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人民医院 四川达州 636150
目前在国内外,消化内镜检查是消化道疾病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方法,通过内镜检查及内镜下手术,可以治愈很多消化系统疾病,从过去开腹才能做的手术变成现如今内镜下微创手术,患者痛苦少、时间短、花钱少,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特别是消化系统早期癌症,可以通过内镜放大、染色功能,结合病理检查即可确诊早癌,然后在内镜下将早癌病变完整切除,达到治愈目的。早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治疗一条生命!挽救一个家庭!
如今大家普遍知道的是发现消化道息肉可以在内镜下切除、消化道出血可以在内镜下止血、消化道异物可以在内镜下取出、消化道狭窄可以在内镜下安放支架等等。本文重点介绍,除上述手术外,内镜下还能做哪些手术呢?这些手术主要针对哪些疾病?内镜下早癌手术是否达到治愈效果?针对大家的疑虑做如下解答。
问题一、贲门失弛缓症是什么?如何治疗?
答:贲门失弛缓症即贲门痉挛,是临床中消化内科常见疾病,患者多表现为食物吞咽困难、上腹或胸前区疼痛、食物反流等等,部分患者受到反流所致发生肺部感染,贲门失弛缓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一般多认为与患者神经、肌肉功能发生异常所致,部分学者认为贲门失弛缓与食管肌层神经节细胞变性、副交感神经缺陷具有关,感染、免疫系统功能也是发病因素之一。一般贲门失弛缓可采用食管钡餐X线造影检查、食管动力学检查或消化内镜检查予以诊断,消化内镜检查准确性较高,能够与器质性狭窄、食管癌等疾病进行鉴别。消化内镜下可见患者食管内有积食现象,呈现出半流质状态覆盖在患者的食管壁位置,同时可见其食管黏膜水肿、加厚等现象,食管黏膜色泽发生改变。另外,部分患者可见食管发生扩张现象,并伴有扭曲及变形。贲门失弛缓的患者食管存在收缩环,类似憩室状,且伴有隆起、突出特征。
贲门失弛缓症采用内镜手术治疗效果佳,且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通过内镜下球囊扩张+支架手术治疗、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微波切开治疗等形式。近年来内镜手术技术逐渐发展,贲门失弛缓症治疗有了新技术,即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简称POEM 术),治疗效果得到业内一致肯定,且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复发问题。在手术前,需针对患者身体做术前检查,评估患者能否接受手术,尤其评估患者有无气管插管麻醉禁忌症。在手术中,医护配合默契,动作稳准,由于胃食管连接部血管较丰富,操作容易导致出血,剥离时不宜过快,遇见较大血管时预先用热活检钳止血。在手术后,当天禁食、禁水,静脉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生素3日,术后3日无特殊情况可进食少量冷流质饮食,患者取半卧位防止发生反流。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简称POEM 术)治疗并发症包括穿孔、出血、感染等。内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内镜医生技术日趋精湛,术后发生穿孔、出血患者较少,即使出现并发症也有相应措施处理,患者及家属不必过分担忧。术后感染主要是纵膈感染和肺部感染,但发生率低,所以术前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简称POEM 术)效果好、创伤小、时间短,近年来该新手术已在临床上使用,复发率低,受到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问题二、发现消化道黏膜下的病变如何处理?
答:消化道由内向外主要分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肌层、浆膜层,食管无浆膜层。一般而言消化系统粘膜下疾病是指粘膜肌层、粘膜下层、肌层等位置的疾病,其中,食道粘膜下层病变早期症状不明显,一般多在患者内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为常见的食道粘膜下层病变为粘膜下平滑肌瘤,部分患者可见囊肿、脂肪瘤、神经瘤及血管瘤等等,一般恶性肿瘤发生率较低,恶性肿瘤多为转移性。常见的胃部粘膜下层病变包括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囊性胃炎、间质瘤等等,超声内镜可以诊断,确诊需做进一步的检查。肠道粘膜下层病变发病率较低,一般多包括囊肿、脂肪瘤等。消化系统粘膜下层病变病灶大小有所不同,小的病灶一般在0.2-0.5厘米左右,大的病灶可达到3.5-5.0厘米左右,超过5.0厘米的病灶较少。消化系统粘膜下层病变采用超声内镜检查可以发现病变侵犯到哪一层,超声穿刺确诊病变是良心还是恶性,一般情况下良性病变在超声内镜下可见其表面光滑、隆起,同时结合其病灶回声表达情况及均匀度情况可以做出大致诊断,要确诊良心、恶性必须做超声穿刺活检。
总之,消化道粘膜下病变可通过超声内镜检查及穿刺确诊,采取何种手术方式由主管医师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商讨。粘膜下病变常用手术方式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术)、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如病变侵润深度在粘膜下层1/3以上,则建议外科手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简称EMR 术,是指于病灶的粘膜下层内注射药物形成液体垫后,对扁平隆起性病变和广基无蒂息肉经内镜下措施(注射和吸引),使病变与其固有层分离,造成一假蒂,然后圈套电切的技术。其优点是增加切除面积和深度,达到根治的目的,主要适用部分无蒂息肉、平坦或浅凹陷型息肉、平滑肌瘤、早期癌(包括食管、胃、结肠早期癌)的切除,患者痛苦少,安全可靠,并发症少,目前已在国际上作为常规方法广泛应用。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在下面的“问题三”中,再详细介绍。
问题三、消化系统早癌病变如何早发现?如何治疗?
答:消化道癌是临床中常见恶性肿瘤,死亡率高,因病变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故大部分患者在癌前病变、早癌阶段不容易被发现而漏诊。临床上一旦出现上腹疼痛、反酸、吐血或便血的症状后行胃镜检查,内镜下怀疑肿瘤取活检绝大多数提示为中、晚期癌症。中晚期癌多合并其它器官转移,预后差,生存率低,患者悲观绝望,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经济负担。所以内镜下早癌的筛查尤为重要,早癌筛查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般主张健康人群2-3年做一次胃肠镜筛查,45岁以上人群每年做一次胃肠镜筛查,有胃肠道疾病史每半年做一次胃肠镜筛查,13碳、14碳呼气试验检查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应及时根除治疗,有文献报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我们国家对早癌的筛查工作特别重视,国家大力扶持早癌的筛查工作,投入了巨额经费为广大人民群众做免费筛查,请大家高度重视,积极参与。
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术),用于消化道早癌的治疗,该手术使更多消化道病变能够一次性地在内镜下大块完整切除,它可免除传统手术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花钱少,手术完全达到治愈目的,大大提高5年生存率。术前做好患者准备、器械的准备工作。术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标记、粘膜下注射、预切开、剥离病变、创面的处理。并发症主要是出血、穿孔。术后应禁食、禁饮,常规补液,使用抗生素和止血药物。术后复查胸片和腹部平片,如无异常术后第2天可以进食流质饮食。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消化内镜技术迅猛发展,内镜下检查、内镜下手术治疗是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食道、胃部、十二指肠、肠道病变及胆胰方面疾病均能够有效诊断与治疗,以往需要的外科手术治疗已被内镜下介入治疗所代替,内镜下介入治疗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特别是早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极大地提高了肿瘤患者生存率,减轻患者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所以,消化系统疾病内镜下早期诊断和手术应用范围广泛,值得推广。
论文作者:岳春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6
标签:患者论文; 粘膜论文; 食管论文; 贲门论文; 弛缓论文; 消化道论文; 手术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