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鼠CAG证病结合模型舌象扫描电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易晋宇,殷静,石海莲,徐波,陈晔,费晓燕[1](2021)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制备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目的寻求建立一种便捷、稳定的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归纳总结。结论结合中医证型的综合造模方法制备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值得进一步研究。
史雅红[2](2019)在《气滞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大鼠血小板活化功能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间的相互作用和关联影响着人体机能活动状态。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是血瘀证的两个重要分型,已有一些研究证明,二者存在病理表现、生物学基础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二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亦存在相关性。但是,作为凝血系统的中心环节,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对血小板影响方面的研究还较少。在本实验室前期工作基础上,我们发现,运用不规律的睡眠剥夺造模法,存在从3周气滞血瘀到6周气虚血瘀的病理转化过程。两种证型均存在体重减轻、毛色枯黄等症状,又在脉搏、舌象、痛觉、心功能、血液流变学等宏观表征方面存在差异。气滞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在微观上的变化和异同何在,作为血瘀的关键环节,血小板功能和形态是否有变化,两证的血小板功能和形态是否存在差异,血小板是否可以作为“气血交互于脉”中气血与脉相互作用的枢纽,以及作为抗凝药物的常见作用环节,中医药治疗不同类型血瘀证是否可以从血小板方面找到相关理论的实验验证及物质基础,这些问题亟待我们探索和讨论。目的及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气虚血瘀证与气滞血瘀证大鼠模型血小板功能的变化与差异,同时给予益气活血方和理气活血方作为药物反证,并探究理气活血方与益气活血方对两种血瘀证血小板功能的调节治疗机制。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在微观上研究气滞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血小板的变化,运用理气活血方与益气活血方对不同血瘀证候大鼠模型的血小板功能进行调节,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和机理,从而寻找气滞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血小板功能的差异,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实验佐证,充实其理论基础,为973课题“气血交互于脉”的假说提供一定的实验佐证。方法1.运用自制的水环境小平台盒子,进行不规律不完全的睡眠剥夺的造模方式。每个盒子内放六个小平台,五只大鼠,上盖铁丝网盖。实验时在盒子内注入约3cm高的水,大鼠可以在平台上自由活动,但不能俯卧入睡。保证每周总的剥夺时间达到112个小时,平均每天16个小时,气滞血瘀证的造模时间为3周,气虚血瘀证的造模时间为6周,并分别在第2周和第5周给予理气活血方和益气活血方对模型进行反证,同时验证和探讨理气活血方和益气活血方的药效及作用机制。2.宏观表征评价:检测各组大鼠的体重、脉搏、舌象、痛觉、心功能、血液流变学等宏观指标,验证模型成功及药效。3.基因组学检测:通过microRNA基因组学评价气滞血瘀证大鼠模型和气虚血瘀证大鼠模型microRNA的变化,寻找与血小板活化相关的靶基因以及理气活血方和益气活血方可能的作用靶点。4.血小板功能及形态学研究:AA、ADP、RISTO三种诱导剂诱导血小板聚集,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CD62p和CD63的表达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血小板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ELISA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PECAM-1的含量。结果1.宏观表征:(1)脉搏:同期正常组大鼠脉象平缓,不大不小,均匀规律,流利有力。气滞血瘀模型组大鼠脉搏强度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呈现高、陡,不够流利,含有小的起伏,节奏较快等特点。理气活血方能明显改善气滞血瘀模型大鼠的脉搏,使脉搏强度明显降低(P<0.01),脉象明显缓和改变。气虚血瘀模型组大鼠脉搏强度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具有低、平,不够流利,节奏较慢等特点。益气活血方能明显改善气虚血瘀模型大鼠的脉搏,使强度明显升高(P<0.01),脉象呈现搏动更加有力,节奏加快等特点。(2)体重:气滞血瘀模型组大鼠与气虚血瘀模型组大鼠体重较各自同期正常组均明显减轻(P<0.01)。理气活血方和益气活血方对气滞血瘀模型和气滞血瘀模型大鼠体重均无明显改善。(3)舌象:正常组大鼠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气滞血瘀证模型组大鼠舌质红暗,舌面R、G、B值较同期正常组均显着性降低(P<0.01,P<0.05),理气活血方可改善气滞血瘀模型大鼠舌象,舌面的R值和G值明显升高(P<0.05)。气虚血瘀证模型组大鼠舌质紫暗,舌面R、G、B值较同期正常组均有显着性降低(P<0.01,P<0.05),益气活血方可改善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舌象,使舌面的R、G、B值均显着性升高(P<0.01,P<0.05)。(4)痛觉:气滞血瘀模型组大鼠的痛觉反应时间较正常组明显缩短(P<0.01),理气活血方可明显延长气滞血瘀模型大鼠的痛觉反应时间(P<0.01)。气虚血瘀模型组大鼠的痛觉反应时间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01),益气活血方可明显缩短气虚血瘀模型大鼠的痛觉反应时间(P<0.01)。(5)大鼠心脏超声心动图:与同期正常组比较,气滞血瘀模型组大鼠心脏左室舒张期体积明显降低(P<0.05),每搏输出量明显降低(P<0.05),心输出量明显降低(P<0.01);理气活血方对气滞血瘀模型大鼠的各项心功能参数均无明显改善。与同期正常组比较,气虚血瘀模型组大鼠心脏左室舒张期直径明显降低(P<0.05),左室舒张期体积明显降低(P<0.05),每搏输出量明显降低(P<0.05),心输出量明显降低(P<0.05);益气活血方能明显改善气虚血瘀模型大鼠的心功能,可使心率明显升高(P<0.05),左室舒张期直径、舒张期体积、每搏输出量均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心输出量明显升高(P<0.01)。(6)血液流变学:气滞血瘀模型组大鼠在低切、中切、高切条件下的血液粘度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理气活血方可明显改善气滞血瘀模型大鼠在低切条件下的血液粘度(P<0.05)和中切和高切条件下血液粘度(P<0.01)。气虚血瘀模型组大鼠在低切、中切、高切条件下的血液粘度较正常组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益气活血方能明显改善气虚血瘀模型大鼠的全血粘度,使中切条件下的血液粘度明显降低(P<0.05),高切条件下的血液粘度明显降低(P<0.01)。2.microRNA基因组学研究:(1)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与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较各自同期正常组均有多条microRNA表达差异,表明其血小板活化可能是受相关的基因调控。(2)2条miRNA在两个模型组中均表达差异:rno-miR-344a-5p和rno-miR-762。其中rno-miR-344a-5p与CD63、P选择素、Gp1b和GpV的表达密切相关。(3)理气活血方与益气活血方发挥治疗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药效的机制可能与调控相关microRNA有关。3.血小板功能及形态学研究:(1)血小板聚集实验:由AA、ADP、RISTO三种诱导剂诱导的气滞血瘀模型组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和平均聚集率(AAR)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理气活血方可明显降低由AA诱导的气滞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AAR(P<0.05),可明显降低由ADP诱导的气滞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MAR和AAR(P<0.05,P<0.01)可明显降低由RISTO诱导的气滞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MAR和AAR(P<0.01,P<0.05)。在气虚血瘀证血小板聚集实验中,与同期正常组比较,由AA诱导的气虚血瘀模型组大鼠AAR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RISTO诱导的气虚血瘀模型组大鼠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和平均聚集率(AAR)明显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气活血方可明显改善气虚血瘀模型大鼠的血小板聚集情况,可见由AA诱导血小板AAR明显降低(P<0.05),由RISTO诱导的血小板MAR和AAR明显降低(P<0.01,P<0.05)。(2)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的表达:气滞血瘀模型组大鼠血小板CD63表达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理气活血方可明显降低气滞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CD63的表达率(P<0.01)。气虚血瘀模型组大鼠血小板CD62p和CD63的表达率明显升高(P<0.01,P<0.05)。益气活血方可明显降低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CD62p和CD63的表达率(P<0.01,P<0.05)。(3)血小板扫描电镜观察:正常组血小板散在,不聚团,活化较少或较轻。气滞血瘀模型组大鼠血小板活化较正常组明显,扩张型血小板增多,伪足伸出明显,细胞膜表面凹凸不平,血小板有聚团现象,存在细胞间膜融合现象。理气活血方可明显抑制气滞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的活化,可见血小板的聚集现象明显改善,细胞膜较为平整圆滑,伪足伸出减少。气虚血瘀模型组大鼠血小板聚团现象较正常组明显增多,有微血栓形成。益气活血方可明显改善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的聚集现象,使血小板微血栓解聚,血小板细胞膜平滑完整。(4)血小板透射电镜观察:正常组大鼠的血小板细胞膜边界清晰,血小板内颗粒清晰可见,细胞结构完整。气滞血瘀模型组大鼠血小板细胞膜有明显破损,可见血小板颗粒膜与细胞膜融合,血小板内颗粒破裂明显,颗粒膜互相融合,细胞结构破损,血小板形状发生变化,有伪足伸出倾向。理气活血方可明显改善气滞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形态,细胞膜边界清晰,对细胞内的颗粒破坏也有明显改善。气虚血瘀模型组大鼠血小板细胞膜融合明显,血小板连接成片,存在大量巨大颗粒甚至空泡,颗粒破坏严重,线粒体嵴断裂,细胞结构严重破损。益气活血方可明显改善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形态,可见血小板呈类圆形,细胞膜清晰完整,细胞内颗粒膜清晰完整,线粒体结构完整。(5)血浆PECAM-1含量:气滞血瘀模型组大鼠血浆PECAM-1含量较同期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理气活血方可明显降低气滞血瘀模型大鼠血浆PECAM-1的含量(P<0.01)。气虚血瘀模型组大鼠血浆PECAM-1含量较同期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益气活血方可明显降低气虚血瘀模型大鼠血浆PECAM-1的含量(P<0.01)。结论1.睡眠剥夺诱导的大鼠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证候模型造模成功,模型稳定易成,符合中医病机。2.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模型大鼠血小板均活化明显,聚集率升高,血小板形态学改变,血小板间存在膜融合现象,细胞膜发生破损,颗粒释放增多,结构受损。3.气滞血瘀证模型大鼠的血小板活化与致密颗粒释放更为相关;气虚血瘀证的血小板活化特点表现为有微血栓的形成,结构受损更为严重。4.理气活血方和益气活血方均可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保护血小板结构达到分别治疗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相关microRNA有一定关系。
刘福花,秦晓光,龙俊华,李梅[3](2018)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近年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相关实验研究文献较多,查阅文献后发现虽然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复制方法众多,但存在造模周期长、死亡率高、可重复性差、耗时耗力等问题。为寻求更好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复制方法,本文总结近20年来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制备的相关实验研究,并进行归纳分析。
田艳鹏[4](2018)在《钩藤不同组分干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模型大鼠的代谢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钩藤平肝潜阳作用的效应物质,识别其中的核心成分和周围成分,实现核心成分体内作用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精确描述和周围成分体内作用机制的代谢组学模糊描述,构建钩藤平肝潜阳“成分-靶标-通路”网络药理图。方法:1.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加灌附子汤的方法制备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大鼠模型,采用钩藤不同成分敲出组分进行干预,观察干预过程中各组大鼠血压、易激惹程度、痛阈、旋转时间、24 h饮水量以及面温等指标的变化,并在干预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和代谢组学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整合前期研究和本次研究的各项指标数据,采用SIMCA-P 11.5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根据回归分析的相关系数和变量重要性参数识别效应物质组的核心成分和周围成分。2.采用钩藤平肝潜阳效应物质组的核心成分和周围成分干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大鼠模型,监测干预过程中各组大鼠血压指标以及“症状和体征”指标的变化。干预结束后,对于正常组、病证组、核心成分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生化指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脑、肾组织病理学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大鼠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内膜形态,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胸主动脉AKT和TGF-β1蛋白的表达,RT-PCR检测各组大鼠胸主动脉KK、ACE2和mas-1基因的表达;对于正常组、病证组和周围成分组,采用基于UPLC-Q-Exactive/MS的代谢组学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代谢物信息,探索钩藤平肝潜阳周围成分的系统生物学代谢模式和干预标志物。经过以上实验,最终实现钩藤平肝潜阳效应物质组核心成分体内作用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精确描述和周围成分体内作用机制的代谢组学模糊描述。3.应用网络药理学手段,对钩藤平肝潜阳核心成分与周围成分的效应机制进行全面探究,构建平肝潜阳“成分-靶标-通路”网络药理图。结果:1.钩藤敲出熊果酸组分和敲出齐墩果酸组分均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大鼠血压水平,降低大鼠面温,减少饮水量,能够提高大鼠痛阈、延长旋转时间,同时逆转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11个生物标志物的异常表达。结合前期研究结果进行综合药效分析发现,敲出熊果酸组、敲出异去氢钩藤碱组和缬沙坦组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大鼠的干预效果最好,其次为敲出去氢钩藤碱组,而敲出齐墩果酸组、敲出钩藤碱组和敲出异钩藤碱组效果较差,尤以敲出异钩藤碱组效果最差。2.异钩藤碱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大鼠血压水平,改善大鼠的“症状与体征”量化指标,逆转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异常变化,改善大鼠心、脑、肾组织光镜下的病理学变化,改善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内膜形态,调整大鼠胸主动脉AKT、TGF-β1蛋白以及KK、ACE2和mas-1 mRNA的异常表达。钩藤平肝潜阳周围成分能够有效降低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大鼠血压水平,改善大鼠的“症状与体征”量化指标,对大鼠血清中参与脂类代谢以及能量代谢的13个差异代谢物的异常表达产生不同程度的调节。3.网络分析发现钩藤平肝潜阳效应成分主要通过调控AKT2、CASP、IL4、IL10、MAPK1等50个靶点,干预MAPK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以及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等8条主要通路,调节细胞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的表达从而发挥平肝潜阳的效应。结论:1.异钩藤碱为钩藤平肝潜阳效应的核心成分。2.异钩藤碱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大鼠产生干预效应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管内皮舒缩因子包括Ang II、ET-1和NO的水平,抑制RAAS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以及促进ACE-Ang1-7-mas-AKT信号通路中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增强KK基因的表达,调节血管内皮舒缩因子的释放等途径实现的。异钩藤碱能够有效改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大鼠心、脑、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改善大鼠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内膜形态结构,抑制TGFβ-1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大鼠血管的重构。钩藤平肝潜阳效应周围成分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大鼠干预效应的代谢组学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大鼠血清脂类代谢和能量代谢通路中13个相关的差异代谢物的异常表达来完成的。3.钩藤平肝潜阳效应成分主要通过干预MAPK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Ras信号通路以及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等8条主要信号通路发挥平肝潜阳的效应。
冯文涛,蔡文君,陆施婷,陈茜蕾,刘国萍[5](2016)在《慢性胃炎中医常见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性胃炎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龄群涉及到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已严重危害到了现代人们的健康。慢性胃炎大多为后天性疾病,诱发慢性胃炎动物模型是研究和开发新药治疗本病的重要途经和手段之一。况且动物实验是临床医学实验的基础。有效建立规范化的与慢性胃炎有关的中医证候的动物模型,可以为本病的中医药治疗及相关科研提供研究资料。文章旨在总结近20年与慢性胃炎有关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王玲[6](2015)在《西北燥证动物模型制作与造模动物经验方药干预试验》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设计制作西北燥证动物模型,以宏观辨证指标及经验方药反证评价模型,同时,对模型动物以部分现代医学指标进行检测与分析,使得西北燥证及其相关性疾病的现代医学机理与药物防治研究深入至微观层次。方法:1)系统总结自西北燥证概念提出至今开展的研究工作,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出发,分析西北燥证的多元病因,梳理西北燥证的复杂性证候结构,从而揭示其病机本质,确立西北燥证的基本治法和治疗方药,为西北燥证证候模型研究打下理论基础;2)依据西北燥证病因、症状及目前常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特点,选择适宜西北燥证动物模型研究用的动物品系;3)借鉴既往文献六淫动物造模经验,以西北燥证病因研究结果为依据,利用其燥火风寒气化与实际气候指标间因子负荷关系,参照从西北燥证易发地区和田之实际气候所统计的燥火风寒气化构成比,选定实验室人工气候指标并加以分级、组合、量化,以时间与空间相结合变换调控人工气候指标因素,订定实验方案;4)分析人体四诊和动物表征的对应关系,从西北燥证人体辨证(计量学辨证)向动物辨证过渡,建立西北燥证动物计量辨证方法;5)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方药治疗组进行8个气化周期(1个周期为6d)的病因模拟造模;6)以西北燥证动物计量辨证量表为主要评价模型指标,选择饮水、饮食量、大便性状、体重变化结合方药反证评价动物模型,并确立造模所需气化周期数;7)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模型动物肺、颌下腺组织,透射电镜观察模型动物肺、颌下腺组织的细胞内结构,评价代表性器官在造模因素作用下的损伤程度;8)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在造模过程中的变化,说明造模期间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ELISA法检测实验动物外周血白介素1-β(IL-1β)、雌二醇(E2)、睾酮(T)的含量,评价造模因素对实验动物免疫能力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9)以TUNEL法检测实验动物代表性器官肺及颌下腺组织细胞的凋亡状况,评价造模因素对实验动物的损伤程度;10)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动物肺及颌下腺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fas-l的表达,初步探索细胞凋亡的可能途径;11)ELISA法检测实验动物外周血促肾上腺激素(ACTH)、皮质醇(Cortisol)、儿茶酚胺(CA)的含量,评价造模因素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HPA轴的作用;12)采用TBA法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DA)浓度及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评价造模因素;13)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在造模过程中给予经验方药治疗的变化,说明经验方药对模型动物T淋巴细胞亚群作用的动态变化;14)以“燥、火、风、寒”气化柜(即西北燥证主证造模因素)联合灌胃甲状腺素的方法建立西北燥证兼心肾阴虚动物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时变化,并以析因设计考察两造模因素对fT3、fT4的影响;15)“燥、火、风、寒”气化柜联合卵蛋白致敏法制作西北燥证兼支气管哮喘模型,ELISA法检测实验动物血清IgE、IL-4、IFN-γ水平,评价两因素及经验方药的作用。结果:1)课题组以往研究揭示西北燥证是外因于燥、火、风、寒合邪,内因于燥敏体质状态,而出现内、外燥证兼发的繁杂证候;据辩证论治原则筛选出西北燥证主证西北燥证兼心肾阴虚证及西北燥证兼支气管哮喘的经验方药;2)选定温度、湿度、光照、风吹、沙尘等5项人工气候指标为造模因素,并据以改装人工气候箱、加设沙尘实验箱,同时为5项人工气候指标分级量化赋值并加以组合以体现燥火风寒气化属性,拟定气化周期状态公式,制定人工气候指标因素时空变换调控计划,优选SD大鼠进行西北燥证主证动物模型造模;3)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因素施加后即出现饮水量增加的现象,并持续直至处理结束。在处理的前3个气化周期饮食量减少明显,但随着处理的施加,至第8d开始,模型组的饮食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体重在施加处理的第46d开始体重增长缓慢,P=0.00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持续至1012d;第13d及以后模型组与对照组体重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造模因素施加期间始终有便秘现象的出现;4)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提示,24d及之前模型的肺及颌下腺组织未见明显病理改变,48d组个别动物开始出现较明显的病理损伤;5)外周血细胞计数结果显示,各组实验动物血细胞计数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24d时,单核细胞比率(Mon%)升高、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6)从主证动物模型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时变化可见,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D3+、CD4+、CD8+细胞百分含量随时间变化,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D4+/CD8+比值随时间下降、6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表明造模因素可降低CD4+/CD8+比值。ELISA检测实验动物外周血血清IL-1β、E2、T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时间段处理组IL-1β、T水平的降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E2水平的降低不具有统计学意义;7)透射电镜下观察实验动物肺及颌下腺组织细胞内结构,模型组出现明显凋亡现象、细胞膜损伤、细胞肿胀、肺泡间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现象;8)TUNEL实验结果可见模型组肺泡、支气管周围及颌下腺浆液性细胞的细胞核有明显黄色至褐色染色的凋亡细胞;9)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动物肺及颌下腺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可见:模型组bcl-2表达不明显、bax、fas-l有较多表达,说明造模因素可能造成促凋亡蛋白的表达上调;10)ELISA检测实验动物外周血血清ACTH、Cortisol及C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大鼠血清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无差异,而皮质醇(Cortisol)含量有所下降(P=0.020),儿茶酚胺(CA)含量也有所降低(P=0.019)。与模型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的给药组能提高血清儿茶酚胺(CA)的含量(P=0.028,P=0.000,P=0.000);同时低、中、高剂量的给药组能提高皮质醇(Cortisol)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与模型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P=0.000,P=0.000);中、高剂量的给药能提高ACTH的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06);1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IgE水平升高,给与低剂量和中剂量方药后降低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别,高剂量给药组大鼠血清IgE未见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水平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能降低血清中MD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低、中剂量组能提高SOD的活力,而高剂量组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说明造模因素能增加IgE的表达,低、中剂量经验方药可降低其表达,而高剂量作用不明显。高剂量经验方药可降低MDA含量,而低、中剂量可提高SOD活力;12)从主证动物模型给药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时变化可见,与0d相比:主证大鼠模型给药组外周血CD3+细胞百分含量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CD4+细胞百分含量随时间先下降后升高,6d时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00);CD8+细胞百分含量24d时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CD4+/CD8+比值随时间变化先降后升、6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24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淋巴细胞总数随时间变化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主证动物模型外周血T淋巴细胞经时变化可知,经验方药可调节造模因素引起的CD4+/CD8+比值下降;13)西北燥证兼心肾阴虚实验动物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可见: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兼证大鼠模型组外周血CD3+细胞百分含量随时间先降后升,24d时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CD4+细胞百分含量随时间先下降后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但6d至24d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42);CD8+细胞百分含量的经时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CD4+/CD8+比值随时间变化下降、6d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淋巴细胞总数随时间先升高后下降,其中0d和6d时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析因设计分析阴虚造模因素与西北燥证造模因素,以fT3和fT4的变化进行考察,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两因素及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大鼠血清中游离T3含量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0.752,P=0.398)。而阴虚造模因素对游离T4含量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F=5.592,P=0.030),主证造模因素对游离T4含量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F=3.618,P=0.074),两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大鼠血清中游离T4含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26.413,P=0.000);1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西北燥证兼支气管哮喘组与单纯支气管哮喘组使血清IgE水平升高,而给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西北燥证兼支气管哮喘组与单纯支气管哮喘组血清IL-4水平升高,而模型给药组与正常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血清IFN-γ在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1)西北燥证是方域性明显、以燥邪为主病因多元、病机错杂累及多脏的复合型中医证候;2)时空结合人工气候模拟实验设计能客观科学地反映西北燥证外感燥火风寒病因的实际情况,所制作的SD大鼠动物模型符合中医理论、切实可行;3)西北燥证造模因素施加最佳时间为4个气化周期(24d)。在此期间,模型动物饮水量明显增加、饮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模型动物肺及颌下腺无明显病理学改变;4)进一步的微观指标观察可见,西北燥证主证造模因素可致:(1)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正常,CD4+/CD8+比值随时间下降;(2)IL-1β水平降低,性激素E2、T水平降低;(3)透射电镜下观察细胞内超微结构可见细胞膜损伤、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及凋亡细胞;(4)TUNEL检测到模型动物肺及颌下腺凋亡表达,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到促凋亡蛋白bax、fas-l的高表达;5)对西北燥证模型给予经验方药的治疗,从实验结果可见:(1)西北燥证主证造模可致模型动物HPA轴紊乱,而低、中、高剂量的经验方药对其分别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2)低、中剂量经验方药可降低模型动物血清IgE水平,高剂量经验方药可降低血清中MDA含量,同时低、中剂量能提高SOD活力,表明经验方药具有抗过敏、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且其作用与药物浓度有关;(3)西北燥证主证造模可致模型动物CD4+/CD8+比值随时间下降,而给药(中剂量)后能使下降趋势明显;6)建立西北燥证兼心肾阴虚模型,初步考察主证造模因素与兼证造模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7)建立西北燥证兼支气管哮喘模型,经验方药可降低模型动物血清IgE、IL-4水平,认为经验方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机理,部分是通过减少IgE、IL-4的合成而达到的。
郑君[7](2014)在《甘草总黄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及药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目的与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costritis, CAG)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占全部慢性胃炎的10%-20%,同时研究表明CAG具有2.55%-7.46%的癌变率,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定义为癌前状态。因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积极治疗,阻断病程向胃癌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迄今为止,现代医学对CAG无特异性治疗药物,临床上常采用促上皮细胞生长和促胃肠蠕动药物以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补充铁和维生素B12等方法治疗CAG,这些治疗方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但均无法从根本上逆转胃粘膜的萎缩及由此引发的胃功能损伤。中医药在治疗难治性疾病上以其独特治疗方法取得显着的临床疗效,中医将CAG归为胃脘痛、呃逆、痞满等范畴,以益气健脾、活血化瘀、疏肝理气、清热解毒药物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因此,从临床治疗CAG有效中药及天然药物中寻找和发现有效的活性成分,是研制抗CAG药物的有效途径之一。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为豆科类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等功效,其主要活性成分甘草总黄酮具有多种药理学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总黄酮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镇痛等多种作用。我们前期研究证明:甘草总黄酮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鼠胃粘膜损伤有显着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同时,能够抑制浅表性胃炎大鼠血清促炎因子的释放,有显着的抗炎镇痛作用。甘草总黄酮对浅表性胃炎胃粘膜损伤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是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也有这种作用尚未见报道。因此本项研究采用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探讨和评价甘草总黄酮对CAG大鼠胃粘膜损伤的保护和修复作用,并探讨其相关药理作用机制。2、实验方法2.1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的制备及模型评价以去氧胆酸钠水溶液饮用配合酒精灌服,刺激大鼠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动物模型复制期间,分别于第80、100天随机抽取大鼠进行胃组织病理学检查(HE染色),以大鼠胃粘膜病理改变程度,判断模型成功与否。2.2甘草总黄酮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进行随机分组后,分别连续灌胃甘草总黄酮(高、低剂量);维酶素(阳性药物组);蒸馏水(模型对照组)30天,以动物一般体征、胃组织病理学检查(HE染色、扫描电镜)、胃粘膜上皮细胞粘蛋白分泌功能、胃微循环血流量、胃肠激素分泌功能为评价指标,观察药物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2.3甘草总黄酮抑制胃粘膜萎缩机制研究试验周期结束后,处死大鼠,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β、IL-6及PGE2含量等含量。胃组织用10%甲醛溶液固定并进行常规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免疫组化以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黏膜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3、实验结果3.1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评价动物模型复制期间,分别于第80、100天随机抽取大鼠进行胃组织病理学检查(HE染色),观察动物的病理进程。通过HE染色观察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AG模型组大鼠胃粘膜充血、水肿、腺管排列紊乱或疏密不均且黏液层脱落增多、胃小凹变浅,同时粘膜固有层变薄,萎缩,粘膜肌层紊乱、增厚,呈束状增生侵蚀渗入粘膜固有层,腺体腔变小及数目减少,并有囊性扩张,粘膜下层水肿明显,炎性细胞散在分布,固有层内有淋巴细胞浸润等病变,说明在100天时模型复制成功。3.2甘草总黄酮对于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保护作用3.2.1对体重恢复及一般生理状况的改善作用动物给药期间,无拒食现象,精神状态正常,无震颤、扭体、翘尾等现象发生,大鼠鼻、眼、口腔无异常分泌物,呼吸均匀,实验期间内无动物死亡。试验周期内,CAG模型组动物体重增长较正常对照组缓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甘草总黄酮连续给药30d后,高、低剂量组体重增长均高于模型组。3.2.2抑制CAG模型大鼠胃黏膜腺体萎缩胃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HE染色),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AG模型组大鼠胃粘膜充血、水肿、腺管排列紊乱或疏密不均且黏液层脱落增多、胃小凹变浅,同时粘膜固有层变薄,萎缩,粘膜肌层紊乱、增厚,呈束状增生侵蚀渗入粘膜固有层,腺体腔变小及数目减少,并有囊性扩张,粘膜下层水肿明显,炎性细胞散在分布,固有层内有淋巴细胞浸润等病变。甘草总黄酮给药30天后,胃粘膜固有层炎性细胞数目减少,胃腺数目增多,腺管排列较整齐,胃黏液分泌增加,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甘草总黄酮高、低剂量组胃粘膜腺体萎缩率显着降低。病理等级评分结果显示,甘草总黄酮高、低剂量组胃组织病理变化等级评分降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甘草总黄酮给药治疗30天后,高、低剂量组胃小凹面积显着减小,上皮细胞萎缩程度减轻,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并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3.2.3对胃粘膜病理损伤的抑制及修复作用胃病理结果显示,萎缩性胃炎模型大鼠胃体部和幽门部粘膜固有层均变薄,而粘膜肌层厚度增厚,其中胃体部粘膜固有层和粘膜肌层增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安胃疡高、低剂量组胃粘膜固有层和粘膜肌层厚度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提示甘草总黄酮对损伤后的胃粘膜有显着的修复作用。AB-PAS染色结果表明,甘草总黄酮高、低剂量组酸性粘蛋白指数显着升高,低剂量组上皮细胞粘蛋白指数显着升高,黏膜屏障完整性恢复,提示甘草总黄酮有促进黏液分泌及维护黏膜屏障完整性作用。3.2.4显着改善CAG大鼠胃分泌功能实验结果表明,CAG模型对照组胃液分泌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减少,甘草总黄酮高、低剂量组胃液分泌量有所增加,其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胃液pH值测定结果显示,甘草总黄酮高、低剂量组胃液PH值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甘草总黄酮高、低剂量组胃蛋白酶活性显着升高。3.2.5改善CAG大鼠胃微循环血流量实验结果表明,CAG模型组大鼠胃微循环血流量显着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甘草总黄酮给药30天后胃体部、幽门部血流量值增加,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甘草总黄酮高、低剂量组胃微循环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3.3甘草总黄酮对于CAG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药理机制3.3.1甘草总黄酮调节慢性萎缩性胃炎炎性因子的分泌实验结果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组血清IL-1β、IL-6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而PGE2水平显着降低。甘草总黄酮连续灌胃30天后,高、低剂量组显着降低浅表性胃炎大鼠血清IL-1β、IL-6水平;同时PGE2水平升高。3.3.2甘草总黄酮对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通过免疫组化以及蛋白质印迹法的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胃黏膜Bcl-2表达量相比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而Bax表达量则显着下降;甘草总黄酮给药30d后,Bcl-2蛋白的表达量较模型组显着下降,同时又能显着上调Bax蛋白的表达。4、研究结论4.1甘草总黄酮能够抑制胃黏膜固有腺体的萎缩。减少胃粘膜固有层损伤,对损伤的胃粘膜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4.2甘草总黄酮能够改善胃肠激素的分泌;增加胃微循环血流量,改善胃微循环状况,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自我修复。4.3甘草总黄酮通过促进上皮细胞分泌粘蛋白及酸性粘蛋白,从而保护和修复胃粘膜上皮细胞。4.4甘草总黄酮通过调控Bc1-2和Bax蛋白的表达,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凋亡,从而修复胃黏膜的萎缩。
任守忠[8](2012)在《安胃丸对慢性胃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ls,CG)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病变。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胃炎(CSG)和萎缩性胃炎(CAG)两大类。浅表性约占慢性胃炎51.7-85.45%,萎缩性约占10.07-32%。浅表性胃炎若迁延不愈,可使胃的固有腺体因炎症破坏而减少,继而转化为萎缩性胃炎,而萎缩性胃炎为胃癌前病变,因此,积极治疗慢性胃炎,对于阻止其向CAG的发展及胃癌演变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目前,西医对慢性胃炎只能对症治疗,但效果不理想,且易复发,而中药在慢性胃炎的辨证治疗、改善和控制症状、预防复发等方面都有着独特优势和潜力。安胃丸是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方,在治疗慢性胃炎方面疗效肯定。为进一步证实其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为其临床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我们进行了实验研究。本研究主要集中从分子、基因水平讨论该方治疗大鼠慢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目的:建立大鼠慢性胃炎模型,从分子、基因水平深入探讨安胃丸对CG大鼠血清细胞因子、胃粘膜NF-kBp65 mRNA和细胞增殖调控蛋白表达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阐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60%酒精、20mmol/L去氧胆酸钠灌胃和0.05%~0.1%氨水自由饮用,并结合饥饱失常13周复制大鼠CG模型,给予安胃丸治疗30天,从大体标本和光镜病理方面观察安胃丸对CG大鼠胃粘膜形态学的影响;运用阿尔新蓝、酸碱滴定等方法测定胃液中游离粘液含量、胃游离酸(FA)和总酸(TA)含量及胃蛋白酶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安胃丸对CG大鼠胃粘膜细胞增值的影响;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经安胃丸治疗后CG大鼠胃粘膜核因子-kB p65 mRNA表达表达变化;运用ELISA法测定CG大鼠血清胃泌素、生长抑素、表皮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2、白介素-4含量的变化。结果:1、模型:采用60%酒精和20mmol/L去氧胆酸钠,0.05%~0.1%氨水并结合饥饱失常对SD大鼠连续刺激12周,经病理检查发现模型组大鼠胃窦黏膜糜烂、大量炎细胞浸润,炎症指数明显高于空白组(P<0.01),胃窦粘膜腺体厚度变薄不明显,模型组L1/L2与空白组比较无变化(P>0.05),成功建立CG模型。2、病理组织学:安胃丸高、中剂量组和胃乃安组胃黏膜病理改变减轻,炎细胞浸润减少,粘膜炎症评分显着低于模型组(P<0.05)。各组胃黏膜腺体厚度(L1)与黏膜肌层厚度(L2)之比(L1/L2)与模型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3、胃液生化:模型组胃液游离酸度、总酸度、游离粘液含量、胃蛋白酶活性均显着高于空白组(P<0.01),安胃丸三个剂量组和胃乃安组均能显着降低胃液游离酸度、总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其中,安胃丸低剂量与胃乃安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安胃丸高、中剂量组能降低游离粘液含量,而胃乃安组对此无明显影响。4、免疫组化:模型组大鼠胃窦粘膜增殖细胞核抗原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均明显高于空白组(P<0.05),安胃丸高、中剂量和胃乃安组均能不同程度降低PCNI和EGFR的表达,其中,安胃丸中剂量与胃乃安组相当,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5、原位杂交:正常组仅部分细胞浆呈棕色,模型组细胞浆p65mRNA 阳性信号(棕色)表达明显增加,且分布不均,光密度值和阳性面积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安胃丸高、中剂量组和胃乃安组阳性表达明显减少,NF-kB p65mRNA的光密度值和阳性面积率(%)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6、ELISA:模型组大鼠血清胃泌素和表皮生长因子均显着增高(P<0.01),生长抑素无明显变化(P>0.05);模型组血清TNF-α和IL-2水平增高,IL-4水平降低。安胃丸高、中剂量和胃乃安组能降低大鼠胃泌素含量;安胃丸中剂量能降低表皮生长因子含量;安胃丸各剂量及胃乃安组对生长抑素无明显影响。安胃丸高、中剂量和胃乃安组能降低TNF-α含量;安胃丸三个剂量和胃乃安组均能显着提高IL-4水平,安胃丸中剂量还能降低IL-2水平。结论:1、安胃丸高、中剂量能减轻CG大鼠胃粘膜的炎症程度,且安胃丸和胃乃安组的作用差异不显着。而二者对胃粘膜腺体层与粘膜肌层厚度比值均无影响。2、安胃丸能显着降低胃液游离酸度、总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其中,胃乃安组与安胃丸低剂量作用相当。安胃丸高、中剂量可以降低游离粘液含量,低剂量和胃乃安组对游离粘液含量无明显影响。3、安胃丸和胃乃安组均能不同程度降低PCNI和EGFR的表达,其中,安胃丸中剂量与胃乃安组相当,二者无明显差异(P>.05)。4、安胃丸中、高剂量和胃乃安组能使NF-kB p65mRNA 阳性表达明显细胞减少,NF-kB p65mRNA的光密度值和阳性面积率(%)均降低。5、安胃丸能抑制胃泌素释放,降低表皮生长因子的含量,而胃乃安组对胃泌素和表皮生长因子无明显影响。安胃丸和胃乃安组均可降低TNF-α含量,提高IL-4水平,安胃丸还能够降低IL-2水平,调节IL-4/IL-2比例,使其达到平衡。
任健[9](2011)在《慢性胃炎肝郁证大鼠模型表征与胃黏膜细胞凋亡及Bax、Bcl-2表达的相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精神压力随之增高,情志失常导致的疾病日渐增多。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多与情志失常有关。目的:采用改良设计的病证结合大鼠模型,探讨慢性胃炎肝郁证胃黏膜病理形态、细胞凋亡及Bax、Bcl-2的变化机理,为揭示慢性胃炎肝郁证的发病机理提供依据。方法:综合病、证两种造模方法,酌加改良,建立慢性胃炎肝郁证病证结合大鼠模型,设立正常组、慢性胃炎组、肝郁组予以对照,分别在9周、11周、13周动态观察记录各组大鼠表征,检测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变化,进行HE染色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改变,显微镜下观察胃黏膜的炎症程度,组织切片TUNEL法染色观察大鼠细胞凋亡情况。采用石蜡包埋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各组胃黏膜切片进行Bax、Bcl- 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慢性胃炎肝郁证大鼠(病证组)出现:体重增长迟缓,皮毛蓬松、枯黄,目暗、眼眯、溜边、扎堆、粪便偏软等特征。胃黏膜病理:具有黏膜色苍白,胃壁弹性较差,皱襞平坦,黏液较少,黏膜有出血点等特征;血清NO、ET水平升高。慢性胃炎肝郁证大鼠模型表征、胃黏膜病理表现与血清NO、ET的变化趋势一致。胃黏膜中较多细胞出现凋亡及Bc1-2、Bax的表达。显微镜下观察,凋亡细胞见于上皮细胞、壁细胞、主细胞;Bcl-2蛋白表达于壁细胞、主细胞、上皮细胞的胞浆中。病证组血清NO、ET、细胞凋亡及Bc1-2、Bax的表达均大于胃炎组、肝郁组和正常组(P<0.05);而且与同组中上一时间段相比有显着差异,提示病证组各指标有动态变化的趋势。结论:(1)利用氨水与束缚筒相结合的方法,单因素、分时段影响大鼠饮食活动,建立的慢性胃炎肝郁证大鼠模型符合预期设想,造模方法可行。(2)慢性胃炎肝郁证模型大鼠外在表征与胃黏膜的病理变化趋势相同,可以反映病情的轻重变化;慢性胃炎在肝郁因素的影响下胃黏膜的病理表现明显加重,单纯肝郁造模组后期也出现胃黏膜病理表现,提示肝郁因素与慢性胃炎存在相关性。(3)慢性胃炎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清NO、ET的变化可能参与了慢性胃炎肝郁证胃黏膜的病理变化机制。(4)慢性胃炎肝郁证胃黏膜的病理变化与细胞凋亡及Bc1-2、Bax表达失衡有关。其中,Bcl-2表达下调以及Bax表达上调加重了慢性胃炎肝郁证胃黏膜细胞凋亡的程度。
张艳玲[10](2011)在《慢性浅表性胃炎舌象与胃镜象及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寻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舌象与胃镜象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09年9月-2010年1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窥镜科,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进行临床调查,搜集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胃镜诊断结果、病理诊断结果、Hp感染证据、舌象结果(舌色、舌苔)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资料,填写临床调查表。将所收集到的慢性浅表性胃炎241例,根据胃镜下诊断结果分为:单纯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CSG伴糜烂)、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CSG伴胆汁反流)三个组别;不论初发或复发,均以初次就诊时所观察舌象及诊断为准;按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分为Hp(+)组和Hp(-)组。然后再将舌象与胃镜结果、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结果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舌象的分布规律,从而探寻慢性浅表性胃炎舌象与胃镜象、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相关性,及其舌象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2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CSG组138例、CSG伴糜烂组58例、CSG伴胆汁反流组45例,三组间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P>0.05)。从三组的舌质观察结果来看,24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分布在前两位的舌质为:红舌112例,占46.5%;淡红舌87例,占36.1%;总体以红舌分布为主。三组之间红舌分布按比例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CSG伴胆汁反流(51.1%)>CSG伴糜烂(46.6%)>CSG(44.9%),三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三组的舌苔观察结果来看,CSG组薄苔多于厚苔,以薄白苔多见;CSG伴糜烂组、CSG伴胆汁反流组皆以厚苔多于薄苔,以黄厚苔为多见。三组间黄厚苔的分布情况为:CSG伴胆汁反流组(33.3%)>CSG伴糜烂组(29.3%)>CSG(16.7%)。慢性浅表性胃炎Hp(+)者多于Hp(-)者,其中Hp(+)者的舌象表现以黄厚苔、红舌为多见;Hp(-)者的舌象表现以薄白苔、淡红舌为多见。结论:胃镜下胃黏膜损伤程度及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舌象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中医舌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下表现及病情的变化规律。但由于本研究存在地域的局限性,且样本含量较少,若作为临床确切诊疗依据仍需要进行大样本深入的研究。
二、大鼠CAG证病结合模型舌象扫描电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鼠CAG证病结合模型舌象扫描电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制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动物选择 |
1.1 大鼠 |
1.2 蒙古沙鼠 |
1.3 灵长类动物 |
1.4 猪 |
1.5 狗 |
1.6 其他 |
2 建立模型的方法 |
2.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造模 |
2.2 化学制剂造模 |
2.2.1 氨水造模 |
2.2.2 高渗盐水造模 |
2.2.3 脱氧胆酸钠+乙醇造模 |
2.2.4 水杨酸钠造模 |
2.2.5 MNNG造模 |
2.3 手术造模 |
2.4 注射自身抗原法 |
2.5 多因素综合造模 |
2.6 结合中医证型的造模 |
2.7 其他少见造模方法 |
3 结语 |
(2)气滞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大鼠血小板活化功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气滞血瘀证及气虚血瘀证的生物学研究现状 |
前言 |
总技术路线图 |
实验一: 气滞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大鼠宏观表征评价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 |
6. 结论 |
实验二: 气滞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大鼠的microRNA基因组学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血小板功能及形态学研究 |
第一节: 气滞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的血小板聚集实验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二节: 气滞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表达率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 |
第三节: 气滞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的血小板形态学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节: 气滞血瘀证和气虚血瘀证血小板与内皮黏附因子检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 |
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证结合造模 |
1.1 脾虚型CAG模型 |
1.2 肝郁型CAG模型 |
1.3肾虚型CAG模型 |
1.4 湿热型CAG模型 |
2 病因造模 |
2.1 幽螺门杆菌 (Hp) 培养法 |
2.2热盐水法 |
3 联合法造模 |
3.1 脱氧胆酸钠为主 |
3.2 MNNG诱导剂 |
3.3 水杨酸钠为主 |
4结论 |
(4)钩藤不同组分干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模型大鼠的代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第一节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进展 |
1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历史源流 |
2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病因病机分析 |
3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的辨证施治 |
4 现代医学在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节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1 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思路与评价方法 |
2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与效果评价 |
第三节 钩藤对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干预效应的研究 |
1 钩藤降压效应物质基础的现代医学解读 |
2 钩藤降压效应与平肝潜阳效应关系的剖析 |
3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成分-靶标-通路”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钩藤平肝潜阳效应物质组的识别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二节 钩藤平肝潜阳效应物质组的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三节 钩藤平肝潜阳效应物质组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5)慢性胃炎中医常见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造模思路 |
符合中医病因病机角度的动物造模方案 |
1. 脾虚证 |
2. 肝郁证 |
3. 胃热证 |
4. 胃(虚)寒证 |
5. 肾虚证 |
6. 湿热证 |
小结与展望 |
(6)西北燥证动物模型制作与造模动物经验方药干预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西北燥证研究概述 |
1 西北燥证病因分析 |
1.1 西北燥证外感病因分析 |
1.2 西北燥证非外感病因分析 |
2 西北燥证的证候类型 |
2.1 临床诊断 |
2.2 内外证辨证 |
2.2.1 西北燥证外证辨证 |
2.2.2 西北燥证内证辨证 |
2.3 主兼证辨证 |
2.3.1 西北燥证主证辨证 |
2.3.2 西北燥证兼证辨证 |
3 西北燥证经验方药筛选 |
第二部分 西北燥证动物模型制作与辨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药材 |
1.1.3 主要仪器 |
1.2 模型制作与分组 |
1.2.1 实验动物的选择 |
1.2.2 创制“燥火风寒气化柜”以模拟西北燥证外感病因 |
1.2.3 西北燥证动物模型宏观观测指标与辨证方法 |
1.2.4 西北燥证主证动物模型制作 |
2 观测指标与方法 |
2.1 饮食饮水量及体重观察 |
2.2 粪便性状及数量观察 |
2.3 孔窍外观及分泌物观察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饮水饮食量及体重变化 |
3.2 粪便性状及数量 |
3.3 各组实验大鼠孔窍外观及分泌物的观察 |
4 讨论 |
4.1 造模因素的选择 |
4.2 造模因素施加及经验方药干预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
4.3 辨证指标体系及模型动物的辨证 |
4.4 模型评价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西北燥证模型动物现代医学指标观察与经验方药干预试验 |
1 西北燥证主证动物模型现代医学指标观察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2 西北燥证经验方药对主证动物模型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 |
3 “燥、火、风、寒”气化柜联合灌胃甲状腺素制作西北燥证主证兼心肾阴虚模型 |
3.1 材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4 “燥、火、风、寒”气化柜联合卵蛋白致敏法制作西北燥证主证兼支气管哮喘模型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7)甘草总黄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及药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甘草总黄酮对于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保护作用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评价指标 |
2.4 结果与分析 |
2.5 小结及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甘草总黄酮对于CAG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常用试剂的配置 |
3.3 实验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5 小结及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8)安胃丸对慢性胃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安胃丸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鼠胃粘膜病理变化及胃液酸度、胃蛋白酶活性、游离粘液量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安胃丸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鼠血清GAD、SS、EGF、TNF-α、IL-2、IL-4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安胃丸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鼠胃粘膜EGFR和PCNI表达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安胃丸对慢性浅表性胃炎大鼠胃粘膜核因子-kB p65 mRNA表达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综述 慢性胃炎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参加学术会议 |
(9)慢性胃炎肝郁证大鼠模型表征与胃黏膜细胞凋亡及Bax、Bcl-2表达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慢性胃炎及中医辨证 |
(一) 慢性胃炎的病因病理 |
(二)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
(三)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 |
二、中医证的研究 |
三、慢性胃炎动物模型研究 |
(一) 生物法 |
(二) 免疫法 |
(三) 化学损伤法 |
(四) 物理法 |
(五) 手术法 |
(六) 综合法 |
四、肝郁证的理论研究 |
(一) 肝郁证源流 |
(二) 肝郁证的病因病机 |
五、肝郁证动物模型研究 |
(一) 药物注射法 |
(二) 情志刺激法 |
(三) 综合法 |
六、胃黏膜损伤与细胞凋亡及调节因子Bcl-2 家族 |
(一) 细胞凋亡 |
(二) 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 |
(三) Bcl-2 家族 |
(四) 胃黏膜损伤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慢性胃炎肝郁证模型表征、胃黏膜病理及血清NO、ET 指标观察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统计学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一) 各组大鼠不同时期体重的变化 |
(二) 造模前后大鼠外在表征的变化 |
(三) 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观察 |
(四) 血清ET 含量 |
(五) 血清NO 含量 |
三、讨论 |
(一) 慢性胃炎肝郁证模型大鼠的外在表征 |
(二) 慢性胃炎肝郁证模型大鼠胃黏膜病理分析 |
(三) 慢性胃炎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清NO、ET 指标的变化规律 |
实验二 慢性胃炎肝郁证模型胃黏膜细胞凋亡及Bax、Bcl-2 的表达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统计学方法 |
二、实验结果 |
(一) 胃黏膜细胞凋亡检测 |
(二) 胃黏膜细胞Bcl-2、Bax 蛋白的表达 |
三、讨论 |
(一) 细胞凋亡检测方法的评价与选择 |
(二) 慢性胃炎肝郁证与细胞凋亡及Bcl-2、Bax 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发表论文 |
科研课题 |
查新报告 |
详细摘要 |
(10)慢性浅表性胃炎舌象与胃镜象及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
2 慢性胃炎的西医分类 |
3 慢性胃炎与舌象关系的研究 |
4 舌象与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
5 舌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研究 |
6 慢性胃炎舌象的实验研究 |
7 慢性胃炎舌象和胃蛋白酶及胃酸水平关系的研究 |
8 慢性胃炎舌象的现代技术手段研究 |
9 结语 |
1 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分析讨论 |
1 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认识 |
2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 |
3 舌象在中医辨证中的重要意义 |
4 舌象与胃镜象的关系 |
5 舌象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 |
6 本实验结果讨论 |
7 结语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大鼠CAG证病结合模型舌象扫描电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制备研究进展[J]. 易晋宇,殷静,石海莲,徐波,陈晔,费晓燕. 辽宁中医杂志, 2021(01)
- [2]气滞血瘀证与气虚血瘀证大鼠血小板活化功能评价研究[D]. 史雅红.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3]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 刘福花,秦晓光,龙俊华,李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21)
- [4]钩藤不同组分干预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模型大鼠的代谢机制研究[D]. 田艳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慢性胃炎中医常见证候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J]. 冯文涛,蔡文君,陆施婷,陈茜蕾,刘国萍.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07)
- [6]西北燥证动物模型制作与造模动物经验方药干预试验[D]. 王玲. 新疆医科大学, 2015(05)
- [7]甘草总黄酮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及药理机制研究[D]. 郑君.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8]安胃丸对慢性胃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任守忠.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2(04)
- [9]慢性胃炎肝郁证大鼠模型表征与胃黏膜细胞凋亡及Bax、Bcl-2表达的相关研究[D]. 任健.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12)
- [10]慢性浅表性胃炎舌象与胃镜象及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 张艳玲.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