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上”可以“添花”:中考续写题的回答技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考论文,续写论文,技巧论文,添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续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写作要求之一,这一点在中考语文试卷中多体现在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中。近年来此类试题以其较高的区分度成为不少试卷的压轴题。如2004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完美的礼物》第22题:
第⑩段画线句“郭教授将猎枪递给大刘,声音颤抖着对大刘叮嘱了什么”,根据文意,写出教授叮嘱的内容_____。
这实际上是一道融理解与表达为一体的续写试题。它要求考生在深入语言环境的前提下,感悟与体验人物的心理活动,然后模仿作品中人物的口吻用自己的语言续写。
那么,什么是续写呢?我们该如何应对这类试题呢?
所谓续写,即根据原材料提供的线索、情节、环境、人物性格以及作者的思路等,通过合理的想象,运用一定的写作手法,续写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活动、心理、语言、表情等,或者使之成为一篇完整的文章,或者只是完成一个片段。总体来说,在当前中考语文试卷中,续写主要是结合现代文阅读进行一个片段描写。
一、续写的种类及特点
续写的形式很多,如:根据提供的开头,补写事情的经过和结果;根据提供的结尾,补写事情的起因和经过;根据提供的开头和结尾,补出文章的中间部分;根据一个故事,续写出与之有关的新故事;根据文章的内容,在中间插入故事情节。从目前各地中考语文试卷的情况来看,续写主要有如下一些考查形式:
1.仿写式
就是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使句子前后语意连贯、得体。例如2008年浙江绍兴市中考语文试题第3题:
结合语境,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初中三年的语文之旅,我们欣赏着沿途的风景,接受着心灵的熏陶,受益匪浅:漫步苏州园林,自豪于我国园林建筑的杰出成就;走进黄土高原,惊叹于安塞腰鼓热烈奔放、震天动地的磅礴气势;登上地球之巅,__;__,__。
这种续写,属于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范畴,多单独设题,不附在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之中。答题时,应按照仿写的要求,做到“四个统一”,即话题统一、句式统一、修辞统一、色调统一。
示例:登上地球之巅,敬佩于登山队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置身云南村寨,陶醉于情趣万种的歌会盛况。
2.补充式
就是根据要求,补充适当的内容。如2008年湖北省荆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小说阅读《教你唱咯咯咯》第29题:
读第⑤段加点字的句子(心里正琢磨着怎么跟儿子说呢),假如续写,你认为“我”会对儿子怎么说?
又如2008年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三)《喝得很慢的土豆汤》第17题: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想象合乎情理,描写生动形象,语言准确流畅)
①他们一家在吃告别饭时,作者写道“我们喝得很慢很慢,临行密密缝一般,彼此嘱咐着”,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出他们“彼此嘱咐”的话语。
②“我看见,小姑娘和她的爸爸那一锅土豆汤也喝得很慢。”请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写出小姑娘与她的爸爸在慢慢喝汤时的神态。
3.续尾式
即给阅读材料续写一个结尾。如2006年青海省中考语文试题(课改区)现代文阅读(二)《木笛》第24题(有删改):
都德《最后一课》的结尾震撼人心,聂华苓《亲爱的爸爸妈妈》的末尾催人泪下,……请借助阅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给本文续写一个感人的结尾。
以上2、3两种类型,都是跟现代文阅读结合在一起考查,大都是揣摩人物心理、想象具体场景,进行具体的人物心理描写、语言描写以及场面描写等。第2种要求续写的内容往往处于文章段落的中间,这时尤其要注意前后照应,把握前后内容内在的联系,要根据场景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环境等仔细推敲人物的性格,准确把握场景暗示,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设计。第3种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抓住原文的线索;②扣住原文的中心人物;③符合原文的主题;④形象性要强。针对这些要求,上述题目可有下面的续写:
大师紧紧地抱住了朱丹,贴着他泪水流淌的脸颊,动情地说:“你被正式录取了。这不仅是因为你刚才的出色演奏,更是为了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分析以上续写形式,我们可以发现其特点非常明显:
一是情景的特定性。所提供的材料总是规定了一定的情景,续写的内容必须与提供的情景一致,不能相悖。
二是主题的一致性。不论是给定的材料,还是续写的内容,它们所表现的主题应该是一致的。
二、续写的原则和要求
续写的以上特点决定了在续写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同一性,即主题的同一、人物的同一、线索的同一、语言风格的同一。主题的同一,就是在续写时要紧扣所给选文的中心,使主题得以深化和升华,不得脱离原主题而另起炉灶。人物的同一,就是不得违背人物性格发展的规律。线索的同一,就是要遵循前文明示或暗示的线索。语言风格的同一,就是要保持与所给选文一样的语言风格。
第二,完整性。所续之文与所给材料要结合在一起,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文章(或片段)。衔接处要自然,前文交代的情节,后面要照应,结构不能残缺。
以上原则告诉我们,续写既是开放的,又是封闭的。说它封闭,是说它必须遵循所给材料的主题、线索;说它开放,是指续写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想象。
因此,续写时应注意下列要求:
1.不改变原文主题,但可对原文主题作进一步的深化;
2.不改变原文体裁;
3.保留原文结构,循着原文作合理想象,从原文的人物、线索出发,导出新的情节内容;
4.人称前后要统一;
5.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特点,使文气贯通,融为一体。
三、续写的答题技巧
考生在续写时常常存在两大失误:一是续写的句子或者与原句不相承,或者与提供的语境不协调;二是只顾其一,不顾其二,没有完全按照要求去续写,任意杜撰,损害主题。
那么,续写有哪些技巧呢?可用三个字来概括:扣、思、拓。
1.扣
要紧扣所提供的原文或片段,读懂其内容。这是续写的基础。续写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的好坏。如果没有看懂原文就匆匆下笔,难免会产生偏移或前后矛盾的情况。因而需要从整体着眼,理清原文的思路,准确理解原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把握人物的性格和语言特点。这样,在认真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按原文写作意图和表现手法行文,才有可能使续写后的内容与原文如出一辙,不致偏离材料的中心。
2.思
应站在原文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联想或想象。需要注意的是想象不能脱离实际、信马由缰,而必须以实际生活为依据,并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续写人物,则按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想象人物的活动与结果;续写事件,则按事件本身的发展逻辑和所供材料的语脉,想象事件的发展和结局。既要使想象合理地发展,也不能囿于原文,而要力求有新意,要注意人物的活动或事件的发展不要单一化,要尽量有层次,体现一个过程,力争在原文的基础上有不同凡响的表现。
那怎样展开合理的想象呢?第一,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依据所给的材料及要求在脑海中再现事情发生的全过程。第二,要抓住重点进行合理想象。要想象出人物的对话内容、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要使人物的语言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符合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符合人物的思想意识,应该能较有效地突出文章的主旨。
3.拓
应按要求拓展文章的内涵。续写是补充和再创造的过程,需要新的拓展和创新,拓展创新的立足点是命题要求和原文基调。所续写的部分应是有线风筝,这“线”是“续文”与“原文”的联系,应使二者衔接自然,浑然一体,结构上无割裂感,内容上连贯统一。要瞻前顾后,充分注意承接与过渡、伏笔与照应等结构联系,使续写部分成为前文合乎逻辑发展、顺理成章的延伸。比如,命题者提供的文字已揭示出人物的年龄、职业、身份、性格等,那么续写的内容就必须符合人物特征和情节发展的逻辑。如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卖炭翁,辛辛苦苦拉着千余斤的一车炭到市上去卖,最后被“黄衣使者白衫儿”勒索走,只获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如果要通过想象续写,可以推知卖炭翁回到家中,妻子儿女怎样的失望,一家人如何在饥寒交迫之中痛苦挣扎……而不能假想,卖炭翁一车炭被拉走后,怒不可遏,追上前去,与“黄衣使者白衫儿”大打出手,最后被鞭笞而死;也不能假想,卖炭翁拿到这“半匹红绡一丈绫”觉得还可以,回家以此为本,做了小本生意……这些无疑都是荒谬的。
总之,续写要做到表意前后一致,语言形式前后一致,使前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要注意防止只顾内容不顾形式以及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等错误,从而使自己的续写能够延续别人的“辉煌”,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