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以山西省 F县为例
唐 媛,刘 馨
(太原科技大学 人文社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摘 要 :本文对山西省F县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就学及生活现状进行实地调研,针对该县留守儿童在教育及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入社会工作的工作思路及方法,探讨具体的帮扶路径。
关键词 :社会工作;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
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引发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在教育和生活方面存在缺少陪伴、心理较为脆弱、缺乏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家庭贫困、父母教育观念落后等问题。社会工作具有专业的问题评估与助人方法,可以依托社会组织,链接优势资源,从为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适、开展具体服务、孵化实训基地、政策倡导、筹措资源、发展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来对贫困地区留守儿童进行帮扶。
1研究背景与文献回顾
长期以来,以城镇化、工业化为基本表征的现代性元素并非自由地流转于城乡社会空间中,而是被严格地限定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框架之内,从而造成“经济接纳、社会拒斥”原则作为一种潜在规则和默认话语而存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即是该原则指导下的必然产物(王进文等,2018)。“留守儿童”一般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出国移民或劳务或国内外地务工 3 个月以上,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的18周岁以下的儿童[1]。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统计推算,全国留守儿童规模为6 876.6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总数的76.3%(段成荣等,2017)。目前已有相关学术研究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构建方面(张学浪,2018)、农村儿童家庭教育缺少方面(李劲松,2018)、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困境方面(王秀萍,2018)展开了论述,也有研究在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方面(李琳,2017)进行了详细解答。但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解决相关问题的研究大多着重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对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以及父母陪伴和家庭结构问题等方面还有待研究。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新思想,是对党的扶贫理论的新发展。习总书记在2013年11月在湘西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要求,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在强调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有一个严峻的问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那就是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遇到雨雪天气,总是习惯等到天气彻底放晴后再洗车,于是遇到连续几天的糟糕天气,洗车的事就会被一拖再拖,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发现车漆不如以前有光泽了。
尽管目前政府在教育扶贫方面制定了许多切实的政策,例如贫困助学贷款等,在资金支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在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及生活照料方面并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因此有关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帮扶举措不仅需要行政力量的有力推动,也需要发挥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和专业技术力量,形成有力的补充。而社会工作正是这样一种社会力量,社会工作能够帮助贫困地区输入知识、输入师资、输入信息、输入对外连接的资源,帮助贫困村的留守儿童更好地接受教育,提升社会化的技能,改变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认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等。因此社会工作也成为了介入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支持力量。
2山西省 F县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F县当地的贫困现状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是兴国之魂。它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项,构成其基本内容。它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其建设的主要任务。它要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2.2 F县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2)加强国内外机构在绿色金融控制方面的合作。 在“一带一路”的大环境下,我们有着很多的机会,利用与国际相关机构合作,以国际金融风险控制的高标准。通过不断学习国内外绿色金融发展的新成果、新思路和新理念。根据雄安的产业特征,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规则与标准制定绿色金融法律制度,对于金融监管部分评估与测度,达成金融环境风险评级能够规范操作的目标。
2.3 F县留守儿童在教育和生活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
2.3.1 缺少父母陪伴,心理较为脆弱。 通过与F县第二小学的留守儿童交谈获悉,这些孩子年龄较小,长期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容易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性格比较内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自控能力也不强,当遇到一些麻烦的难以自我解决的事情时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这些儿童在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方面会比其他生活在健康家庭的孩子较弱。留守儿童大多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不够稳定,再加上意志较为薄弱,很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冲动行事,严重的还会出现一系列的攻击行为。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长期缺位,不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有的家庭还存在贫困、父母离异、一方早亡等问题,这些孩子的教育、生活和成长环境都缺乏较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2.3.4 家庭中父母教育观念落后。 该校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在外地务工,回家次数有限,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子女的教育观念也比较淡薄。老师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发现有些父母只是表面应付,或者有些在外忙于生计奔波,即使有心希望孩子更好地成长,却没有时间陪伴照顾和监督。甚至有的父母觉得孩子读太多书也没有用,能认识字,会基本加减乘除就行,加之自身家庭情况困难也无力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还不如初中毕业后,早点出来打工挣钱,减轻家庭负担。抱着这样想法的家长其实是把自己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再一次地传递给了下一代,是一种贫穷文化的遗传和复制,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该县教师的人员配备不足,基本都是兼职做心理辅导,没有接受相关的、系统专业的心理辅导培训,专业性不强,因此在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支持方面存在许多问题。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不仅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充足的实践经验。社会工作的介入,对留守儿童群体而言能够进行正确有效的心理辅导、情感支持,教授正确的情绪调节方法,帮助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信心与自尊心,树立良好的世界观。
2.3.3 家庭贫困,必要的学习和生活用品匮乏。 在与学校教导主任及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到,该校留守儿童中绝大部分的孩子家境困难,家庭条件较差,不少家庭属于贫困家庭但却没有相应的生活补助。孩子们在学校有时连个像样的书包、文具、水壶都没有,同时在生活方面如衣物、鞋帽等生活用品也很缺乏,有些孩子在冬天只穿着单薄的衣服,棉鞋棉裤破了也没有更换的,有时老师觉得他们很可怜,也是自己掏腰包给买上更换的。
2.3.2 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教师。 在与F县第二小学校长及老师的访谈中了解到,目前学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学校共有老师约107位,45岁以上及以下的教师各居一半,大部分老师为女性,男老师仅有4位。老师除了负责正常科目的教授以外,还要担任心理辅导老师,对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也是竭尽全力地关注,但是学校一直非常缺乏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和专业的人才队伍,所有兼任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均没有额外的补助,校方表示在学校社会工作及心理辅导方面的人才需求迫切。
3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教育帮扶的必要性
根据上文中所指出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工作在助力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帮扶中存在巨大的需求空间。社会工作介入贫困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是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任务之一,社会工作通过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结合贫困地区的扶贫资源以及当地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进行专业的针对化分析,制定符合该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个案、小组和社区解决方法。同时社会工作通过加强与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联系,在扮演政策宣讲、资源联结者的角色中,不仅能帮助该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了解优惠的政策还能链接社会资源来解决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因此社会工作介入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3.1 社会工作具有专业的问题评估与助人方法
第三,收缩在伊石油业务。在市场无法预测美对伊制裁期限的情况下,中国油企应主动收缩在伊投资业务,避免形成坏账。
F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特困连片区扶贫攻坚县。2010年,以2 300元/人的国家扶贫标准进行衡量,全县共有贫困人口61 543人,贫困发生率为47.3%;由于受自然、历史、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该县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十二五”以来,通过积极借鉴各地扶贫经验、咬定扶贫攻坚目标,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2015年,全县贫困人口共有11 156户32 001人,5年减贫29 542人,贫困发生率从47.3%降低到24.7%。
图 1社会工作对留守儿童的帮扶路径结构图
3.2 社会工作依托社会组织,有利于链接资源
社会工作体系完整,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社会工作机构分布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与其他社会组织、社会主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组织网络与互动关系,其视野与活动空间相对基层政府更为广阔[2]。因此社会工作通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联系,能够为该县带来许多社会资源,促进该县的教育发展。同时社会工作作为资源的链结者,在介入留守儿童教育的帮扶过程中,能够帮助贫困地区输入知识、输入师资、输入信息、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提升社会化的技能,促进其健康成长。
4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教育帮扶的路径探索
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的实务性的学科,关系为本的实践在强调实务过程中专业关系的同时,避免了静态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强化了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多元方法的有机整合,为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社会问题提供了理想的理论模型[3]。因此在解决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及生活等其他问题上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社会工作可以从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适、在当地孵化实训基地、进行政策倡导、链接各类资源、发展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5个方面来展开帮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独特作用。
周有光先学经济,后攻语言,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作为一个经历了百年沧桑的“元老”,周有光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处变不惊。90多岁时,他头顶上的头发都掉光了,他却笑着说是还没有长出来。他还依然像年轻时一样,随身带着几块洁白的大手帕,时不时地拿出来擦擦脸。
据统计,F县在校学生总人数20 811人,其中小学生9 679人,占在校生总数46.5%,初中生4 312人,占20.7%,高中2 483人,占11.9%,幼儿园4 109人,占19.7%,其他228人,占1.2%,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为99.8%、98.7%、90%。F县某镇下属的所有乡村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师资力量不足,已经将在村里的小学全部关闭,所有的适龄儿童只能到乡镇学校读书。本次研究实地走访了F县第二小学,该小学由于地域区划,主要对应的是来自村里的孩子,因此相比F县里其他几所小学而言,留守儿童数量最多。全校有学生1 700人左右,留守儿童大约占到70%~80%,其父母大多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当地上学,一些留守儿童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块,还有一些则是在学校附近“包灶”。所谓“包灶”是指几个留守儿童寄住在学校附近的某一人家中,每人每月交付500元,包灶的人负责孩子们的一日三餐和生活起居,但是不辅导学业。选择这种方式的留守儿童大多是家中无老人照料或家庭结构出现问题,如父母离异等状况的孩子。
4.1 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调适,开展具体服务
这些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与陪伴,欠缺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因此极容易产生抑郁、孤独、自闭、自卑等一系列负面情绪,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压力过大,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自杀等倾向。
对于该县留守儿童的家庭来说,父母只有外出打工才能支撑家庭开支,养家糊口和陪伴孩子是父母无法顾全的两难问题,因此父母陪伴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容易解决的。针对这个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呼吁倡导政府层面建立更加高效的制度措施以确保留守儿童受到更好的教育,比如加大对第二小学的教育资金投入,配备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及学校社会工作人员,开展具体的心理辅导,精准识别贫困留守儿童家庭,设置困难家庭留守儿童生活援助资金,为其提供相关补助,提供“阳光午餐”,或者提供寄宿、建立类家庭等。社会工作可以利用基金会或慈善组织提供的资金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食宿。同时也应该充分了解目前国家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政策,仔细分析F县留守儿童可获得的支持度和政策的可实行度,比如是否可以为其申请贫困补助金。最后社会工作者要积极下乡实行政策宣讲,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晓并理解国家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政策,为其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时鼓励留守儿童父母尽可能的留在当地工作,多给予留守儿童一些陪伴。
针对F县留守儿童在心理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社会工作在助力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帮扶过程中,应该通过建立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设立外在的激励机制帮助留守儿童走出阴影,培养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缓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同时要开展一些具体的心理疏导服务工作,如和留守儿童进行面谈、家访、组织个案或小组活动等方式,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认识情绪、调节情绪、处理问题。
4.2 政策倡导,为留守儿童提供制度保障
各级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当前灾情的严重性,牢固树立抗大旱、防大灾、抗长旱的思想,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抗旱领导责任制,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及早做好抗旱的各项准备。同时加强雨水情、旱情的监测分析和会商研判,大力宣传各地抗击干旱、加强田间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引导灾区干部和群众科学抗旱,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全力开展抗旱减灾工作。
4.3 孵化实训基地,提供人员支持
学校社会工作者不是承担具体教学任务的教师,而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资源协调者,能够和学生拉近距离;学校社工是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平台,帮助促进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学校社工是学生心理、成长的促进者,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自我探索、健康成长[4]。从实地调查中了解到,F县第二小学为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和学习上的问题,与山西省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进行合作,已经开设了心理疏导室(“心灵巴士”),有一整套的心理咨询辅导流程,硬件设施配备也比较完善,设有心理测评室、个体咨询室、音乐放松室、舒心室、情绪宣泄室、沙盘室、团体辅导室等。该校校长表示:“心理健康疏导室可以由学生自己申请使用,老师们也会带有问题有需要的孩子过来,并会定期举行一些活动,如心理剧扮演等。”但是该校一直缺乏专职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和学校社会工作人员,老师们对孩子心理问题的处理也多半凭经验,感觉不够专业,有时也会力不从心。根据这个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巧,利用社会机构及社会组织的资源在当地孵化实训基地,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来培养专业的社会工作人才,帮助当地老师学习相关的心理教育知识和专业的社会工作技巧,组建学校社会工作队伍,就近帮扶,使用当地的资源和当地的人就能为有需要的儿童提供具体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4.4 链接各类资源,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
该校的留守儿童大部分家庭都比较贫困,有的父母离异或一方早亡,家庭条件较差。有些孩子在学习用品和基本生活用品方面的需求都难以满足。针对这个问题,社会工作可以为学校链接各类社会资源,筹措物资,或者与社会上有帮扶、资助意愿的组织、机构、个人对接信息,提供各项资助,鼓励并动员有关社会群体、组织、学校、老师、父母等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与包容。同时可以联合当地的妇联组织、教育部门等为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和学习用品上的帮助,减轻留守儿童家庭的负担。
4.5 以家庭为基础,发展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指在个人处于需求状态时,社会网络提供给他/她们的帮助,这种帮助主要体现为工具性的和情感性的,帮助的效果既与受助者的主观感受有关,也与受助者与支持提供者之间是否存在或有潜在互惠关系有关[5]。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因为这种社会支持网络结构的不完善,造成留守儿童出现诸如心理、教育、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就我国来说,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可利用的社会支持网络多是比较传统的、工具性的,且多具有临时性,主要来自于血缘和地缘关系的“熟人关系网络”,来自政府、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等的正式支持网络非常薄弱[6]。因此社会工作只有通过帮助其建立和发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才能更好地解决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为忽略了翼缘板对钢腹板的遮挡作用,所以对模型横向的温度加载是对称的,模型x轴方向的变形也是对称的。模型在15:00混凝土翼缘板两边缘达到最大横向位移0.75 mm。
家庭是影响孩子成长最主要的因素,家庭环境的好坏,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对孩子之后的成长方向也有相当大的影响。父母作为孩子学习的直接榜样,如果能与孩子沟通交流,经常回家陪伴孩子,了解孩子近况,那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好处的。该县第二小学存在的“包灶”行为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也会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失。父母可以选择较近的城市务工,承担起监护人的职责,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父母召开亲情交流会议,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促进父母与孩子之前的情感交流,从而拉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其次,政府、学校、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构成了正式支持网络,政府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联合当地教育部门在学校为留守儿童提供寄宿,配备生活老师;社会工作机构可以筹措各项资源,为留守儿童尤其是困难家庭的留守儿童开展具体的服务,建立类家庭等; 学校作为留守儿童的主要受教育场所,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以及专业人员的配备十分必要;社会工作可以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及企业的作用,鼓励动员其他组织参与到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帮扶中来,同时还要起到监督的作用,确保资源的优化使用。最后,社区网络方面,应该建全农村社区的各项配套建设,利用当地资源制定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贫困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问题。
5结束语
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帮扶是一个需要我们长期去关注并极力解决的问题,社会工作在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中运用专业理论如优势视角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如个案、小组工作方法来积极介入的做法,不仅能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使之成为政策的倡导者、推动者,资源的链接者和整合者,还能在精准扶贫的大旗下帮助解决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及生活照料问题,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
[1] 边慧敏,崔佳春,唐代盛.中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水平及其治理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18,(3):114~124.
[2] 李迎生,徐向文.社会工作助力精准扶贫:功能定位与实践探索[J].学海,2016,(4):114~123.
[3] 张军,王进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基于关系为本的实务视角[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6,(9):70~75.
[4] 赵映雪,陶宇.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6,(7):76~80.
[5] 张克云,叶敬忠.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干预措施评价[J].青年探索,2010,(3):81~87.
[6] 唐美静.社会支持网络理论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探究[J].社会工作,2014,(1):128~156.
中图分类号 :C916(2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6921(2019)06—0013—03
收稿日期 :2019-01-20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太原科技大学UIT项目“社会工作+模式:精准扶贫优化策略分析——基于山西省贫困县的实地研究(XJ2018133);2017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工作在农村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与实践——基于山西省贫困县的实地研究”。
作者简介 :
唐媛(1998-),新疆阿克苏人,太原科技大学,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刘馨(1983-),贵州贵阳人,太原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学,社会工作。
标签:社会工作论文; 贫困地区论文; 留守儿童论文; 教育论文; 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