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大爆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爆炸论文,媒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刊编辑部综述 策划/执行 张成龙
自媒体的商业化
一夜之间,程苓峰又成了名人。他第一次出名,是在2006年。一篇《生于80年代》的激扬文字,让“80后”成为近年来最深入人心的商业及社会学概念之一。
上一次出名,是在2012年8月,还担任腾讯网科技中心总监的程苓峰,发布微博宣布离职迁居南方小镇,“我选择不打工、不创业,专心做个人媒体,关注互联网。通过微博和各媒体专栏发布信息,通过稿费和咨询获取收入。”
几个月后,程苓峰把微博里的话变成了现实。更靠谱的是,他为其他也准备做“自媒体”,但苦于没有盈利模式的同行指点了一条明路:卖广告。
1月25日,程苓峰对外宣布:以他为主笔的自媒体“云科技”推出微信广告,报价每天1万,或是每3天5万,向中国乃至全球业界开售。此后不到2个月,他就做了10单生意,入账13万。
一时间群情汹涌。羡慕者有之,不屑者有之,跃跃欲试者有之,嘲讽批判者也有之。但无论如何,本已受人关注的自媒体变革,因为程苓峰的吃螃蟹,落到了更强的聚光灯下。
在这个公众影响力已随移动互联网转移的时代,“峰哥”其实只是自媒体崛起大背景的折射焦点,更多的传媒变革,或已行至半途,或正蓄势待发。
自媒体变革
什么是自媒体?
现在,似乎还没有一个通行的定义。
如果用通俗的字面解释,它或许可以被理解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媒体。
如果放到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那些不在报馆供职,却屡屡以犀利文笔见名于纸上的文豪墨客,其实也可以被恭为自媒体的先祖,比如鲁迅先生。
不过,如果用一个相对狭义的限定,自媒体最初还是起源于互联网。
在上个世纪的最后几年,一些程序员尝试在互联网上张贴自己的日记,用以交流彼此的技术心得与生活爱好。很快,博客(blog)网站随之出现,并逐渐演化为多媒体形式的播客、短文字方便手机发布的微博,基于即时通讯账号,便于朋友圈传播的微信等各种形式。
在此过程中,一个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影响力模式逐渐发展成型。
在此之前,无论是广播、电视、报纸还是杂志,媒体都是单向的传播方式,媒体写什么、播什么,你就只能看什么、听什么。
但在互联网上,便捷的双向信息传递,让人们开始逐渐能以网民身份,在新闻网站与论坛中评论、甚至参与干预公共事务。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更加成为了真正独立的话题中心。
“在微博时代,如果你有100个粉丝,就相当于办了一份时尚小报;如果有1000个粉丝,相当于一份海报;如果有1万个粉丝,相当于创办了一家杂志;如果你有10万个粉丝,相当于创办了一份地方性报纸;当粉丝数增加到100万,你的声音会像全国性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那样有影响力;如果有1000万个粉丝,你就像电视播音员一样,可以很容易地让全国人民听到自己的声音。”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在他的书作《微博:改变一切》中如此形容。
确实,在移动互联网创造的开放平台下,任何人都有可能摆脱传统媒体的方式束缚,以自己的观点尽情释放,很多公众人物与意见领袖也由此成为新的影响力中心。
而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布,更是忽如一夜东风来,以由朋友圈构成的有效传播链,让自媒体的外部条件更加充分。
媒体人蠢蠢欲动
有了程苓峰的成功案例在前,传媒人开始坐不住了。
比如央视的知名主持人王凯,3月15日也宣布辞职。坊间消息称,他就正打算自己创业,做自媒体。
这并不是唯一的案例。事实上,很多媒体人都已经加快了刷新微博的频率,并在微信上建立自己的公众账号。
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即使是在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人依然有着自身独有的优势,因为他们拥有相对常人更敏锐的新闻热点嗅觉,更准确的新闻价值判断,更丰富的新闻人脉资源,以及更优秀的写作文笔或制作能力。
而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发布流程快、工作效率高、言论空间大,内容篇幅也不受限制,就如同新开了一块天地,稿件不用担心被编辑删改,不用担心被主编枪毙,不用担心被厂商关系公关撤稿,我的地盘从此由我做主。
“个人媒体的区别,说白了就是报纸、周刊、杂志的区别。为什么一个人在这个地方有优势?是因为你不受局限的、不受制衡的。”程苓峰说,“杂志是一个月一期,而你可以每天把你的结果发送给你的读者,所以我认为只有这样才会有优势。”
不过,对绝大多数的自媒体来说,短时间内聚合大量的订阅,如云科技这样形成规模影响力,显然并非易事。于是,借助第三方的平台逐渐扩大影响力,正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过渡办法。
这也成为虎嗅、钛媒体、pingwest、爱范儿、36氪等平台网站的千载良机。
比如,与Twitter的创始人Jack Dorsey同一年出生,曾在《中国企业家》杂志工作12年的李岷,2012年辞去该刊执行总编辑职务,创办“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与交流平台”虎嗅网,上线两个月便获得浙报集团传媒梦工场数百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
而钛媒体、pingwest、爱范儿、36氪等网站,也大都是由成功的前媒体人创办,而且不论关注行业资讯、深度解剖还是新品推介,这些平台都已成为了自媒体写手们的汇集之地。
此外,由行业圈子组成的联盟式发展,也有可能成为另一条路径。
一个例子是,2年前,一些IT行业的记者因为兴趣,成立了一个名为“山寨发布会”的小范围交流圈,并逐渐扩张为汇聚了国内绝大多数主流IT记者的交流平台。而就在近期,一个同名的微信公众号已悄然建立,而为它提供内容的,正是这个圈子内的众多记者。
商业化能否持续?
现在的问题在于,自媒体已经风起云涌,但它能否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仍然存在争议。
乐观者如程苓峰,认为这条路前景已经可期。
“个人媒体为什么能赚到钱?因为微博、微信这些社会化媒体前所未有地让个人直接获得自己的用户,而且能帮助好内容扩大10倍、100倍的传播。”程苓峰认为,传播力的增加,能带动传统媒体的广告市场向这个新领域转移,即使转移的数量有限,也已经足以养活一定规模的自媒体人。
“假设一个自媒体人一年有10万收入,那么2000万可以养活200个人,而这,仅仅只是腾讯一家公司一年400亿总收入的1/2000。”程苓峰认为。
不过,也有质疑者认为,程苓峰的“销售业绩”更多是在于第一块试验田带来的聚光效应,以及他个人的人脉资源,但并非可以推而广之的可持续模式。一旦自媒体如杂草般快速出现生长,公众会很快陷入新闻疲劳,行业内也会因为争夺商业化资源而陷入红海。
一个被引用的反例是,早在博客时代,自媒体就已不乏商业化尝试,很多博客主甚至博客平台都曾试图将博客的公众影响力变现为广告收入,并进行分成,但基本都以失败告终。
此外,也有人认为,除了传统的媒体路径,自媒体或许还会有其他的转型路径,“就目前而言,整个自媒体还处于试错期,有待实践来检验,说成功与不成功都为时过早。”
不过,不论这些尝试能否成功,这些转变都已经成为推动中国传媒产业转型更进一步的磅礴动力。
在此之前,以互联网站、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已经让传统媒体如履薄冰,已经有不少媒体淘汰消亡,其他尚存的也都在加紧步伐转型。
而现在,一个有意思的新变化是,大量媒体本身,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账号,并与新媒体平台们展开了日趋紧密的合作。显然,自媒体的变革,已让传统媒体们压力倍增。
李岷:嗅着蔷薇的老虎
1月20日,礼拜天。刚降过雪的北京天色阴沉,到处都是积雪。北京北四环东路115号院三空间是一片商住两用居民楼。一个套着运动外套、牛仔长裤的短发女人从3号楼走出来,在雪地里耸着肩疾步往远处走,直觉告诉我这可能就是李岷。
2012年5月15日,原《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总编辑李岷创办的虎嗅网上线,名字来自英国诗人Siegfried Sassoon的名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精选、有料、干货、有用、细节、内幕”,李岷将虎嗅打造成一个有视角的商业资讯与交流平台,所关注的是互联网领域一系列明星公司。与传统媒体不同,虎嗅的内容多非原创,虎嗅的员工多在做发现与聚合编辑的工作,由编辑和用户共同提供精细加工的资讯和观点是虎嗅的杀手锏。李岷承认,正是这种新的内容生产模式使虎嗅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通过微博的传播,虎嗅网几乎在一夜之间声名鹊起。
乘电梯上8楼,虎嗅网的办公室就在那儿,极简的三室一厅,十二名员工:六个编辑,四个技术,另有两人分管推广和运营。大部分人都聚集在客厅里,中间的房柱上挂着几叠A4大小的资料,都是些和虎嗅网流量息息相关的数据,包括每篇文章的点击量、作者。
较几个月前,李岷终于有了独立的办公室,一张简陋的大书桌上胡乱堆了很多东西,最醒目的是高高的一摞名片,和一台IBM电脑。隔壁的单间放了张硬硬的折叠床。
2011年春节过后,原《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总编辑李岷离职。最初她还是想换个地方,继续做杂志。直到这年五月,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的月独立访问用户数量首次超过《纽约时报》。一名美国在线(AOL)员工在Twitter上写道:“6年战胜了100年”,意思是《赫芬顿邮报》用6年时间超越了拥有100年历史的老字号《纽约时报》。
这场“逆袭”让李岷知道了这家网站,也让她动了投身互联网媒体的念头。有前网易门户事业部总裁李甬作为天使投资人,李岷开始创业。
在《赫芬顿邮报》网站上,用户既能找到突发新闻,聚合新闻,也能看到实时评论,它还是群博客平台。成形之后的虎嗅在内容上与之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虎嗅上线前的一个月,《赫芬顿邮报》网站获得了新闻界至高奖普利策奖的国内报道奖,这是新媒体的一次正名:总算证明了自己的极高价值。
而虎嗅网上线后的六个月里,流量上升迅速,吸引了大量业内人士的关注。从当前Alexa流量排名来看,在同类型的科技博客中,虎嗅次于36氪,超过雷锋网、爱范儿、极客公园和Pingwest等。
但是问起具体数据,虎嗅的员工格外警觉,一并以“有什么问题待会儿问李总,我们不方便回答”来拒绝。虎嗅不过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已经赞扬和批评共存,再加上面临着同行的竞争压力,这种谨慎很好理解。
虎嗅上线之初,曾因大量内容都属于转载加工,而获得媒体圈同行的不满。李岷小心翼翼,注意各种处理手法,她在一封答读者信中说,感谢读者让虎嗅具体而微地感受存在的价值,但那篇文章不是虎嗅的原创,他们只不过是做了点发现与聚合编辑的工作。然后表达了对原作者的谢意。
坐在记者对面的李岷,利落、简短、直接,甚至尖锐,她几乎不愿说一句废话,对于虎嗅的评价极其低调,她说:“现在什么都不好说,要先把自己立住,活下来。”
上线两个月的时候,虎嗅网曾获得浙报集团传媒梦工场三百万元融资。对于可能的盈利模式,李岷有过一些构想。一方面,虎嗅已经有了广告价值。“但是这种广告应该是超越了展示广告的模式,而是怎么能够帮助企业客户进行最好的品牌营销和传播。”另一方面,如果虎嗅的流量、品牌和用户量都在稳中有升,可以考虑做收费的增值服务。
另外,在李岷的计划里,为了增强互动,虎嗅要走向线下,比如以沙龙的方式。
李岷多多少少有些忧虑。虽然创办之初,她参照了一些网站的成长节奏,暗自设定目标:半年内进入中文网站前两千,这远远低于虎嗅现在386位的成绩(截止于2013年1月30日0点),但是这半年,同类型的科技博客层出不穷,稍有不慎,虎嗅便可能被淹没。“虎嗅还是个半成品的时候就被推出来了,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固定的产品形态。怎么样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有更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商业化,这是从上线之初就没有解决的问题。”她说。
但至少,李岷现在是传统媒体人向新媒体转型的代表人物之一。她期待虎嗅拥有一种建立在社区基础上的内容生产模式,注重提高用户粘度,并身体力行。
截止于1月30日,她的虎嗅账号发过209条评论,3篇文章,收到过52封留言。甚至,一篇《李岷有什么发言权》的读者投稿也被李岷笑而接纳,还发表在虎嗅网上。这篇文章反驳了虎嗅编辑潘乱“从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的道路上,李岷有发言权”的言论,还批评虎嗅讨论的面太宽,能全面了解这些问题的编辑又太少,不能像《经济学人》那样专业。
李岷说,要给用户一个发泄的机会。并且,她会寻找更多精通细分领域的活跃的互联网写手来替代传统媒体的经济学家写专栏,强化虎嗅的专业性,又不失互动性。
自媒体“潇洒姐
漂亮脸蛋,苗条身段,说话声音利索干脆,眼神里散发着凌厉气息。靠近王潇时,能感受到一种凛冽的气场。
采访拍摄时,她很快进入状态。补妆、换衣,一切都那么自然。
相机的闪光灯一亮,王潇随意地摆起拍照的姿势,动作娴熟,姿态、眼神到位。她理了理妆容,笑着对一旁的摄影师说,“我会摆拍好几个状态。女主人在家时,开会时……”说着不断演示,变换着造型。
拍摄期间,王潇的助手赶忙拿出手机,在一旁跟拍花絮。中场休息时,王潇打开手机客户端的微博,开始更新:“接受记者专访……”同时,还不忘附上助手刚刚帮她拍下的照片。
只是一句简短的文字,搭配一张靓丽的照片,不出一会儿,这一条微博就有十几条评论跟帖。
女人明白要趁早
微博上的王潇,人称“潇洒姐”,有10万粉丝。
“你是微博控吗?”
王潇侧身坐在办公桌前,赶忙从电脑界面的微博网页上收回视线。“不是,不控,就是没事儿我会看看。我们做宣传推广,这是一个平台。我一直在观察它,为什么好用,它怎么传播的。”
说着,她一边在电脑刷着微博,对旁边的同事惊呼一声,“怎么一下子就有69条评论?”
对于王潇来说,微博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宣传工具。“当粉丝建立到几万到十几万的时候,我这就是自媒体了,有工作上的考虑,我的书要卖,效率手册要发售,白T恤也正在预热中。”
她在微博上活动频繁,不久前结束的“和潇洒姐塑身100天”、“每天专注3小时”微博活动便是例证。100天中每一天,王潇都会以漫画的形式在自己的微博上,更新塑身和专注3小时的进展情况,和粉丝紧密互动。
“我觉得我在某些方面的能力,可能超过平均线以上:一个是表达能力,一个是用文字的总结归纳能力,而非写作能力。写作那是文学的事儿,我跟文学没关系。”学播音主持出身的王潇,懂得如何在镜头更好地表达自己。
现在,王潇是天津卫视《非你莫属》boss团的成员。“节目要收视率,收视率最后兑换出来就是广告。什么样的节目会精彩呢?有能聊、能表现的嘉宾嘛!电视台找到我,完全出于商业考虑。”
王潇善于利用工具来包装、营销自己。于她而言,每个人都能成一个品牌。
2010年,王潇一篇名为《写在30岁到来这一天》的博文网络点击率超过300万条。博文写于2008年11月3日,这一天是王潇30岁的生日。按照惯例,她总是会组织一批姐们去夜店聚会一起庆祝。那晚,王潇觉得心突然间就沉静下来,她开始回忆自己的那些年——做过新闻主播、外企白领、创业成立公关公司,原来有些经验和教训可以写下来。
王潇喜爱总结自己的言辞:“遇到万事万物,要感知,要总结,否则,经过一万件事,就错过了一万件事。经过了一生,就错过了一生。”
于是,在幽暗的台灯下,她打开word文档,泡上一杯花茶,开始总结过去。这篇帖子采用语录体,涉及感情、生活、事业,也包括外貌维持、瘦身美体。
写完之后,王潇便把文章发给从事时尚杂志编辑的朋友,自己背上行李去旅行。三个月回来后,她惊讶地发现邮箱中有许多陌生人的邮件。来信者基本是同龄女性,邮件内容均为有关工作、感情和外貌的种种迷惘。
王潇意识到,仅仅几十条的语录文字,不足以覆盖和解决更多的困惑。她开始在此基础上添枝加叶,回顾各种激发思考的事件始末,把前前后后的挣扎和纠结整理出24个故事。写完之后,她的第一本书《女人明白要趁早》顺利出街,销量过10万册。
台湾畅销书女作家吴淡如等人为书写了推荐,“趁早”的涟漪逐渐扩散。而后,王潇便成了一部分迷茫女性的精神导师,在她们看来,这个生性直爽的天蝎座女生,简直是心中的励志女神。
“年轻的时候,我也是困顿的,有一种虚无的感觉。”那时,王潇会想得多一些,比如“我想成为谁,我想去到哪,我是怎么开始?”
23岁,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毕业,命运之手把王潇推到中央电视台的主播台,担任《整点新闻》主播。“别人会告诉我,这个行业很好,它光鲜、露脸、在人前。某种程度上,这份职业可以满足女生的虚荣心。”比如,家人会为了她在家里打开电视机。
“如果你是为此行业而生的,那么走进演播室,灯一亮,化好妆,音乐起,一抬头,一个微笑,便有兴奋感。”王潇告诉记者,她对新闻没有那种天生的热爱。
经过几番痛苦纠结,王潇辞掉主播一职,转战美国安可顾问有限公司。职业道路平稳向前时,某一天,王潇在会后整理名片,她脑中萌生了疑问:天赋、出身、生存、兴趣、环境、资源,究竟哪些因素决定了人们对行业的选择,人群是如何被细分到截然不同的行业?作为个体,又如何找到行业归属呢?
王潇给了自己一个回答:兴趣会决定她的方向,能力决定她的成就。
计划表中的一生
2006年,王潇决定自己创业,随即创办目后佐道设计顾问公司。公司现在主要做两件事:一件是企业品牌的塑造和落实,第二件是“趁早小店”的运营。
2006年至今,每一年每一天所有的工作日志,王潇都会用一个笔记本做好记录。
因为画画的缘故,王潇喜欢“从零到有”的创造。“我的工作用八个字总结——以此为生、以此为乐。我以计划为生,这是我的工作,然后我以此为乐。”
王潇习惯用效率手册记录工作,这已经是一种持续数年的日常仪式。“我比较喜欢钻研一个想法,然后开会把它写成计划,计划出来把它写成步骤,然后计算成本和进度,最后实现它,从无到有。”
2011年底,王潇决定印制一批效率手册给客户做新年礼物。“我认为效率手册是个平凡但实用的小工具,既可以承载思想,开发成本又低廉——团队有设计和印刷监督人员。”
在决定制作数量时,有人建议制作3000本,其中500本当做礼物,其余在淘宝售卖。之后,公司在淘宝开了一个店,起名为“趁早小店”,没有推广,全无经验,但开通半个月后,卖光了所有效率手册。
2012年,前一年散发的效率手册陆续有了反馈。当收到上千条关于2013效率手册的询问时,她意识到这是一条可以持续向前的路。现在,其公司的500强客户,如大众汽车、UPM(芬欧汇川)的高管都在使用这本手册。“他们一订就是2000本,往全公司发放。”
两年间,小店里的东西逐渐添加,但添加得非常缓慢、随性。像最初的效率手册一样,这里只有平凡而实用的工具。在王潇看来,白Tee就是一种最朴素的塑身工具。“敢于穿一件紧身且毫无修饰的白色T恤衫,需要对自己的身材有多么强大的自信。这个产品一个需要衣服的质量,一个是顾客自己身材的基础。”
现在,网店的年营业额已经过了100万,利润率30%。王潇准备慢慢扩充品类,产品概念始终如一-Shape Your Life,一切都关于更丰富、更美好、更强大的自己。
2013年,王潇写了自己的第二本书《三观易碎》,这本书曾登上当当网励志书籍的榜首,销量已达5万册。她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下这样的话:“幸福感总在愿望实现的刹那,得到更多幸福感,则需要匹配更多的愿望才好。”
在采访期间,王潇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建立于2002年、更新过无数次的电子文档,名为《一生的计划》,想来震惊:有这样一类人,十年如一日地执行着最初的目标,用时下最流行的词语,坚持着“初心”。
王潇根据自己的价值观系统,确立事物的优先级。她的计划表中包括家庭、健康、财务、事业、学习、旅行等分类。“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在多少岁时要拥有什么;为了以上的计划,我将持续做的事……”文档里,她用不同颜色的字体勾勒出已完成和未完成的事项。
王潇告诉记者,在她的朋友当中,演员吴秀波和造型师李东田都将计划表实践得非常圆满。“吴秀波没有做明确的计划,但是他从来没停过脚步,他什么都做过,他之前所有的点滴,都是服务他以后的方向。”
王潇的办公桌旁边有一个沙漏,每一次与员工或客户的交谈,都会用沙漏计算好时间。“我的价值观念就是体验最大化!在有生之年,要尝到更多,看到更多,结婚生子。在我作为人这个短短的一生中,实现理想,拓展生命的宽度、长度、深度。能去到哪儿,我就去到哪儿!”
王潇现常在北京的创业家圈子里面玩,她正在开发的一个创业项目——“企业领导人的影响力”计划。这像是一个经纪公司包装艺人,目标群体是那些“酒香巷子深”的领导人,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业家。在企业没有太多营销预算的前提下,王潇发掘、包装、提升企业领导人的魅力,帮助他们找到匹配的平台放大,利用媒体的杠杆,低投入高产出,带动企业产品的销售。
这是个人品牌的发现、包装、传播,“我觉得自己也是一个范例,无意中应合了这种路线。”王潇说,她只为自己代言。
“今日头条”张一鸣
“每一屏五条新闻中会有两三条我感兴趣的内容,就像定制的报纸一样。别的客户端新闻经常不是自己感兴趣的,得不停地翻屏找自己关心的东西,效率差。”像周帆这样的互联网从业者,行业新闻是每天必做的功课,“今日头条”就是他最常用的新闻客户端,其他新闻客户端都不会把他关心的事放到首页。
凭借为用户“定制”移动报纸,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今日头条”的用户总量已经接近1000万,在新浪微博的日分享信息超过10万条。按照第三方网站App Annie统计,在App store2012年三季度的媒体类客户端中,“今日头条”排名第二,仅次于苹果官方的“iBooks”,超越了“腾讯新闻”“搜狐新闻”等互联网大佬。
其开发商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字节跳动”)创立不到一年就获得了来自海纳亚洲(SIG)以及华尔街著名经济学家、投资银行家的首轮风险投资,融资额达到500万美元。
今年29岁的张一鸣,就是字节跳动的创始人。
技术宅男的转型
从牛仔裤上的油渍上你很容易看出他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宅男。出生于福建龙岩的张一鸣从高中时代起就酷爱计算机,2001年进入南开大学先后就读于微电子和软件工程专业。他在大四时编写的电路板自动化加工软件PCBS曾获得过“挑战杯”二等奖。
大学毕业后,张一鸣在一次短暂而失败的创业后进入旅游搜索网站酷讯。作为酷讯的第一个工程师,他全面负责酷讯的搜索研发,一年后成为高级经理,最终担任技术委员会主席。2008年张一鸣离开酷讯加入微软,终因受不了低效率的工作方式离职。
2009年初国内第一个微博网站饭否吸引了他,他开始担任技术合伙人,负责饭否的搜索、消息分发、热词挖掘、防作弊、用户排名等后台系统方向,为社交分析储备了大量技术。
当饭否被关闭之后,海纳亚洲找上门来,希望出资由张一鸣创立一家房产信息网站,张一鸣由此创立九九房。在九九房,张一鸣开始涉足移动开发,6个月间推出掌上租房、掌上买房等5款移动应用,在当时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150万用户,是房产类应用的第一名。
“当时觉得自己这么好的技术用在房产行业上太小了,就想做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张一鸣由此辞去九九房CEO职位创立了北京字节跳动。
“给你最想看的新闻”
移动互联网的争夺是流量的争夺,而在用户的主要入口中,浏览器、搜索、输入法、社会化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等领域格局已经基本确定。新闻客户端是仅存的依然能诞生巨头的战场,也就成了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必争之地。
按照易观国际《2012年上半年新闻客户端市场研究报告》,即便是截至2012年一季度,移动互联网的4.5亿用户中移动阅读的活跃用户就已经达到3.45亿。而在移动阅读使用者中,52.5%的人经常阅读报纸类,39.8%经常阅读资讯,新闻客户端是他们获取这两类信息的主要入口。
在张一鸣看来,同其他基础入口相比,新闻客户端用户渗透率高,无论国内外,基本是App第一应用;使用频率高,用户甚至只有半分钟空闲时间都会打开;留存度高,某款游戏会玩腻了,但资讯是长期需要,不会删除的;有很高的可附加性,可以附加商业信息、生活信息、广告,相比之下,闹钟等应用虽然常用、留存度高但是没有可附加性。
“今日头条”新闻的有效性是其特点,哪怕只能用半分钟等候电梯、只能打开客户端首页也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而且同一天不同时间打开首页新闻都会各不相同。“我们只给你最想看的新闻,而不是那些你不关心的新闻。”
相比于新闻客户端,张一鸣更愿意把“今日头条”称为是兴趣媒体。当搜狐、网易等新闻客户端将门户新闻直接搬到手机上,推送给用户千篇一律的新闻时,“今日头条”会甄别用户的独特需求,只推送那些单个用户感兴趣的新闻。“网站上都会讲奥巴马如何如何,实际上用户更感兴趣的可能是自己家门口的地铁站发生了哪些事情。”
“定制”你喜欢的
“今日头条”这份移动报纸的“定制”可不是通过人工编辑出来的,而是通过一整套机器算法的资讯流水线来实现的。“本质上我们跟搜狐新闻、网易新闻是两码事,他们更像是门户新闻网站在移动端的延伸,更偏向于用传统的方式做媒体,而我们是以技术实现一切,没有人工编辑。”张一鸣说。
“定制”的基础是基于对用户社交兴趣的数据挖掘。当用户用新浪微博账号初次登录“今日头条”时,他的兴趣和阅读偏好在5秒之内被分析出来,最感兴趣的新闻随即被推送到眼前。此后,随着他在“今日头条”页面每一次的点击阅读、顶、踩、评论等阅读动作,他的兴趣被更精准地分析出来,变得越来越懂他。“今日头条”不需要用户自己思考“我喜欢什么”,而是主动去理解用户“你的喜欢”。
对于“你的喜欢”的判断来自三个层次:大家都喜欢的新闻(即通常意义的社会热点)、兴趣相近的好友喜欢的新闻和你会喜欢的新闻。而对于每条新闻评论的排序也很酷,优先展示社交好友的评论,其次是社交网络的意见领袖,而不是那些不加筛选的路人甲的评论。
“定制”背后的技术壁垒颇为复杂。来自于酷讯的搜索技术、来自于饭否的社交分析技术、来自于九九房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被张一鸣结合在了“今日头条”之中。
技术三部曲
用户分析、搜索、推荐是“今日头条”的技术三部曲。用户分析的背后是大规模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常见的用户类型分析是手机型号,还有就是位置,在哪个城市。但是这个分析维度太低了。”张一鸣基于社交数据和用户行为挖掘将人分为上万个纬度,建立不同的模型。“这样我们可以发现你历史上的所有行为是‘小清新+科技’还是‘三俗+古典’。你最近从宅男变潮了,我们也会发现。我们都需要及时地进行很大量的运算。”张一鸣笑着说。这些用户分析模型和维度也是由计算机自动搭建和计算的。基于社交数据和用户行为挖掘技术来实现产品的公司,目前在国外做得比较好的有Zite、Prismatic几家公司。
“在搜索技术上,国内具有独立研发搜索引擎的公司并不多,不超过5家。”在搜索引擎浸淫多年的张一鸣说。同时,手机搜索同互联网搜索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通常用户常常对使用电脑搜索精度要求不高,每页20条,结果不满意就翻页。而在使用手机时,由于时间短暂就要求高效,三条之内必须有一个有用的结果。信息分析精度要求大大提高,需要尽量提取网页内容正文,去除网页冗余信息,甄别同一内容不同主题的文章,去掉重复。
在信息推荐上,使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时,不同用户搜同一关键词的展示结果一样。而“今日头条”则是每个用户的每次请求都会更新。“这导致计算量很大,用户一个小时前浏览了哪些内容,在一小时后的搜索中就要考虑进去,并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张一鸣说。在新闻中会插入大量的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相应会需要强大的多媒体搜索、去重技术。这是字节跳动的另一强项。“国内拥有多媒体处理技术的公司少于三家,已发布产品的只有两家。同一个人同一个场景稍微动一下,对机器而言就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图片,怎么识别、去重很难。”张一鸣很是自豪,字节跳动的图片检索精度能够达到98%以上。
潜在的巨大市场
从机器识别的角度看,张一鸣把信息归纳为五种,短文本、长文本、图片、视频和结构化信息(例如商品,对它的描述需要同时包括文本、图片等多维度)。实际上,张一鸣通过“今日头条”搭建的并非只是一个新闻客户端,而是一个可以全面处理这五种信息的“用户分析+搜索+推荐”的技术平台。
字节跳动已经基本完成了这五种信息处理的技术储备,并开始用产品的形态呈现出来。除去“今日头条”之外,字节跳动旗下还有“内涵段子”、“搞笑囧图”、“内涵漫画”、“好看图片”、“今晚必看视频”等12款应用。总体表现不俗,其中的“内涵段子”在娱乐类排名一度超过唱吧。
“这个平台无所谓搭载什么信息都可以。将来商业信息、生活信息、折扣信息都可以搭载。这会是一个商业价值介于门户和搜索之间的巨大市场。”张一鸣的野心不小,他相信当“定制”折扣、“定制”吃货等一系列定制信息出现时,一个巨大的商业市场由此呈现,“在2013年,我们将开始自己的商业化尝试,但不会以盈利为主要目标,我们相信只要能给用户创造足够大的价值,商业价值的实现会是水到渠成。”
自媒体大爆炸,这事靠谱吗?
王小峰对记者说,2006年他入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的杂志的封面人物是“YOU”,“它实际想强调的一个概念是,在互联网时代你作为一个个体,可以去传播很多的东西”。
2005年王小峰的博客“按摩乳”获“德国之声”中文搏客大奖,这位《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有一个大家并不陌生的网名“带三个表”,被称“三表哥”。2005年、2006年博客热,web2.0在中国刚刚开始的时候,他说有人就讨论它是自媒体了。但他觉得自媒体“自古以来就有”,只不过在一个非互联网的时代没有以数字化的形式出现。“(上世纪)80、90年代到处推广自己书法的庞中华,他其实也算是自媒体。因为他一时上不了央视这个有影响力的平台教全国人学书法,他就在报纸上到处打广告、上电视、出书宣讲书法是怎么回事。”
伴随微博、微信的出现,自媒体的话题尘嚣甚上。资深电视媒体人、自媒体人罗振宇说:“这已经成为了一个过度消费的词。”但包括罗振宇在内,一些人将此当作为事业,也有人将此当作工具。或为名声,或将此转换为已有商业产业的流量“导航条”,它的价值吸引力是什么?
生存逻辑是什么
NTA创新传播机构、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对记者说,从有博客以来个人传播信息的门槛已经越来越低,微博、微信的出现让许多人觉得每个人都可以做媒体了。但是微博有那么多用户,我们能记住的ID有几个?草根大号是自媒体吗?“我真的不认为他们是自媒体。因为它与人直接相关,你的兴趣、爱好、特长、喜怒哀乐都能直接挂上钩,但很多草根大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营销,不具备自己独立的人格魅力。”
在他看来,自媒体仅是一个现在大家热衷讨论的概念,它叫“人人媒体”还是什么名字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每个做这件事情的人要自问,做它的初心是什么。”他说,是因为看起来很热去做它,还是希望自由表达、获得独立的人格才去做这件事?“多数人在谈论这件事情的时候,其实是没有想清楚的。”
“罗辑思维”、“蛮子文摘”是独立新媒旗下的两个自媒体产品,罗振宇是前者的主持人。他说,很多人站在传统媒体——新媒体强大坐标的对立面去看新媒体现象,他自己恰恰不这样以为,他觉得工业化时代媒体的规模逻辑,是内容和渠道的博弈。报刊杂志讲发行量,电视台拼收视率;当然,电台也在意收听率,而网站同样看重点击率。在追求规模效应和强调渠道优势的逻辑里,“一个普通女歌手想上央视春晚,后者便比前者强势;但如果是赵本山,这种博弈的强弱力量便倒过来了。”
“可是渠道正在整体崩塌,渠道对于自媒体并没有太多意义。”罗振宇预判,未来的媒体可能会从规模经济的逻辑转化为“范围经济”。并且他觉得已经看到了这种迁徙与自我瓦解,杂志不见得再一味追求发行量,它分解、开发成一个一个对应不同范围与需求的产品,而电视台在分解成“快乐家族”、“舌尖上的中国”等类似一系列产品;Hellokitty要让它的观众、读者不断地持续增加总会有困难,但通过授权与品牌合作,却成为了它得以为继扩张的方式。“所以,我觉得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盈利时代了。自媒体不只是一个媒体现象,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经济现象。”
他觉得自媒体未来的博弈,会在“魅力人格体”与运营平台之间进行,而不是传统媒体。这种博弈的结果除了共生存之外,还可能会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罗振宇觉得在一个互联网时代,“并无新旧媒体之分。”在一个新媒体的概念里,传统媒体也在有意识地形成一个一个的轻型团队,并将此当作出路。他担心的是如央视这样的大型、非市场化媒体,自我变革、瓦解、重构的可能性有多大。规模、渠道为王的时代正在慢慢过去吗?“在今天,如果你足够有才华,就能直接面对用户并产生影响力;而不是绕几个弯子,通过传统媒体这座桥梁去‘翻译’(你的才能)。”申音说。罗振宇则告诉记者,互联网加速了传统媒体向个人品牌溶解的步骤,“往前追溯西方的奢侈品品牌,香奈儿、路易·威登……一个个算下来都是人名与个人品牌;而美国著名主持人拉里·金则干脆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栏目”。
路径选择是什么
一批自媒体人正在把微信公共平台视为主要的传播阵地,微信也成为其做自媒体讨论的热点。罗振字不以为然,在他看来,着急去定义这个工具是什么或有些本末倒置。因为你只能跟着它走,微信不会一成不变。
罗振宇在不久前和微信运营方有过一次接触,看能不能让罗辑思维的视频在它的公共平台上直接播放——“一旦允许我自定义按钮,它就变成我的APP了;再接入支付宝,就变成了我的操作系统。”这件或许还得继续谈下去才知道结果的事他也不避讳说出来。他想表达的一个意思是,作为第三方平台,其自身总会不断变化,而自媒体人要找到、放大自身的价值。
几年前博客的出现,让王小峰至今依然对“自媒体”、“新媒体”带来的影响力印象强烈,他对因写博客突然名声大涨感到错愕。当自己在机场、在大街上也能被人认出来的时候,一直到2010年,他都为此感到特别别扭:“我就觉得奇怪,为什么会这样?”
七八年以前,王小峰就感受到了新媒体的冲击和威力,但今天他依然在使用老式的诺基亚手机,不用微信,也不用微博。大约是去年下半年的时候,他的一位在门户网站的朋友好不容易劝他注册了一个微博,在不长的时间里就积累了37万粉丝,但他很快就感到不适应。一是他觉得碎片化的表达挺耗费自己的时间,二是他自己并不想上去做一个“公知”,也不习惯看一堆人喋喋不休地说话。他与那位朋友沟通了好几次,希望把微博关掉。后来他想到了一个自杀式的办法,不断发带有“敏感词”的微博,目的是“求查封”。
博客是王小峰一直以来的大本营。对于互联网他保持着钝感、保守、老派,不过,追溯“不许联想”到其前身“按摩乳”,其实是在一个“过时”了的表达平台上,时至今日仍极具声色。王小峰除了平均一两天会更新一篇篇幅在1千字左右的博客外,从2010年开始,他设计了一系列的T恤(生产交由第三方),并在淘宝上开了一个专卖店;其博客开放了广告位,最新的一个广告来自一个吉他品牌商。除此之外,这位前音乐杂志编辑一直保持着在业余时间拍摄自编自导的基于网络播放平台的电影的爱好,他最新的电影是与腾讯合作的《衰鸟向前冲》,讲述了一个底层生活者的故事.他的朋友罗永浩在这部自己露脸不足1分钟的电影里,毛遂自荐扮演了一个衣衫褴褛、头发凌乱、满脸乌黑与精神涣散的路人甲。此外,他还出版过《欧美音乐指南》等数本书——这些产品均围绕“王小峰”或“不许联想”而伸展其脉络。在他的博客里,都能看到这些衍生品的展示。
王小峰亲历了博客在这几年的衰弱。“不许联想”以前日访问量有五六万。“就算是凌晨三四点流量最少的时候,看我博客的人也有2000来人。”这使得给他提供服务器的朋友,三天两头向他抱怨服务器瘫痪,因为那哥们还做着一个网站。现在它每天的流量已跌至5000,“有微博、微信后已经没有人有耐心去读几千字的文章了,慢慢地人就不来了。”但他坚持继续以渐进的方式写博客,而不是在微博上成为一个名人。他觉得那像一个秀场:“有很多电视选秀,秀完后还有多少人记得当时的冠军是谁呢?”
对于专职做罗辑思维、并视其为事业的罗振宇来说,有关自媒体这件事他和申音都有过不少入微的想法。“魅力人格体”是他和申音想过多回后,觉得最能概括自媒体特征的一个标签。罗辑思维在内容上并没有定位,“什么都可以聊”。罗振宇的考量是,定位是解决差异化和稀缺性,但作为个人,其自身与他人就形成了差异,这是不需要再刻意解决的问题,“魅力人格是它的核心特征,将来它的竞争模式,是人格的竞争”。他觉得,自媒体除此之外的第二个特征是跨平台运行。“比如说,白岩松很有人格魅力,但他的品牌依附在央视这个平台上,我觉得他就不能算自媒体。可柴静却可以贴上这样的标签,她参加老男人的饭局、写博客、出书等一系列动作,都能说明她的品牌是独立于央视之外的。所以我觉得他们两个人不一样。”
罗辑思维在去年年底上线,是罗振宇的知识脱口秀,每周他会在优酷更新一期节目;在微信上他们开通了公众账号,每天早上七八点钟间他会送上一段语音。罗辑思维的主编杜若洋说,他们正考虑把罗辑思维的视频改为日播,而调侃罗振宇或其自嘲的漫画也即将以APP的形式出现。无论是早几年徐静蕾推出的个人电子杂志《开啦》,还是高晓松在去年推出脱口秀《晓说》,及不久前离开央视、宣称也要加入自媒体创业群体的主持人王凯,这些名人一出手,影响力立竿见影,草根有机会吗?闻佳的“艾格吃饱了”在网上比较受欢迎。
闻佳是《申江服务导报》的时尚编辑,“艾格吃饱了”的内容为菜馆、淘宝食物与菜谱推荐,它除了有一个微信公众账号外,去年11月和今年年初还分别基于安卓与iOS平台推出了自己的APP,并一度在苹果应用商店美食类的APP里排名前三,而其微信上的粉丝也已积累了7000来人。闻佳说,APP是大学的时候认识的学理工的朋友主动帮忙义务开发出来的,她自己做这件事就是出于个人的兴趣与爱好。
“艾格吃饱了”的前身,出自闻佳2007年年底开设的一个博客“一个人的点评网”。在没开博客之前,她每次上点评网去浏览上面推荐的餐馆并按推荐去了之后,发现总不能如自己的意,“一气之下就开了那个博客‘一个人的点评网’”。有微博之后,她才发现除了朋友外,她的博客还有不少人已经看了好几年。可以这么说,她写博客的那几年,在无意间就完成了一次“用户”的积累。
闻佳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是,有一次她在微博上随手发了一个给家里阿姨看的菜谱以及阿姨按这个菜谱做出来的菜的照片:“结果很多粉丝纷纷都向我索要这个菜谱,当时我就傻了,最高峰期的时候我为此回了500封邮件。”APP上线后,她推荐的食物会有链接导向淘宝。“艾格吃饱了”推荐过一种1000块钱的牛排,结果那家淘宝店的销量在一个星期内就翻了一番。她还推荐过一家卖奶酪条的淘宝店,当时这家店几乎没有什么生意。“推荐完20分钟后,就有朋友在微信里叫我快去看它的销量,结果它半个小时就卖出了40斤,现在再去看,这个数字每天已是300多斤了。”
闻佳特别强调的是,她和这些淘宝店没有任何商业上的关系。“我也不靠这个赚钱,就是个人的兴趣了。”她说,她点评餐馆也是为了享受分享的乐趣。“但有人分享,那么我就更要对自己的内容负责。”为此,她推荐一家餐馆时往往会去三四次,一个星期平均会更新3篇文章。“我尽量避免写煽动性的文字,比如不会去写什么东西好吃得很、赶紧去吃之类的话,而是正面、反面的信息我都会写,并且尽量做到客观。”
个人品牌的商业化在哪里?
王小峰最近打算看看自己设计的那些T恤能不能和凡客合作。现在他还有三四万块钱的衣服压在库里。他自称在商业上一直没太在意去推广,自己的收入主要还是来源于薪水。他的朋友总劝导他挖掘自己的商业价值,但是他说,有些事水到渠成就好,自己对钱不是一个特别有感觉的人。
闻佳买过一位在上海的台湾甜点师生产的月饼,和多数人一样她对月饼缺乏品牌感召力。她喜欢月饼里的凤梨酥(之后她知道它曾获台湾凤梨酥比赛金奖)。它不单独销售,要想继续吃到这款获奖的凤梨酥,订购100盒才能开通生产线。而她的朋友在试吃以后也很喜欢。为此她陆续订购了、总计700盒有完整包装的凤梨酥。
关于自媒体的商业转换,她用这个故事告诉记者,找到一种用户喜欢的,私人推荐行为下的没有被包装的产品价值,“也许是不错的一个方向。”她说,凤梨酥订购数量持续攀升的时候,她没有把这件事继续追踪下去,因为这纯粹是朋友圈里的私人分享,个人收取必要的服务费。所以,她最后把月饼丢在报社的一个生活馆里,谁乐意来买就买。
申音相信个人商业的价值会在未来越来越被放大,他们可以和很多调性契合的品牌去合作:“我有价值、故事、资源,和你的品牌气质相符,那么我可以让你的品牌人格化。”申音将此称之为“品牌内容共生体”。他说互联网时代信息是透明的,大家已经很难为产品付出溢价,而内容产业可以重塑中国品牌,使产品具有附加值。“当我们谈论杜蕾斯的时候,是在谈论一个套套,还是一个活色生香的内容中心?品牌如果没有好的内容,就无法形成真正的魅力人格。”
“我们一年做到千万的营收,应该不是太难的事情。”申音和罗振宇对他们做自媒体这件事在未来的商业回报有过一次推测。他觉得内容产业会在未来爆发,越来越多的人会乐意给优秀内容创造者付费。
“那么,我觉得优秀的自媒体也是可以的。”但他形容,这是一只黑天鹅,现在一年可以挣2000万的作者又有几个呢?
他说,在今天很多人热衷谈自媒体,觉得这件事门槛低,每个人都可以做,但自媒体要改变广告主、品牌主的投放方式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大家说1999年互联网门户会取代传统媒体,但网络广告真正超过报纸是去年的事。在这个趋势里,有多少人等得起那个时间呢?”为此他说,独立新媒找人合作,一定要首先问一个问题,你愿不愿意长期去做这件事?还有就是因为黑天鹅太少,所以他并不打算找太多的人去合作。
金种子创投联合创始人董江勇告诉记者,年初他们投资成立了一个基于微信平台,名为“WeMedia自媒体联盟”,联盟的负责人是朱晓鸣(笔名“青龙老贼”)。WeMedia包括“移动观察”、潘跃飞、“山寨发布会”、“刘琪的商业观察”等20个自媒体成员,并且每个成员都会领到平台给的补助。这些自媒体有一半以上的内容是商业与科技,董江勇说,现在它的内容可能是很窄众的几个领域,但这个联盟一旦扩大到上百个,甚至是上千个成员的时候,它的受众覆盖度就相当大了,甚至会成为一个大众的传播。从成立到现在的几个月时间,他们已经有几十万元的广告收入了。尽管联盟对每个人的利益分配做了一些尽可能倾向成员的规则,但还是有业内人士担忧这种江湖结义式的关系是否能持续维持。
申音对一位同事聊的一段话印象深刻:“他说在黎明到来之前的黑暗,有很多萤火虫,你不能把萤火虫的光亮当成是曙光,如果你总是追逐萤火虫的光亮,黎明到来的时候它们都会消失,所以你需要分辨什么才是曙光。”
国内五形六色的自媒体
老榕(王峻涛)
榕通社
被人称之为电子商务之父的老榕的微博微专栏,对2011年初埃及骚乱、利比亚战争抢先发布战势讯息,并质疑国内部分主流媒体报道的真实性与价值取向,而广受关注,微博“插播”个人所涉电商产品广告。
王小峰
不许联想
2004年开设博客“按摩乳”(后更名“不许联想”)被网友熟知。他虽然拥有各种身份与标签,但“按摩乳”、“带三个表”、“不许联想”是大家对其直接的记忆。博客开设了广告位;设计了与个人趣味匹配的T恤,在淘宝开有专卖店;拍摄了数部基于网络播放平台的独立电影。
猛小蛇
狗日报
国内web2.0之始,创办具有黑色幽默风格的《狗日报》,“你不让我说人,那我说狗还不成”是其初心。这位IT评论人,在博客上的写作内容五花八门,获“德国之声世界博客大赛”最佳博客大奖。
木子美
以公开写性爱日记,传播性自由与权力在互联网上广为人知。因其影响力,与web2.0之始博客带来的影响力所带来的震撼,方兴东邀约她加入“博客中国”。
罗永浩
创办牛博网;砸冰箱;与航空公司理论;与方舟子交锋。2012创办锤子科技,锤子科技推出ROM,产品发布后在短期内获部分主流媒体差评,最终通过自传播(微博、视频、文字)吸引了数量众多的粉丝的认可。
罗振宇
罗辑思维
个人知识脱口秀视频节目。在微信上有公众账号,每天以音频的形式推送内容。在新媒体领域的传播手法与商业拓展上尝试新锐探索。
程苓峰
云科技
互联网观察者程苓峰,在2012年8月专注基于互联网为主要话题的个人媒体,两个月内有13万元的广告收入。
王自如
ZEALER
以视频形式评测电子产品。其官网zealer.com于近期上线。内容涉及苹果、诺基亚、小米等品牌,因其通俗易懂、人性化的点评风格引网民关注。内容与所点评品牌无商业关联。
艾格吃饱了
基于个人兴趣的餐馆、淘宝食物与菜谱推荐。注册有微信公众账号及基于安卓与iOS平台的APP在苹果应用商店美食类APP里,曾位列前三。
韩寒的成名,根植于自身的写作与价值观。从媒体属性的角度考量其传播影响力,博客、赛车、办《独唱团》、直至现在的基于PC与移动端的电子杂志《一个》等一系列动作有关。“跨平台”使其既有价值的魅力加了分。
高晓松
网络脱口秀节目,内容涉及历史、人物、八卦、文化、热点,宣称“高晓松专栏笑话大全”。业内人士称,“晓说”获签约的播出平台给予约100万的佣金。
独立新媒
由资深媒体人申音所创办的自媒体孵化与经纪平台,“罗辑思维”、“蛮子文摘”等是其主体产品,谋求内容与品牌共存,是其商业思维。
WeMedia
由金种子创投于2012年下半年所投资的基于微信平台的自媒体联盟,旗下拥有包括“青龙老贼”、“移动观察”、潘跃飞、“山寨发布会”、“刘琪的商业观察”等20个自媒体成员。联盟账号的内容以商业、科技为主,也有部分账号涉及与生活相关的垂直性领域。
唐老鸭
暴躁、沮丧、随和,易满足的唐老鸭,生于1934年。鲜明的个性带来的跨时空感召力,让数代人对他喜欢。他的坏毛病散发了不可抵挡的巨大魅力,通过不同介质的媒体广为传播,产生了众所周知的商业价值。时至今日,我们已经不记得是哪些团队聪明地让唐老鸭赚了那么多钱,却记住了唐先生。他以自身的魅力作为媒介,使受众者对他不离不弃。
资料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2013.7 徐英 雍忠玮 王云辉
《环球企业家》2013.3/4 沙春利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2013.11 孙郁婷
《名人传纪·财富人物》2013.4 米飙
《创业邦》2013.5 夏宏
标签:张一鸣论文; 王潇论文; 自媒体论文; 移动互联网论文; 赫芬顿邮报论文; 程苓峰论文; 李岷论文; 传统媒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