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_小城镇论文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_小城镇论文

我国城市化中的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城镇论文,我国论文,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城市化过程中,小城镇起着重要的基础性和过渡性作用,小城镇是包含于城市体系之中的。小城镇发展是城市化中的重要内容。所以有人也把城市化称为“城镇化”。小城镇的兴起、衰落与发展往往与一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联系。它是联系工业和农业的纽带。同时小城镇发展又同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某些必然的联系。因此,制定合理的小城镇发展战略,对推进我国及区域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小城镇占据着重要地位。同世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早已制定了有关的控制大城市、发展小城镇的方针和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最大的障碍来自于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和体制方面。一方面,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包含了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双重目标,需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变迁的复杂的关系,同时需要处理好经济中的农业与工业结构的转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人的观念、思维的转变等问题。另一方面,在小城镇发展中始终受着体制的困扰。如不平等的二元社会结构。因而,我国的城市化步履维艰,发展所面临的困难超过其它任何国家。

我国小城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改革前,由于严格限制农业人口进入大中城市和小城镇,我国小城镇的发展比较缓慢。与此同时,1950~1970年20年间,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城市化变化格局是:大中城市比重不断上升,小城镇比重持续下降。西方国家的城市化任务已基本完成。这一时期,我国处于城市化初期,财力集中程度、人口流动选择、生产力发展水平等都决定了只能优先发展大中城市,而此时大城市还没有出现“人口的相对饱和”状态,小城镇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进入80年代,我国城镇建设进程和城镇人口增长速度高于亚洲、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其中建制镇增加了4倍。进入90年代, 我国经济加速增长,城市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小城镇数量和规模都得以扩张,功能和服务日趋完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从1991年至1997年,我国建制镇平均每年增加1000多个。

一、我国小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身特色

1.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结合。

小城镇是实现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小城镇集中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要素,是非均衡系统中具有相对区位优势的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及技术、资金的集散地,为农村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小城镇通过某种组合功能,将各种资源加以运用和转化,使城市工业与乡镇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日益繁密并更具有趋同性。

2.小城镇与农村工业的结合。

我国的农村工业是在国家“城市工业化”的畸形发展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它不但肩负着吸纳被排除于城市之外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使命,而且承担着支持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重任。我国农村工业化兴起于80年代,自此标志着农村工业部门(以乡村工业为代表)进入中国工业化流程。农村工业不同于现代工业,又区别于传统农业部门,它与小城镇发展相结合,成为一种独立的经济结构与城市和农村相对应,构成中国经济的三元结构。农村工业与小城镇是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二者的结合可为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及协调配合提供牢固的基础。两者的空间位置正处于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的结合地带,它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新的“生长带”。

3.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的结合。

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的结合,并向同质方向发展构成了中国的城市化或“城镇化”。进入90年代,中国经济重心已发生转移,已形成新的城市化推动型经济增长态势。处于农村与城市结合地带的小城镇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我国小城镇发展战略选择的着眼点

综观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程,并在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加以总结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选择的着眼点应放在: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在发挥中心城市作用的同时,有效地利用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功能;在促进我国城市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带动小城镇工业发展和培植农村工业的成长;使我国城市化及工业化运动深深扎根于更广阔的空间和基础上,最终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体而言:

1.小城镇的投资和发展战略应当是多元化的。

这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城市化作为一国经济和社会的整体性推进,其发动主体必然是多元的。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运动的参与者一般包括了个人、企业、政府等。我国的城市化运动的主要推动者是政府,并且长时期内只能在相对狭小的空间进行,因为资金是有限的。整个城市化的发动和实施是建立在行政强制的基础之上的,排斥了其它推动主体,特别是个人主体的参与。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小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形成得比较快,也比较早。由于农民进入城镇,个人成为小城镇建设和投资的主导力量。之后乡镇企业作为又一重要力量进一步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决定了小城镇发展战略也必须是多元化的。

2.城市化的展开要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为重点,使其成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空间。

同时小城镇的发展要以农村工业的成长为基础。我国小城镇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于农村和农业。如人口增长、投资流动、房屋建设及生产经营的扩大等都与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有密切的关联。反过来,小城镇的发展又吸纳了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相当多的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今后小城镇应当是我国农业人口转移的主要空间。从宏观上看,今后大中城市对农村的影响主要在市场、信息、技术等方面。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对象逐步转向受教育程度较高、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力上来。随着其需求结构的变化,大中城市的某些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功能将逐步由小城镇所替代。

3.以小城镇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发展区域性行业规模经济。

农村工业和小城镇发展规模不经济问题是制约我国整个经济进步及城市化进程推进的主要因素。但这类问题的解决涉及到体制转换、技术进步、资金积累等诸多内容,不是短期内所能解决的。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重点发展区域性行业规模经济是比较切合实际的一种选择。在传统的理论中,规模经济或规模生产效益,一般是指厂商在扩大生产规模时,其生产效率能够得到提高,因而使其长期成本降低,产生内在经济效益。但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育中,某些企业规模并不大,但集聚于该地区形成的行业规模很大,并带来了显著的规模效益。这种优势一旦出现,往往又成为该地区经济迅速扩张的强烈支撑点。这一现象是在我国特有条件下生长起来的新的增长因素。如苏南的丝绸业,浙江、福建的服装加工业,山东一些地方的陶瓷业等,都带有显著的行业规模经济特征。这类区域性行业的兴起和发展,一般是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小城镇为基地、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高度专业化的生产群体。以小城镇为重点、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发展区域性行业规模经济对推动农村工业化、乡镇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性行业规模经济是在市场的作用下发展起来的,一个地区只要具备某些行业规模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必然会出现具有一定规模经济特征的区域性行业或产业部门。

4.从总体上讲,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正进行着战略性转变。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城市和农村经济存在的巨大差距,作为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力量的小城镇在实现“两个转变”中与大中城市所进行的“转变”在时机选择、力度、方式方法,甚至内容上应当是不同的。我国大多数小城镇现在仍然处在依靠劳动力、土地及其它初级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增长阶段,即“初级资源推动”的粗放型增长阶段。由于小城镇处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位上,经济系统的经济总量尚小,且内部的结构关联程度不高,系统整体性功能的聚合要求相对较弱,技术进步(受制于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规模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上升空间狭窄,所以与处于“投资推动发展阶段”(以大规模投资为重要特征)上的众多的大中城市尚有较大差距。因此小城镇的发展面临着发展阶段和投资方式的重大转换。同时,制度框架设定对小城镇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国的小城镇实际上是处于两种体制之下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小城镇的行政性影响表现为软预算约束条件下内生出的追求速度、投资饥渴、效益低下等资源配置的偏好,其发展代价是极其昂贵的。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硬预算约束的机制内生出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并通过市场开拓、技术创新、规模经济、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等实现效益最大化。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有利于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从而,“制度创新”成为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在这一点上小城镇又与大中城市的发展有着某种相同之处。

5.从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

在二元经济结构矛盾较大及城市化长期滞后的情况下,现阶段的投资应当向城市化发展方面倾斜,适当加大住宅投资及公共投资的比重,推动包括小城镇在内的城市化的发展,进而带动工业化的发展。

标签:;  ;  ;  ;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_小城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