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施工过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研究论文_黄小梅

高层建筑施工过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研究论文_黄小梅

身份证号码:45042519851101xxxx 广西南宁 53002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同时人们对于高层建筑的质量也越来越重视。混凝土工程是高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其质量关系到高层建筑的整体稳定性。本文从高层建筑施工过程混凝土工程的主要质量问题出发,探讨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过程;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可利用土地的面积不断减少,而如何有效的利用好这有限的建设用地,新建高层建筑就成为现实的选择。而建筑质量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2009年上海莲花河畔景苑7号楼整体倾倒,到南京城南花神大道入口旁正在施工的“中兴大楼”靠公路一侧发生塌方,无不暴露出当前建筑存在着种种质量问题。混凝土工程,在高层建筑的施工中占有很大比例,其质量直接影响了整个高层建筑的质量,因此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做好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

1.混凝土装配式高层住宅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背景

这几年来,建筑业的发展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崛起,但同时,人们对于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高效、抗震等要求使得建筑业在发展中必须寻找一个可以满足大众需求的技术。再加上人们对于环境环保的要求的加深,建筑业对环境的污染、建筑业产生的废料对周围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所以,让建筑业降低对环境的破坏时建筑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混凝土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崛起,满足了上述的要求,现代很多建筑也逐渐开始使用装配式住宅,并且成效较好。实际上,混凝土装配式建筑不但可是实现高效、短期的要求,而且还具有功能化、结构简单等性能,。对于目前的建筑行业,装配式住宅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其与国家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相符合,也符合对于环境的保护,为社会创造了丰厚的收益,为建筑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2.预制构件生产过程监督关键点

2.1混凝土预制构件

混凝土监督机构对下列项目进行抽查:(1)石、水泥、外加剂等质量检查报告;(2)钢筋连接套筒的质量检查报告钢筋套筒灌浆的证明报告,灌浆技术的检验报告;(3)混凝土配合比例的检验报告;(4)拉结件等配件的质量检测证明,合格文件;(5)外装饰、门窗框等质量检测说明、合格证明。相关机构除了需要抽查上述的项目,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监督检测原材料。

构件的成形过程:(1)钢筋的间距、品种、数量、保护层厚度、规则等;(2)纵向受力钢筋的实验检测合格证明文件;机械连接接头的连接方式、接头的质量、位置、长度等,横向钢筋的弯折构造等;(3)预留灌浆孔道的数量、规则、位置等;(4)预埋在地下的吊环的位置、数量以及孔洞的位置等;(5)预埋线盒的位置、预埋管线的数量和固定位置及措施等;(6)夹心墙体的厚度、保温措施等;(7)混凝土抗压监测报告、合格证明。

监督机构对成品进行抽检的项目如下:(1)混凝土的外观,构建的尺寸;(2)连接钢筋的长度、级别、数量等;(3)连接套筒的位置、预留孔洞的数量等;(4)和后浇混凝土衔接处的处理;(5)预埋吊环的位置、规格,孔洞的数量、位置等;(6)线盒的位置、数量等;(7)夹心墙体的厚度、保温设置等;(8)门窗的外观设计、安装位置;(9)装饰层的外观和质量;(10)构件的标示;(11)构件结构性能的检验合格证明文件。除了对上述项目进行抽查检测外,监督机构还需要对构建成品的受力钢筋的轻度、混凝的保护层的厚度等使用便携仪器进行抽查检测。

2.2钢结构预制构件

材料监督机构在刚才工程验收中需要对下列项目进行抽查:(1)焊接材料、防火涂料、钢材等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质量合格的证明文件、检验报告等);(2)对国外进口的钢材、板等的质量、厚度进行验收检查,对质量有异议的材料、安全要求为一级的材料等必须进行抽样复查,抽查结果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设计要求;(3)在使用焊剂、焊条等材料之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使用之前的烘焙,在烘焙之后在进行材料的存放。(必须有烘焙记录和质量合格证明)。

钢结构工程制作:(1)必须按照规定,经原设计单位检查复核之后,构件厂才能对设计图进行深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材料的生产;(2)生产钢结构的企业应当是具有钢结构生产制造资质证书的生产企业,才建管部门颁布了相关的生产许可证之后才能进行钢材料的生产;(3)在批量生产同一批构件之前,要进行首件认可,在相关单位对生产工艺进行鉴定之后,确保其质量符合生产要求时,才能进行同一类型构件的生产;(4)对焊接工艺进行评定,并呈有报告详情。

3.高层建筑施工过程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3.1混凝土的配料

从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问题来看,主要是出现表面裂缝、深层裂缝和贯穿裂缝,从而对其耐久性和安全性产生影响,因此要控制工程质量,就必须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而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一般主要是从混凝土的原材料着手,注重混凝土中原材料的搭配使用,具体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首先,在混凝土现有原材料中添加增强材料,如各类金属纤维、有机纤维、无机纤维。由于这类纤维材料具有一定的抗拉性能,在混凝土中加入这些材料,就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进而提高其抗拉性能。其次,在混凝土现有原材料中加入一定的添加剂,从而有效降低混凝土的自缩值,达到有效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的目的。此外,还要对混凝土原材料的比例进行调整。混凝土的性能,与其材料配比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原材料的配比需要经过科学的技术手段计算所得。在混凝土生产前,同样要求科研人员,根据混凝土外用添加剂的标准和规范,对混凝土中各原材料的比例进行配比实验,选择最佳的配比方式,确保混凝土的强度。最后,还可以适当的添加配筋,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由于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缺乏配筋,所以其薄弱部分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而通过在混凝土中适当的添加一些直径较小,分布间距也较小的配筋,能够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效果。当然,试验中所确定的最佳配合比,其各级骨料均不含有超逊径颗粒,且都呈饱和面干状态,而实际上在施工配料时,各级骨料中常含有一定量超逊径颗粒,含水量也常超过饱和面干状态,因此应根据实测骨料超逊径含量及砂石表面含水率,将试验室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以求配料更为准确。

3.2混凝土的搅拌

在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的搅拌是十分重要的程序,混凝土施工人员需要对搅拌混凝土的相关材料,及其具体比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反复的核算。从一般意义上来说,要保证土木工程建筑的质量,就必须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但在实际情况中,常出现混凝土搅拌缺乏科学性,从而导致混凝土中加入的水过多,在混凝土硬化以后形成水泡,而水泡蒸发以后,会在混凝土结构中形成气孔,进而使混凝土的强度下降。因此,在进行每一项建筑工程时,都必须遵守科学的方法进行混凝土的搅拌工作,科学地控制搅拌中水的加入量,同时控制好混凝土的搅拌时间,这样才能搅拌出性能优良的混凝土,使土木工程建筑质量得到保证。对于投料,可分为一次投料法和二次投料法,一次投料法是在上料斗中先装石子,再加水泥和砂,然后一次投入搅拌机中,而二次投料法是先将水泥和水在搅拌筒内充分搅拌成均匀的水泥浆后,再加砂和石子搅拌成为混凝土,使用二次投料法可提高混凝土强度15%左右。而在进料时,也要控制进料量,装料体积不应超过干料容量的10%,这样能够保证混凝土拌合物搅拌均匀。

此外,对于混凝土原材料在搅拌时,应采取降温措施。对于砂、石,可用冷水冲洗,在夏季时,还应该搭设遮阳装置,这样可使砂、石温度降低3-5℃。对于水温,应该在混凝土搅拌所使用的贮水池中加入冰块,将水温降低5-6℃。在混凝土的运送过程中,要对泵管进行覆盖遮掩,以减少混凝土泵送过程中的温度上升。其中尤为注意的是,如果外界温度不高于25℃,则从搅拌、运输到浇筑入模的时间应不高于90分钟,而当外界温度高于25℃时,持续时间应在60分钟以内,这样可以保证混凝土入模时温度低于30℃。

3.3混凝土的浇筑

混凝土施工最主要的环节就是混凝土的浇筑,而在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前,首先要检查模板的位置、尺寸和标高等等,并逐一复查,检查模板接缝是否严密,预埋构件位置和数量是否符合图纸要求,支撑是否牢固。同时做好模板数据的记录工作;此外,还需清除模板内的木屑、垃圾等杂物,并将木模板浇水湿润。

混凝土的浇筑,需要注意防范气温的骤变,最好在室内进行,避免露天浇筑。而在开始浇筑混凝土时,要确保已经充分搅拌均匀,防止离析现象的出现。在浇筑过程中,如果浇筑高度超过三米,则应该使用溜管。在混凝土的浇筑中,需要注意的是,要随时检查各个结构部件,防止其在浇筑过程中移动变形,影响结构稳定性,保障混凝土的浇筑质量。由于混凝土的沉降及干缩会产生非结构性的表面裂缝,因此在浇筑与柱和墙连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和墙浇筑完毕后停歇1~1.5h,使混凝土获得初步沉实后,再继续浇筑,以防止接缝处出现裂缝。在混凝土浇筑以后,要进行充分的鼓捣,确保混凝土将整个模板所填充完整,同时也能够提高混凝土的鼓捣质量,将混凝土中残余的气泡全部挤出,使混凝土更加紧实,质量更高。

一般来讲,在混凝土的浇筑中,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中间的停歇时间要小于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如果超出初凝时间,需要根据相关设计标准,留设施工缝。在浇筑施工缝时,由于新旧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点不同,因此导致其结合性弱,所能承受的拉应力小,从这点考虑,施工缝的留设处应该设置在便于施工,同时承受的剪力较小。而在施工缝处继续浇筑混凝土时,已浇筑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应小于1.2N/mm2,对施工缝进行浇筑时,首先应清除垃圾、水泥薄膜、松动砂石和软弱混凝土层,用水冲洗干净并充分湿润。浇筑时,对于水平施工缝宜先铺上10~15mm厚的水泥砂浆一层,其配比也应与混凝土内的砂浆成分相同,而垂直施工缝处则应加插钢筋,钢筋直径应为12~16mm,而长度应为50~60cm,间距为50cm。,从施工缝处开始继续浇筑时,要注意避免直接靠近缝边下料。机械振捣前,应向施工缝处缓缓推进,在距施工缝80~100cm处停止振捣,但应加强对施工缝接缝的捣实工作,使其紧密结合。

3.4混凝土的养护

为保证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结束以后,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使水化反应更快地发生,这就是混凝土的养护。在浇筑结束以后要对混凝土表面进行两次左右的抹压,最好用塑料薄膜或保鲜膜将其表面覆盖,保温养护,等混凝土初步凝结以后每天定时洒水,这样可以降低混凝土的自缩。混凝土的养护有一系列具体要求:第一,至少对混凝土进行1个月的养护;第二,低塑性混凝土在浇筑结束以后,要立刻进行喷雾养护,之后再进行洒水养护,而塑性混凝土在浇筑结束6-18小时内,再进行洒水养护;第三,对混凝土的养护不能中断,要始终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

4.结语

随着高层建筑数量的不断增加,混凝土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大,而人们也越来越开始关注混凝土工程的质量问题。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注重提高混凝土抗裂性能,在混凝土搅拌、浇筑、养护等过程落实相关施工技术,能够对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有良好的保证。技术人员在工程实践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该技术加以应用,不断提升建筑业的发展,提高项目综合效益,为建筑企业的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陈建庭.探析高层建筑施工过程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J]建筑设计管理,2010(02)

[2]靳中辉.如何控制高层建筑施工过程混凝土工程质量[J]科技与企业,2012(05)

[3]王炳洪.“装配”带来的混凝土结构新概念设计问题[J].混凝土世界,2017(12):72-78.

[4]陈飞.江苏省装配式建筑现状与发展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7(23):13-14.

论文作者:黄小梅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9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  ;  ;  ;  ;  ;  ;  ;  

高层建筑施工过程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控制研究论文_黄小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