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及启示论文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及启示论文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李志英

(忻州师范学院 五寨分院,山西 忻州 036200)

摘 要: 晚清教育家、哲学家、军事家曾国藩,一生勤勉好学,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在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与西方教育思想裂变衍生的重要时期,迫于多重压力,开创曾国藩教育理念,是现代德育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历史起点,是应对全球性文化冲击的重要理论依据,为我国现代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理论基础,为现代人才培养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曾国藩;曾国藩教育思想;现代启示

曾国藩与左宗棠等人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在哲学、教育、军事、经济等多方面贡献突出,被后人成为“千古完人”。曾国藩在国家民族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将“程朱理学”与欧洲资本主义文化教育形成理学共联,开创独特且富有实质性、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教育思想,为中国近代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做出巨大贡献。

一、晚清时期曾国藩教育思想衍生环境及其人物特点

(一)曾国藩人物特点

曾国藩出身于地主世家,但并未因其良好优越的家庭环境而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曾国藩自幼艰苦奋斗、勤奋好学,六岁便进入古代私塾展开一生的学习事业,其之所以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底蕴,与幼年时期的教育经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微观角度分析,曾国藩从政时期数次持危扶颠、力挽狂澜,正因少年时期便进入私塾学习,以及对《四书五经》的深层次掌握。稳固的知识结构与夯实的知识底蕴,在曾国藩前行的过程中虽然无法实时性、直接性地给予自身帮助,但是由于学习、阅读、感受所累积的文化修养,却是可以贯穿其整个生命活动周期的精神财富、思想财富。在曾国藩从政的十三年中,未因连续不断的晋升而产生骄傲、自满思想,并以两袖清风、律人律己深受人民好评。与此同时,正是由于曾国藩人物特点的积极性,才使其教育思想理念具有实质性教育意义。

(二)曾国藩教育思想衍生环境

曾国藩身处十九世纪中国晚清封建时期,二十七岁高中进士入职翰林院,负责充经筵日讲、撰写文史等工作,在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组建湘军,力挽狂澜、屡获战功,经历数十年的艰苦奋战剿灭太平天国主体及其相关党羽。从宏观的角度讲,曾国藩的崛起是必然性的,同时也对晚清政府教育、经济、文化、军事、政治等方面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在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的极力倡导下,掀开中国轮船制造史的全新篇章,构建中国几千年来首个兵工学院,翻译并印制第一批欧洲书籍,组织调配首批横跨大洋的赴美留学生。由此可见,曾国藩是中国晚清时期乃至近代史上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得权得势,但并未因巨大的政治功劳而产生叛主意识,而是对满清政府与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大局性审视。曾国藩认为十八世纪的中国在文化、教育、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出现极其严重的断层问题。鉴于此,曾国藩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切实研究的前提下,将中国学生带出祖国,使当时封建落后的东方文明与工业革命高潮时期的西方化接轨。基于上述背景,较为成熟的教育思想逐渐成型。因此,可以说曾国藩教育思想是在整个清政府、整个中国几千年来最为被动的发展时期,而得以成型和发展的。

二、晚清时期曾国藩教育思想主要内容概述

(一)教育的基本前提是思想上的改变

受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影响,曾国藩一生追求“仁、礼、道、义”,认为社会中任何一种人,包括囚犯、叛乱者均心存仁义一面。看似做错事者实际行为与曾国藩道德基本理论矛盾,然而曾国藩认为造成一个人违背伦理道德的主要原因是,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仁义还未被唤醒。十八世纪的清朝在太平天国与西方列强的双重夹击下,身处乱世。而仁义的最广义形式为“礼”,同时,纲常伦理也作为封建社会左右古代人基本社会活动、家庭活动的主体因素。因此,曾国藩在俘虏太平天国事件叛国成员时,便利用纲常伦理在国人思想中的深层地位,以理论为工具、教育为途径,为其灌输“仁义道德”观念,直至叛国暴民可通过“礼”的渗透而明晰建立“君子所想、君子所为”。

(二)“德育”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行为

曾国藩一生为官清廉的形象,应作为社会教育发展方向的主流价值指导,以及学生正确价值趋向的明确选择。在我国改革开放、新型城市化建设进程良好推进、经济稳步增长、社会转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各种产业、领域迎来全新发展契机,行政腐败、贪污受贿问题成为严重制约我国进一步前行的关键因素。由于政府职能部门的责权限制,商业领域审批运作流程体系的不完善等因素,导致我国多个领域存在普遍的以权谋私现象。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更与国家的命运前途关系密切。因此,教师在育人育才的过程中,应助力于学生为人正直、为事清廉的思想养成,使普通学生和条件优越学生均以崇高价值理念为追求,学习曾国藩廉洁清政的治国之道。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精神得到充分净化,使未来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伟大民族复兴的主体单位逐渐向公正、公平健康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可大幅降低考试作弊现象,弘扬学术界正气,无愧于国家对青年人的着重培养,使人生不断向广阔无比的康庄大道靠近,担负起国家未来、民族未来的振兴大任。

通风散湿,用70%代森锰锌5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50%多霉灵1000倍液,每5~7天喷1次,连喷2~3次。阴雨天可用百菌清烟剂,每亩350克,或百菌清粉尘剂,每亩1千克。

曾国藩教育思想针对人类主体犯错行为提出明确观点。在晚晴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社会的大环境下,贪污腐败现象较为频繁。尤其曾国藩长期以来从政官场复杂,对结党营私、贪官污吏现象深恶痛绝,但由于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使其疲于应对。在上述背景的作用下,曾国藩在育人育才的过程中格外重视对该类犯错现象的类比教育。一方面,曾国藩教育思想倡导人应该以诚相待,在人际交往中不可将地位作为权衡对与错的判断依据。人不管身处何位,均拥有自身价值及才能,简而言之就是“人必有取”。但是,当某人由于部分特殊条件对自身为人之路产生限制时,眼界、视线便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另一方面,曾国藩严格要求自己的下属和学生做到“树立远大志向”,并表示人难以成大事的主要因素是缺乏理想认知和创业意识。志向是人发展与前行的目标性前提,是人将思想转化为行为的驱动力。因此,“以诚相待”和“立志”两方面均是曾国藩教育思想理论的关键内容。

1)当水平应力比λ<1.5时:①第一、第二水平主应力越接近,初期阶段出现裂隙越晚,扩展缓慢,随着水压继续增大裂隙扩展方向增多,最终发散不集中;②地应力越小,控制孔发挥作用越晚,并且控制作用不够明显,裂隙最终沿垂直最小主应力方向扩展。

曾国藩教育思想基本理念指出家庭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初始场所,这一主要观点多源于传统儒家思想,并极大地体现出儒家思想传统的“家庭观念”。曾国藩教育思想将“以和为贵、以德服人”为核心,认为国家事业、社会事业和个人事业上的功成名就均源于家庭的和谐。在拟写家书的过程中,曾国藩曾表示“其大者欲行仁义于天下,使万物各得其分;其小者则欲寡过其身,行道于妻子,立不悖之言以垂教于乡党”。意思是说,一个人在家庭环境中需对长辈尽孝;对晚辈履行教育义务,不可苛责、不可以为责罚,而是要用心教育,引导晚辈学会理解孝道思想、履行孝道行为。对于曾国藩先生来说,家书不仅是对家中大小事物的嘱咐和依托,更是将内心想法、书本知识与切身感受、体验相互结合的过程。一个人对家庭的重视度、管理优劣性,就是该人精神层面对于“礼”的认知的最佳阐述。由此可见,曾国藩所倡导的是礼让式教育,是符合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理念的宝贵思想,也是符合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教育方向。

如果他继续往下深入,她也许会展露更多令他困惑和无解的内容。也有可能始终守口如瓶。他已失去所有力气,说,其实我并不懂得什么是爱情,虽然我恋爱过多次。她说,时间本身保持着一种神秘感,所以我们才会虽然做过多次的事情,却依然不能够知晓它的真味。

修业、进德是曾国藩思想的重要教育方向,指出学问者欲求成才,就必须从专业和德行两个基本点着手。学业是学生者学习过程中所获成就的最佳体现,德行则是确保学习者学有所依、学有所为的根本,可以大幅降低为官者顺之者昌、尔虞我诈现象的发生频率。此外,曾国藩对门下学生的监督管理十分重视,认为对学生形成有效控制的内在要素是以世家子弟为核心,严格把控达官显贵传承者的奢侈、放荡、傲娇问题。世家子弟作为最容易陷入傲娇、奢靡之风的主体成员,务必做到通情达理、为人圆融,且必须具备深刻的自知之明。鉴于上述教育方式对学生的长期培育,可以大幅促进学生完善人格与优良处事风格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3.修业、进德为最终教育目的

2.以诚相待、立志为基本育人途径

三、晚清时期曾国藩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事业的启示

(一)是现代德育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历史起点

现阶段,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时常出现由于学生家庭条件过于优越导致的骄傲自满、奢侈糜烂。因此,现代教育应贯穿曾国藩教育思想“道德自律”理念,教师和学校在育人育才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客观准确判断的同时,还应使学生建立符合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自我管理、评价体系。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应为学生构建道德至上启蒙意识,使学生在年幼时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为学生未来发展摊平道路。在初、高中教育阶段,教师应向学生灌输曾国藩人格理念和积极思想,使学生感知正确的道德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在学生的大学教育时期,教师和校方应使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齐头并进,以德促技、以技建才,使德和技形成相互促进、互相激发的良性循环。例如,随我国社会经济资本的不断膨胀,现代国人生活水准的日益提高,衍生出大量仿冒名牌的山寨产品,该类现象是德育教育普及度低下的直接表现。因此,学校可针对拒绝购买假冒伪劣名牌为出发点,开展相应校园活动,并为学生讲授制造假冒产品的危害性,以此来端正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多重思想道德理念组成要素。

1.家庭为基本的育人之道

(二)是应对全球性文化冲击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高度现代化、信息化、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形势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达到空前繁荣。面对国内外激烈的环境更迭、交融,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巨大挑战,道德教育的主方向被动偏移并呈现出多元化选择变迁。多种价值观正确性有待检验且缺乏完整体系,并对高校学生生活和学习环节造成不断冲击。在文化全球性发展的进程中,西方文化的渗透为我国教育带来民主、自由、平等等多种先进思想同时,也在较大程度上对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信念、道德观念产生消解和退化作用。例如,现阶段我国部分大学生被历史虚无、民族虚无主义影响严重,被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左右思想,对“自由至上”理解过于绝对。其一,上述思想在长期以来的生活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自私自利、寡恩薄义,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其二,对学生形成完善、优质人格产生制约作用,淡薄集体、社会、国家意识,缺乏民族自尊心。

鉴于上述现象,解决由全球性文化大融合而带来多重负面问题的最终途径,在于提高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外在作用要素,即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尊心,进而实现中国与外国文化层面的平等性,使多重文化在相对独立的同时,形成有机互联文化共同体。由此可见,曾国藩教育理论以“礼”为核心的教育行为,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取精去糟”过程,是对传统文化作用的全新定位,更是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极具前瞻性的历史性创新行为。

回首中国家电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大时期。首先是2013年以前,中国家电市场在普及性需求完美释放以及政府的政策刺激下经历了快速增长期。而后的几年,随着居民家电保有量的逐渐提高,市场增长放缓,家电整体进入调整周期,即低速增长期。最后从今年开始,市场增长乏力,增长动力绝大部分依靠更新换代需求以及产品结构升级,市场开始呈现失速的态势。

四、结语

综上所述,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扮演着至关国家兴亡的重要角色,其思想不管在哲学层面,还是在教育层面,均对后人造成较大影响。作为具有前瞻性的曾国藩教育思想,是现代德育教育发展和创新的历史起点,更是在全球文化大融合背景下,应对全球性文化冲击的重要理论依据。

式中,Ai为脉组中第i个脉冲回波输出幅值,T为脉冲宽度,fi=f0+iΔf,τ(t)=(2R0-2vt)/c,f0为信号载频,Δf为频率步进量,Tr为脉冲重复周期,N为频率步进数。假设目标匀速运动,R0为初始距离,v为运动速度。令采样时刻ti=iTr+2R0/c+T/2,则N个连续回波采样序列为

参考文献:

〔1〕Vladimir Putin.Zeng Guofan’s personality concept and its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in the late sunny period of the 19th century in China〔J〕.Philosophical Enlightenment of Oriental Histor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7,(2):54-58.

〔2〕张剑平.论范文澜太平天国史研究的价值——兼论新时期关于太平天国和曾国藩的评价〔J〕.浙江学刊,2001,(6):145-152.

〔3〕范大平.晚清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折射——曾国藩文化思想的形成及其发展脉络〔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4):1-3.

中图分类号: G40-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46(2019)05-0048-03

作者简介: 李志英(1977-),女,山西原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责任编辑 澄 晗)

标签:;  ;  ;  ;  

曾国藩的教育思想及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