 |
3.2.3 叶片和果实矿质元素含量比例 |
3.2.4 果实主要矿质养分累积量变化 |
3.3 讨论与小结 |
第4章 薄壳山核桃‘马罕’低效林矿质营养及诊断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两种林分下不同部位的矿质养分含量 |
4.2.2 两种林分下叶片和果实生长及矿质养分累积量 |
4.2.3 低效林矿质养分平衡评价(综合诊断DRIS指数) |
4.3 讨论与小结 |
第5章 薄壳山核桃果实性状与脂肪酸组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1.4 数据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无性系果实形态性状 |
5.2.2 不同无性系果实主要营养成分 |
5.2.3 不同无性系种仁脂肪酸组成 |
5.3 讨论与小结 |
第6章 总结 |
6.1 薄壳山核桃生育期矿质养分动态特征 |
6.2 薄壳山核桃低效林矿质养分成因及诊断 |
6.3 薄壳山核桃无性系果实性状与脂肪酸组成 |
6.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发表及参与课题情况 |
(2)核桃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核桃饼粕 |
1.1 制备核桃蛋白粉 |
1.2 制备核桃乳 |
1.3 制备核桃浓缩蛋白及分离蛋白 |
1.4 制备核桃蛋白肽 |
1.5 制备核桃酱油 |
2 核桃壳 |
2.1 制备活性炭 |
2.2 提取棕色素 |
2.3 其他 |
3 核桃青皮 |
3.1 制备染色剂 |
3.2 制备植物农药 |
3.3 其他 |
4 核桃隔膜 |
5 结束语 |
(3)生物质吸附剂的制备及对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符号 |
第一章 绪论 |
1.1 文献综述 |
1.1.1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影响吸附效果的因素 |
1.1.4 吸附机理探讨 |
1.1.5 吸附剂再生 |
1.2 论文选题 |
1.2.1 论文选题依据 |
1.2.2 选题研究内容 |
1.2.3 创新点及研究意义 |
第二章 亚麻吸附剂的制备及对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仪器及试剂 |
2.1.2 亚麻的改性实验 |
2.1.3 吸附实验 |
2.1.4 计算公式 |
2.2 吸附剂制备 |
2.2.1 亚麻预处理 |
2.2.2 一种改性剂改性亚麻原料 |
2.2.3 经NaOH改性后,再经L-苹果酸改性的亚麻吸附剂 |
2.2.4 经NaOH改性后,再经戊二醛改性的亚麻吸附剂 |
2.3 吸附剂表征 |
2.4 染料吸附实验 |
2.4.1 染料浓度标注曲线测定 |
2.4.2 吸附条件对染料的吸附研究 |
2.5 实验优化设计 |
2.5.1 正交实验设计 |
2.5.2 响应面法设计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亚麻改性因素影响 |
2.6.2 吸附染料的影响因素 |
2.6.3 吸附单因素影响结果分析 |
2.6.4 吸附机理研究 |
2.6.5 正交实验分析 |
2.6.6 响应面实验分析 |
2.6.7 吸附剂表征 |
2.6.8 吸附剂再生 |
2.7 小结 |
第三章 壳类吸附剂的制备及对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3.1.2 活性炭制备 |
3.1.3 吸附实验 |
3.1.4 正交实验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微波、光波、微波光波组合协同活性炭处理孔雀石绿的比较 |
3.2.2 光波组合C_1协同活性炭与单独活性炭及单独光波组合C_1辐射的比较 |
3.2.3 不同吸附条件对孔雀石绿吸附的影响 |
3.2.4 正交实验 |
3.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4)碧根果各部分成分应用及果仁的深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1 碧根果各部分成分 |
1.1 果皮的成分 |
1.2 果壳的成分 |
1.3 果仁的成分 |
2 碧根果的应用现状 |
2.1 碧根果外果皮的应用 |
2.2 碧根果壳的再利用[15] |
2.2.1 提取可食用棕色素 |
2.2.2 制造活性炭 |
2.2.3 生产抗氧化剂 |
2.2.4 制作抗聚剂 |
2.2.5 制作滤料[25] |
2.2.6 制作堵漏剂 |
2.2.7 加工有机稀释肥 |
2.3 碧根果仁深加工 |
2.3.1 碧根果油 |
2.3.2 碧根果粉 |
2.3.3 碧根果乳饮料 |
2.3.4 乳酸菌发酵碧根果乳 |
2.3.5 果汁碧根果乳饮料 |
2.3.6 碧根果休闲食品 |
3 讨论与展望 |
(5)微波辐射加热制取活性炭及压力对活性炭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微波辐射加热制取活性炭 |
1.2.2 压力对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课题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试验系统和研究方法 |
2.1 试验原料和活性炭的制备 |
2.1.1 试验原料 |
2.1.2 试验装置 |
2.1.3 试验方法 |
2.2 活性炭样品分析测试 |
2.2.1 活性炭得率 |
2.2.2 活性炭吸附值的测定 |
2.2.3 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的表征 |
2.2.4 活性炭物理性质的表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波辐射废弃塑料瓶制取活性炭的试验研究 |
3.1 活化剂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
3.2 塑料瓶热解炭化中试验因素的确定 |
3.2.1 炭化温度 |
3.2.2 热解时间 |
3.2.3 升温速率 |
3.3 微波辐射活化过程中各因素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
3.3.1 微波功率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
3.3.2 辐射时间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
3.3.3 浸渍比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
3.3.4 压力对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 |
3.4 微波辐射加热废弃塑料瓶制取活性炭试验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压力对活性炭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
4.1 压力对活性炭物理性质的影响 |
4.1.1 压力对废弃塑料瓶活性炭物理性质的影响 |
4.1.2 压力对烟煤活性炭物理性质的影响 |
4.1.3 压力对椰壳活性炭物理性质的影响 |
4.2 压力对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影响 |
4.2.1 压力对废弃塑料瓶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 |
4.2.2 压力对烟煤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 |
4.2.3 压力对椰壳活性炭表面化学性质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山核桃壳制吸附汽油蒸气的载体活性炭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原材料 |
1.2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
1.3 试验设计 |
1.4 试样检测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原料粒度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
2.2 原料是否用开水浸渍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
2.3 炭、活化工艺条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
2.4 试验产品的孔隙结构 |
3 结论 |
(7)山核桃壳制备储能载体颗粒活性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原材料 |
1.1 山核桃壳 |
1.2 工业磷酸 |
1.3 硫酸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备 |
2.2 制备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8)核桃壳提取物的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1 核桃壳简介 |
2 核桃壳中主要的活性成分 |
2.1 核桃壳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
2.2 核桃壳中的胡桃醌 |
2.2.1 胡桃醌在医学上的应用 |
2.2.2 胡桃醌在农业上的应用 |
2.2.3 胡桃醌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
2.3 核桃壳的利用价值 |
2.3.1 核桃壳清除活性氧及抗氧化作用 |
2.3.2 核桃壳活性炭 |
2.3.3 提取棕色素 |
2.3.4 制作抗聚剂 |
2.3.5 作为过滤器中的滤料 |
3 抗氧化性质的评价方法 |
3.1 体外抗氧化体系 |
3.1.1 还原能力的测定 |
3.1.2 清除DPPH·自由基的测定 |
3.1.3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测定 |
3.1.4 清除羟自由基的测定 |
3.1.5 清除过氧化氢的测定 |
3.2 体内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一章 核桃壳中胡桃醌的提取工艺研究 |
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1.1 实验原料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胡桃醌的提取 |
2.2 胡桃醌的测定方法 |
2.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2 胡桃醌得率的计算 |
2.3 胡桃醌的最适提取方法的确定 |
2.3.1 冷浸法 |
2.3.2 热回流法 |
2.3.3 超声辅助法 |
2.4 最佳提取条件的筛选 |
2.4.1 单因素实验 |
2.5 胡桃醌超声波提取条件的优化 |
3 结果和分析 |
3.1 最佳提取方法的确定 |
3.2 单因素实验结果 |
3.2.1 超声功率对胡桃醌得率的影响 |
3.2.2 提取温度对胡桃醌得率的影响 |
3.2.3 提取时间对胡桃醌得率的影响 |
3.2.4 料液比对胡桃醌得率的影响 |
3.3 响应面试验设计与结果 |
3.4 响应曲面优化胡桃醌的提取工艺 |
4 小结 |
第二章 核桃壳提取物中成分的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1.3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胡桃醌含量 |
1.3.1 色谱条件 |
1.3.2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
1.3.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1.3.4 标准曲线的制备 |
1.4 气质联用色谱分析制备样品 |
1.4.1 色谱条件 |
1.4.2 质谱条件 |
1.4.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高效液相色谱法条件的确定 |
2.1.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2.1.2 流动相的选择 |
2.2 标准样、核桃壳醇提物和氯仿提物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 |
2.2.1 胡桃醌标样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 |
2.2.2 核桃壳醇提物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 |
2.2.3 核桃壳氯仿提物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 |
2.3 核桃壳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
2.4 核桃壳氯仿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
3 小结 |
第三章 核桃壳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原料 |
1.2 实验试剂 |
1.3 仪器和设备 |
1.4 试验方法 |
1.4.1 核桃壳乙醇和氯仿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研究 |
1.4.2 核桃壳乙醇和氯仿提取物还原能力的研究 |
1.4.3 核桃壳乙醇和氯仿提取物对H_2O_2清除能力的研究 |
1.4.4 核桃壳乙醇和氯仿提取物对·O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研究 |
1.4.5 核桃壳乙醇和氯仿提取物对O_2~-·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核桃壳乙醇和氯仿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 |
2.2 核桃壳乙醇和氯仿提取物还原能力的测定 |
2.3 核桃壳乙醇和氯仿提取物对H_2O_2清除能力的测定 |
2.4 核桃壳乙醇和氯仿提取物对·O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
2.5 核桃壳乙醇和氯仿提取物对O_2~.·清除能力的测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核桃壳醇提物体内抗氧化的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原料 |
1.2 实验动物 |
1.3 仪器与设备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方法 |
1.5.1 核桃壳提取液的制备 |
1.5.2 分组和处理 |
1.5.3 器官指数的计算 |
1.5.4 抗氧化功能指标的侧定 |
2 数据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小鼠体重及器官指数变化 |
3.2 核桃壳提取液对小鼠肝脏、肾脏、心脏和血清MDA含量的影响 |
3.3 核桃壳提取液对小鼠肝脏、肾脏、心脏和血清SOD活性的影响 |
3.4 核桃壳提取液对小鼠肝脏、肾脏、心脏和血清GSH-Px活性的影响 |
3.5 核桃壳提取液对小鼠肝脏、肾脏、心脏和血清CAT活性的影响 |
3.6 核桃壳提取液对小鼠肝脏、肾脏、心脏和血清T-AOC活性的影响 |
4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9)生物质材料山核桃壳对水中汞离子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其预处理 |
1.2 Hg (Ⅱ) 离子母液的配制 |
1.3 试验设计 |
1.4 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核桃壳FTIR特征 |
2.2 pH的影响 |
2.3 不同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
2.4 吸附时间的影响 |
2.5 吸附等温线平衡模式 |
2.5.1 Langmuir模式。 |
2.5.2 Freundlich等温线平衡模式。 |
3 结论 |
(10)生物质材料山核桃壳对水中汞离子的吸附研究(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Materials and Methods |
Materials |
Initial concentration preparation of Hg (Ⅱ) |
Experiment design |
Analysis instruments |
Result and Analysis |
Characteristics of walnut shell |
pH influence |
Adsorption influence by varied initial concentrations |
Influence of adsorption period |
Balance mode of adsorption isotherm |
Balance mode of Freundlich isotherm |
Conclusions |
四、微波-催化剂法制取山核桃壳活性炭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薄壳山核桃矿质养分及果实性状研究[D]. 张潇丹. 西南大学, 2021
- [2]核桃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途径[J]. 冯贞,方晓璞. 中国油脂, 2018(09)
- [3]生物质吸附剂的制备及对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D]. 淡玄玄. 伊犁师范学院, 2018(07)
- [4]碧根果各部分成分应用及果仁的深加工[J]. 蔡怡朗,俞浩然,何亚萍,朱恩俊. 粮食与食品工业, 2017(05)
- [5]微波辐射加热制取活性炭及压力对活性炭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D]. 王文飞.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6]山核桃壳制吸附汽油蒸气的载体活性炭试验[J]. 蒋应梯,潘炘,庄晓伟,陈顺伟,章江丽. 林业科技开发, 2014(05)
- [7]山核桃壳制备储能载体颗粒活性炭研究[J]. 蒋应梯,潘炘,庄晓伟,陈顺伟,章江丽. 浙江林业科技, 2014(04)
- [8]核桃壳提取物的成分分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D]. 郝慧娟. 山西农业大学, 2013(03)
- [9]生物质材料山核桃壳对水中汞离子的吸附研究[J]. 于春光,杜茂安,孟召辉,査金苗. 安徽农业科学, 2012(03)
- [10]生物质材料山核桃壳对水中汞离子的吸附研究(英文)[J]. 于春光,杜茂安,查金苗.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