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学院,江西省 景德镇市)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面临的巨大的压力,思想上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们之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也在逐年增加,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心理健康的教育,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始运用心理学知识用来辅助其开展教育工作。合理运用心理学的一些知识理论,能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彻实施。
关键词: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它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而人的心理活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心理学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方面成就显著,有很多理论都可以用来帮助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
高校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知识和掌握最新科学技术成就,二是培养学生使其具备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而后者是前者的基础,是高校教育的首要环节。伴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践中的局限性愈发明显,例如教育内容呆板、教条;形式被动、凝固;主体意识缺失;忽视心理教育等。而当代大学生在从高中过渡到大学时,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面临着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遭遇情感的困扰;缺乏一定的交际能力。由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僵化地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只重视专业知识的获取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缺乏心理健康的指导,因此很多教育工作者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引导,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在心理方面却存在着缺陷,自己无法进行排解,也没有帮助其化解心理问题的通道。要想实现高校培养目标,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心理学来丰富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的方式,遵循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快速有效的解决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和科学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各有自身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边际和研究范式,但在这些方面又有较高的一致性,[ ]在具体的工作中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健康状态在培养其素质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存在缺陷,无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创新,也很难为其所接受;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处于健康状态,则他更有可能积极参与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以先利用心理学知识来对大学生做一次摸底工作,让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才能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避免陷入无的放矢的困境。像气质EAS模型(A.H.巴斯和普洛明提出)、广泛用于各领域的九型人格学说等,都能帮助教育工作者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征,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预测性和科学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实现个性化的教育。
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尽相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需要针对不同的个性差别化对待。个性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天生的,与遗传基因有关;另一方面是后天的,受生活环境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利用心理学的个性差异原理,来提高对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实现教育客体的因材施教。巴甫洛夫将人的气质分为胆汁、多血、黏液、抑郁四种类型。胆汁质的人直爽热情而容易急躁,多血质的人动作敏捷而情绪易变化,粘液质的人情绪稳定而行为拘谨,抑郁质的人反应迟钝而内心敏感。[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对胆汁质的学生要常常提醒其不要意气用事,防止疏忽大意;对多血质的学生则要常常告诫其保持平静的心态,努力克服情绪易波动的问题;对粘液质的学生要适当鼓励其打开心扉,增强积极性;对抑郁质的学生需要循循善诱,帮助其提升适应环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性格差异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属于外向型,另一种属于内向型。外向型的人活泼开朗,通过日常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准确地了解其思想状况;而内向型的人思想和行为内敛,所以在对其进行教育时,需要教育者细致的观察和密切的关注,主动接触以发现和解决问题。心理学的个性差异理论在高校展思想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准确将教育对象进行归类,把握不同类型的异同,针对不同类别寻找适宜的解决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个性化和针对性。
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提升教育工作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思想教育来指导人的行为并使其产生积极的效果。心理学不仅研究人的心理,同时也关注人的行为。关于心理学行为塑造的观点,其中典型的理论有操作性条件反射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操作性条件反射论强调奖惩手段,认为奖励会增人的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而惩罚会降低人的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社会间接经验,认为他人通过观察在社会环境中获得奖励和肯定的行为,会强化这种行为的反应,而通过观察在社会环境中得到惩罚和否定的行为,则会弱化这种行为的反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借鉴心理学的行为塑造理论,利用奖惩手段促使积极行为的发生,营造良好的环境让教育对象观察学习社会间接经验,让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五、小结
在社会转型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及时更新,扬弃改造,吸收容纳更多领域的知识,来支撑其教育内容、方法和环境。心理学就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支撑。它能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促进其不断改革创新,保证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育人根本,遵从于社会转型大局,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永葆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李忠艳.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心理学支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12.
[3]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4).
[4]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王丹亭(1991.10—),女,湖北洪湖人,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马克思理论教育研究。
论文作者:王丹亭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1
标签: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高校论文; 心理学论文; 教育工作论文; 的人论文; 心理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