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种生产,还是四种生产?--读1857-1858经济手稿_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是一种生产,还是四种生产?--读1857-1858经济手稿_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是一种生产,还是四种生产?——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一种论文,手稿论文,四种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03)05-0097-10

关于物质生产

长期以来,我们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角度研究物质生产的,这一思路虽然很好 地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且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规律,但 是并没有完整地揭示物质生产本身的发展规律,因为生产关系只是物质生产发展的一个 条件,而不等同于全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曾经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 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 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注:《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390、561、560页。)在这五个方面中,生产关系的变革 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即“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如果把这一方面加以夸大,认为只 有生产关系的变革才是生产力发展的唯一因素,那么真理也会变成谬误,改革开放前我 们把相当的精力都放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试图建立一种纯而又纯的国有制,其结果反 面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这不能不是一个沉痛的教训。这一思路在客观上必然会忽视自然 条件、科学技术、工人素质、组织管理在发展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个基本的视角问题,即研究哲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 证明阶级斗争或政治斗争的必然性,那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理论最直接,最明快, 因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整个上层建筑都必然随之发生变化。但 是如果是为了揭示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尤其是揭示物质生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规 律时,停留在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规律就显得非常不够,因为这是一种综合的运 动,从某种意义讲,一定社会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整个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 不能离开精神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实际水平,尽管生产关系的变 革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方面。

因此,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的理论出发,我们就会发现,以往对物质生产的 研究存在以下几个片面性:1.忽视自然条件对生产的制约作用,盲目发展生产,造成了 较大的生态破坏;2.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自然而然的过程,却忽视了对生产力本身发展 规律的研究;3.把生产关系的变革看作生产力发展的唯一原因,忽视了其他三种生产对 物质生产的制约和促进作用,尤其是忽视了四种生产之间的内在平衡;4.离开需要谈生 产,忽视主体能动性的激发;5.把生产方式的历史作用绝对化,忽视了对交往方式的研 究,因而也就忽视了商品、货币、交换、资本历史作用的研究,忽视了市场经济。

马克思认为劳动与生产是有区别的,一个侧重于过程,而另一个则侧重于结果,“如 果从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 劳动本身表现为生产劳动”(注:《资本论》第1卷,第205页。),劳动能力就表现为生 产能力。生产力就是人们生产产品的能力。因此,凡是对产品最终形成起作用的因素, 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在这些因素中,首先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因为人们最初的生产方式是与自然环境相 关的,“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 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第53、390、561、560页。)即使创造发达生产力的资本主义,也与地理环境 有很大的关系,正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 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 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 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3、390、56 1、560页。)因此,研究生产力,不能忽视对自然环境的研究,包括对自然生态的研究 ,这是人类生活的基础。马克思认为:“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 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 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 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航行的河流、森 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 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 3、390、561、560页。)

除了自然因素,我们还必须研究主体因素,即人本身。因为人就是人的世界,“人本 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 个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 也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确 实可以证明,所有人的关系和职能,不管它们以什么形式和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都会 影响物质生产,并对物质生产发生或多或少是决定的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23卷(1),第300页。)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第一个生产力,因此必须全方位地对 人进行研究,包括人的存在、人的需求、人的欲望、人的行为、人的关系、人的本性、 人的本质、人的能力、人的素质,一句话,必须把人当作活生生的、有所需求、有所追 求、有所行为并处于一定关系中的社会的人进行研究,否则我们根本就不可能理解历史 ,而这正是我们今天必须重新认识和重视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根本原因。

在马克思看来,“把生产分解为两个因素,即作为劳动的体现者的人和作为劳动对象 的土地,这也完全是抽象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106、290、178 页。)“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因素。但是二者在彼 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实 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注:《资 本论》第2卷,第44页。)关于这一点已经引起了我们的足够重视,但是由于我们对生产 关系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经济关系(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关系),还没有达到马克思的广义理 解,即“生产的承担者对自然的关系以及它们互相间的关系,他们借以进行生产的各种 关系的总和。”(注:《资本论》第3卷,第925、97页。)因而出现了二方面的理论偏差 :一方面忽视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技术关系的研究,忽视了分工、协作以及大机 器生产中的管理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忽视了经济关系与技术关系之间内在关系的研究 ;另一方面,由于把狭义的生产关系等同于经济基础,因而造成了对经济基础的片面理 解,因为在传统的经济基础概念中是不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是不包含生产力的,其 结果也就片面地理解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似乎上层建筑的功能纯粹是为 了保护财产关系的,实际上,上层建筑的功能要宽泛得多,它不仅要保护现有的财产关 系,而且要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推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推进其他各种生 产的发展;不仅要推进其他各种生产的发展,而且要保持各种生产之间的动态平衡,使 它们相互协调发展。忽视了后几方面的功能,上层建筑只能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这是 理论不彻底的表现。

除了以上三方面,马克思还非常强调科学技术、智力劳动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马克 思认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 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注:《资本论》第3 卷,第925、97页。)并认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主要形式是:协作、分工和机器或科学的力量的应用等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106、290、178页。)关 于这一方面,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人们还没有把它提高到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 力的高度加以研究,因此需要重新认识,实际上,在现代社会,精神生产不仅成为物质 生产的重要推动力,而且成为人类自身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重要推动力,忽视了它 ,也就不能理解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完整生产。

在物质生产的研究中,另一种倾向是强调生产方式而忽视对交往方式的研究,实际上 在现代社会,交往方式不仅重要,而且构成理解历史的重要尺度。恩格斯在谈到历史唯 物主义这一概念的含义时曾指出: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 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 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46页。 )并认为“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注:《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20卷,第292页。)因而在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交换方式,对于深 刻理解历史,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提出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就是从交往方式角度对社 会作出的进一步概括。整个前资本主义社会,即“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 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一道发 展起来。”(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505、455、31、108页。)交 往方式成为推进历史进步的重要动力,舍此不能理解现代社会。在历史上,交往方式是 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交往方式却反过来对生产方式进而对生产力 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研究物质生产,既不能离开生产方式,也不能离开交往方式。

人类自身再生产

人类自身再生产是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是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 根本目的,它构成整个社会生活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力量源泉,是人类一切活动的起 点和终点,正是人类自身再生产的需要,构成了其他三种生产发生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前 提,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有机体的不断再生和发展。因此从现实的人出发,研究社会机体 的运动和发展是不能离开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然而在物质生产唯一性思想影响下,人类 自身再生产从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消失了,至少受到了不应有的冷遇,其结果 是歪曲了唯物史观的基础,这是需要认真反思的。

这种非难首先来自第二国际理论家(德)亨利希·库诺夫,他在《马克思的历史、社会 和国家学说》第二卷中(107、141页),攻击恩格斯晚年“背叛”了马克思,用两种生产 理论来修正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一元论的观点,是“人为地嫁接到马克思社会学说上的 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导致了唯物主义历史学说内部结构的破坏”,是恩格斯世界观 破产的标志,从而开启了制造马克思恩格斯内部思想分歧的先河。苏联理论界在《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俄文版编者说明中,也认为恩格斯的提法是“不精确的,犯了二 元论的错误”。

库诺夫贬低人类自身再生产的另一个原因是不懂得人类自身再生产的丰富内涵,把它 等同于生殖或“性交的方式方法”,即贬低为动物式的数量再生产,因而攻击恩格斯“ 把性交同经济方式等量齐观的做法,”“完全破坏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性,”“似 乎只有一部分社会生活取决于经济方式,而另一部分则取决于性生活,”否定了“社会 制度和社会观点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这一一元论的结论。”传统的哲学教科书虽然不如 库诺夫粗俗,但也仅仅是从量上而不是从质上理解人类自身再生产,这一影响一直持续 到我国上一世纪80年代。

马克思是历史能动性理论的奠基者,因而从一开始,他就十分重视对二种生产理论的 研究,认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除了包含劳动、需要二个因素外,还应包括人类自身 再生产,“一开始就纳入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 人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增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 就是家庭。这个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会关系。”“这样,生命的生产——无论是自己生 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 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这种生产第一次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开始的。” 因此,马克思并不是离开人类自身再生产而孤立地研究物质生产的。

在《资本论》时期,马克思是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马克思认为在资 本主义时期,人的自身再生产是通过消费实现的,“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自然界中 的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例如,吃喝是消费形式之一,人吃喝就生 产自己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3页。)“这 种与消费同一的生产是第二种生产,是靠消灭第一种生产的产品引起的。在第一种生产 中,生产者物化,在第二种生产中,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因此,这种消费的生产, ……是与原来意义上的生产根本不同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28 页。)工人就是通过消费来再生产自己的,这种“消费是为了再生产现有工人的肌肉、 神经、骨骼、脑髓和生出新的工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47页。 )因此,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由他的消费水平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些产品的 消费再生产出一定存在方式的个人自身,再生产出不仅具有直接生命力的个人,而且是 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个人。可见,在消费过程中发生的个人的最终占有,再生产出处 于原有关系的个人,即处于对于生产过程的原有关系和他们彼此之间的原有关系中的个 人;再生产出处在他们的社会存在中的个人,因而再生产出他们的社会存在,”(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30、88、219-220、20、226、230页。)因此,资 本主义的罪恶不在于推进了物质财富的发展,而在于对工人——人的自身再生产的压抑 和摧残。对于一个社会来讲,两种生产必须保持平衡,不能只看到物质财富的生产,而 不看到人的自身再生产,否则社会进步必将遭到断裂,这也是早期资本主义必然出现危 机的根源。

所以在完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研究以后,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对 唯物史观作了进一步的概括:“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直 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 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一定历 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 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 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9-30页。)可惜由于种种原因,马恩这些重要思想 没有被继承下来。

库诺夫和苏联哲学教科书把人类自身再生产等同于人口数量的再生产,不了解它的本 质是人的质量的再生产,因而否定了人类自身再生产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人与动物不同 ,人的自身再生产是随着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同步发展的,因此,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本 质不是人口数量的再生产,而是人口质量的再生产,是的人的能力、素质的再生产。忽 视了后者,无疑把人类等同于动物,因而也就不能深刻理解人类历史进步能动性的根源 。

从历史过程看,人类自身再生产首先取决于物质生产的性质和水平,取决于物质生产 所创造的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性质和水平,因为一切消费都是以生产为前 提的。同时它还取决于精神生产的性质和水平,因为任何高水平的生活资料、享受资料 、发展资料本质上又都是以精神生产的一定发展为前提的。最后,它还取决于生产关系 的性质和社会关系的性质,取决于每一个个体能取得的实际消费量。从这方面讲,人类 自身再生产必须以其他三种生产的发展为前提,并且受制于其他三种生产,但是反过来 ,正是与时俱进的人类自身再生产需要反过来成为推进这三种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动 力。“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第118、119页。)因而人的自身再生产构成整个社会有机体运动发展的内在核 心,它是整个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一需要,是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本质和基础,是人 类全部生产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源泉,忽视了它也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哲学 。

“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18、119页。)因而彻底的理论必然是以人为本的理论 ,正象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注:《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1卷,第9页。)历史唯物主义不能没有关于人自身的学说。

精神生产

除了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马克思还十分重视精神生产,认为这是人类社会最 自觉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能动司令部,它在整个社会演进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 的地位。然而在物质生产一元论的影响下,这一重要的生产同样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形成经过了两个时期,早在历史观形成时期,马克思就指出精 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5、42 、514页。),它是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或“整个世界的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5、42、514页。)精神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 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并且是“物质关 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等语言中的精 神生产也是这样”。因此,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的生产“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 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与此相应的是,“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 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 受统治阶级支配的。”统治阶级在这里是“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而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 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52页。)

在《资本论》创作时期,马克思一方面坚持早期的基本立场,指出“物质生产的一定 形式产生:第一,一定的社会结构;第二,人对自然的一定关系。人们的国家制度和人 们精神方式由这两者决定,因而人们的精神生产的性质也由这两者决定。”(注:《马 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第296、296、300页。)另一方面,则看到了精神生产在资本主义时期的特殊性,看到了精神生产巨大的历史作用,尤其是看到了科学技术在历 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与前资本主义相比,“一切先前的所有制形式都使人类较大部分, 奴隶,注定成为纯粹的劳动工具。历史的发展、政治的发展、艺术科学等等是在这些人 之上的上层社会实现的。但是,只有资本才掌握历史的进步来为财富服务。”(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30、88、219-220、20、226、230页。)早在资本的 形成时期,精神生产就作为精神生产力成为推进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解体的因素之一: “只要更仔细地考察,同样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关系的解体,只有在物质的(因而还有 精神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有可能。”(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第104、505、455、31、108页。)而在资本的发展时期,精神生产构成推进生产力发展 的最主要动力之一,诚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 、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 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 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 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 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它表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 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30、88、219-220、20、226、230页。)因 此,离开了精神生产是不可能理解现代社会的,尤其是在21世纪的今天,因为我们今天 所看到的一切、所使用的一切、所梦想的一切,无不打上精神生产的烙印。

为此,马克思特别提出了如下的方法论原则:“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 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 来考察。例如,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精神生产,就和与中世纪生产方式相适应 的精神生产不同。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 与它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从而也就不能超出庸俗的见 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1),第296、296、300页。)也就是说,我们 不仅要肯定“物质分工是精神分工的前提。”而且还必须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因为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认为“只有资 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只有在这种生产方式 下,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才第一次把 物质生产过程变成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70 、512、576页。)这四个第一次充分说明精神生产在资本主义特殊地位,因此忽视对精 神生产的本质特征及其具体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我们就不可能理解整个人类社会 有机体的全面生产。

由此可见,精神生产不仅是存在的,而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不 同的,我们不能忽视对精神生产的研究。

社会关系再生产

在社会有机体全面生产理论中,最熟视无睹然而也最受到忽视的是马克思的社会关系 再生产理论。

在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当人们把所有的眼光都盯着物质财富的时候,马克思首先关 注的是社会关系的变化,并把它作为《资本论》研究的主要目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 义“生产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结果,首先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本身的,资本家和工人 的关系本身的再生产和新生产。这种社会关系,生产关系,实际上是这个过程的比其他 物质结果更为重要的结果。……每一方都由于再生产对方,再生产自己的否定而再生产 自己本身。”(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505、455、31、108页。) 因此,“从整体上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就可以得出结论:作为这个过程的真正产品,应 考察的不只是商品(尤其不只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即产品)也不只是剩余价值;虽然剩余 价值是结果,它表现为整个生产过程的目的并决定着这个过程的性质。不仅是生产一个 东西——商品,即比原来预付的资本具有更大价值的商品,而且生产资本和雇佣劳动, 换言之,是再生产(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并使之永存。”(注:《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47卷,第106、290、178页。)

一个社会如不注意它的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它就不能生存,这是历史的基本规律。正 象马克思所说:“资产阶级除非使生产工具,从而使生产关系,从而使全部社会关系不 断革命化,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 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469页。)因此, 无论对于什么社会,社会关系能否维系和再生产都是人类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 最有力保证。

“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人的合作。”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任何人类个体都不 能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因此“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社会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 性,这是人类高于动物的根本方面。也就是说,人类为了生存,为了生活,必然要联合 起来,“社会,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30 、88、219-220、20、226、230页。)因此,社会不是乌合之众,社会也不是独立于人之 外的抽象主体,社会只是联合起来的人本身,这正是人类能取得高于动物发展的根本原 因。

由于社会代表了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合,因此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本质上是个人与联 合起来的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个人总是受联合起来的人的制约,因而个人是 被决定的,正象马克思所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 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是由他们的前 代决定的,后代继承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 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5、42、514页。)任何人都不能超越他 的时代,并且他的能力、素质,是以其他人的发展为前提的,因而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 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仅如此,这种制约还由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而社会生命的持久性 而进一步加强,因为社会并不因任何一个个体的消失而停止发展,相反因生产力、财富 和文化的积累而更加强大。但是反过来,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把社会夸大为一种超然于人 并且独立于人的外在实体,相反它恰恰因个体的活力而获得生命,“人是全部人类活动 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离开了具体的个体就无所谓社会,因而“把社会当作 一个单独的主体来考察,是对它作了不正确的考察,思辩式的考察。”(注:《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505、455、31、108页。)

为什么“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因为只有现实的个人才 是推进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一方面,作为个体,人们不能离开社会而单独生存,另一 方面,正是这些活生生的个体,由于内在的必然性,在生产力一定发展的基础上,成为 推进社会进步,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正象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是 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 社会本质,而社会本质不是一种同单个人相对立的抽象的一般力量,而是每一个单个人 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他自己的生活,他自己的享受,他自己的财富,因此,…… 真正的社会联系并不是由反思产生的,它是由于有了个人的需要和利己主义才出现的, 也就是个人在积极实现其存在时的直接产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第24页。)因而只有活生生的个体才是推进历史进步、导致社会关系变革的真正主体, 人类史本质上又是个体的发展史。由于每一代个体是与一定的生产力、一定的需要与一 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因而在本质上他不是一种自然个体,而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 个体。“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 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 然要发生相互关系。但由于他们相互间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 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由于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 正是个人相互间的这种私人的个人的关系、他们作为个人的相互关系,创立了——并且 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4、3 9-40页。)因此,如果我们从整体上来考察社会,“那么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 的人本身,……而作为它的主体出现的只是个人,不过是处于相互关系中的个人,他们 既再生产这种相互关系,又新生产这种相互关系。这是他们本身不停顿的运动过程,他 们在这个过程中更新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世界,同样地也更新他们本身。”(注:《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30、88、219-220、20、226、230页。)

由此,我们必须对人的本性作两方面的分析,一方面,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 造者和追求者,只要人活着,他就不能停止这种追求;另一方面,他既是原有社会关系 的承继者,同时也是新的社会关系的追求者和创造者,同劳动是人的本质一样,追求最 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最佳社会关系同样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要 求。只要人活着,他就不会停止这一追求,这是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随着新生 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 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41-142页 。)这是人们不停顿的运动过程。一部人类史既是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历史,也是人们 追求最佳社会关系的历史,历史规律本质上也就是人们自己的行为规律,而社会关系再 生产则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生产之一。

“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人的合作”,正是有赖于这种结合,人类才能高于自然、 战胜自然并成长为人,这是人类真正的力量源泉。历史上一切关系,包括地缘的、血缘 的、民族的、国家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文化的、伦理的、法律的、家庭的、 生产的、分配的、消费的、流通的、交换的、亲朋的、党派的、宗教的、法权的、阶级 的、财富的等各种关系,都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结合,每一种结合都成倍地放大了 人类的个体力量,历史正由此而获得进步。

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社会关系是作为最伟大的生产力出现的,它对社会生活具有伟 大的组织作用和推进作用。一切生产,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再生产从而 整个社会有机体的生产都必须以社会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离开了社会关系,任何社会生 产都不能进行,更谈不上形成合力,从这方面讲,社会关系是一切生产的基本前提和要 素,没有社会关系,就没有其他生产,从而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另 一方面,随着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生产要素的变化,社会关系,作为人们的结合方式, 必须随之发生变化,否则就不能形成最佳合力,也就是说,社会关系必须随着生产的发 展而发展,这是人们不停顿的生活过程。由于不良社会关系阻碍最佳合力的形成,而最 佳社会关系促进最佳合力的形成,因而改变不良社会关系,创造最佳社会关系成为人类 活动的内在本质,只要人活着,人们就不会停止这一追求,它不仅构成人类共同追求的 重要目标,而且成为评判人类自决能力的标志,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否建立 最佳内部关系,是评判这个国家或民族自决能力的根本标志。从这方面讲,社会关系再 生产不仅是其他三种生产的结果,同时也是其他三种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由于社会关系对于社会生活具有伟大的组织和推动作用,因而改变一种旧的社会关系 ,创造一种新的最佳社会关系就成为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共同的奋斗目标,从这方面讲 ,一切职业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艺术家、神学家都可以看作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最 自觉生产者,他们终身的奋斗不是为了生产某种具体的产品,而是为了创造一种关系, 改变一种关系,他们是本阶级、本民族、本集团利益的最自觉代表者。在实际斗争中, 职业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还是社会关系再生产的指挥者、组织者。只要仔细分析, 整个上层建筑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其目的也只是为了维护一种社会关系或发展一种社 会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进行道德、法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维持或发展一种社会关 系,即使象宗教、哲学这样抽象理论的研究和传播,其目的也不超出发展和维护社会关 系,而一切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的存在,其目的更是为了维护或发展一种社会关系 。

在发达的社会中,社会关系首先外化为物——因此,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尤其是私 有财产产生以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决不仅仅是自然关系,而是一种以物为中介 的社会关系,这种物——货币、财产、资本,本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在资 本主义社会,谁拥有金钱,谁就在本质上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由于任何个体的再生产 首先是通过消费实现的,因而个人实际占有消费资料的多少将直接决定个人的社会存在 ,从而也就决定个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关系,正象马克思所说:“在消费过程中发生的个 人的最终占有,再生产出处于原有关系中的个人,即处于对于生产过程的原有关系和他 们彼此之间的原有关系中的个人,再生产出处于他们的社会存在中的个人,因而再生产 出他们的社会存在,即社会。”(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30、88、21 9-220、20、226、230页。)

除了中介为财富、货币、资本,在现代社会,社会关系还必然外化为制度、法律、组 织,升华为思想、观念、文化,积淀为道德、风俗、习惯。也就是说一切制度、法律、 组织(尤其是军队、监狱、法庭、政党)、意识形态、道德、风俗、习惯本质上都是为社 会关系服务的,是社会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外化和内化。也就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谁 掌握了财富、制度、法律、组织、意识形态的控制权,谁就在实际上掌握了支配别人的 权力。反过来,谁要想真正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谁就必须要取得对财富、制度、法律 、组织、意识形态的控制权,这是发达社会阶级斗争的根源,也是一切政党、阶级、团 体、思想家、政治家行为的根源。

道德、风俗、习惯作为内化于人们思想、行为的力量,本质上也是为维护和发展一种 社会关系服务的,它是人们世世代代生活经验的结晶,是世世代代人们习以为常的行为原则,谁破坏了它,谁也就在事实上破坏了人与人之间最牢固也是最平常的关系。

因而人类的进步一方面表现为财富的结累,表现为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另一 方面,表现为人们的自决能力,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结合,表现为法律、道德、社 会制度的成熟。与第一方面相比,第二方面是更根本性的。黑格尔把历史的进步表述为 理性的进步,他的理性在社会历史领域就表现为法律、道德、制度、国家,历史的进步 就是法律、道德、制度、国家的进步,由于人只有在法律、道德、制度、国家下才能获 得自由,因而人类的进步才表现为自由的进步。

从这方面讲,社会关系——表现为法律、道德、制度、国家的社会关系是人类文明的 最主要标志,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因而也是人的自由度的标志,是人类自决能力的 标志。

社会关系的发展,首先取决于物质财富的涌流,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如果没 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 必须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其次,还取决于交往关系 的发展,这是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 来;……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有关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 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4、39-40页。)因而“全面发展的个人 ——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 —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也就是说是,它是人们自觉奋斗的结果。在这 里,异化与异化的扬弃走着同一条道路,正象马克思所说,要使全面发展“这种个性成 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 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 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单个人显得比较全面,那正 是因为他还没有造成自己丰富的关系,并且还没有使这种关系作为独立于他自身之外的 社会权力和社会关系同他自己相对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 、505、455、31、108页。)随着生产力和交往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才 成为可能。

在资本主义社会,“机器一方面导致联合的、有组织的劳动,另一方面则导致至今存 在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破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642页 。)因而社会关系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我们只有不断顺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顺 应不同时期人民群众的发展要求,去建立与时俱进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我们才能最 大限度地形成社会的合力,最大限度地推进社会的发展。

在这里起关键作用的依然是作为历史过程主体的人本身,正象马克思所说:“人本身 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因此,所有对人这个 生产主体发生影响的情况,都会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变人的各种职能和活动,从而也 会改变人作为物质财富、商品的创造者所执行的各种职能和活动。在这个意义上,确实 可以证明,所有人的关系和职能,不管它们以什么形式或在什么地方表现出来,都会影 响物质生产,并对物质生产发生或多或少是决定的作用。”(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6卷(1),第296、296、300页。)

因而历史再一次向人们昭示,人类历史进步从根本上讲是依靠了两大法宝:一是工具 的诞生和发展,使人的脑力、体力获得了超个体发展;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结合,使 有限的孤立的个人获得了社会的合力。没有前者,即没有工具的发明、没有自然科学、 没有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类至今还外于自然的压迫之下;没有后者,即没有社 会科学,没有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人类至今可能仍是一盘 散沙。社会关系再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最有力保证。我们今天所进行的 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建立最佳社会关系,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本质要求,也是历史上一切战争、起义、革命、志士仁人奋斗的根本目的。社会关系再 生产学说是马克思历史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今天特别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结论:从物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出发,只能推导出政治斗争的必然性,而不能揭 示生产力本身发展的规律性,更不能展示社会有机体四种生产之间的内在动态平衡。因 此,应该从更深更广的意义上提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有机体四种生产之间的矛 盾,这是理解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关键所在。

标签:;  ;  ;  ;  ;  ;  ;  ;  ;  ;  ;  ;  ;  ;  

是一种生产,还是四种生产?--读1857-1858经济手稿_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