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镇企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_三农论文

我国乡镇企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_三农论文

我国乡镇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发展思路论文,现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乡镇企业原有的优势在逐渐的弱化或消失,面临的是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如何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使其在国民经济中保持应有的地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乡镇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乡镇企业今后的经营观念,经营机制,经营的途径和方法等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乡镇企业 经营观念 经营机制 经营途径

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山乡原野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了。在经历了80年代中期的“异军突起”和发挥了在“治理整顿”中的积极作用以后,它以自身所创造的非凡业绩,使人们对它刮目相看。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使得乡镇企业的某些优势逐渐丧失,而一些问题和缺点则更加突出,面临的将是更加严峻的考验。因此,乡镇企业能否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和应有的作用,尚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前景也不容乐观。所以如何解决乡镇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保持和发展其良好的态势,显然是一个紧迫而又严峻的现实问题。

一、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乡镇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强大支柱,是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也是整个国民经济不可替代的推动力量,在我国的工业经济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一)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9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11611.8亿元,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26.6%,其中工业产值8698.9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0.8%。

(二)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过去我国农村是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现在发展为农、工、商相结合的有机结构。1991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0%。

(三)增加了农民收入。1991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工资收入就达1305亿元,“七五”期间农民平均纯收入净增的三分之一来自乡镇企业。

(四)有力地支持了农村公共福利设施和中小城镇建设。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上交国家税金累计达2356亿元,仅1991年就向国家财政缴纳税金454亿元,占全国税金的15%,成为国家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支柱;同时,乡镇企业还负担了大部分乡镇和农村公共福利文教设施建设,1991年用于支援农村各项事业的开支121.8亿元。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和一大批中小城镇的迅速成长。

(五)吸收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到1991年底,全国已拥有各类乡镇企业1907.9万家,就业劳动力达9609.1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2.3%,为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活跃市场和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成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1991年乡镇企业出口商品交货额达670亿元,占全国外贸收购总额的29.6%。“七五”期间我国乡镇企业累计创汇达350多亿美元,已成为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乡镇企业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因为政策的扶持以外,还因为它有与生俱来的优势:(1)资源优势。我国现阶段的乡镇企业一般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纺、酿造、食品加工工业和小型采掘、建材服装、化学工业等。农村原材料比较丰富,这些行业由于是就地开采和加工,有些又是就地销售,能节省运输费用,成本低。(2)劳动力优势。我国农村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约占农村劳动力的1/3〉,而且农民有吃苦耐劳的习惯,劳动力报酬不高,乡镇企业可就地用人,又可节省基础设施费用。(3)分配优势。乡镇企业从产生之日开始就是分配与经济效益挂钩,真正实行“按劳分配”,职工没有“铁饭碗”,经营者也没有养成“等、要、靠”的习惯,因此,他们有很强的改变自身贫困面貌的动力。(4)某些经营优势。乡镇企业的领导者自主权大,责任也大,一般是名副其实的厂长经理负责制。在生产上一向是以销定产,面向市场,在市场的风浪中锻炼成长,其适应市场的能力一般较好。

二、乡镇企业面临的挑战

乡镇企业虽然是我国市场经济的先导,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它的优势将逐渐弱化以至消失,而面临的将是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挑战。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特定的体制原因,全民所有制企业没有能够真正进入市场,使得乡镇企业在我国残缺的市场经济中一枝独秀。然而随着改革的成功,乡镇企业将同全民所有制企业处于同一市场主体地位,分享市场利益。主体多元化无疑会促使市场经济的活跃和繁荣,有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增加了乡镇企业与外部企业的竞争和摩擦。因此,能否承受其它主体的挤压,是乡镇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企业经营规模化的挑战。现阶段的乡镇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形成“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格局,这与乡镇企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过程联系在一起的。在乡镇企业产生之初,由于用有限的农村积累基金作为原始资本,难以形成高起点的大规模投入,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陷入“船小好调头”的理论误区,各地注重铺摊子,但不重视规模,它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起着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规模小,意味着单位经营成本的增大,事实上小规模只能在特定的领域中发挥作用。目前乡镇企业多数属于加工行业,这些行业没有规模就没有产品市场的覆盖面,也就没有效益。随着大中型企业走向市场后,乡镇企业规模过小将会处于竞争的不利地位。

(三)技术构成高级化的挑战。我国乡镇企业是从大农业中分化出来的,大多数技术水平不高,它的生产设备,工业装备等技术水平与全民大中型企业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素有“乡镇企业王国”之称的江苏无锡,其设备50年代以前的就占了51.8%。另外乡镇企业的技术人员也很少,目前全国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只占职工总数的2.8%。市场经济确立后,国内的技术市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日趋活跃,大中型企业凭籍雄厚的技术基础将会在技术结构高级化道路上先行一步,乡镇企业必须迎头赶上,切不可坐失良机。

(四)经营机制合理化的挑战。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一开始就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许多乡镇企业没有发挥好机制优势。有的企业机构重叠,破坏了精简效能的原则;有的企业在分配中加大了平均主义成份,弱化了企业的发展动力;有的企业热衷于“企业办社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乡镇企业原来的经营机制正在退化,如不及时遏止,在大批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今天,会使一些乡镇企业完全丧失竞争能力。同时乡镇企业产权关系不清的问题也相当严重,无人负责的现象还是存在。

(五)生产要素市场化的挑战。一直被乡镇企业作为独特的优势加以炫耀的是:原始资金积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无偿使用和低价购置。但生产要素市场化后,这种优势将逐步丧失。土地的有偿使用会增大企业的生产成本;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将给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更多的择业机会,劳动力价格也会因此呈上升趋势;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农民有更多的闲置资金,另一方面也会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无偿带资进厂或低息集资将愈来愈少。所有这些都无疑会直接增加乡镇企业的生产成本,加大经营风险。

(六)管理方式科学化的挑战。我国乡镇企业的管理水平一直比较低。在生产管理上重数量,轻质量;在行为管理上重硬件,轻软件。这种管理的落后性由于被灵活的经营机制所掩盖而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乡镇企业和其它企业在机制上的落差将不复存在,而管理方式严重滞后的矛盾就凸现出来。而且由于乡镇企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以及血缘关系,地缘关系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都将给改进管理方式增加难度。但是企业是靠科学的管理维系的,没有管理的科学化,就没有企业的市场地位。

三、今后的发展思路

乡镇企业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如何才能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九十年代再上一个新台阶呢?

(一)更新经营观念

在乡镇企业的经营观念上,过去我们总是跟着“需求”走。应当肯定的是,这种“以销定产”的经营思想是不能违背的市场经济的客观法则,而且以后乡镇企业仍然必须紧紧咬住需求。但是如果我们的观念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乡镇企业总是被牵在城市工业和消费者的手中,在市场竞争中就永远处于不利的地位,因而难以站稳脚跟。其不利的地位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镇企业的发展被动地服从于城市工业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与转换,并总是滞后于需求。二是发展规模和速度受制于现实市场的拓展和需求份额的扩大,难以实现“超常规”的发展与腾飞。

如果说80年代“以销定产”的经营观念推动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那么90年代乡镇企业还必须树立“激发需求,自我发展”这一新的经营思想,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没有需求,就没有生产”,但“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生产本身也在不断地激发消费需求。所谓“激发需求,自我发展”,就是利用供给本身对需求的刺激作用,通过开发具有自我特色的新产品或提供新的劳务项目以及相应的促销活动来刺激消费产生新的需求这一机制来创造企业自我主动发展的道路。

(二)转换经营机制

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对国营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提出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方针,对乡镇企业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乡镇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要着力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明晰产权关系。目前不少乡镇企业仍然只是地方政府的附属物,产权关系模糊,财产主体不明的现象相当普遍,使得乡镇企业应该拥有的权力不能拥有,财权、人事权、分配权以及经营决策的分割相当严重,地方政府对乡镇企业的各种摊派也有增无减。而乡镇企业要想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完全独立的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法人实体,地方政府就必须要把有关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切权力下放给企业,实行政企分开。只有让企业实现了“自主经营”之后,才能要求企业做到“自负盈亏”。这实际上是地方政府与企业的责权划分问题,其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地进行产权界定及产权职能的划分。

2、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大多数乡镇企业内部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混乱,缺乏必要的职能分工,责权不明或不能对等,这种现状对内不能有效地实现“层层节制”和“利益制衡”,对外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营环境。因此,必须重建企业的组织体系,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而其关键是要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和经济责任制来实现“自我约束”。这样才能克服在重大决策上少数或个别领导独断专行、责权不明、人浮于事的现象,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管理。市场信息是一个企业经营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乡镇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外部市场信息系统,及时掌握和了解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市场供求与价格、市场走势、政府的方针政策与法规等经济信息;同时要积极开发自己的市场调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以此来实现经营决策的科学化。

4、重视新产品的开发。从根本上讲,创新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途径。量的增长固然重要,但是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那么量的增长也是不能长久维持的。因此乡镇企业应该改造老产品,发展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实现企业新的组织机构。根据目前我国乡镇企业的技术现状,90年代乡镇企业可以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及协作,条件较好的可建立相应的科研开发机构,培养自己的科研人才,依靠科学技术来实现新产品的开发和研制。

(三)选择发展途径和方法

从“咬住需求,激发需求”的经营观念出发,今后我们的乡镇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辟自己的发展途径。各地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情况,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方法。

1、实行股份制。股份制作为一种财产组织形式,其好处是:明晰产权关系,实行政企分开,使乡镇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组织;面向社会直接融资,减少了对银行信贷的单方面依赖,缓解了资金短缺的矛盾;有利于生产要素全方位、多层次的合理流通和重新组合;有利于搞活银行信贷资金。因此,乡镇企业较发达的地方,应逐步由单一的乡村社区所有制向股份制发展,逐步淡化社区色彩。

2、发展企业集团。我国的乡镇企业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自身资金、技术、人才力量单薄。80年代各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是齐头并进,缺乏必要的区域分工,因此规模经济效益和地区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与联营,走集团化、专业化道路,不仅可以发挥规模效益,而且可以避免乡镇企业同行业之间在原料、技术、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争夺,同时可以扩大经济势力,为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创造条件。

3、拓宽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不仅是我国乡镇企业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且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薄弱环节。1991年我国乡镇企业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只有13.7%。而经济发达的国家,第三产业一般都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左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农村生产力、城市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以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必将会有较快的增长,特别是信息咨询服务、农村信贷、农产品运销、生产生活服务等。同时,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协作范围也将越来越广,农工商综合经营可以充分发挥联合和协作的优势,增强乡镇企业的竞争力。

4、加大科技投入。乡镇企业本身的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从根本上讲,市场竞争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国目前乡镇企业职工素质和技术力量不但与城市企业有很大差距,而且与乡镇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也很不适应。1990年乡镇企业职工中,工程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0.83%,只有国营企业的1/10。因此乡镇企业必须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企业技术装备、工艺水平和人员素质,不断开发新产品,把我国的乡镇企业向更高层次推进。

5、发展外向型经济。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因此必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外市场。据预测,世界经济中心将从西向东转移,亚太地区特别是太平洋西海岸将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有利的经济形势,向东向西两方面同时开拓。事实上,我国沿海开放地区的乡镇企业已经开辟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功道路。1991年我国乡镇企业出口创汇达23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创汇的1/3。如果外向型乡镇企业有了较大发展,就可以腾出国内市场,加快整个乡镇企业乃至整个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6、广辟农村市场。我国有9亿农民,开辟农村市场有无比广阔的前景。一直以来,农村基本上是为城市提供食品和原材料,这种旧的经济格局将被乡镇企业的日益发展而打破。但目前乡镇工业的农村市场份额相对狭小,特别是在农村生活用品工业。食品加工工业方面发展不足。应该说乡镇企业在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所以乡镇企业应该抓住机遇,走最终产品生产、自我服务、内部增值的道路,尽可能地减少“肥水外流”。

7、把优秀的传统土特产品推向市场。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孕育了无数的优秀传统土特产品,这些产品在民间世代流传,本身就意味着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潜在市场,但是那种小农经济未能把它们推上市场舞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已推出一大批传统产品,其中不少已名扬四海,如江西景德镇的瓷器、苏州的苏绣等等,但是尚有许多未能得到发掘、整理、改造,形成规模生产。因此,发掘和改造传统土特产品,把优秀的“乡土传统”推上市场,是今后乡镇企业产品创新、创造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8、组织劳务输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劳动性劳动、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将会得到相应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劳动力流动的大门已日益被打开,农村劳务输出得到很大发展,但由于缺乏计划和组织,也日益暴露出一些问题。农村劳务输出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大,只要认真组织、加强管理,会有一定的发展前途。随着外贸管理权限的下放,乡镇企业自主组织农村劳动力向国外输出劳务,承包项目也不是不可设想的前景。

注:文中所引用的数据,请参看《农业经济问题》1992年第1-4期、《经济纵横》1993年第2、3期。

标签:;  

我国乡镇企业的现状与发展思路_三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