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考地理选择题的突破_地理论文

例谈高考地理选择题的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择题论文,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高三阶段的地理学习中,选择题成为不少学生提高成绩的瓶颈。笔者认为,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除基础知识、学科能力及解题技能三个方面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认识选择题的重要性。本文例谈有效突破选择题的途径与方法。

一、突破前提——认识选择题的重要性

在平时的练习或考试中,学生往往有一种认识误区,即选择题简单,主观题难。但事实上,不少学生选择题的分数却很低。故而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十分有必要重新审视选择题的重要性,简言之即“高考试卷中体现高区分度的关键部分”。同样的地理知识内容,以主观题的形式和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难度是不同的。选择题四个选项中有三个是干扰因素,迷惑性强。同时,近几年文综试卷中多采用组题的形式,各题之间常常有关联,前面题目的答案可能成为后面题目的解题条件,前面的题错选了答案,后面的题也跟着会错。因此,选择题总分值虽然略低于非选择题,但每道选择题分值高达4分,其得分情况对于一张试卷分数的高低而言举足轻重,故而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设法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

二、突破途径之一——夯实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必须扎实。要认认真真复习好每一个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记牢每一个重要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特征。在这一点上,没有什么捷径,决不能心存侥幸。

例1:(2008年高考山东卷第3~4题)

原题略(见原刊2008年8期第50页)

第3题有相当的难度,判断美国产区的位置,其思路是:气温、降水→气候类型→区域。根据1月气温,很快可以排除B、D,难点在于A、C的取舍。该题所给气候数据,除1月平均气温与地中海气候吻合外,其他数据不太典型,如夏季气温偏低。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调用美国年降水量分布这一基础知识,即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降水量在1000多毫米,而西岸的地中海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少,约500毫米左右,据此便可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4题容易错选D。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国苹果产区的气温年较差大于美国产区,但苹果糖分积累是与气温日较差有关,而不是年较差。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将两者混为一谈,错选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如上文分析,几乎每道选择题都在考查基础知识。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不能只关注难点和热点,一定要注意回归基础,夯实基础。

三、突破途径之二——提高学科能力

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均注重考查地理学科思维品质。其中与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周期性、动态性及图表化等学科特点相关的能力最具地理学科特色,在考核中必然处于重要地位。

1.综合性——综合分析能力

地理特征或地理现象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虽说主观题是考查综合分析能力的主要形式,但选择题在考查学生对主导因素的把握方面有其独到之处。

例2:(2008年1月北京宣武区期末质量检测第10题)

青藏地区的耕地主要集中在河谷之中,其主要原因是(B)

A.谷地中的氧气含量较高

B.谷地中的热量条件较好

C.谷地中人口较多

D.谷地中有丰富的灌溉水源

B、C、D所述条件都是对耕作业发展有利的,但主导因素只能选择热量,因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候十分寒凉,成为发展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只有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带热量条件相对较好,适宜发展耕作业。平时复习过程中,要认识地理事物的多种因素,同时还要注意把握好主导因素。

2.区域性——比较差异能力

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是地理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其重要前提是认识区域差异。

例3:(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题)

原题略(见原刊2008年8期第36页)

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地域性。根据1月平均气温为3℃,水稻为1985年该地区占绝对优势的粮食作物,就可排除C、D两项。从2005年农业种植结构图可以看出,水稻生产退居次要地位,其曾经的首要地位逐渐被蔬菜和花卉所取代。这种情况在对外开放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太湖平原都有明显体现,那么,1月平均气温为3℃就成为判断耕地区位的关键条件。而这个温度数值出现在北亚热带,珠江三角洲位于南岭以南的南亚热带,1月平均气温约在8℃以上。所以,耕地所在地为太湖平原,而非珠江三角洲。该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我国南北方各地气温差异、农业区域差异的理解与运用。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注意对秦岭—淮河、南岭等重要地理分界线两侧的差异性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和记忆。

3.周期性、动态性——地理推理能力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气候、水文、生物、农业生产等地理要素也因此具有相应的周期性变化。此类知识常用以考查学生对地理规律的掌握和推理能力。

例4:(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7题)

原题略(见原刊2008年9期第53页)

本题主要运用季节性规律进行推理和判断。读图可知该作物开花期为2月,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的时间在3月和9月,地中海沿岸2月正处于冬季,正是低温多雨的时节,冬季东北平原昼短夜长。潘帕斯草原位于南半球,2月正值夏季,温暖多雨,草木茂盛。

运用模式图,揭示地理事物的运动过程,是地理学的常用方法之一。

例5:(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5题)

原题略(见原刊2008年9期第53页)

该题主要考查南半球洋流运动、分布规律和推理能力。根据题干条件和逆时针的运动方向判断出是南半球中低纬环流,①是暖流,对沿岸是增温、增湿作用,A的叙述相反,故是错误的;②的位置和方向与西风漂流相符,所以B是正确的;③是寒流,具有降温、减湿作用,C的叙述是错误的;④的位置虽然位于赤道附近,但自东向西运动,与赤道逆流流向相反,所以D也是错误的。

4.空间性——空间思维能力

空间思维能力是在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近几年虽然主观题对空间定位的要求有所降低,但选择题在这方面要求还是颇高的。

例6:(北京西城区2008年抽样测试第6题)

右图中心为北极点,大圆代表50°纬线圈,图中数字表示经度度数,P、Q之间和M、N之间为陆地,据图回答问题。

关于P、Q、M、N四地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M、N两地的气候类型相同

B.P、Q两地的植被类型不同

C.P地气候特点是终年温和湿润

D.N地所属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该题的解题思路为:读取空间条件→确定各地经纬度→确定所属地理区域→提取区域地理特征→与选项进行比对并判断正误。如从图文中获取的空间条件有:中心为北极点,大圆代表50°N纬线圈,180°经线位置。根据这些条件和经纬网知识可以确定,P地地处西欧,西欧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特征是终年温和湿润,与C的表述一致。由此可见,空间定位是解此类试题的前提和关键。

5.实践性——联系实际的能力

运用地理智慧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目的。提高联系实际的能力,一方面是将课堂和书本上获取的地理知识经常用于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积累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并将其与课内知识相结合去解决实际问题。

例7:(2008年1月北京宣武区期末质量检测第21题)

形成沙尘暴的条件主要是干旱、大风以及较旺盛的上升气流,对流层上下温差小或出现逆温现象,可抑制沙尘暴。考虑风力、沙源、地面状况和空气对流因素,下列几种情况中最容易出现沙尘暴现象的是 (B)

A.冬春季节的后半夜至午前

B.冬春季节的午后到上半夜

C.夏秋季节的后半夜至午前

D.夏秋季节的午后到上半夜

众所周知,冬春季节是沙尘暴的多发季节,因此,可将选择范围缩小至A、B两项。根据日常生活中对一天内气温变化一般规律的了解,我们知道午后到上半夜,近地面气温高于后半夜至午前,更容易产生上升气流,而后半夜至午前,近地面气温较低,空气较稳定,易形成逆温。本题虽然运用科学原理推理的成分很大,但也涉及了我们日常对天气变化状况的体验。

6.信息载体的图表化——地图、图表技能

地图及图表的使用可以促进学生观察、想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高考一贯重视对地图、图表技能的考查,而且立意新颖的图层出不穷。

例8:(2008年高考全国Ⅰ卷第5~7题)

原题略(见原刊2008年8期第36页)

对这类统计图,读懂图意是最重要的。第5题要通过提取图上信息并结合产业布局方面的地理知识进行判断。6、7两题则纯粹考查读图获取信息、作出判断的能力。第6题的关键是读曲线的移动幅度,曲线③第一产业重心无论经度还是纬度变化都是最小的,曲线①第二产业、曲线②第三产业在经度变化方面方向相反,幅度相近;纬度变化方面,均向南移,但变化幅度第二产业明显大于第三产业;综合来看,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故选择C。第7题的关键是分别在两幅图上读出各个曲线的转移方向,然后进行综合概括。如曲线②第三产业有东移、南移两种趋势,综合为向东南转移,所以D是正确选项。

地图、图表技能薄弱是很多文科考生提高地理成绩的制约因素。由于不同类型的图的读图方法不同,在高三地理复习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分门别类地训练地图、图表技能。

四、突破途径之三——高度重视审题

1.全面提取信息,抓住关键

通过审题,充分获取已知条件、限制条件和明确规定性要求。地理选择题题干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时间、空间、事物或要素类型、特征性质及其变化(高或低、多或少、增或减、冷或暖等)、因素类型(自然或人为、主要或次要、有利或不利等)。

例9:(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1题)

近几十年来,黄河的入海年输沙量不断减少,目前已远低于16亿吨的历史平均值。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C)

A.黄河流域的暴雨次数减少

B.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轻

C.中上游水库拦截泥沙量增多

D.中下游河床泥沙淤积量加大

题干给出了以下信息:近几十年——时间段,黄河的入海年输沙量——要素类型,不断减少——特征变化,最主要原因——因素类型。

暴雨是侵蚀的动力,近几十年来,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的特点没有改变,因此排除A项。B选项的迷惑性最强,近些年来,我国的确重视了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效果也正在逐步显现,但从几十年的时间尺度看,破坏周期很长,破坏程度很深,还未上升为主要因素。但近几十年来,我国一贯十分重视黄河水力资源开发,陆续建设了很多大型水库,不仅提供了大量电力,拦截泥沙的作用也极为显著,成为入海输沙量减少的最主要因素。D项所述与题干所述事实相悖,比较容易排除。由上述分析可见,题干中的每一个关键语都特别重要,尤其是“近几十年”这个信息,如果看成为“近几年”,结论可能截然不同。

2.正确解读信息

有些地理事物有多种表达方式,题目中可能会出现与教材或平时常用术语有差异但含义相同的词。这种情况我们要正确解读。例如:制约因素——不利因素,计算机芯片——计算机元件,IT产业——软件产业,曙光初照——晨线附近或日出时分,黄昏——昏线附近或日落时分等等。

例10:(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第2题)

通常,计算机芯片生产厂的区位选择属于 (D)

A.原料指向型 B.市场指向型

C.廉价劳动力指向型D.技术指向型

计算机芯片生产属于计算机核心技术,与计算机装配不同,不是廉价劳动力指向型,而是技术指向型,一般应布局在科技发达、创新人才集中的地区。

正确解读信息还体现在挖掘隐含信息,从而正确理解题意方面。

3.必要时重复审题

阅读完选项后,带着选项再审题干,针对性强,题干的某些条件会由模糊变得清晰,对题意理解会更加准确。

例11:(2007年高考广东卷第50题)

下图为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南京、哈尔滨和海口四城市对应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分别是 (C)

A.甲、丁、丙、乙B.甲、乙、丙、丁

C.丙、乙、丁、甲D.丙、丁、甲、乙

该题从知识上说难度很小,但题干中城市排序不是按南北方向顺序排列的。因此,在读懂图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时,需要将每个选项的排序与题干进行对照,也就是进行重复审题,否则极易出错。

五、突破途径之四——有效运用解题技巧

1.排除法

排除法是最常用的选择题解题技巧。

例12:(2008年高考广东A卷第46题)

自然状态下,青藏高原与同纬度的四川盆地相比,花开得更鲜艳,病虫害更少。其主要原因是 (D)

A.海拔高,冬夏温差大

B.海拔高,降水多

C.水热条件好,地形平坦

D.太阳紫外线强,总辐射量大

对于花开得鲜艳,病虫害少的原因,课本中没有讲过,很难从因果关系出发找出正确答案。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排除法。例如,A、B、C选项中都描述了青藏高原的两个特征,其中至少有一项是明显错误的,应予以排除,而D选项所描述的特征中没有任何错误,可以确定为正确选项。

例13:(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第6题)

原题略(见原刊2008年8期第39页)

根据赤道全年昼夜等长的基本知识,可以迅速排除C、D两个选项,因为C、D都将③地定位于赤道,不符合图中所示的昼长变化情况。①②③地的昼长随时间增长,④地的昼长随时间缩短,说明①②③地在北半球,且①的纬度最高,②的纬度居中,③的纬度最低,④地则位于南半球。进而排除B选项,选择A。不难看出,使用排除法不是无条件的,读懂图和调动最基本的知识是重要的前提。

2.纵向筛选法

例14:(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8题)

原题略(见原刊2008年9期第53页)

假定学生对于题目中出现的四种城市空间利用方式不能全部把握,但对其中之一或之二非常确定,可从最有把握的一项入手,纵向进行筛选。例如,假定我们能确定④处位于市郊,最适合作厂房,但对办公室、住宅等的区位则比较模糊的情况下,可以纵向观察四个选项,只有C的第四项安排的是厂房,A、B、D均不符合,可以排除,从而筛选出C是正确选项。这种方法比较适合排序类的题型,不仅可以弥补知识方面的欠缺,提高正确率,同时还有助于提高解题的速度。当然,实际操作时还是要横向看一看排序的合理性,确保无误后,再进行选择。北京卷的第9题也较适合运用这种方法。

3.图解法

这里所说的图解法,是指根据题目所给条件自己建立、绘制图或在原图上添加辅助线,变抽象为直观,变深奥为浅显,从而辅助作出正确选择。

例15:(2008年高考天津卷第11题)

右图中X、Y分别为晨昏圈与纬线圈的切点。据图回答问题。

X、Y两点情况相同的是(A)

A.太阳所在方向

B.所在时区

C.正午太阳高度

D.白昼长短

不难判断,该题中B、C、D三项是明显错误的,如果用排除法,选择A也很可能,但很难说出选A的道理。由于此图为变式图,难以据此正向做出正确判断。遇到这种情况,可以根据所给条件,将其转化为我们熟悉的,能够依靠其进行正确思考和判断的图。具体来说,就是根据X、Y是晨昏线与某纬线切点等已知条件,确定图示时间不是春、秋分,是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期间,并变换视线角度,将其转绘成常见的光照图形式。(见右图)

从右图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对于Y点来说,太阳位于南方天空;对于X点来说,太阳光也从南方照射过来。因此,X、Y两点相同的是太阳所在的方向。

综上所述,只有在重视的前提下,从基础知识、学科能力及解题技能三方面明方向、查问题、找方法,才是有效提高选择题成绩的正确途径。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技巧是辅助。

标签:;  ;  

论高考地理选择题的突破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