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础地质工程,作为保证各类工程建设使用安全稳定的关键,其易受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而降低涉及工程项目的安全稳定效果。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基础地质工程的施工建设质量,还降低了基础地质针对各类工程建设的科学合理性。针对这一问题,相关建设人员应将现有的科学技术成果充分利用起来,即通过作用于基础地质工程的地质勘察工作,来提高地质勘察数据结果应用价值。基础地质工程项目就能以高稳定性、高可靠性以及高可持续性状态作用于实践,以服务于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进程。故研究人员应将其作为重点科研对象,以促进工程建设行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关键词:基础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应用
1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主要工作内容
1.1野外勘察
对于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工作的有效落实,野外勘察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这种野外勘察工作的落实主要就是为了针对土建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环境进行详细分析,了解施工现场的各个基本资料信息,分析其是否能够有助于施工建设的有效开展,为后续施工过程中的规避控制打好基础。结合野外勘察工作的落实,其需要涵盖整个土建工程项目的各个方面,能够对于土建工程项目的施工形成较为理想的支持效果,相对于室内试验检测操作,这种野外勘察同样也具备着较为理想的直接性效果,信息参数较为完整,有助于实现野外勘察水平的提升优化。从地质勘察工作的效率方面来看,综合运用这种野外勘察同样也能够发挥理想作用价值,其有助于缩短整体地质勘察时间,工作量明显降低,并且同样也能够提升其地质勘察应用实效性。
1.2室内测试
在基础地质的室内测试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就是传送地质的岩土样时当送达试验室以后却没有进行及时的测试,另一方面就是没有按照具体的操作要求标准进行试验。比如,在要求对饱和土进行试样时,如果测试没有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在达到一定的饱和时间;如果岩石固结试验中的压力值没有达到附加应力与上覆自重应力相加的总和要求;在部分的固结测试当中都没有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做好平行测试,而提供的勘察报告也不具有可靠的准确性,并且会存在与现场数据出现矛盾的问题,从而对工程投资造成一定的浪费等一些相关问题。所以,在对基础地质进行室内的试验过程当中必须要对送达的岩土样及时的开样测试,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对其进行操作试验。由于对岩土在进行室内试验时,它主要可以对其测定物理力学的性质,但是必须要建立在原状土以及岩样,并且通过正确的科学试验方法对其分析,如果缺少任何一个层面都会降低试验的准确度。其主要的原因有几方面:(1)对于原状土以及岩样的保管、采取,必须要根据不同的岩石和土应用匹配的取样器,当遇到软土时则可以应用薄壁的取土器,而遇到较为坚硬的土时,则应用二重管的取土器,并且在取样后应妥善保管。(2)在送样时必须要及时、合理的存放,防止土样出现受热或者是振动等情况。(3)在划分土石样的性能时,必须要全面了解每种土的地质性质,并且充分掌握具体的分布区域情况。例如,一般膨胀土主要的特征就是塑性以及液限的指数较高,并且存在裂隙,当进行压力固结试验的过程中,如果在 50 以及 100kPa 时则百分表就会测出其变形量小于荷载作用下的仪器变形量。而对粉土进行定名时应注意塑性的指数,也应注意到粒径的标准与颗粒的质量指标等。此外,对粉土的承载力进行液化判别以及深宽修正时必须要按照它的粘粒含量进行计算,所以,必须要做好地质中的粉土粘粒含量工作,选用合理的工程剪切方法。如果在地质性质中出现较差的粉质粘土在做直剪的试验时,然而剪切的强度指标又具有较差的回归性,对此,其强度指标就只能在岩石工程当中作为参考资料应用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基础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的应用控制策略
2.1初勘阶段
基础地质工程对此地质勘察阶段的工作需求主要集中在地下水、岩体以及工程场地三个部分。勘察结果的获取,将为基础地质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依据,进而提高地质变形检测工作的效率。在地质勘察的初期阶段,应先勘察基础地质工程的地质构造,即通过分析施工场地的地下水冻深与埋藏位置,来确定岩石的特性。此目标的实现,相关人员应划分基础地质工程的垂直分界线,并布置勘察点,来检测工程所处地质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于检测发现的多变地带,应加大勘察力度、增加勘察点设置密度,以使勘察点呈现出网状分布。而水文地质监测工作的开展,应结合工程建设场地的水文地质类型,来确定相应的补排条件,测量实际水位。对于采集碎石类土的勘察工作,因开展难度较大,无法保证岩芯采取率,这就导致碎石类土的软弱夹层难以被勘察出来。而碎石在基础地质工程中,其本身就具备一定的承载力,即将给地基结构带来不同程度的变形影响。为此,地质勘察人员应采用连续贯入法来找出碎石土中是否存在软弱夹层,以判断碎石土的密实程度与均匀性。但从当前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应用现状来看,连续贯入法的应用效率较低,并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这是因为,勘察的连续贯入无法实现,尤其是在观测区域地下水位时,只有在全面而充分的考虑基础工程环境的情况下,才能准确反映工程所处的水文地质条件。即使在确定地下水位后,也要在24h后再进行钻孔施工。这样一来,水位的观测,就能与钻孔的标高进行结合,即通过换算地下水流向,来进行准确的施工控制。
2.2详勘阶段
该阶段勘察工作的开展重点为:岩土特性的评价,即相关人员从工程地质条件、处理方法、地质分区以及不良地质危害等方面入手,来给出最具科学合理的勘察建议。其顺序为:地质特性、范围确定、地质成因以及变化发展规律等。如此就能根据获取的数据分析结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地质灾害预防控制方案。此外,还要对工程项目周边的各层地质类型进行区分,并通过报告以体现出工程地质的承载力与稳定效果。对于基础地质工程施工场地的地下水活动与埋藏深度,勘察人员应根据获取的地下水位实际情况来判断其对建筑物的损害程度。在实施地质勘察工作过程中,要根据具体布置的勘察点,来观察各个工程地质勘察点的变化情况。对于数据测试与取样工作,应将地层结构数据归到一起,以满足地基设计的控制需求。地质勘察人员还要在试验分析过程中,严格控制受力层的作用范围,即当土层受不均匀沉降影响后,再适当增加取样与测量的数量,进而提高测量与采样工作的精准性,确保基础地质工程获取地质勘察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与可靠性。对于原状土以及岩样的保管、采取,必须要根据不同的岩石和土应用匹配的取样器,当遇到软土时则可以应用薄壁的取土器,而遇到较为坚硬的土时,则应用二重管的取土器,并且在取样后应妥善保管;在送样时必须要及时、合理的存放,防止土样出现受热或者是振动等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收集基础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时,应在控制地基结构稳定性的情况下,满足工程项目地基的承载力与强度需求。此目标的实现,要求地质勘察人员要在明确地基基础类型与预埋深度的情况下,通过综合考量地基的抗变形能力,来提高结构控制沉降量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础地质工程的建设使用,离不开地质勘察工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否则,就将使其受到地质灾害或是其他地质问题的影响。为此,相关建设人员应从问题角度出发,即在明确地质勘察应用控制局限的情况下,找出优化控制的措施方向。相关建设人员应将上述研究成果更多地的应用于实践,进而保证各类工程项目的建设使用不受复杂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更好的为工程设计与建设提供有力的地质勘察支撑。
参考文献:
[1]林彬,丁波.论水文地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西部资源,2016(2):40-41.
[2]尹飞.试析地质工程与地质勘察的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16,(09):121-122.
论文作者:张进德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5
标签:地质论文; 基础论文; 工程论文; 工作论文; 水文地质论文; 工程项目论文; 人员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