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探索农村能源改善人居环境新路子
多年来,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农村能源生态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认真做好秸秆综合利用,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建设。目前各地农村能源生态工作已取得了长足进展,涌现出了一批亮点工程和民心工程,在农村清洁能源供给、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记者分赴四川、河北,调研采访农村能源建设情况,本期为您带来农村能源生态故事。
近年来,四川省农村能源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沼气为主、多能互补”方针,紧紧围绕新村扎实推进农村沼气建设,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新村集中供气工程、户用沼气池、沼气碳汇交易等多项工作成效显著,在建设美丽宜居新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推脱贫攻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省农村沼气用户保有量达到592万户,各类沼气工程保有量7025处,年产沼气3亿多立方米,沼气发电装机容量1.2万千瓦,年发电量近5000万千瓦时。特别是最近十年,在883个美丽新村和新农村综合体配套建设新村集中供气工程,既让农户用上了清洁便利的“管道沼气”,又有力助推了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她讲自己的倒霉事,还把自己给逗乐了。这个女生也太呆萌了。他突然很想保护她,想让她的运气配得上她的乐观。
满足新村用能基本功能,高质量建设农村沼气项目
四川省坚持因地制宜、扎实有序推进农村沼气建设。一是快速推进新村集中供气工程。从2012年起,省级财政共投入4.42亿元,建设新村集中供气工程1185处, 年产沼气3000万立方米,8.36万户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为种植业提供了优质有机肥,每年肥料增收节支8000万元。二是稳步发展户用沼气。2015年转型升级以来,省级财政共投入2267.6万元,继续在民族地区实施农村户用沼气项目,新建户用沼气1.85万户。目前,凉山州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39.1万口,年可生产沼气1.3亿立方米,相当于34万吨标煤,每年能保护168.4万亩森林免受樵采,基本解决了50余万户农民的生活用能问题。
宋明道学是冯先生注目的重点,这不仅因为它是中国学术最高最后的形态,更因为冯先生是现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他的思想和人格中有着强烈的道学成分。众所周知,他的“新理学”就是以程颐、朱熹的思想融会西方新实在论的观点而成的。他的《新原人》关于人生境界的思想,也吸收了很多道学家的人格修养学说。
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围绕建设美丽新村,大力发展新村集中供气工程为纽带的“家庭农场小循环”模式。以集中供气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小型养殖场-集中供气沼气工程-种植示范园”家庭农场小循环模式。在存栏500头生猪左右,种植面积300亩左右的家庭农场,配套集中供气工程,对养殖场产生的粪污进行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生产沼气为附近农户提供清洁能源,生产的沼渣用于家庭农场种植业基肥,生产的沼液用于农场灌溉,形成循环农业小循环利用模式。绵阳市梓潼县三泉乡丝公村泉源家庭农场存栏1300头生猪,配套集中供气沼气工程,生产沼气为农场周边45户农户供气,生产的沼渣为猕猴桃做基肥,生产的沼液通过自动喷灌系统喷灌400亩猕猴桃,有效地解决了该家庭农场养殖业的污染问题。通过开展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猕猴桃品质得到提升,注册的“异珍源”猕猴桃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每斤售价高达35元,比普通种植猕猴桃售价高出两倍。
围绕种养循环产业园,积极推进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为纽带的“产业园区中循环”模式。围绕农业“10+3”特色产业,以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单元,发展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创建“大型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模式。生猪存栏5000头以上的养殖场,配套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生产沼气主要用于养殖场周边农户供气、养殖场圈舍保暖和发电等,生产的沼渣用于商品化有机肥加工,沼液用于养殖场周边的产业园区或者异地消纳,形成循环农业综合利用模式。
四川省积极开展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大力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循环农业,充分发挥了沼气工程在现代农业园区、家庭农场农业生产中的增效、增收、提质作用。
2017年开始,四川省将农村能源纳入22个扶贫专项来推进,中央、省级财政共计投入1.87亿元,新建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47处,新村集中供气工程321处,为贫困地区供气1.94万户,户用沼气池3150口。
沼气工程上联养殖业,下促种植业,是种养循环重要纽带,四川省立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实沼气工程项目,充分发挥农村沼气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一是解决农村面源污染。立足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大背景,通过建设集中供气工程,全省年处理畜禽粪污350万吨,解决了养殖规模150~500头的养殖大户畜禽养殖面源污染问题。二是有效提供清洁能源。通过建设集中供气工程,为50~200户新村聚居点和新农村综合体提供清洁能源,每年减少化石能源消耗1.7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万吨,8万户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三是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通过配套建设户用沼气,将厕所、圈舍分离,改变了农村特别是民族地区人畜混居的落后习俗,改善了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努力盘活闲置废旧户用沼气资源,先后在全省7个县(市、区)开展试点、探索,总结形成“沼改厕”5种技术模式,着力破解农村户厕改造难题,助推农村厕所革命进程。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充分发掘沼气工程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
围绕建设生态家园,打造以户用沼气为纽带的“庭院经济微循环”模式。微循环模式是以户用沼气为纽带的“家庭养殖-户用沼气-家庭种植”庭院经济模式。以家庭养殖户为单元,以户用沼气为纽带,畜禽粪便直接进入沼气池,生产的沼气供家庭使用,沼渣沼液用于家庭种植,形成循环农业微循环利用模式。广元市苍溪县养殖3~5头猪的家庭,符合条件的农户配套建设一口池容6~8立方米的户用沼气池,年产350立方米沼气基本解决家庭全年生活用能,生产的沼渣沼液能解决2~3亩农作物的用肥需求。全县沼气综合利用农户10万户,20万亩农作物施用了沼渣和沼液,粮食增产1万余吨,加上沼气用能和节约化肥开支,每户可增收节支1500元,全县增收节支1.5亿元。
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有力实施农村沼气扶贫项目建设
(3)通过实验和环境经济因素考虑确定最佳的染色工艺:元明粉40 g/L,纯碱25 g/L,染色温度70℃,染色时间75 min,浴比1:15,可以染得较深颜色。
科学规划,实现从点到面精准帮扶。坚持规划先行、全域布局,项目安排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项目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到贫困县、贫困农户。在异地扶贫搬迁点,家家户户建设户用沼气,精准落实到户;在集中聚居点,配套建设集中供气,成片覆盖聚居点,免费为贫困农户供气;在贫困地区,相应建设大型沼气工程,解决生产用能,带动一村产业发展。凉山州雷波县箐口乡双龙桥村集中供气项目建成后,免费供周边 75 户农户使用,沼渣沼液外卖给种植业主,用以灌溉周边1000 多亩核桃、板栗园,沼渣沼液年收入 19540 元。项目及配套种植园带动周边45名贫困户就业,年人均工资收入1.8万元。
创新管理机制,狠抓项目建设管理。建立 “互联网+”监督平台运行机制,动态跟踪管理项目建设进度;开展省、市、县三级专项督查机制,全覆盖督察管理项目建设情况;实行信用监督管理制,约束失信设计施工和建设单位;落实通报制、约谈制、黑名单制,管理建设进度慢的建设项目及项目所在县、市(区)农能部门。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数学思维,能够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所以,如何让学生在这个阶段进行有效学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而类比教学法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类比教学法,以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创新后期管护模式,实现贫困户精准受益。四川省探索形成了芦山县、南江县等地扶贫新村集中供气工程股权量化管理模式,实现贫困村集体经济普遍增收、贫困户精准受益,项目所在贫困村集体年增收1万元左右,贫困户年节支360元以上。在深度贫困县推行户用沼气池“保姆式服务”管护模式,为贫困户年均增收节支800~1000元。在广元、巴中等贫困地区探索出沼气工程“公司化管理”“超市化服务”“服务网点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实现12个月稳定供气,贫困户年均增收节支400元。喜德县创新“分户养殖+统一管理”的运营模式,村集体可增收2万元/年,探索了业主、农户、村集体互利共赢的扶贫项目利益连接机制。
(四川省农村能源办公室供稿)
标签:农村沼气建设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 省级财政论文; 增收节支论文; 沼气工程论文; 农村人居环境论文; 家庭农场论文; 户用沼气池论文; 集中供气工程论文; 四川省农村能源办公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