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贵明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们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引导、深化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课堂提问,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新课标确立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教师对课堂的“引导”作用同样至关重要。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师们“课堂引导”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引导、深化学生的思维活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通过课堂提问,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有的放矢展开教学。
课堂上要明确“课堂提问的目标与意义”。但综观我们现在的课堂,依然存在满堂问、问题过于琐碎、有些问题过于空大等现象;问题的设计不能引发孩子的深入思考,不能促使师生、生生之间的深度对话,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差,影响了学生的自身发展。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可以引发探究欲望,还能激发思维,使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主动学习。因此,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值得思考与研究。
一、分析最近发展区,调控课堂提问的度
不同水平层次的问题,教师关注和提示的着眼点有所区别,学生的思考活动也有所不同。处理好提问的预设的水平层次,提问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比较清楚了。笔者认为提问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记忆层次的提问。教师提问方式: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提问后重在知识的重现、识别、命名、分辨、列表、识记。
2.理解水平层次的提问。教师的提问方式: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看图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在老师的提问后会阐述、举例、解释、展示、总结、比较、分类。
3.应用层次的提问。教师提问的方式: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或策略?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哪里出现问题?学生会执行、实施、解决、运用。
4.分析层次的提问。教师提问的方式:通过对比与比较你发现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你可能推出什么?假设是什么?根据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会分类、排序、剖析、归类、区别、组织、归因。
我们的课堂提问在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所提的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要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分数的认识》一课,很多教师还会像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一样设计问题: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一个小朋友分几个?现在又一个苹果每个小朋友分多少?可以怎样表示?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无视孩子三年级已经认识了几分之一。可以把问题的设计建立在孩子已经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你们学过分数吗?你能不能在心里想一个分数,然后用图画一下,画完后给你的同桌猜一猜你画的是哪个分数?这样的问题设计使孩子呈现出自己的已有水平,并且抓住平均分,一个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既有记忆层面又有理解分析层面。
又如,在学习了四年级运算定律后,在教学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时,学生完成基本练习反馈时,教师一般都会问:你为什么这样算,依据是什么?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简便?这类评价性的数学问题,能帮助孩子通过证明、判断理清思路,从而得出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研究提问方式,增强课堂提问的针对性
提问的方式千变万化,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呈现方式有时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能够更有效的调控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在思考与探索中解决问题,对于巩固知识、启迪思维、开发潜能、培养素质都有重要的作用。
1.直接诱导式。例如在教学五年级质数与合数时,学生在根据因数的多少对1—20 的数进行分析引出质数与合数概念后,我提问:“1是什么数”?有的学生说是“质数”,有的学生说是“合数”,这时我适时引导:“想一想什么是质数?什么又是合数?”学生通过回答,质数只有2个因数,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而1只有1个质数,自己就能判断出:1既不是属于质数的范围,也不属于合数的范围,从而知道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这样的课堂提问抓住知识的本质内涵,通过引导,帮助学生运用已有旧知解决新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像这样抓住时机,采用循循善诱、开导的方法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充分运用他们的才智,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现停滞、闭塞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来诱导学生,调整疏通思路使思维活动和思维能力顺利的发展。
2.环环相扣式。利用教材的内在逻辑性,把所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的提问学生,几个环环相扣的问题逐一解决了,整个问题就解决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在学生自己动手用小棒摆三角形后提问:围成三角形的举手?为什么这样长度的3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学生看着小棒图再来思考:要想围成三角形可以怎么办?看见演示动态的过程,是学生看到由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到大于第三边的过程,加深了认识和理解。
3.巧设悬疑式。巧设悬疑式就是精心设计问题提问学生,但是问题提出后,不是要求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它常用于引入新课,设置悬念,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求知欲。在教学年、月、日时,课一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今年13岁了,猜一猜他过了几个生日?小明说他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孩子一脸的茫然,有的孩子开始小声议论,这时我并不期待孩子的任何回答,教师也没有对这个问题有任何回答,而是顺势引出今天的课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年、月、日,上完今天的课大家就知道为什么了。这样孩子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在悬疑中寻找法宝,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及时评价反馈,巩固课堂提问效果
及时恰当的评价极为重要,它可以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于学生及时修正或保持对知识的原有认知。在评价时要注意客观公正,客观公正是尊重学生的表现,只有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回应,学生才能够积极思维、踊跃发言,课堂效率才能提高。评价还要善待错误,不要过分关注错误本身,应多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与过程,要善于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提问能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状态,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论文作者:刘贵明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9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2
标签: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质数论文; 合数论文; 角形论文; 孩子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9月上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