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福建福州 350003;
2.福建省康复产业研究院/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福建福州 350003
【摘 要】目的:阐述腧穴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腧穴的敏化特征与规律入手,论述腧穴敏化及其临床应用。结果:(1)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敏化穴的刺激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3)对敏化态腧穴的刺激极易激发感传,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结论:腧穴敏化的提出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成为中医继承发展之典范。
【关键词】辨敏施治;临床研究;临床经验
古希腊医学之父Hippocrates强调:病,药不可治时用铁(针或刀)治;铁不治时用火治;火不治时,该病无法可治。我国明代医家李梃在其著作《医学入门》中写到:“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由此可见针灸疗法,尤其是灸法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穴位功能活动是一个动态概念,在生理状态下活动微弱甚至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在受到外界刺激或病理状态下则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征:穴位功能可明显加强,穴位面积的也会相应增大,即所谓穴位敏化[1]。这种“敏化”是穴位反映疾病的具体体现,也是指导临床选穴和提高临床疗效的核心。其关键在于与病理相关,与机体的疾病过程相关,即敏化态的穴位部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映部位,穴位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的变化是其本质属性之一,对外界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
1 腧穴敏化的科学基础
体表腧穴与内在脏腑之间存在着联系,与内脏相关的腧穴既可以治疗相应内脏的疾病,同时,也可以反映相应内脏的疾病,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述:“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腧穴是与相应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而变化的反应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腧穴是特异性反应内脏功能变化的窗口。机体处于正常状态,腧穴表面与正常皮肤并无二致,我们几乎感觉不到腧穴的存在;而当内脏患病时,常在特定穴位或某条经脉的多个穴位处出现多种病理反应,表现为:一、最常见的痛觉过敏,即穴位处出现疼痛,或按压穴位时出现明显的压痛,“以痛为腧”的阿是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二、对热的敏感度发生变化,表现为穴区对热的敏感度或升高或降低或左右两侧对应腧穴失去平衡。三、相应穴区皮肤色泽形态发生改变,或皮下出现结节、条索状反应物等。四、生物物理特性发生改变,主要有穴区皮肤温度和电学特性的改变。反过来,一定的刺激作用于腧穴,又可以调整内脏功能,这说明腧穴和脏腑之间存在着某种形式的信息传递网络,并且这种信息传递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轴突反射(aXon reflex)理论是痛觉过敏的重要机制之一[3]。虽然关于穴位敏化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穴位敏化与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密切关联则已是不争的事实,正有待于深入探索研究其相关细节。
2 腧穴敏化的类型及现象
关于穴位敏化的定义和内涵有着众多不同的解读,但究其实质,不外乎形态和功能两个方面。其一、就形态层面而言,腧穴形态敏化,如穴位局部皮肤瘀点、白斑、凹陷、丘疹、脱屑、硬结等,脏腑发生病变时,相应穴位处的皮肤会改变局部的色泽,或改变局部的形态,通常,腧穴形态敏化的发生比较缓慢,在慢性疾病中比较常见,比如原发性高血压,腧穴形态敏化多发生于督脉中,此外,肺经、肾经等也可发生此种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其二、就功能层面而言,包含的腧穴敏化类型及现象比较多:(1)穴位痛敏化:脏腑或相关部位出现病变时,腧穴与病变相应的部位会增加疼痛敏感性,按压后出现较为明显的疼痛,压痛点为患者的阿是穴,利用痛阈测定仪检测阿是穴,可发现穴位敏化,临床治疗中,于阿是穴处实施针灸,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2)穴位热敏化:疾病状态下,对于灸热极,相应腧穴会提高其敏感性,所产生的特殊反应比较多,利用红外热像仪检测表现为透热、扩热、传热,远部或深部发热,而局部或表面不发热或微热,部分患者会产生其他非热感觉,比如胀痛、酸麻、发冷等,灸感传导之处,可有效缓解病症;(3)穴位电敏化:脏腑出现病变后,会提高穴位皮肤的电位,或增加导电量,降低平衡性或导致左右失衡,依据腧穴特殊的变化或失衡状况,即可将脏腑具体的病变判断出来;(4)穴位光敏化:与周围非穴位处相比,穴位处的发光强度更高,在某个固定的部位中,发光强度基本不会发生变化,人处于健康状态时,体表左右两边的发光强度对称,而处于患病状态时,发光信息点会出现不对称的情况,此种即为腧穴光敏化。但是,无论从客观评判标准还是实用操作价值来看,二者相比均以功能层面为重 [4]。
3 腧穴敏化的分布规律
患病脏腑或部位在一定程度上对应体表上分布的发生敏化的腧穴,比如患者患有阑尾炎后,阑尾穴处的压痛感或酸胀感比较明显,患者患有颈椎病时,肌肉强硬痉挛可在颈项部位触摸到等。陈日新 [2]认为腧穴热敏化作为一种疾病的病理反应,出现的部位与经穴定位不完全符合,但它可以经穴为参照坐标系来定位。多年来已研究了20种疾病的腧穴热敏化的分布规律,初步掌握了这些疾病的腧穴热敏化分布部位,如面瘫在翳风、感冒在风府和上印堂、盆腔疾病在三阴交、便秘在次"、眼科疾病在耳垂区耳穴等。随着脏腑病变情况的进展,腧穴敏化的相关情况也会发生变化,如病变程度比较轻,腧穴敏化的程度、穴位数量也会比较少,而病变程度加重时,也会增加腧穴敏化的程度,并增加敏化的穴位数量,增强腧穴的敏感性。健康人群出现腧穴敏化的几率非常低,而患病后,将会明显的提升腧穴敏化发生率,疾病痊愈后,腧穴敏化出现率会降低。程斌等 [5]认为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从观察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的体表伊文思蓝(EB)渗出点的动态分布的结果看,体表EB渗出点与神经节段分布高度相关;另外热敏化研究也显示敏化区域呈现一定的规律,如面瘫在翳风、感冒在风府和上印堂、盆腔疾病在三阴交、便秘在次髎等。
4 体会
掌握以上“敏现”穴定、“敏至”穴优、“敏消”量足三点腧穴敏化的学术思想,来指导临床治疗,可大幅度提高疗效 [2]。人体腧穴存在静息态与敏化态两种状态;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小刺激大反应”。(1)腧穴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当敏化穴位点受到刺激时呈现感传等现象。(2)敏化腧穴是治疗的最佳选穴,敏化腧穴点极易激发感传(95%的出现率)乃至气至病所,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6]。所谓气至而有效,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充分展示了针灸学的特色与优势,有可能振兴中国针灸学。继续深入探索腧穴敏化的出现规律、扩展其适应证、改良敏化腧穴灸的操作方法等,均是以后需要研究的课题。腧穴敏化现象已涉及到许多新的生命现象,新的生命现象必然蕴涵着新的生命规律与机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可能发现人体机能调控的新规律,开辟针灸疗法调控人体机能的一片新天地,为现代中医学的发展提供创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牛文民,刘智斌,等.刺激嗅觉以敏化头颈部穴位假说之神经科学基础[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37(4):34-35.
[2]安鑫.陈日新腧穴敏化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J].江西中医药,2011,42(337):77-78
[3]李亮.热灸效应与穴位敏化的机制--从脊髓到脑干[M].中国中医科学院
[4]牛文民,刘智斌,杨晓航,等.针药合用刺激嗅觉系统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自由基系统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5):740—742
[5]程斌,石宏,吉长福,等.与急性胃黏膜损伤相关体表敏化穴位的动态分布观察[J].针刺研究,2010,35(3):193-197.
[6]陈日新,康明非等.一种新类型的疾病反应点—热敏点及其临床意义[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2):29
作者简介:
陈云,单位: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邮编 350003 出生:1986-01-25;女;民族;汉籍贯;福建省长乐市学历:大学本科;研究方向:针灸。
实验平台:福建省康复产业研究院/福建省康复技术重点实验室
(英文名称:Fujian provincial rehabilitation industrial institution)
(英文名称:Fujian Key Laboratory of Rehabilitation Technology)
论文作者:陈云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3
标签:穴位论文; 疾病论文; 脏腑论文; 热敏论文; 体表论文; 发生论文; 针灸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