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域文化为支撑,培育中学生文化自信——“以宁波地域文化”为例论文_管妍虹 余欣静

以地域文化为支撑,培育中学生文化自信——“以宁波地域文化”为例论文_管妍虹 余欣静

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 315000

摘 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科特点决定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育中学生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地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结合成了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教学中,我们要深挖地方文化资源,牢筑文化自信之根基。

关键词:文化自信 地域文化 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地域文化融合文化自信教学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青少年文化自信事关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全局,事关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必须高度重视青少年文化自信培育工作。

新形势下,学校课堂是青少年学习文化知识、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阵地。笔者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们可以以地域文化为支撑,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组织结构和组成单元,没有地域文化就没有精彩纷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文化自信也就无从而论。此外,地域文化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地域文化融入文化自信教学方式的探索

1.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教师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正面渗透

以《延续文化血脉》以例:天一阁位于宁波市海曙区,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隐退的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之作。1676年,黄宗羲登楼阅读天一阁藏书,成为第一个进入天一阁的外族人。黄宗羲为天一阁编制书目,并撰写《天一阁藏书记》,高度赞扬天一阁及范氏后人,天一阁因而提高了在学者中的知名度。1773年,乾隆帝诏修《四库全书》,范钦后人所呈之书,七分之五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六分之一全本抄入。乾隆皇帝还下旨仿天一阁建造文渊阁等“内廷四阁”,“阁之制一如范氏天一阁”,希望借鉴天一阁的设计使得《四库全书》能够安全保存。清末、抗战时期,天一阁藏书更是经历了掠夺、盗取、焚毁、转移。新中国成立后,天一阁入选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2012年,被列为十大中国历史文化明楼。

教师在深入挖掘天一阁的变迁、传承的历史资料后,从中可以引发学生们思考天一阁能历经四百年而不衰的原因,引导学生得出:天一阁有如此藏书规模离不开“天一生水”的建筑智慧,也离不开范氏后人和文化名人的倾囊相救保护。由此激发学生对宁波文化的自豪感,身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后人,更应践行到生活点滴中,为文化的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以《延续文化血脉》中文化自信教学片断为例:“文化自信”指的是既能“传承”,又能“创新”;既需要“发扬”,又要会“借鉴”。作为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来自宁波余姚,他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备受名人们推崇。王阳明的心学继承了先秦儒学和宋代理学思想,汲取了孟子的“心”思、禅宗的“心境”和陆九渊的“心”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主张,既倡导学习与励志,又倡导学以致用,崇尚实践。新时代,习近平多次强调知行合一,既是对王阳明思想的充分肯定,更是立足当前国情对知行合一的发扬和借鉴,强调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从王阳明心学的发展历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心学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及其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贡献,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传统文化,汲取中华文化精华,培养文化自信。

以《海上丝绸之路》教学片段为例: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称“海上陶瓷之路”。东汉晚期,宁波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精干精神发展海外贸易。至唐朝时期,宁波明州港已经成为中国港口与造船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宋元时期,明州港已是中国三大国际贸易港之一。明代海禁,但宁波港仍是中日官方勘合贸易的唯一登陆港。

明清时期,形成了宁波帮。活动区域不仅在长江和南北洋,而且延伸到海外,经营规模较大的对日贸易。鸦片战争后,宁波帮又凭借着自身特殊的有利条件,迅速介入新兴的对外贸易领域,形成了以买办商人和进出口商人为代表的宁波帮新式商人群体。宁波帮为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推动了中国工商业的近代化。在宁波帮获得巨大成功后,他们选择了反哺家乡,为宁波捐献了教学楼、图书馆等各类公共阅读场所,为宁波的精神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教师在讲授对外开放内容时可以适时渗透宁波帮精神。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宁波再一次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重点体现在宁波人在社会生活尤其是在精神领域中的创造性追求和大无畏的精神。这种弄潮儿式的大胆,一方面是由于宁波地域文化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另一方面也源于宁波人审时度势、敢于抓住机遇的清醒与自觉。这种清醒与自觉,恰恰是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传输给中学生的一种精神信念。

2.开辟第二课堂,找准宁波地域文化的契合点

教师在做好课内教育引导的同时,可以通过开辟第二课堂,布置课外作业,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或假期搜集整合资源,开展本地文化研究。

此外,学校可以开发拓展课程、校本课程,在搜集资料、深入了解的基础上亲赴文化遗址,如天一阁、宁波帮博物馆、鼓楼永丰库遗址等,探寻文化踪迹,感受历史变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创新精神。

三、结语

以地域文化为方向,把握文化自信之方向,地域文化是舟之动力,文化自信就是舟之领舵。地域文化能满足文化自信的现实需求。充分开发地域文化课程,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重构,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中学生的文化自尊心与自豪感,以文化实践重塑文化心理,敢于传承、创新自己的文化,敢于与其他文化比肩。

参考文献

[1]师永伟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文化自信建设》。

[2]黄胜微 《对文化自信及其现代意义的思考》。

[3]徐明川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4]杨清虎 《文化自信如何走进思政教学课堂》。

论文作者:管妍虹 余欣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7月总第18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7

标签:;  ;  ;  ;  ;  ;  ;  ;  

以地域文化为支撑,培育中学生文化自信——“以宁波地域文化”为例论文_管妍虹 余欣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