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世界史?还是欧美史?——浅议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世界史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史论文,新课程论文,欧美论文,高中历史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23-0032-03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针对“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的世界大背景,提出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目标:“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1]世界意识和全球史观贯穿于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说明学习世界历史对提高中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什么是世界史?吴于廑先生在六卷本《世界史》开宗明义指出,世界史是“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因此,要“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2](p.1)。马克垚教授认为:“客观的世界史可以说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有了人类,也可以说就有了世界,也可以说就有了世界的历史,因为历史就是由人类的活动构成的,有了人类,也就有了人类的活动……根据这样的认识,我想我们可以说世界史也就是全世界的人类的历史,是全世界的各民族、国家的自古及今的历史。”[3](p.5)以这样的认识来看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的世界史,我们不禁要问:这是怎样的世界史?是世界史?还是欧美史?
课改前世界历史的设置和内容
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一直很重视世界历史教学。尽管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包括所谓的“教育革命”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破坏,但在“文革”结束后,1978年高中就恢复开设世界历史,且一度曾达每周3课时,内容包括了古代、近代、现代史。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后,高中历史课程调整为世界史只学近现代史,但课时、内容基本不变。
2002年4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依据大纲,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下,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的课时比例仍是2.3∶2∶3.3,每周2课时。内容范围从14、15世纪人类社会开始向近代迈进,一直到20世纪末。新课改前的教科书《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共五章25节,下册共六章21节,其中欧美部分约占68%,亚非拉约占19%,综合内容约占13%。尽管欧美史占比例较大,但毕竟还有亚非拉的历史内容。
以上回顾说明,课改前高中世界历史的课程设置,采用的是中学生易于接受的通史体例,整体内容欧美史虽然占了主要部分,但亚非拉史也占相当的比例。这样,通过学习世界历史,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世界史知识,建立较完整的中外历史知识结构,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4]。
新课程世界史内容比例严重失调
2004年颁布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设计了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专题史体例,这是课标制定者的创新,实际上已无中国史、世界史之分。在高一学生尚无通史知识基础的情况下,进入专题史学习,无异于拔苗助长。新课程实践证明,这个方案不仅给教学造成了不必要的混乱和困难,而且学生无法形成较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课程目标也难以实现。为了“创新”而不顾历史学科特点,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史学传统,实不可取。
笔者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世界史的欧美史和亚非拉史所占比例作了粗略统计:必修三个模块共25个专题:中国史14个专题,占56%;欧美史11个专题,占44%;亚非拉史几乎没有,即使有所涉及,也是零散的,没有独立的专题。选修六个模块共41个专题:中国史9个专题,占22%;欧美史18个专题,占44%;亚非拉史7个专题,占17%;另有7个综合专题,占17%。很明显,欧美史占绝大部分,亚非拉史少之又少,特别是在必修部分,没有一个独立的亚非拉历史专题,这不能不说是严重的缺失。
可能有人会解释,世界史在初中已经学过了。但具体分析初中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世界史内容,可以看到,由于初中课程体系不够严密,知识相对松散,在整个初中历史学时中,世界史只占1/3;而世界史内容的选取也有明显的缺失和不当,存在知识“低幼化”倾向。初高中的世界史内容也不能形成衔接。例如,初中没有德意志的历史,到高中却突如其来地学习代议制中的德意志君主立宪制。初中没有非洲、拉美的古代文明,高中没有亚非拉美的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而高中选修课又出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亚洲觉醒的先驱、玛雅文明的消失和大津巴布韦与非洲文明。初中对亚非拉历史的轻描淡写,使世界历史基础本来就很薄弱的学生,对专业性很强的高中专题内容就很难理解。学生通过初高中的世界史学习,花费时间不少,但不能获得必要的、较完整的世界史知识,没有对世界历史的总体认识,哪里谈得到世界意识和全球史观?
问题的症结和表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说,目前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的世界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而是以“西方中心论”为基调的世界史。正如专家所言:“我国的新高中必修课程的选材平衡性问题值得商榷。特别在必修一中,主要涉及的实际上是中国和欧美史内容,亚非拉内容很少,因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世界历史。”[5]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说是长期以来受世界史研究中“欧洲中心论”的影响。自19世纪以来,欧洲人编写的多卷本历史,有的直接就命名为世界史,只是在涉及和欧洲有关的问题时才述及世界上别的地方。这可以看做是欧洲中心论的起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开始关注欧洲以外的国家和民族,以欧洲为中心的历史研究才有所改变。二战后虽然出现了许多带有世界性的综合历史著作,但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依然存在,并时常影响着世界历史的研究发展。
我国进步的历史学家对“欧洲中心论”始终持批判立场,强调历史研究的“世界性眼光”。周谷城主编的3卷本《世界通史》,一改以国别史为世界史基础的传统框架,反对以欧洲为中心,从整体出发研究全球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对世界历史体系的认识,突出的是对西方世界史所反映的西欧中心论(或欧洲中心论)的批评,几乎每一个学者都注意到这一问题”[3](p.7)。吴于廑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史卷》的“世界历史”总述中,精辟地阐释了有丰富的全球历史观思想的新的世界史体系。他和齐世荣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是我国当代最有影响的世界史著作之一。但在具体问题的研究上,仍然会不自觉地受到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有学者曾撰文认为,《世界史》的近代部分,与国内许多其他的世界史一样,仍然带有西欧中心论的倾向[6]。学术界尚且如此,高中新课程的世界史出现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欧洲中心论在高中世界史中的表现有多种,如地理环境决定论,“虽然像孟德斯鸠那样明目张胆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在历史学界已经基本没有人敢于主张,但类似的见解在欧亚洲的对比上却所在多有”[3](p.12)。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要求“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这极易使学生以为希腊的地理位置是希腊文明产生的首要原因,现有的教科书又多从希腊境内多山、海岸线曲折等方面,让学生认识对希腊民族的特点和文明形成的原因,有些教师还牵强附会地和中国比较,得出希腊开放、中国闭塞保守的结论。学生本来并不知道什么是环境决定论,但这样的学习内容和不恰当的教学引导却无形中灌输了这一观点。
再如对东西方政治体制的比较。欧洲中心论在“这方面最主要的论点就是东方专制主义,把西方的民主和东方的专制相对立,而且这个对立是从古到今的”[3](p.15)。在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讲的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却突出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对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不多的学生来说,这就极易产生中国(东方)自古以来就是集权、专制,而西方早就实行民主和法治的印象。而实际上,即使是雅典的城邦政治体制也“并不能代表整个希腊的政治体制,不过因为雅典史料较多,影响较大,所以给人以代表希腊的感觉。如果说雅典的政治体制是民主的话,其他的城邦大多不是民主的”[3](p.16)。更何况雅典的民主是奴隶主自由公民的特权民主,民主的范围很狭小。把这样的民主提高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源头是否过分了呢?
“欧洲中心论的最强有力论点,就是东方各国发展不出资本主义,或者说靠自己实现不了现代化”[3](p.18)。马克垚教授在论及欧洲中心论在资本主义产生、现代化启动理论中的表现时,特别提到西方史学家“夸大欧洲在15世纪的进步。他们把启动的时代定为15世纪”[3](p.19)。由此可见,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根深蒂固。如果中学历史教师不关注史学研究,很有可能在进行类似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等内容的教学时,不加区分地引用、介绍西方史学家的论述,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偏差。
我们需要体现时代要求的世界史
马克垚教授说:“我们现在写出来的世界史,可以说还是一个准世界史,不是真正的世界史。”[3](p.22)21世纪的中国青年,作为地球村的居民,不能没有全球意识,更不能没有全新的世界历史知识。但历史教育给他们的应该是能够反映这种时代发展的世界历史。笔者认为,高中世界史应该做到:
1.树立全球历史观,重新采用通史体例编写世界史。在世界全球化趋势日益加速的今天,将全世界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角度审视和研究历史,编写出符合时代要求并具有学术价值的世界史,是史学界的重大课题。高中历史课程应该借鉴国内外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在全球史观的指导下,采用通史体例编写世界史。这样更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高中阶段的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切实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和国际意识。
2.体现区域文明,反映人类文明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多样性。全球化和人类文明多元化、文化多样性并不冲突。国家、民族不分大小,先进还是落后,都曾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也都有着自己特色的文明。由于学习对象的不同,高中世界史当然不能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历史都一一写进去,是要有所取舍,有所整合。因此,高中世界史应该客观地介绍人类历史进程中各个文明对历史的重要贡献。选材应相对均衡,在地域上应覆盖世界各大洲和地区,在内容上应反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在人物群体上不光是精英、领袖,还应包括普通百姓。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用世界眼光看待人类各种优秀的文明成果,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我们期待的高中世界史采用科学的体例,提供丰富多彩学习内容。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意识,将来成为新世纪的主人、地球村的公民和美好世界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