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的选题,可贵的探索*——序《大国的复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国论文,可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大事。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回顾前苏联、东欧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苦而曲折的历程可以清楚看到,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上还只是世界无产阶级和亿万劳动人民希望摆脱剥削制度的良好愿望。如何把社会主义制度变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还有待各国人民在实践中创造。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分析了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用以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极其宝贵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经验是,社会主义经济同样只能是市场经济,传统的计划经济必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才能使社会主义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为什么传统的计划经济必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究竟发生过哪些变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况怎样,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著作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自己的研究和回答。
中年学者揭新华、谢维营同志合著的《大国的复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一部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演变历程的理论著作。这部著作体现了作者多年来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演变过程分析和研究的辛勤劳动成果,反映了他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良好的理论素养。著作以报告文学的生动语言、翔实的资料、新颖的构思论述了建国以来经济体制演变过程中的十个方面的问题,既具有理论上的探索性,又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对研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很大参考价值,对加深理解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政策,都很有启发。初览全书,觉得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可读性强 学术著作历来读者甚少,发行面窄。如何使学术著作走出书斋,成为多数人喜欢读的书籍,应当说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这本书的作者在这方面作出了可喜的努力。全书从章节到要点,从史料到理论,都力求用生动活泼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文字来表达,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不少章节都写得引人入胜,读来无枯燥之感。
第二,时代感强 一种研究是否具有价值,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这种研究的课题是否把握了时代的脉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是当前我国最大的社会主义实践,也是当代中国理论研究的最重要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建国几十年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彻底否定。在改革的初期,我们也走过弯路,犯过错误。研究旧体制的利弊兴衰和改革十多年来的历程,对于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在这方面,我国理论界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该书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时代感,紧紧抓住这一重大课题展开深入系统的研究,跳出就市场经济论市场经济的框架,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的客观必然性和演变趋势,开辟了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第三,逻辑性强 该书做到了三个方面的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有充分的理论分析,又有实践过程的例证;既有定性的分析,又有定量的研究;二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既有对传统体制的历史叙述,又有关于当前改革进程的写真;三是一般与个别的结合,分析各个经济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和研究整个经济体制框架的变动相呼应,对国际经济的借鉴与我国国情的分析相结合。
第四,理论性强 作者提出并分析了一系列值得人们关心和深思的重大问题。诸如体制改革中人的观念问题;市场经济中的人生价值问题;所有制改革中产权明晰化问题;股份制经济中的“彻底股份制”问题;市场经济中的计划价格问题;生产经营者如何跟着市场走的问题;供求关系在定价中的作用问题;八级工资制的历史评价问题;粮食统购统销的历史地位问题;“剪刀差”的作用及其计算问题;工资幅度与就业率的问题;社会主义劳动力的商品属性问题;在公平中求效率的问题;经济开放与商品走私的关系问题;加入国际贸易组织的利弊得失问题;房地产市场的发育及其价格计算问题;财政信贷与社会集资问题;经济短期行为与生态平衡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不可回避的“热点”问题。在分析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作者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每个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使这本书富有理论价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现在许多问题尚未充分暴露出来,加上作者研究的课题本身有一定难度,资料的掌握也不易齐全,所以,对建国后体制演变历程的研究和今后的展望,这本书的探讨还只能说是一个开始,随着实践的发展,更多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著作,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由来和性质,以及对如何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演变和发展,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1995年1月于复旦大学
*收稿日期:199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