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之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公共论文,转变政府职能论文,体育论文,产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府的体育管理是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政府公共服务是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的劳务和服务行为的总称。(李贵鲜《公共行政概论》人民出版社,2002,第4页)本文从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界定与供给的视角分析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体育的职责、职能,研究政府的管理角色定位和职能转变,推动政府强化体育领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本研究主要以我国国家公共利益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功效,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主体。
1 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内涵与范围
1.1 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内涵
1.1.1 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定义
本文所称“社会公共体育产品”,是指以社会为服务对象,以满足社会对体育的共同需要和共同利益为目的,社会成员共同拥有并可能享用,对社会产生整体功效,具有公共性质的体育设备设施和相应服务。
定义的内涵包括:1)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服务主体是社会公众。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包括服务应与多数人或大众密切相关。因此,必须把体育具有的社会公共利益与特定共同体的多数社会成员联系起来,在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选择、综合、分配到落实等各个环节实现其“公共性”。2)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实现的是社会整体利益。公共利益往往以一定的地域为界限。因此,公共利益可以被区分为社区公共利益、地方公共利益、区域公共利益、国家公共利益、全球公共利益。3)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与政府具有相关性。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体现的不是一般的共同利益,而是社会的公共利益,人们往往把政府看作是“执行公共利益政策和促进社会总的社会福利事业的机构”(彭和平,竹立家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第56页),看作是“社会共同利益”的代表,并把政府的任务即合法性定位于“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因此,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提供社会成员共同需要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
1.1.2 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类别
1.按照产品的物理属性,可分为“物质型产品”和“非物质型产品”,即物品和服务两种形式。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同样具有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
有形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是以一定的物质资源为基础,向社会成员提供的可以享用的实物体育产品。无形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也称社会公共体育服务。它进一步可分为两种,一是制度性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如政府的体育政策、制度等。一项具体的政策或制度,以及实现该政策所采取的行动和效果,是政府利用掌控的公共权利,为满足社会的共同需求而提供的一种广义上的公共产品。某项体育政策、制度的出台,及其实施后的效果所产生的广泛社会效益,就体现了社会对体育的共同需要和体育对社会的整体功效。二是信息性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普及的科学健身知识和锻炼方法就是一种信息性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从体育衍生的文化功能来看,体育能够焕发社会成员积极向上、勇于挑战的活力,能够激发强烈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这种社会效益的体育精神产品也属于信息类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
2.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有些置于公共场所免费供群众健身使用的体育设施,如健身路径,就属于“纯社会公共体育产品”。有些场馆、设施、器材建设由政府投资,但收取一定费用作为基本维护成本,属于“混合性社会公共体育产品”。无形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如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带来民族体质增强,奥运奖牌带来的社会效应等等,是无法用经济指标衡量和计算的,表现出纯公共产品的特性,但是,有些具体的公共体育服务也可能收取一定的服务成本费用,则具有混合性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性质。
纯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数量和档次以及混合性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公益性成分的比例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也与人们的体育传统、文化习俗和对某种产品的偏好相联系。
3.社会公共体育产品有一定的受益范围和相应的提供主体。根据这两条标准,可划分为属于全国性或是地方性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全国性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是指在全国范围内,所有我国的公民都有享用的权利,涉及到全国公民的整体利益,这些公共产品和服务要求中央政府提供。地方性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受益,只惠及该区域的群众,由其管辖区域的政府提供。社区的公共体育产品属于地方性的公共体育产品的范畴,是地方性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一种类型。
1.1.3 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特性
1.公益性。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作为公共利益的载体,向社会所有成员提供,所有的人可以同等地拥有并可能享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虽有纯粹公共性质和混合公共性质之分,但公益性是其共有的特征。国家投资,政府设置专项资金,公众就可以免费地享用信息性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或者低成本付费享用有形的公共体育产品,这是其公益性的直接表现。
从理论上讲,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公益性具有社会共享性,它由政府提供经费来源,属于社会全体公民所有,应当为社会全体公民共享;社会体育产品的公益性还具有社会公用性,它是国家和社会提供的,面向社会,服务大众,使公众能够平等地、充分地享用这些公益性的场地、设施和服务,从中获益。因此,具备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非赢利特征。需要强调的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公益性原则并非就是“平均主义”,而是在保证效率的前提下维护社会公正。
2.社会性。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社会性有两个层面的理解。第一,社会公共体育产品首先带有国家的阶级性特征。无论在何种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国家及其代理人毫无例外地根据其自身的需要决定社会的共同需要,进而执行其选取的社会共同事务职能。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作为体现社会共同需要的社会性产品,其性质、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必然体现着国家阶级性利益的本质特征。第二,面向大众服务。相对于满足个体所需、实现个人利益的私人体育产品,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作为一种公共利益向社会所有成员提供。虽然,有形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由于资源的限制,造成享用过程中受众个体化的问题,但人们的使用权力是平等的、无差别的,并不影响面向大众服务的社会性。
3.两重性。从功能效用角度上讲,这里的两重性是指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物质效用和非物质效用。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体现的是社会共同的体育需要,既包括对实体体育产品的享用需求,也包括对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衍生的良好社会效益和丰富的精神产品的需求。
面对中国十几亿的人口现状,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但是,从目前的客观经济条件出发,合理地利用资源,尽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体现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物质层面的效用是可以而且应该做到的。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非物质效用,谋求更好的社会效益,提供更多的精神产品,体现高层面的社会效用。
4.历史性。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共同需要和共同利益的变化和供给能力的不同,决定了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水平层次。
从需求角度分析,体育社会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时,人们的需求都处在低水平层次,健身操就是为数不多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开始多样化,简单的健身操无法满足人们强身健体的需求,以免费健身路径、成本付费的体育场(馆)等为内容的社会公共产品越来越多的被提供给大众。无可置疑,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需求层次的提高,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内容会相应的充实起来。
从供给能力分析,不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提供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差异较大。西方国家经济发达,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因此,所提供的有形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结构更完善、内容更丰富、公益性更高,人们能够免费享用的体育场(馆)、设施数量更多、种类更多样、质量更好。由于需求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同一国家或地区在不同阶段其体育的发展目标是不同的,公共体育产品的具体内容也相应变化。例如,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经济不发达的制约,体育事业虽由政府包揽,但是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并不高。当前,公共体育产品的内容和范围仍不能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不断丰富和提高。因此,公共体育事务的范围也是发展的、变化的,具有历史的特性。
5.区域性。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提供公共体育产品或者服务的水平是不相同的。有些国家或者地区的政府及其他公共体育组织有能力提供服务的项目,在另外的地方却难以办到,公共体育事务的范围具有区域性特点。形成区域性特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平衡、文化背景的差异、体育的需求和供给能力以及对某种体育产品的偏好。
1.2 确定社会公共体育产品范围的主要标准
标准是指衡量事物的准则,不同的视角有其相应的准则。本研究以全社会对体育的共同需要和体育对社会的整体功效为视角,来探讨确定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基本准则,并划分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主要范围。
1.2.1 增强大众体质、促进大众健康的基本标准
大众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界定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基本和主要的标准。确立这一标准的依据是:第一,体育从其本质功能来讲,就是通过身体锻炼,外修其身,内养其心,注重身体均衡、对称、协调的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活动能力,以达到健康的目的。在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下,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民的身体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方面,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世界公认的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第二,我国体育工作实践始终如一地坚持“增强人民体质”的基本准则,社会大众对体育的需求是体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提供有利于增强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提高大众的健康水平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是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1.2.2 维护体育竞赛的公正性和纯洁性的价值标准
体育运动所构建的价值体系、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得到了不同意识形态国家和人们的广泛赞同,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体育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提高社会的公德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现代竞技体育的商业化发展却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体育运动中因企图获得不正当利益而出现的兴奋剂、不良赛风、黑哨等问题,直接损害体育运动所倡导和追求的公平公正的价值内涵。有些体育观众在观看体育比赛时所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也可能减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更为严重的是有人竟利用人们渴望健康的美好愿望,借强身健体和气功之名,行反动邪教之实。事实告诫人们,背离健康的体育价值理念会带给社会多么惨重的伤痛。维护公平的体育竞赛秩序,是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是体育的公共服务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明确要求要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竞赛原则,坚决与体育领域的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作斗争,切实维护体育竞赛的公正性和纯洁性。
1.2.3 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科学标准
科学技术使社会的物质文明大大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模式;生产方式的变革,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文明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公害。加之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社会休闲时间明显延长,人们渴望生活质量的提高,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运而生。
体育的文化功能表明,在体育运动中体育文化有利于人们的乐观生活态度的形成,有利于人的良好行为的形成,有利于人们社会责任感形成,有利于缓解人们的社会心理压力,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优化社会人文环境。由此可见,体育生活方式是符合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特征的,提供有助于人们选择体育生活方式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2.4 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标准
现代体育运动中高水平竞技比赛实质上是各国综合实力的比拼,一方获得冠军的胜利更是其国家国际形象的塑造;各国运动员在竞技场上的所表现出的顽强拼搏、不畏强势、积极向上、争创一流和为国增光的精神,增强了整个国家和民族以及广大社会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体育大赛中所折射出的这种精神力量,在现实生活中,更可以迁移到建设社会文明,促进经济建设,推动社会进步等非体育领域中去,营造出克服困难、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氛围和动力,体现更广阔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益,对推动各项工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提供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具有积极的动力作用。
1.2.5 国家利益的标准
这里所指“国家利益”是指国际体育活动对国家利益产生的影响。有些重要的体育活动往往影响国家利益,如承办奥运会等影响巨大的体育赛事、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合法席位问题。因此,在国际体坛上的地位、席位以及其他涉及国家利益的体育事务,都具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特性,应该列入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范畴。
不同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在社会中的价值是有差异的,其重要程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提出的5条标准,是识别和判断社会公共体育产品性质及范围的准则,其相互联系的主线,是社会的共同需要和共同利益。
1.3 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环境
1.3.1 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环境的特点
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作用和影响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内容、表现形式及提供方式的外部要素的总和。这些外部要素,既有物质的,如经济发展水平、物质设备、物质资源等,也有精神文化的,如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既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也有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环境表现出以下特点:
1.复杂性。社会公共体育产品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它对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输出作用是复杂和多变的,有时是某种因素在起决定作用,有时是多种因素在起作用,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多样化往往是多种因素交替影响的结果。
2.差异性。构成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环境既是复杂的,同时,也是具有很大差异的。不同的国家在民族习惯、政治制度、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由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及文化、体育特点等因素,在需求和供给上存在差异。因此,环境的差异性就决定了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内容、表现形式和提供方式的不同。
3.不确定性。不确定性主要是指社会公共体育管理环境的突变性,突变性可以说是不确定性的一种突出表现,它往往是以突发的政治危机,社会冲突等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环境的突变性,会改变某种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输出,产生较大的影响。
1.3.2 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环境的作用
1.政治环境。一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主要由其政治体制、政策、政治局势和法律制度等多因素构成。政治体制是国家管理的基本体制,其中的政党制度决定了公共权利的分配和运行、政策的导向和法律的规定。无论西方国家两党或多党竞选轮流“组阁”,或是我国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都将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视为其重要的职能之一。可见,政治体制及其决定的政策和法律等因素所构建的基础政治环境虽有差别,但并不排斥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
在政治环境中,还有一个因素即政治局势需要考虑。稳定趋向的政治局势营造出一种安定的政治环境,能够比较通畅的实现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反之,激烈动荡趋向的政治局势必将促使政府将主要精力放置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影响公共产品的正常供给。
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对社会公共体育产品有决定性的作用。与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密切相关的经济环境应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财政能力、人口状况、收入水平和消费情况等几个方面。
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社会的繁荣程度,是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基本保证,而政府的财政能力,直接影响其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供给水平。人口数量的增加,必定要求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尤其是有形体育产品数量的增多;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加快,要求有形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在供给相应的布局调整;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同样也要求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结构进行完善。由此可知,对人口状况的有效分析和预测能够更好的发挥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社会效益。收入水平的高低和消费结构的比例影响着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层次。当收入水平较低,人们的生存消费比重较大时,对体育的需求相对单一,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内容因此也就简单多了;反之,社会体育产品的层次会随着收入的增多、体育消费比重的加大而提高,其内容也随之变得丰富和多样。
3.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意识形态、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和文化科学艺术等要素的总和。在谈论体育的文化环境时,比较重要的文化因素包括人们的体育观、社会心理、宗教规范和传统习俗。文化因素直接影响和决定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进而决定对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需求,社会公共体育产品无不受传统观念和体育价值观的影响与制约。
2 我国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状况与政府行为分析
从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与政府行为的关系上讲,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标准和内涵只是对其性质和范围做出判断,并不表明所有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都会自动进入政府的供给范围。这有一个对需求的价值判断和供给能力的问题,也就是说,能够进入政府供给范围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必须是价值较大并有能力供给的产品。
只有进入了政府供给范围的公共产品才能成为影响政府行为的因素。因此,研究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问题,既要研究公共产品的识别问题,也要研究对公共产品需求的价值和供给问题,研究政府应该供给的公共产品和相应政府的行为与职能,以通过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调整,影响政府体育管理职能的转变。
2.1 我国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基本内容与重点定位
2.1.1 公共体育设备设施是基本的、主要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
公共体育设备设施是指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活动为主要目标的面向社会的非商业性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及其他健身设施。把公共体育设备设施作为基本的、主要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其依据是:
1.体育的基本作用和本质功能。体育最基本的作用和本质的功能在于通过身体锻炼,改善人的身心,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这是体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和事物,对人和人类社会所能产生的功能和作用的根本点,具有惟一性和不可替代性。通过体育活动,增强民族的身体素质,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体育运动的根本原因之一。
2.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目标。增强人民体质。提高民族身体素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目标,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体育工作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作为根本目标,积极开创体育工作新局面,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3.坚持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温家宝总理2004年2月21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指出:“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这可以帮助我们在体育工作中正确的认识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健康素质作为社会对体育的最基本的共同需要和共同利益,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应该是体育工作以人为本的主要体现。
确定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基本的、主要的部分,其重要性在于可以把握公共体育产品供给中的正确方向和主要任务,突出重点,处理好轻重缓急的关系。
2.1.2 精神产品是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中国女子排球队创造5连冠、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出亚洲、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和其他重大国际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喜讯传来时,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体育的巨大成就激发了我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励着我国人民战胜困难、奋发向上;人们通过观看体育比赛了解体育的发展,学习了体育运动的技术、传播和接受新的价值观和思想;体育的明星效应甚至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意识和行为习惯。体育已经不仅仅是作为健身的手段,其社会功能不断的拓展,并促进体育与个人生活和社会活动的融合。体育作为一种群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活动,可以增强个人的体质,培育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活动是生产精神产品的重要载体。竞技体育的最高水平往往也是和平时期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交流和较量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交往的载体之一,一定意义上关系到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形象。因此,高水平的重要的竞技体育活动应作为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2.1.3 制度性产品是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保证性部分
制度性产品是广义上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属于无形产品的范畴。作为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组成内容,制度性产品包括有关体育的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度性产品虽然不能够像公共体育设备设施供人民群众直接享用,也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的需要。但是,制度性产品,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社会公共体育产品提供、安排和生产的基本依据和规则,是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保证性部分。
2.2 我国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供给状况
从消费支出的视角分析,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是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主要的消费领域,也是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的主要领域。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分析我国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供给状况与政府行为。
2.2.1 公共体育设备设施的严重不足和不平衡
公共体育场地是最主要、最有代表性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全国共有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547178个,非标准体育场地302902个。以2003年底全国总人口129227万人(不含港、澳、台地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m[2]。而同时期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200多个体育场地。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且我国现有体育场地质量普遍不高,多以篮球场等室外的低档次的体育场地为主。资料还反映,在各类体育场地中“我国目前公共体育场地不仅数量较少,而且规模也比较小,平均每万人拥有的开放体育场地2.59个,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健身活动的需要”。上述材料尚未统计公共体育场地的收费情况,没有归类属于纯公共体育产品或混合性公共体育产品的数量和比例,如果考虑部分场地的收费因素,其设施的公益性成分还将进一步降低。我国公共体育设备设施不但总量不足,而且不均衡,区域的差异和城乡的差异都很大。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还表明,体育场地的发展受制于经济的发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体育场地数量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广东省的体育场地数量最多,有77589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9.1%。西藏自治区最少,有1057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0.12%。这组数据虽然没有细划公共体育场地,其差异也是不言而喻。
公共体育设施的城乡差异同于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农村的公共体育设施和其他公共体育条件与城市相比更为可怜,全国乡(镇)、村的体育场地只占体育场地总数的8.18%,与我国广大的农村人口比例不相适应。(有关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来源: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工作情况》2005年第9期)
表1 2004年我国部分省(市)农村体育开展情况一览表
农业人口 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 农村体育设施用于农村体育工作的资金
天津市
377.91万 4000余人
建设全民健身工程500余个;体育公园、健 近几年政府投入和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1
身广场近30个 个亿,但天津市一些区、县级财政每年没
有固定的体育定向投入,不能通过财政预
算安排
重庆市
2000万
近几年共培养农村简易篮球场825个,门球场28块,其他场地 少数区县农村体育工作经费每人年均0.1
社会体育等级指导30个 ~2元,多数区县没有体育经费投入
员1424名
河北省
5300万
2000名 全省仅有30多个县建立了国民体质测定中 财政拨款经费甚微,有几个市几乎没有事
心,186个乡镇建有体育彩票公益金援建的 业经费,只能保障体育行政部门人员的基
健身路径 本工资
黑龙江省 1800万
5000多名1998年以来,实施的全民健身工程包括4个 55%的县市体育部门财务相对独立,但年
健身苑工程,52个标准工程和196个全民健 业务经费平均不到1万元
身路径工程
江西省 2862.81万 以宜春地区为例,以宜春地区为例,接受调研的6个乡镇共有 2003年各乡镇体育活动经费平均为
1996年以来共培训各类体育场地30个,其中小运动场12个, 1176.47元,人均只有0.052元
了200名农村社会 篮球场18个
指导员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工作情况》2004年22~23期材料整理。
2.2.2 竞技体育水平的超前发展与产生的精神产品
竞技体育本身不是公共体育产品,但是,竞技体育制造的精神财富,成为无形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
以代表竞技体育最高水平且影响最大的奥运会为例,我国自1984年奥运会以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金牌总数位于“第二集团”前列。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我国获得金牌总数第三,2004年雅典奥运会,我国又取得历史性突破,以32枚金牌的成绩排列第二。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表明我国竞技体育的最高水平,已由“第二集团”开始进军“第一集团”。
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同中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竞技体育的水平已进入了世界前列,明显超前发展,产生的精神产品非常丰富,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大众健身的公共体育设备设施的严重不足。反映了政府的社会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失衡和偏好。
2.3 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政府供给行为分析
2.3.1 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
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目标,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是我国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我国政府对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总体上都是重视的,但实际工作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大众体育设施等物质型产品严重不足,而金牌效应的精神产品很是丰富,是重精神轻物质。实际上,在体育工作中,拿金牌是硬道理;而大众体育的虽成效指标多样,但责任不明,成绩难以反映,是软性工作。
1.政府在竞技体育中的强势地位与大政府形象。高度集中的国家办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国家体育行政管理体系。实施以政府为主导,以行政手段管理体育事务,以计划手段配置体育资源,形成包括以体育行政部门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专业运动队为中心的训练体制、全运会为中心的竞赛体制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随着体育改革的进程,体育行政部门直接管理运动项目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已过渡到由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管理。现在体育行政部门虽不再直接管理运动项目,但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直接隶属于体育行政部门,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并被赋予了部分行政管理职能,对所属运动项目进行全面管理。这种新的运动项目管理体制虽然不同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直接操办竞技体育的具体事务,但是,本质上仍然是政府行为的延伸。从我国竞技体育,特别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的实际状况反映,政府在管理体制、训练体制和竞赛体制中仍然处于主导的强势地位。
2.政府在大众体育管理中的弱势状态与小政府形象。由于各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竞技体育,并在政策上向竞技体育倾斜,而大众健身处于发展的相对弱势。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人们强身健体的意识就越强烈,这就要求政府在保证公民基本体育权利,执行国民体质监测,提供服务于全社会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方面有更多的作为。从本文提供的资料以及现实情况反映,虽然政府在大众体育中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但是,要改变弱势状态,还需更大的努力。
2.3.2 影响政府行为的因素分析
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旧中国留下来的是经济濒临崩溃的烂摊子,西方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使我国面临一个困难的经济环境,加之众所周知的天灾人祸,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综合实力不强,人均收入较低,社会不具备支持和参与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的经济能力,只能依托政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多,社会支持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力度明显增加,体育已由政府一家办逐步走向政府与社会共同办的格局,社会组织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提供或生产过程。经济社会制约下的体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无为到有为、由少为到多为,需要不断地调整。
2.高度重视体育的政治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实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并从前苏联引进计划经济的工业化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集权管理思想。这一时期所有管理都属于政治管理,目标是巩固新生政权,各项工作都是为了完成某种政治性任务而实施的,都被赋予某种政治属性,体育活动也体现政治化的特征,政府高度重视具有政治功能的竞技体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转型和价值的多元,对体育认识的深化和功能拓展,更加重视通过体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功能。
3.对人的健康价值和对以人为本认识的局限。我们过去对人的健康价值和体育工作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认识,受时代的局限,比较强调事业的发展,强调竞技体育的成绩,对满足群众健身需求的基本条件重视不够。
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界定社会公共体育产品和转变政府职能时,要历史地、辩证地、具体地分析大众对体育的需求,根据经济社会的实际承受能力。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中,既要见“物”,更要见“人”,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基本的准则和最终的标准,围绕人们的健康、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提供充足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4.管理体制的影响,单一的提供途径。我国的体育体制是20世纪50年代初借鉴前苏联的体育体制模式,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而形成的行政高度集中管理的体制。体育的管理,以指令性垂直控制为主,以国家拨款分配为主,以文件计划等行政手段为主,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点。政府部门高度集中,原国家体委实际包揽了国家体育事业各个方面的工作,既管又办,社会体育组织逐渐失去了组织管理体育的职能作用。究其原因,实际是国家基本国情在体育中的必然反映。目前,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还在不断地深化,体制性的问题尚在解决过程中。
标签:公共文化服务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公共产品理论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体育功能论文; 产品需求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