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点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因而是一种以实践性为本质特点的唯物主义,亦即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现了对以直观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为特点的旧唯物主义的扬弃,具有鲜明的辩证性、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点。所以,实践唯物主义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共产主义世界观。那种曲解实践唯物主义的原意,把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我国哲学界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是实践性,不是辩证性、历史性,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是辩证性和历史性,因而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反对用实践唯物主义来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不难看出,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点与辩证性、历史性特点对立起来了。
我们认为,实践性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因而赞成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同时,我们又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点内蕴着辩证性、历史性等特点,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可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换言之,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并不是对立的,把两者对立起来的任何一种观点都是不可取的。必须更加全面准确地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旧唯物主义的扬弃。所以,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我们先要从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谈起。
在被恩格斯称为“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 即旧唯物主义只是把客观事物作为外在于主体人、与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关系的直观对象,只是把人看成是直观者,没有从主体人的实践方面理解客观世界、理解人、理解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懂得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和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和意义,亦即不懂得主体的能动性。因而“直观性”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九条直截了当地称旧唯物主义为“直观的唯物主义”,并深刻地指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2]
那么,马克思所指出的旧唯物主义这一主要缺点与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等缺点是什么关系呢?我们认为,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等缺点是其直观性这一主要缺点必然导致的结果。
首先,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必然要导致机械性的缺点。由于旧唯物主义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解事物,决定其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能看到事物内部的能动方面以及由这种能动性所形成的事物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只能得到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当他们去把握运动时,只能把握凭感官可以直观到的以位移为特征的机械运动,认为“运动就是失掉了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3]。 把运动的原因看成是外力的作用,最终把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归结为机械运动,用机械运动来解释各种现象,甚至把人所特有的各种生理现象也都归结为机械的运动。如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拉美特利就认为人的身体是一架机器,人的活动都是机械运动。他举例说:“突然面临一个万丈悬崖,不是大吃一惊,身体机械地向后退缩么?……一棒打下来,眼皮不是机械地闭起来么?瞳孔不是机械地在阳光下收缩以保护网膜,在黑暗里放大以观看事物么?冬天我们身上的毛孔不是机械地闭起来,使寒气不能侵入内部么?……肺不是机械地不断操作,就像一架鼓风的机器一样么?膀胱、直肠等等的括约肌,不是机械地发生作用么?心脏不是机械地具有比一切其他肌肉更强大的伸缩力么?”[4]所以, 在哲学史上从霍布斯开始的近代唯物主义鲜明的机械性缺点决不是偶然的,是由其固有的直观性这一根本缺点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导致的必然结果。
其次,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只是从直观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并非仅凭直观来认识世界,从根本上说,是在自己所进行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来认识客观世界的。在实践中,人不仅能把握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对自己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理解内在地把握客观世界,逐步达到对客观世界本质的认识,把握客观世界运动和发展的辩证法。因为实践是暴露和认识事物本质的根本途径,是一种超越现实存在的革命批判的物质运动。离开实践就不可能有深刻和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揭示客观世界的辩证法。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5] 而旧唯物主义恰恰不懂得实践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中的作用和意义,仅仅把物质世界看成外在于人的直观对象,满足于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直观关系,不能把客观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6]。 如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时说,费尔巴哈由于仅仅局限于对感性世界的直观,因此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7]。马克思举例说, 费尔巴哈在现代的曼彻斯特“只看见一些工厂和机器”,而100 年以前“在那里只能看见脚踏纺车和织布机”。所以,自然界这种巨大变化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实践活动“是整个现存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只要它那怕只停顿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费尔巴哈)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就没有了”[8]。总之,费尔巴哈由于仅仅强调“单纯直观”、 “普通直观”、“二重直观”,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活动”[9], 因而使他深深地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沼中不能自拔。
说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去直观客观世界,不能达到对客观世界辩证的认识,必然陷入形而上学,不是说旧唯物主义没有一点点辩证法思想,而是说要形成对客观世界辩证发展深刻把握的自觉辩证法、实践辩证法是旧唯物主义原则上不能达到的领域。但由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必然会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所以直观的唯物主义也可以得到一些自发的、直观形态的辩证法。对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指出了这点[10]。可是,这种自发的直观的辩证法有着致命的缺陷,即只是从直接经验中对事物的运动过程作出总结,只能限于抽象地肯定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并没有揭示出事物运动、变化的基础和深刻的根源,并没有告诉人们怎样才能在认识中将事物把握为一种运动的存在。换句话说,它只是抽象地肯定了人们直观到的经验事实,至于实践的辩证法当然就更谈不上了。因此,即使在哲学思想中有丰富的直观形态辩证法的旧唯物主义哲学家也不能真正掌握辩证的思维方法,更不能掌握到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实践的革命批判方法,最终不可避免陷入形而上学。
再次,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去直观世界,必然要陷入唯心史观。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这些个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是在于他们有思维,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11]。在劳动这个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实践中,孕育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萌芽,并由此逐步展开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因此人类社会发展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发展史,“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2]。正因为劳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起点,所以恩格斯说,只有在生产劳动的历史发展中,才能找到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锁钥[13]。马克思也正是从物质生产出发去考察研究历史才创立了唯物史观。可以说,实践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大厦的基础,如果脱离实践去考察历史,“从历史运动中排除掉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排除掉“自然科学和工业”[14],把人类历史与人对自然界的实践相分割,只能是一种脱离自然、脱离人、脱离人与自然关系的抽象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为什么在哲学史上旧唯物主义不能把唯物主义的光辉照耀到社会历史领域,其症结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仅仅对客观世界诉诸感性直观。由此,当他们去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时,只是把人和人类社会当作直观的对象来认识。所直观到的人就不是进行实践活动的人,而是抽象的人,至多在感情范围内承认“现实的、单独的、肉体的人”。所直观到的人类历史只是一些偶然事件的堆积,看不到其中客观必然的联系;看到的只是个别英雄人物在历史中的作用,看不到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更不懂得人类和人类社会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不懂得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有规律的发展等等。总之,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去直观人类社会,不可能把人类社会真正理解为客观的物质过程,注定了他们在历史观上不能摆脱陷入唯心主义的厄运。
因此,我们认为,对旧唯物主义的缺点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去认识,“直观性”即不懂得实践的作用和意义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或根本缺点,由这一缺点,必然要派生出机械性、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等一系列的缺点。
二
旧唯物主义由其直观性派生出机械性、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等缺点从反面告诉人们,要超越旧唯物主义建立一种崭新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必须建立科学的实践观,并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旧唯物主义直观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等缺点,建立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所以,在孕育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的观点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诞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自己创立的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列宁多次指出“生活的、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把实践标准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那么我们必然得出唯物主义”[15];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则明确把实践性规定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些表明,实践性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那么,实践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他特点诸如辩证性、历史性、阶级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认为,实践性内蕴着辩证性、历史性和阶级性。
首先,以实践性为本质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是辩证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客观世界,一方面必然克服旧唯物主义不懂得主体能动性以及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主体能动性的缺陷,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种能动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从这种实践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周围的世界就不是与人的实践活动毫不相干的抽象存在,也不是某种意识的创造物,而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的对象、结果和过程。世世代代从事实践的人不断地为周围的世界打上自己的烙印,使之不断地发展变化,不断地获得属人的性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其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16]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17]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由于坚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世界,通过对人的实践活动及其意义深入而全面的剖析,使唯物主义与人的主体能动性统一起来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实践的辩证法,实现了对高扬抽象主体能动性的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扬弃。另一方面,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世界,就可看到“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 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8]。在实践活动中,不单是人对外部世界施加作用,外部世界也以其内在的能动力量反作用于人,制约着实践主体的活动方式,影响着实践活动的成败,使人们切实感觉到客观世界有其固有的能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实践活动又给人们提供了一条揭示客观世界内在本质和客观必然性的现实道路。可以说实践是一部打开了的客观世界的书本,人们正是通过阅读这本无限的书从而逐步达到对客观世界辩证发展的认识,并以自觉的、理性的形式来展示客观世界本身的辩证法。实践辩证法与客观世界本身的辩证法相统一,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了哲学史上唯物论与辩证法长期相分离的局面,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两者统一,统一的基础便是科学的实践观。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世界的必然结果。
其次,以实践为本质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是历史的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要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就必须首先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而要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最关键的是要确立考察理解历史的正确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就是实践。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说白了就是人类实践活动发展史。根据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离开实践来理解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把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实践为本质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坚持从实践出发理解“事物、现实、感性”,这就掌握了解开历史之谜的金钥匙,叩响了通向唯物史观的门环。沿着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在奠定唯物史观诞生基础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是运用科学的实践观去考察历史,从而阐明了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作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论断。由此,引申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等历史唯物主义重要观点。同时,从科学的实践观出发,正确地阐明了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解决了历史观变革中的重大课题。在标志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仍然坚持“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现象,在深入分析物质实践以及其内在矛盾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规律,完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大厦的基本框架的建构。这充分表明,以实践性为本质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要走向历史唯物主义。
再次,以实践性为本质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共产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旧哲学,大都片面地抬高人的理论思维活动,贬低、卑视实践活动,往往只把认识和解释世界作为自己的任务,不能自觉地提出以哲学的方式改造世界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的旧哲学不同,它的实践性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它的使命不仅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世界作出科学的解释,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哲学改变世界就是使自己哲学的理想现实化,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掌握实现自己理想的实践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想就是要改造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建立共产主义实现全人类的真正解放,即马克思所说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19]。不言而喻,实现这一理想的实践主体就是无产阶级。所以,马克思公然申明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20]。这就明确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与阶级性的内在关系。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由于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确立了科学实践观的基石地位,坚持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因而本质上是一种以实践为特点的唯物主义,亦即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实现了对以直观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为特点的旧唯物主义的扬弃,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起来了,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辩证性、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点,所以,实践唯物主义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共产主义世界观。那种把“实践唯物主义”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立起来的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也不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注释:
[1][2][5][7][8][9][11][21][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页,第18页,第16页,第48页,第49~50页,第50页,第24页,第19页,第15页。
[3]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69页。
[4][法]拉美特利《人是机器》,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56页。
[6][13][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4页,第254页,第240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0 页。
[12][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3页,第167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91页。
[15]《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9~142页。
[17]《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29页。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黑格尔辩证法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论文; 理性与感性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文; 辩证思维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形而上学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