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关系缓和的原因与趋势_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论文

印巴关系缓和的原因与趋势_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论文

印巴关系缓和:原因与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巴论文,趋势论文,原因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03年4月18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伸出“友谊之手”,建议恢复印巴对话以来,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大为缓和。在2004年1月4日至6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期间两国领导人的会晤及2月16日至18日的双边对话使人们看到了印巴关系继续改善的希望,但是历史问题的重负和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又使人们对印巴关系改善的前景产生了疑问。

印巴关系的特点和症结

(一)印巴关系的基本脉络

印度和巴基斯坦1947年8月独立以来,曾于1947年、1965年和1971年进行过三次战争。其中前两次战争皆因克什米尔问题而引起。第三次战争导致巴基斯坦被肢解和两国断绝外交关系。1972年7月,印巴签署《西姆拉协定》,处理第三次战争的善后工作。1976年7月两国恢复外交关系。1977年两国外长实现互访,解决了萨拉尔水坝纷争问题。1983年3月双方签订《关于建立两国关系正常化联合委员会加强合作的协议》。此后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又出现反复,双方互相指责对方干涉自己的内部事务,并且在克什米尔地区多次发生军事冲突,两国关系又处于低潮。1984年11月,巴基斯坦总统哈克赴印参加英·甘地的葬礼,与印度新领导人拉·甘地举行了会谈,两国关系再度缓和。此后,两国政府通过会谈,同意扩大双边经贸往来,发展彼此间航空、海运和通讯联系,同意按照《西姆拉协定》精神,以和平和对话的方式解决克什米尔地区的锡亚琴冰川问题。1988年12月,印巴两国政府签订《互不攻击对方核设施》、《避免空中货运双重征税》和《加强双边文化交流》三个协议。1990年2月克什米尔地区发生军事冲突,印巴关系再度紧张,直至11月两国领导人会晤才使紧张局势有所缓和。1992年2月巴控克什米尔的激进穆斯林分子拟发起向印控区的“越线进军”行动,被巴基斯坦政府阻止,防止了一场大规模冲突的发生。1992年底,印度发生阿约迪亚清真寺被毁事件,在巴基斯坦引起强烈反响。1993年初孟买发生一系列爆炸事件,引发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流血冲突,导致印巴关系又一次恶化。1994年,双方相互驱逐对方总领事馆外交人员。1996~1997年两国关系有所缓和,两国总理均表示愿意就克什米尔问题进行对话,两国外交官员于1997年3月和6月进行了两轮会谈。1998年印巴相继进行核试验,使两国关系陷入了新的危机中。1999年2月的“巴士外交”使两国关系出现新的转机,两国总理在拉合尔握手言和,签署了《拉合尔宣言》、《联合声明》和《建立相互信任备忘录》。但好景不长,事隔三个月在克什米尔的卡吉尔地区就爆发了自1971年第三次战争以来的规模最大的武装冲突,两国关系再度紧张。2001年7月,印巴领导人在阿格拉举行会谈,由于双方在克什米尔和跨境恐怖活动等问题上分歧太大,会谈以失败告终。2001年12月,印度议会大楼遭恐怖袭击,印度认为此事与巴基斯坦有关,于是中断了与巴基斯坦的航空、陆路交通联系,将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2002年五六月间,克什米尔形势恶化,两国调动百万军队开赴边界,战争一触即发。2003年4月18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提出恢复对话的建议后,经过双方的努力,两国关系才开始缓和。

(二)印巴关系的特点

从上面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印巴关系轨迹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印巴关系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紧张与缓和交替出现,紧张时期多于缓和时期,而且与克什米尔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印巴关系已走进“时好时坏”的怪圈。

(三)印巴关系的症结

印巴长期不和的最重要原因是克什米尔问题没有解决。克什米尔问题涉及领土问题、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是印巴关系的症结。

克什米尔问题是伴随着印巴分治而产生的,是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南亚次大陆留下的祸根。1947年8月,英国殖民者抛出解决印度问题的《印度独立方案》(即《蒙巴顿方案》),根据这个方案,按照居民的宗教信仰,印度被分为两个国家即印度和巴基斯坦,土邦则由它们自己决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独立。克什米尔当时是土邦,居民大多数是穆斯林,而统治者却是印度教徒,于是当克什米尔宣布加入印度时,巴基斯坦不予承认。因此,在印巴分治的当年,印巴之间便爆发了争夺克什米尔的战争。1948年1月至1949年1月,联合国先后通过了关于通过停火、非军事化和公民投票三阶段解决克什米尔纠纷的决议和关于在克什米尔举行公民投票的原则规定。印巴双方都表示接受,并正式停火,划定了停火线。根据这条停火线,印度控制了大约3/5的土地和4/5的人口,其余为巴方控制。1956年印度改变立场,拒绝履行联合国上述决议。同年11月,印度控制的克什米尔邦议会通过宪法,确认该邦1947年已加入印度,遭到巴基斯坦的强烈反对。1965年8月,印巴为争夺克什米尔打了第二场战争。在苏联的斡旋下,1966年1月印巴两国总理在塔什干举行会谈,并签署了《塔什干宣言》,双方同意撤军,并承诺不再诉诸武力解决争端。1971年印巴两国再开战端,这次战争主要是因孟加拉(东巴)问题而引起的,但多少也与克什米尔问题有关。

为什么克什米尔这个“结”总是解不开呢?原因很多,情况也很复杂。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双方立场对立。(1)巴基斯坦坚持按照联合国有关决议举行公民投票解决克什米尔前途问题。印度则认为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已解决,是印度领土的一部分,坚决反对公民投票。近年来印度表示愿意讨论包括克什米尔在内的一切有争议的问题,但应按照《西姆拉协定》的精神解决。(2)巴基斯坦主张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由美国进行调停。印度则坚决反对第三方介入,反对将此问题国际化。(3)巴基斯坦认为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关系中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印度则认为克什米尔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解决其他问题,发展其他领域的关系。

第二,印巴国内政治斗争的因素。克什米尔一直是印巴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之一和可利用的武器。巴基斯坦视克什米尔为自己的生命线,印度则认为克什米尔是自己的领土,因此无论谁当权,如果在这个问题上表现软弱或做出让步,就被视为卖国贼,必将遭到在野党的猛烈攻击,甚至可能被赶下台。另一方面,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在野党,都常常利用克什米尔问题煽动民族情绪和教派情绪,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

第三,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冷战时期,印巴两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战略利益和出于安全需要,分别与美苏结盟,这对印巴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冷战后各大国都调整了对南亚的政策,不希望南亚出现紧张和冲突,不希望印巴之间发生战争乃至核战争。因此,当卡吉尔武装冲突发生时,当印巴两国在边界陈兵百万、战争一触即发时,美国向印巴两国施加压力,终于使濒临战争的紧张局势得以缓解。

印巴和解的原因

(一)美国的压力和其他大国的劝解

在瓦杰帕伊发表关于恢复印巴对话的讲话之前即4月2日,印度外长辛格威胁说,印度有权对巴基斯坦实行“先发制人的军事打击”。而瓦杰帕伊却在讲话中亲切地称巴基斯坦为“兄弟”,认为两国之间的“兄弟情谊”能够解决彼此之间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两天后,瓦杰帕伊再次呼吁双方尽快恢复对话,共同开创印巴关系的“新时期”。这两位领导人前后立场相反的讲话反映了印度政府高层对南亚次大陆形势的估计改变了看法。

瓦杰帕伊在被问到如何评价辛格外长此前的讲话时说,他和辛格的讲话是基于不同的背景,基于不同的出发点做出的反应(注:《人民日报》2003年4月23日。)。

其实,背景只有一个,即美国用武力推翻了萨达姆政权,不同的反应是印度政府高层人士对美国在南亚问题上的立场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并将结论运用到当前的印巴关系中。

2003年初,美国攻打伊拉克已是箭在弦上。瓦杰帕伊在一次讲话中称巴基斯坦是“恐怖活动中心”,要求国际社会制止巴基斯坦的恐怖活动。其用意是借美国的力量打击巴基斯坦。但是美国明确表示克什米尔与伊拉克不具有可比性,并要求印巴两国恢复谈判。这样,印度政府意识到搭“反恐”便车把巴基斯坦纳入国际社会反恐打击目标已无可能了。后来,当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根据伊拉克战事的进展情况提出美国将在战后介入南亚争端,着手解决印巴冲突时,印度更感到失望,并做出强烈反应。印度政府表示,解决印巴争端是本地区国家自己的事情,任何外人都没有介入的权力。失望之余,印度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对巴政策。瓦杰帕伊伸出“友谊之手”实属迫不得已,因为此前印度一直把巴基斯坦结束对克什米尔的恐怖分子的支持作为对话的前提。

巴基斯坦是世界上三个与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而且关系密切,又是阿富汗的邻国。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巴基斯坦积极配合美国进行反恐战争,成为美国反恐的“前线国家”。伊拉克战争打响后,巴基斯坦担心自己有可能成为美国下一个打击目标,自然不反对恢复对话。另外,巴基斯坦认为与印度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本国利益。因为巴基斯坦被认为在暗中支持自90年代以来一直在克什米尔地区进行恐怖活动的伊斯兰极端分子,而九一一事件后,国际社会开始关注恐怖主义问题,巴基斯坦感到自己受到了压力。

美国在南亚的目标是:避免印巴之间发生战争,维护印巴在反恐行动中与美国的合作;寻求克什米尔问题的最终解决,同时避免南亚成为极端伊斯兰武装分子的避难所。如果印巴继续交恶甚至发生战争,势必影响美国反恐战略的实施,势必损害美国在南亚的经济利益。因此,美国力促印巴两国改善关系,以避免在南亚出现失控局面。

俄罗斯、日本也都规劝印巴和解,实现南亚长期稳定。

中国是南亚的邻国,南亚局势稳定与否关系到中国西南地区的安危,因此中国比任何其他大国更关注南亚局势的变化。中国希望南亚长期稳定,希望印巴两国和平解决双方之间的问题,并为此做了许多劝和工作,在缓和印巴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二)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两国长期不和,印巴双方都将相当的财力用于发展军备,影响了经济发展。巴基斯坦的国力和经济比不上印度,但其目前国防开支高达27亿美元,相当于国家预算(约150亿美元)的20%,其经济受影响程度更大。从国内局势来说,经济不发展会影响政局的稳定,因此印巴两国领导人都认识到,为了摆脱经济发展的困境和保持国内政局的稳定,改善两国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三)国内政治的需要

巴基斯坦国内政党和各种宗教政治势力纷争不断,“三股势力”威胁着国内的和平稳定。缓和与印度的关系,就可以减轻外部的压力,用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处理国内问题。缓和对印度来说同样有重大意义:以印度人民党为首的现政府需要借助缓和与巴基斯坦的关系,使自己在2004年4月的大选中处于有利地位;做有声有色的大国是印度的长远目标,缓和与巴基斯坦的关系有助于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四)印巴工商界的强烈要求

由于两国关系紧张,2003年印巴双边贸易额只有2亿美元,如果将两国取道第三国的贸易计算在内,则为20亿美元。印巴官员认为,如果两国关系改善,印巴双边贸易(包括取道第三国的贸易)将增加一倍甚至更多(注:Far East Economic Review,Hong Kong,

Jan.15,2004.)。巴基斯坦商会前主席塔里克·赛义德的一段话反映了印巴两国工商界人士要求改善印巴关系的迫切愿望。他说,十多年来,他一直在敦促巴基斯坦政府与印度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由于两国关系紧张和印度的贸易壁垒,本地公司除要承担巨额的运输成本外,而且还要面临高得离谱的投入成本。他说,“早就应该开展自由贸易了。如果不进行自由贸易的话,我们将可能落后于世界上其他地区。”(注:ibid.)

印巴关系改善的障碍

4月18日瓦杰帕伊关于恢复印巴对话的讲话发表后,巴基斯坦领导人很快给予积极回应,表示愿意与印度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任何级别的对话,讨论解决两国间包括克什米尔问题在内的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5月10日,双方互派大使,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10月22日,印度政府提出了改善双边关系的十二点建议,其中包括恢复两国铁路和空中运输、开通印控克什米尔首府和巴控克什米尔首府之间的长途汽车运输、停止在一定海域扣押对方渔民、增加双方使馆工作人员、开通孟买和卡拉奇之间的轮渡、恢复体育交往等内容。此建议被称为印巴缓和的“和平路线图”。巴基斯坦对此表示欢迎,并于11月23日宣布单方面在克什米尔争端地区停火,印度也给予积极回应。这样,双方于11月25日在克什米尔地区实现了停火。2004年1月1日,两国恢复空中交通往来。在2004年1月4日至6日举行的第十二届南盟首脑会议期间,印巴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会晤,双方决定于2月启动两国全面对话进程。2月16日至18日,印巴两国外交国务秘书在伊斯兰堡举行了首轮会谈。双方在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中表示,两国一致同意通过对话和平解决所有双边问题,五六月间举行第二轮会谈,商讨和平与安全问题,包括克什米尔问题和相互信任措施。

这一切都说明印巴关系与前几年相比大大缓和了,并且出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笔者认为,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印巴关系很难走出“时好时坏”的怪圈。

第一,克什米尔问题难以根本解决。克什米尔问题涉及领土、宗教、民族问题,如果这个“症结”解不开,两国的全面关系便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正常化。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双方做出让步,提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印巴双方都认为克什米尔涉及国家主权问题,是国家根本战略利益所在,因而双方一直坚持各自的立场,到目前为止仍没有松动的迹象。例如,穆沙拉夫总统表示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巴基斯坦不会让步,他说:“我们不会在我们的主权平等问题上妥协。只有在这些界线内,我们才能谈和平与融洽问题。如果他们迈进一步,我们将迈进三步。”(注:路透社伊斯兰堡2003年6月15日电。)

另外,克什米尔是一个“火药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冲突或暴力事件。五十多年来,这个地区的暴力或冲突几乎没有停止过。克什米尔的局势往往使印巴关系受到影响,因此,克什米尔的局势也是印巴和解进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第二,缺乏互信。印巴两国打过三次战争,签订过不少协定,也有过令人鼓舞的“巴士外交”,两国关系总是反反复复,好一阵坏一阵,原因就是双方缺乏信任。半个多世纪的敌对和不信任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在目前双方都缺乏信任的情况下,双边关系难有突破性进展。

第三,受国内因素的制约。印巴两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因素是两国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政府的决策往往要面对来自反对党和利益集团的压力。最近发生的两起行刺穆沙拉夫的事件说明,有人要阻止当局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向印度让步。南亚过去的经验证明,当一国国内出现教派冲突或其他暴力事件时,往往指责另一国卷入或插手其间。指责与反指责的唇枪舌剑必然导致两国关系紧张。同时,政府的稳定与否也是影响印巴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2004年4月印度将举行大选,选举结果将含有不确定因素:如果瓦杰帕伊的执政党联盟获胜而瓦杰帕伊继续担任总理,政府的对巴政策将会延续;假如瓦杰帕伊引退,而由他的接班人当政,瓦杰帕伊的对巴政策能否延续就难说了;如果失败,对巴政策能否延续就更难说了。因此,没有一个稳定的、有权威的政府,要解决外交上的重大问题尤其是老大难外交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巴基斯坦有军人干政的传统,如果军方对政府的决策不满,就会出面干预,从而使政府的努力前功尽弃,导致印巴关系紧张。

总之,印巴关系的前景不容乐观。

标签:;  ;  ;  ;  ;  ;  ;  

印巴关系缓和的原因与趋势_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