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教育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分析_地理论文

晋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论文,初中论文,教材论文,教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遵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山西教育出版社组织省内专家编写了供七八年级学生使用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套共四册), 本套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后,目前在山西、青海、江西等省使用。

一、教材编写的依据

1.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新理念指导教材编写

新课程与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新课程发展的核心是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地理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对编写教材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有:(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编写教材不同于写学术著作,教材编写也有自己的规律,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教材取材要体现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三者的有机结合。也就是在编写教材中,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教材内容的组织要体现现代教学理论的基本思想,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获得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学科素养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对地理知识教育而言,不应该立足于系统地理学知识的传授,应该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递地理学科思想,唤起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因此,地理教材在结构上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内容上要突出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帮助学生完成从“学会地理”到“会学地理”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此,教材从改变传统的地理知识学习方式入手,从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出发,以多样的地理知识学习方式,图上所得、信息传递、积极参与、实践探究等方式为突破口,来编写教材。

2.吸取国内外同类地理教材之长

从最近国内外已出版的同学段地理教材来看,这些教材在内容上尽管不完全相同,但有很多共性。

教材有相同的表层(文字、图像、作业)和深层(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结构,教材的叙述方式多数采用描述并将技能训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蕴涵或依托在知识之中,成为三位一体的结构模式。

教材内容逐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了“地理为生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理念,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融入教材之中,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

教材的编写和内容的组织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地理知识案例入手,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教材关注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3.借鉴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从国内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情况看,应用探究式方法学习地理知识,是目前较成功的方法。这种方法也渗透到教材编写中,用这种方法组织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能力、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因此,用探究式学习作为组织教材内容的基本思路,克服重视知识传授、对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知识目标教学、对情感目标要求不够,重视学习结果、对学习过程关注不够的倾向。

二、教材特点

1.以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

(1)突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在一些知识点设有学习指导, 将探究活动作为主线,贯彻于教材始终。教材编写要改变传统地理教学观念,打破“学科中心”、“知识为本”的编写模式,从文字表述,图像设计、活动栏目设置等方面为学生创设探究式学习的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积极接受和处理信息,发现问题,主动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乐趣,强化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弱化机械性的记忆,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如让学生“读图,学会用事实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都贯穿了探究式的方法。

在重点和难点知识学习中,增加了学习指导,将《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记住”、“说出”、“举例”、“运用”、“比较”、“学会”、“归纳”等培养地理思维、学习能力的要求,体现在学习指导中,增强探究活动的力度和深度;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一般方法。这些探究式学习情境的设置,起到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积极接受和处理信息的作用,让学生体验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取知识的乐趣,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目的。

(2)选取许多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案例,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从生活中的实例和现象出发,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设置一些活动栏目和综合性问题。

例如,“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就是从我们周围的事实出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又如,“学会分析房屋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不同地区房屋景观图片中,观察房屋用材、房顶坡度、墙壁厚度、窗户大小和形态,分析这些特点与当地环境的关系。

(3)多样化的活动栏目设置体现了开放式的教育理念。 根据《课标》对教材内容和结构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等,教材中包括文字系统(包括信息传递)、图像系统(地图、观景图、航片、示意图、操作图等)、活动系统(图上所得、积极参与、实践探究)。其中,图像系统、活动系统占了很大篇幅,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4)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变化。过程与方法, 是指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关注学习过程,以活动带知识和技能,把地理知识、地理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在教材编写中,针对不同的问题设计不同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适于直接解决的问题,我们将学习过程和方法表示为把握——明究——解决;适于间接解决的问题,其学习过程和方法表示为观察——考察——洞察;适于创造性解决的问题,其学习过程和方法表示为感受——表达——感受——鉴赏;适于熟练性解决的问题,其学习过程和方法表示为计划——习作——练习,等等。

教材在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方面的整体思路如下图所示。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的思路示意图

2.教材知识框架与结构的确定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全套教材由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四大板块组成。采用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和可持续发展为线索,以问题为中心,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相结合的方式,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原则进行编写。

(1)在内容层次上表现为:空间尺度由远及近,由大到小。 全套教材层次为:世界——中国——乡土,形成一套体系完整的教材;初一世界地理的层次为:总论——大洲——地区——国家;初二中国地理的层次为:国家(总论)——地区(跨多个省区)——省(区、市)——省内区域。整套教材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现地理学的综合性与区域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综合与分析的统一、静态与动态的统一(树立变化的观点),充分体现《课标》的基本理念。

(2)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满足最低要求, 做到知识覆盖率高和体系结构完整。教材立足于我国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基础教育和地理教育现状,为降低难度,首先在选材上,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案例;在教材中,增加了教师的学法指导;在活动的设计上,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并重,科学性、趣味性相统一。

(3)增加地图阅读能力的培养。 地图知识和使用技能是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与其他学科的横向比较看,只有地理学科能给学生地图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因此,教材除完整地安排了《课标》要求的地图基础知识外,在规定的总课时内增加了两课时的地图技能培养。

(4)在认识区域部分编写中,注意突出区域的特色分析。 世界地理中选取“亚洲”,包括位置范围、地形河流、气候、人口、文化和经济发展,对其进行较全面的分析,使学生领悟和掌握学习大洲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讲完亚洲地形特征时,根据同样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南美洲的地形特征;在讲完亚洲气候后,学会分析亚洲的气候。

“认识地区”注重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知识。依据各地区在世界上的位置、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相对重要性、地区特色鲜明,界线相对清楚等原则,选择了东南亚、西亚、西欧、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极地等五个地区。每个区域注意特色的挖掘。

“认识国家”注重综合特点的分析,尤其强调一个国家的特色,通过重点解剖一个国家,让学生了解、学习、掌握分析一个国家的基本方法。依据各个国家在世界各种重大活动与事件中的地位和作用,各大洲分布的相对均衡性,国家的自然与人文特色,以及与我国的关联程度等原则,选择了美国、俄罗斯、日本、巴西、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六个国家。每个国家注重区域特色的分析。

3.知识呈现形式的多样化和生动的语言,增强教材的可读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设计栏目丰富多样,做到了图文并茂、图文合一、图文互补。有直观的地图、生动的景观照片、简明的示意图、形象活泼的卡通,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地理空间概念,培养读图、用图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用形象、生动、文学化的语言诠释地理,如在各级标题的表述上,适当使用形象化的语言凸显主题。

用宽视角、大尺度的综合性、联想式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强化空间意识,以改变传统地理教科书各单元自成体系,相互联系较少的结构体系。

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教材内容更好地贴近生活,让学生爱不释手、开卷有意、终身受用。如在世界总论部分中分别设置了“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气候与人类生活”等内容。

4.体现地理学科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即综合性和地域性。

教材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的综合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的认识。如在“聚落与自然环境”一课中,设计了“图上所得”,教会学生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里涉及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需要进行综合分析。

5.客观表述基本地理事实,将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意识、爱国主义教育在教材中有机结合

教材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全球意识、爱国主义与忧患意识有机结合,在不同的章节分别设有多样式栏目,辅以有很强说服力的阅读材料和案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标签:;  ;  ;  

山西教育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分析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