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诗词中的文化内涵论文_李兰芳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文化内涵论文_李兰芳

辽宁省锦州市黑山县第一高级中学 121400

摘 要: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典籍中,苏轼的诗词占据了重要地位,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誉与传承。苏轼的诗词之所以可以千年流传,直到今天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与他诗词中蕴含的人文内涵是分不开的。本文就苏轼诗词中的人文内涵进行浅析。

关键词:苏轼 诗词 人文内涵

苏轼作为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既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又生性耿直、不慕权贵,经历了种种远超常人的苦难:痛失至亲、遭人排挤、牢狱之灾、贬至蛮荒等等。他的一生坎坷不平,文风豪放旷达,也不失深情婉约,更具超凡脱俗的洒脱,总能让读者于诗词中深切体会其高超的文学才华,感受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他借景抒情,以物明志,寄情山水,以诗词向世人传递人文内涵。

一、笑对人生

苏轼的仕途坎坷不平、浮沉不定,但心境却不曾因此受到影响,反倒随遇而安、怡然自适。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下放到黄州,途经大雨,雨水把一行人浇得狼狈不堪,可偏偏苏轼悠然自在,作下一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简单的“穿林打叶”一句将令人烦心的大雨一笔带过,“何妨”二字更是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平静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表明了苏轼随缘自适、无畏无求的处世原则。

绍圣四年,苏轼被贬,最终到了海南,身体又染顽疾,久病缠身的苏轼未曾被消磨意志。在《独觉》中写到,“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欲坐春风里。浮空眼缬散云雾,无数心花发桃李。愉然独觉午窗明,欲觉扰闻醉酣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从诗歌中可以窥见,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此时内心的平和、心如止水。正所谓境由心生,在恶劣的处境下,苏轼的内心中仍存清风明月。

二、寄情山水

苏轼主张“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灵壁张氏园亭记》)在勤于为政之余,他投身于大自然,尽情享受山水风光。在徐州见“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放鹤亭记》)置身于风花雪月的美妙意境中,胸中升腾起一种波澜不惊的澄明之境;放浪于俯仰百变的大美山水间,心底也会油然而升一种百忧冰释的喜悦之情。

苏轼还能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发现乐趣,如《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作者通过桃花初开感受春天的气息,借水中鸭子游水推断江水渐暖,又写蒌蒿、芦芽、河豚等物,生动形象地向读者描绘了一幅春日傍晚的江边景象,怡然自得地感受平静生活的美好和大自然的气息。如同《题西林壁》一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通过观察景物来感悟人生道理, 同样的一样事物,看待它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三、豁达明理

虽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但多数人会在困苦时过度担忧和恐惧未来,对于不确定的事物经常看不到积极的一面,从而忧心忡忡。凡事皆有两面,乐观者聚焦其积极的一面,而悲观者只关注其消极的一面。苏轼的人生智慧在于他总能从现实中看到事物发展良好的一面并对此充满希冀,从而保持恒久的乐观天性。

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现出了非凡的乐观与豁达,千百年来无数人借此文抒发情怀。此词作于熙宁九年中秋,苏轼仕途不顺,与亲人久别未见,酒醉过后,借月抒情。用浪漫的语句描写月宫,但一句“高处不胜寒”仿佛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一丝凄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又让读者豁然开朗,一扫之前的苦闷,看淡世事无常,理性看待生活当中的不完美,怀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一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美好憧憬与期待,让读者能够对美好生活充满信心,构造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和谐氛围。

四、济世之乐

对于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王事谁敢诉, 民劳吏宜羞。”(《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苏轼都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措施,践行儒家经世济时的理念,为一方百姓殚精竭虑,这也是他羡慕陶渊明归隐而自己却终未辞官的一个重要原因。官位越高,影响力越大,就能够造福更多的百姓。从签判凤翔府修改衙规到反对王安石某些“穷民富国”的变法措施;从通判杭州赈灾济困到知密州驱蝗缉盗;从知徐州根治水患到任翰林学士支持免役法……可以说,苏轼真正做到了在其位谋其政。就算不在其位,苏轼也一如既往地为民生造福。“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与李公择书》)便是其以民为本思想的真实写照。为了百姓的福祉甚至不惧怕得罪君王权贵, 即使遭贬也不改初衷。在黄州著《论语说》和《易传》,在惠州引泉入城,在荒蛮的儋州,不遗余力地改进黎族人的民风习俗……苏轼认为造福一方是“仕宦快意事”(《苏轼传》),在任何条件下他都能无视自身的苦难,把天下百姓之乐作为人生的至乐。

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仍能千年流传,这与苏轼的诗词当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不无关系,苏轼的诗词中表达了随缘自适的平和,超然的乐观洒脱。他的诗词对于我们而言是宝贵的文化财富,鼓舞着我们乐观且豁达地生活。

论文作者:李兰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  ;  ;  ;  ;  ;  ;  ;  

浅谈苏轼诗词中的文化内涵论文_李兰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