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达人文精神探索“全人”教育的有效途径--论高中政治课中学生人文情感的渗透_教育论文

传达人文精神探索“全人”教育的有效途径--论高中政治课中学生人文情感的渗透_教育论文

传递人文探索“全人”教育的有效途径——试论高中政治课对学生人文情怀的浸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论文,全人论文,政治课论文,试论论文,有效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文,可以理解为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一种总称,而人文情怀就是人类的普遍性自我关怀。具体地说,它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追求等;二是对文化遗产的高度珍视。因而,它是人类以文明之道大化于天下的生命大智慧,不仅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而且还作用于物质文明的建设。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注重“升学”,对人文浸润的重视不够,忽略了对学生精神、思想、言语自由以及关于人的个性独立、灵魂生长、生命抒展等内容的关注。本文研究的课堂教育中的人文浸润,其实质上是一种关于人性的教育。它的最高目标是完善个体的心性,体现的自然是以个体发展需要为标准的“全人”教育观。然而,要以“人”的发展为基础,就必须把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统一起来: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求美。科学与人文只有互通、互动、互补,才能构成人类完整的生活。

随着当代社会对人类自身各个领域的探索,对健康发展、科学发展等理念的重视,也给基础教育在培养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要求就是浸润“人文情怀”。换言之,人文素质在当今追求“全人”发展的素质结构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集中表现。而作为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学科,在学校教育中就应起着对学生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

一、高中政治课对学生人文浸润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作为人文科学的思想政治学科,其本质就是人文教育,但是,在现行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并未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的功能。新一轮高中政治课程改革后,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其以“应试教育”为目标的实质仍没有多少变化,仍存在着普遍性的缺失:教师在教学中一如既往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强调学科的知识性,而忽视了对教材的深挖、时政的关注与实践指导,培养的学生多缺乏个性、没有独立意志,缺乏人文关怀。这些状况已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因素:

(一)“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

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分数与升学率,在我国教育领域盛行了数十年。时至今日,重考试、重成绩、重升学的教育现象仍然存在,这使得学生只能在超强度的题海大战与技巧训练之中苦学,根本无力去注重其本身的感性生活以及个人在情感与意志方面的自由发展。

(二)高中政治课没有把人文教育放到应有的位置上

事实上不仅政治学科,而是整个高中教育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视都不够。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教师责任重大。教师的人格力量、人格魅力是其人文浸润的基础,因此,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自己必须要有一定人文主义素养,要能够用其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去影响学生。而且,在教学中,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人文浸润的意识。但是,就当前现状而言,很大一部分高中政治课教师的人文情怀、人文意识并不理想,这些不足很可能导致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三)高中政治教育缺乏自己的独立品格

我国教育长期存在一种政治功利主义倾向,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就是强行灌输,学生的愿望与个性难以受到尊重。这样就使得学生存在思想划一、囿于一时之功利的倾向,本然地排斥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长此以往,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就仅仅是政治的传声筒,只体现了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而忽视了其个人享用性,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教育应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目标。这种缺乏“独立品格”的教育,也必然不利于学生的理性精神与感性情感的发展,致使其在人性的某一方面存在缺失和扭曲。

此外,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是道德理想主义,而这不是人文精神的全部内涵,加之受我国传统专制主义的长期影响,中国人在对人的生命尊重、对人的理解等方面,严重缺乏独立的主体意识。

二、高中政治课对学生人文情怀的浸润途径

(一)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树立榜样魅力

“教育”最本源意义即“引导”,因而教师是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教师的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甚至比传授学生知识的价值更大。因此,高中政治教师除了必须师德高尚,业务能力强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要加强学习,不断地吸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新知识。其次,要关注国家政策、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等热点社会新闻,关爱大自然,关心人类社会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发展。再次,要培养自由的精神、批判的思维、独立的性格,追求健全的人格。一名高中政治课教师若不具备人文素养,就不可能培养学生领悟人文情怀之精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有令不行”的含义也正在于此。

(二)树立“全人”教育观,力避应试教育

“全人”教育观是当代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新课改也一再强调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将“知识、能力、觉悟”统一,促成教学任务三位一体。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看到,教师仍然较多地只重视了知识目标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觉悟”这一目标。然而,觉悟恰恰是“全人”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可操作的、科学细化的教育理念:首先,要力避“分数主义”的应试教育观,要关心高中生身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其次,笔者认为要把“觉悟”这一目标细化为四个层次,即“价值”“态度”“信念”“行动”,在政治课教学中认真贯彻。再次,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中还应在此目标的内容之上增添一些更切实的、符合高中生实际的、能体现社会要求和时代精神的人文价值理念,包括仁爱、珍爱、和而不同、善待自然、崇尚公正等内容,以优化高中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积极深挖教材,寻找人文教育的引子

在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合理地把知识融入人文背景里去,做到两者的融合统一。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结合社会现象,通过社会现实来挖掘教材蕴涵的深刻的人文精神。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时,可以从人文教育角度来讨论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平等、自由、诚实信用等原则,实际上这些原则就属伦理道德范畴,如何对待经济发展中的诚实与信用原则,体现了一种极具人文价值的社会思潮。笔者认为这种社会实例结合教材进行论证、分析的教学思路,必然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超出纯粹对知识的把握,上升到人文教育的层面,让学生形成一种对高尚道德的追求。此外,利用教材,开导、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时,就要把握好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加强其对理想和信念的浸润,促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并通过独立思考形成正确的方法论以指导实践。总之,通过挖掘教材,从教材出发,寻找人文教育的引子是提高其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创新教学方法,用现代手段演绎人文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政治学科的本身人文教育功能,发挥其教育熏陶功能,让学生从中领略人文精神,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做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比如“人生价值尺度”这一课,就可以采取课堂辩论的形式进行讨论。通过辩论就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浸润其人文情怀。其次,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网络已逐步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也给高中政治课教学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入,譬如开通个人博客,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及时解答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人生等多方面的问题,如此就能提供一个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平台,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实践证明,教学是可以为学生知识、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浸润人文情怀的。再次,可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方法,落实人文教育。毛泽东曾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是提高中学生人文精神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比如,布置学生收集与教材章节相关的社会信息,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讨论,通过相互交流,使其知识结构纵横发展,这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此外,浸润“全人”教育观,也应联系实际,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结合时事材料,一方面可拓宽高中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化为精神,达到政治人文知识的内化,内化为人文情怀。笔者也曾多次让学生搜集整理时事新闻,组织学生评述时事,都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总之,在这个大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抓住机遇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的浸润,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学的理念、途径、手段等各个方面,活化政治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其“全人”的形成,从而对学生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标签:;  ;  ;  ;  ;  

传达人文精神探索“全人”教育的有效途径--论高中政治课中学生人文情感的渗透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