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敏[1]2004年在《汉中绿色食品稻米产业的综合条件分析及发展策略》文中认为面对席卷而来的“绿色”浪潮及国家的西部开发战略,汉中市把实施“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作为振兴本地经济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这也是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许多学者认为猪、茶、药、菜是汉中绿色产业的突破口。本文从绿色食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开始,就绿色食品的概念、发展绿色食品的意义、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历程、现状、市场前景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并针对汉中的基本情况提出,汉中绿色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是绿色食品稻米产业。为此笔者就汉中发展绿色食品稻米的综合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汉中发展绿色食品稻米的综合优势及特色主要表现在五个大的方面:独特的气候生态条件为绿色食品稻米高产、稳产、优质奠定了基础;而洁净、良好的产地环境条件为绿色食品稻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丰富的生物资源造就了一批优良的稻种资源,使得汉中发展有特色的、优质绿色食品稻米成为可能;丰富的生物资源条件也使得汉中环境的自净能力较强,区内无大的污染源,加上国家的西部开发及“南水北调”汉江上游水源地治理,优良的农耕条件等构成了汉中绿色食品稻米产业发展的社会综合条件优势;初具规模的绿色食品稻米产业,相对完善的教育、科研、推广体系等也是汉中发展绿色食品稻米的又一大有利条件。以上优良的资源综合条件只是一种潜在生产力,只有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才能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导致汉中绿色食品稻米产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一是对本区的综合条件优势认识不到位,产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二是绿色食品稻米产业技术支持乏力。叁是绿色食品产地环境及其产品检测手段落后。四是绿色食品稻米企业规模小,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为此笔者针对汉中绿色食品稻米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有利条件,提出了四条对策:一是充分认识本地优势,坚持绿色食品稻米发展的优先地位,统一规划,加快绿色食品稻米的发展步伐;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全区的绿色环保意识,加大绿色食品稻米产业的技术支持力度;叁是加强对环境及产品的监测,加大绿色食品稻米产业的监管力度;四是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强化组织与管理、加强市场开拓、创建本地绿色品牌。
王胜宝, 冯志峰, 李新生, 张志健, 周宝龙[2]2010年在《陕西汉中特种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文中认为陕西省汉中市是我国特种稻的主要分布区域,最具盛名的是洋县黑稻品种。就陕西汉中特种稻的资源利用状况,着重分析了特种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特种稻产业发展趋势和建设汉中特种稻产业体系的前景。
杨世琦[3]2003年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文中认为西北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农村经济落后和农民收入较低的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赤贫和经济贫困的共生区。长期以来,由于对乱垦滥伐造成植被大面积破坏而疏于治理,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西北地区和东中部区城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途径,治理和改善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已迫在眉捷。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也出现了经济发展滞缓、农民增收缓慢和农产品质量难以适应市需求等不合理现象也日趋突出,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也刻不容缓。 西北地区面对退耕还林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两大重任,既要完成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工程建设,又要实现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突破,协调与处理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推动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是西北地区全面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本论文在对西北地区退耕坡地与退耕沙化地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西北地区退耕还林区与退耕还草区,对完善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方案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对西北地区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西北地区种植业结构、林业结构、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战略;同时提出了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技术保障体系及新时期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技术体系,形成了完善的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研究的理论体系,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上取得了重要的研究结论和研究成果。 西北地区涉及退耕坡地和退耕沙化地共276.7万hm~2,占西北地区耕地面积的17.1%,退耕坡地主要在陕西和甘肃两省,退耕沙化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和宁夏两个自治区,退耕坡地占退耕面积的61.3%,其中陕西省占到退耕坡地的73.0%,退耕沙化地占退耕面积的38.7%,其中新疆自治区占退耕沙化耕地的80.3%。退耕还林还草涉及25°以下缓坡耕地梯田化面积527.5万hm~2,占西北地区耕地面积的47.7%。其中陕西省占33.3%,甘肃省占55.4%。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以年降水量500mm为分界线,大于500mm的区域以还林为主,400~500mm区域以造灌木林为主,小于400mm还草为主。退耕还林还草要乔灌草叁结合,用宫胁造林理论指导西北地区林草植被的恢复,还林主要面积在陕西省。林业结构调整要坚持的生态防护林为主,不低于60%,控制经济林不高于20%,要选择适地树种和草种,还林还草要树立植物群落思想,避免林、草品种单一化种植模式。 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要体现科技调整、市场调整和优势调整特点,要协调好生l1...........~‘......目...............口..-日一,..........目...................口口..口.口.............口州..........目.......................态、经济和社会叁效益之间的关系。在粮食发展问题上坚持稳总量求优质,总体上粮食目标定为人均300kg,西北地区保持退耕还林还草之前的粮食总产水平是能够实现的,要打破以粮为纲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把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产品品质作为西北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只要农民富裕了,就能从市场上购买口粮,自然就解决了粮食的问题,特别对于陕西、甘肃和青海叁省,宁夏和新疆人均粮食接近400kgo 西北地区发展优质农作物要利用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发展产业化,主要包括:新疆优质甜菜、棉花、葡萄、啤酒大麦和瓜果种植产业区,甘肃优质马铃薯、瓜果和啤酒大麦种植产业区,陕西优质苹果和优质小麦种植产业区,宁夏优质粳稻种植产业区,青海优质马铃薯和优质油菜种植产业区,西北地区高产优质玉米种植产业区,西北地区黄士高原优质小杂粮种植产业区,同时还要重视农产品安全问题。 西北地区牧业结构调整应分牧区牧业和农区牧业。牧区要加强草地和畜种改良建设,农区要加强饲草基地和畜禽改良建设,发展规模化和设施化养殖,农区和牧区都要向牧业产业化发展。西北地区农区牧业要发挥优势,合理布局,主要是陕西陕南生猪,关中肉牛和奶牛,陕北和渭北奶山羊养殖产业区,甘肃河西、陇南、天水和定西生猪,甘南、临夏、庆阳和河西肉羊,甘南肉牛,陇东奶牛养殖产业区,宁夏肉羊、奶牛养殖产业区,新疆奶牛、肉牛和肉羊养殖产业区,青海肉牛和肉羊养殖产业区,同时也要重视畜产品安全问题。 西北地区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要加快农村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第叁产业发展提供发展基础,同时要引导和重视农村运输业、旅游业、餐饮、农业贸易和其它行业的服务业等。 西北地区还耕还林还草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经济补偿(贴)制度,生态移民工程,科技还林还草方案,依法退耕和依法保护林草,开发农村新能源技术体系,发展农村经济和引导农民增收的机制。农业结构调整技术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技术体系,农业与农村教育体系建设,农业与农村综合体系建设。
魏伟[4]2018年在《五常市稻米产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发展农业现代化。除此之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写进中央一号文件。稻米产业是我国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前粮食供需失衡,必须实现农业的供给侧改革,粮食产业的发展不仅要重视产量,也要实现品质的快速提升。2017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重点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立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之上,满足有效需求。十九大报告中也强调优先农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更是提出质量兴农、产业兴农的重要内容。可见,稻米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重要分支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稻米产业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及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进一步融合,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县域经济进步的重要动能。本文以五常市稻米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研究法及实地调查法等分析方法对五常市稻米产业发展的现状、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遇和威胁、对策建议等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旨在进一步加快推进五常市稻米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提升稻米产业质量,促进乡村经济振兴等具有积极意义。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章,导论部分。本部分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的现状等方面内容进行具体阐述;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部分。主要产业融合理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理论进行概述。并对产业和稻米产业概念加以界定;第叁章,五常市稻米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该部分内容主要是了解五常大米产业发展历史,并就五常市稻米产业发展的具体现状进行分析;第四章,五常市稻米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用SWOT分析法对黑龙江省五常市稻米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对的机遇和威胁进行具体分析,并找出能够促进五常市稻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应策略,研究发现五常稻米产业的优势包括:区位优势明显;稻米品种优良;稻米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程度较高等。五常稻米产业的劣势有诚信合作社投资规模相对不足;机械化水平较低;科研水平不足等。五常稻米产业的机遇有经济发展的带动;政府政策的扶持;农业科技教育情况良好等。五常稻米产业发展面临的威胁有其他地区稻米品牌的竞争;稻田污染和土壤质量的下降;五常市稻米供需矛盾严重等;第五章,国内外稻米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启示。主要介绍日本美国泰国湄潭县,东海县,鱼台县等国内外稻米产业发展较好的成功经验,对五常市稻米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第六章,五常稻米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有: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整合区域品牌;发展多元化主体经营,适度规模化生产;提高企业创兴能力,延长稻米产业链条;加大科研投入,引进专业人才;健全稻米产业监管体系,规范市场制度。通过上述对策建议有效缓解和解决五常地区稻米产业存在的隐患及问题,提高五常地区农民的福利水平和稻米产业的快速发展,改善五常地区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五常市稻米产业不断加快发展。第七章,结论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张莹[5]2017年在《标准化下的有机产品认证质量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有机产品的快速发展,这在满足不同人群消费需求,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有机认证标准体系中认证质量问题的影响,不仅使有机产品的认证发展步伐受到影响,同时给有机产品的质量带来了风险,造成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消费者的不信任,有机产品的优质不优价等问题。本文从有机认证机构角度出发,以认证机构提供的2013年-2016年的有机认证企业信息及本人实地参与认证检查过程中的33家企业信息为依托,应用标准化理论与方法,进行详细分析,得出以下几点:(1)研究发现,有机认证企业/合作社对有机认证标志使用分为使用、无法加施和未使用,而未使用者达29%,原因调查有:a.有机标志申请麻烦而且缴纳费用;b.由于消费者的认识问题,没法实现有机产品价格;c.产品自身内问题,而逼迫从有机走向常规销售;d.市场上有机标志种类多样,消费者无法辨别。(2)从陕西省有机认证企业的分布看,导致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企业有政策扶持;从认证企业的认证类型看,种植类企业数量远远超出加工及养殖类,说明了我国的农业技术仍是以传统的种植技术为主,加工业及养殖业的发展仍比较落后。(3)从有机认证企业认证过程综合质量评分看,涉及4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包括认证过程的质量记录、禁用物质使用、产品检测标准、检查组的综合评价,通过对不同指标的分析研究,说明我们的有机认证体系还需在严格控制方面加以完善和提升。(4)通过有机认证企业认证证书有效性分析,认证机构中存在采取降低认证收费、减少认证环节、承包认证记录等问题,扰乱有机认证市场秩序。
李虎, 陈传华, 刘广林, 陈远孟, 韦岚岚[6]2017年在《2006~2015年广西优质常规稻育种现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广西优质常规稻的育种现状,为优质常规稻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国家水稻数据中心公布的优质常规稻品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当前广西优质常规稻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结果】广西优质常规稻整体米质水平改善明显,个别米质指标有待加强;产量水平表现稳定;穗粒指标改善明显。但粒型上与国际品牌存在差距;个别米质指标不匹配;品种抗病性差;优质香稻品种缺乏;功能型米品种开发严重落后。【建议】重点改良粒型、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选择中低直链淀粉含量和高胶稠度的材料,提高稻米的整精米率,提高品种的抗性对优质香稻品种和功能米进行引进与开发。
刘晓永[7]2018年在《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化肥消费量大、有机肥资源丰富,但有机肥养分资源数量和还田量以及农田养分的输入、输出时空分布特征尚不明确,各地区农业生产中养分需求和供给不清楚,严重制约养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和国家层面上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和平衡以及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把握不同区域养分资源与利用特点,可为养分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分配提供战略性对策和依据。本研究采用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等,研究了1980~2016年中国秸秆、粪尿等有机肥养分的数量、区域分布和还田量,分析了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估算了2016年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我国农业生产的养分需求以及化肥需求和供给差。主要结果如下:1)依据作物产量、草谷比、秸秆还田率和秸秆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秸秆和氮磷钾养分量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85.77%和104.00%,2010s年均分别为90585.89×104和2502.11×104 t,西北诸省、西藏和黑龙江省增幅明显,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以及黑龙江省秸秆及其养分资源占全国2/3以上。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秸秆NPK还田量增长2倍多,2010s年均为1783.23×104t,还田率为71.27%,其中N 579.14×104 t,P 106.27×104 t和K 1097.87×104 t,还田率分别为60.70%、77.34%和77.83%。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和黑龙江省的秸秆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70%。2)基于畜禽年末存栏数、年内出栏数、饲养周期、排泄系数和粪、尿养分含量,计算不同年代各省畜禽粪尿量、粪尿养分及其还田利用。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畜禽粪尿量及其NPK量(N+P+K)分别增长53.35%和62.28%,2010s年均分别为423529.66×104(鲜基)和4095.76×104 t,东北地区增幅最大。畜禽粪尿NPK还田量从1980s年均1132.71×104增加到2010s年均1713.33×104 t,河南、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湖南、新疆、广西、云南和安徽的畜禽粪尿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02%~59.66%。2010s畜禽粪尿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617.99×104、297.81×104和797.53×104 t,还田率分别为30.58%、70.75%和48.22%。3)我国有机肥NPK(N+P+K)资源量持续增加,2010s年均达到7797.41×104 t,比1980s增加67.11%,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河北、湖南、内蒙古、湖北、云南、江苏和安徽有机肥NPK资源量约占全国的55.21%~57.33%。2010s有机肥N、P和K年均还田量分别为1332.69×104、437.97×104和1929.30×104 t,还田率分别为35.00%、61.91%和58.78%。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内蒙古、湖南、安徽、江苏、湖北和广东的有机肥NPK还田量约占全国的55.72%~60.82%。4)基于作物产量,单位经济产量吸收养分量和秸秆还田养分量,估算了不同年代各省作物生产中养分移走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农田氮磷钾养分移走量(N+P2O5+K2O)增长75.33%,其中N、P2O5和K2O分别增长67.03%、82.59%和84.81%,西北地区增幅最大,2010s年均移走量为3086.90×104 t,其中N 1497.07×104 t,P2O5 621.23×104 t,K2O 968.60×104t,河南、黑龙江、河北、江苏、四川、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和广东的农田养分移走量约占全国的55.66%~59.75%。5)通过计算养分的投入(化肥、有机肥)和产出(作物移走量),得出不同年代各省养分表观平衡和偏平衡(PNB,养分移走量/投入量)。结果表明,与1980s相比,2010s全国氮磷钾养分盈余量(N+P2O5+K2O)增长208.23%,东北地区增幅最大,河南、山东、四川、湖北、河北、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江苏和云南的盈余量占全国的56.23%~64.33%。2010s盈余5284.42×104 t,其中N、P2O5和K2O分别盈余2220.36×104 t、2002.27×104 t和1061.79×104t。1980s到2010s PNB逐渐下降,2010s PNB-N介于0.13~0.87,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高于0.37;PNB-P2O5介于0.06~0.41,东北高于0.26,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多数省份介于0.19~0.29,其他省份低于0.20;PNB-K2O介于0.02~0.85,东北和华北大多数省份高于0.53,其他多数省份介于0.3~0.6。6)按2016年农作物、林地、草地、水产养殖面积和平衡施肥量,全面平衡施肥场景下全国氮磷钾养分(N+P2O5+K2O)的需求量为8441.80×104 t,其中N 3758.13×104 t、P2O5 2035.96×104t和K2O 2647.71×104 t。粮食作物养分需求量约占全国的41.53%,其次蔬菜/瓜果占21.09%。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养分需求较大,河南、四川、山东、湖南、广西、河北、云南、湖北、内蒙古和江苏的养分需求量占全国的52.96%。全国化肥消费与需求差为744.52×104 t,其中N亏缺120.61×104 t,P2O5过量474.78×104 t,K2O过量390.35×104 t,华北地区过量最多,特别是河南、山东、河北过量较多,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多数省份化肥投入不足。
张媛[8]2010年在《城市绿地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绿地既有自然地理属性也有文化属性,是城市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绿地具有改善城市生态,为市民提供游憩和文教的场所,美化城市环境,提供避灾的场地,保护、延续、展示城市的文脉等功能。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明确提出城市绿地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并探索各类城市绿地如何通过有意识的规划、设计和管理活动,增加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拓展社会教育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为今后城市绿地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论文认为现代教育正在逐步由满足公众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向终生教育、终生学习和学习化社会方向转变,城市绿地的教育功能是城市绿地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论文总结了我国城市绿地教育功能的变化过程,并从教育面向的对象、教育活动开展的方式和教育活动的内容等叁方面对城市绿地的教育活动进行了分类。论文根据城市绿地中教育活动内容将绿地教育分为四大类:一是利用城市绿地的环境和场地进行科技知识的传播,教育内容主要是科学普及和环境教育;二是城市绿地中的历史文化主题教育,展示和宣传城市的历史文脉;叁是通过城市绿地中的教育促进公众个人的身心健康和艺术美学修养;四是通过城市绿地的教育活动,促进公众的社会道德,加强其社会、集体与国家意识,保持公众个体与群体的和谐关系。论文重点研究了城市绿地教育功能实现的手段和方法,认为应从规划、设计、管理叁个层面开展工作。首先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阶段从宏观的角度,为城市各绿地确定性质、类型和主题,其次通过具体的规划设计,在各种以专类公园为主的专题性园林绿地中围绕教育活动的主题,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将教育内容融合到园林绿地的设计中,通过景物塑造达到寓教于景、寓教于乐的目的。第叁是利用城市绿地的场地和空间,开展各种性质的主题活动,寓教于乐。第四是利用依托于城市绿地中及社会上的各种宣传媒介的传播作用达到教育民众的目的。最后论文通过对美国芝加哥植物园、金门大桥国家公园克利菲尔德中心和约赛米蒂国家公园等实例分析国外利用城市绿地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特点,以期对我国城市绿地教育活动和内容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章超斌[9]2011年在《农田杂草种子库群落及绿色控草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田杂草群落是由土壤潜杂草群落(种子库)和地上显杂草群落(杂草植被)共同组成,其中潜杂草群落是决定未来田间杂草发生危害的根本性原因,研究和控制土壤潜杂草群落,对于杂草综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中国主要农区147个样点的杂草种子库群落结构特征,并结合气候环境条件对潜杂草群落区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田土壤杂草种子库平均密度高达102851粒/m2,共计35科218种杂草,旱地中出现136种,发生频度高于15%杂草有牛筋草、藜、荠菜、马齿苋、马唐、反枝苋、铁苋菜、小藜、碎米莎草、异型莎草、狗尾草、稗、播娘蒿和千金子等。水田种子库中发现148种,发生频度高于20%的杂草有异型莎草、看麦娘、通泉草、稗、鸭舌草、碎米莎草、陌上菜、丁香蓼、千金子、牛繁缕、稻槎菜、节节菜、水苋菜、漂浮甜茅、牛筋草、棒头草、牛毛毡和日本看麦娘。在两种类型作物田中均出现的杂草有72种。水田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均高于旱地,均匀度比旱地低;北方田块(旱地、水田)多样性指数低于南方田块(旱地、水田),但均匀度比南方田块高。对所有旱地进行聚类分析,大体上可以分6类,包括东北、华北、华东、北部严寒干旱区及热带亚热带区,揭示了杂草种子库群落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对所有水田进行聚类分析,样点在地域相似度较低,表明在水田环境下各地杂草群落比较类似。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造成杂草地域性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田间淹水天数和纬度,间接表现在年均温、年降水量上。按地理区位上看,各地区的杂草优势种存在明显差异。从北到南,东北有藜、反枝苋、稗等温带杂草,华北农田主要以藜、播娘蒿、牛筋草、马齿苋等典型暖温带杂草,内陆高原有棒头草、密花香薷、野西瓜苗、鼬瓣花等高寒气候带杂草,华南热带地区有胜红蓟、咸虾花、草龙、尖瓣花、伞房花耳草等热带杂草。许多杂草的分布范围相当广,如稗、异型莎草、通泉草、碎米莎草、马唐、狗尾草、鳢肠、马齿苋、看麦娘等为全国分布的杂草。通过比较已有的显杂草群落调查结果,种子库潜群落优势种与地上部农田显杂草调查群落的优势种具有一致性,这表明研究土壤潜杂草群落可以预测地上杂草发生和危害情况,对于制定杂草防除措施有指导性意义。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比较研究了连续11年稻鸭共作条件下稻田杂草种子库的动态变化及对地上杂草控制效果,结果发现种子库总密度累计下降了94.01%;其中阔叶杂草、莎草科杂草种子的下降幅度皆在98%以上,然而禾草类则仅下降了77.09%;稻田杂草的种子密度下降幅度大于麦田杂草;稻鸭共作使得杂草种子的垂直分布趋于均匀。通过各项生态指标可以发现,连续11年稻鸭共作后,种子库已逐渐向种类减少、密度降低、多样性下降的方向演替,种子库的组成已从初期的陌上菜+通泉草+碎米荠+看麦娘演变成了看麦娘+节节菜+陌上菜+稗。连年稻鸭共作有效控制了稻田杂草的危害。分析表明,稻鸭共作条件下灌溉水流可能会携带无法预料的杂草种子进入稻田,进而引起种子库密度的波动,因此应对水源及水渠予以重视以减少杂草种子的输入。研究结果证实连年稻鸭共作能够有效控制杂草,并使杂草种子库密度大大降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生态控草措施。
参考文献:
[1]. 汉中绿色食品稻米产业的综合条件分析及发展策略[D]. 徐志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2]. 陕西汉中特种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J]. 王胜宝, 冯志峰, 李新生, 张志健, 周宝龙. 新疆农业科学. 2010
[3].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D]. 杨世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
[4]. 五常市稻米产业发展研究[D]. 魏伟. 吉林大学. 2018
[5]. 标准化下的有机产品认证质量现状研究[D]. 张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6]. 2006~2015年广西优质常规稻育种现状分析[J]. 李虎, 陈传华, 刘广林, 陈远孟, 韦岚岚. 南方农业学报. 2017
[7]. 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养分平衡与需求研究[D]. 刘晓永.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
[8]. 城市绿地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D]. 张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10
[9]. 农田杂草种子库群落及绿色控草技术研究[D]. 章超斌.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标签:农业经济论文;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论文; 群落演替论文; 群落结构论文; 农民论文; 三农论文; 农村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