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经常会用到即兴写作。在作文教学中,也需要在有计划,有步骤训练的基础上,重视即兴作文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作文的自觉性,使学生有感而发,有物可言,有话可说,从而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即兴写作,就是在课堂上利用很少的时间,要求学生们循着一定的主题,发挥想象,写作一篇短文。即兴写作的范围很广,按体裁来讲,可以包括诗歌、小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
一、即兴写作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条
1.时间短。
因为一堂课只有四十分钟,去掉课堂的其他环节,所余时间一般为十至十五分钟,时间是非常短的。在这样短的时间把一篇小文章写完,就要求学生们注意力非常集中,这是需要任课老师好好把握的。
2.内容集中。
这种作文一般只要求学生们写一个内容,把它写得细腻即可,这可以规范学生们思路,让他们养成中心突出的好习惯。
课堂即兴作文能够很好地做到这些,学生们拿到题目后,首先就是要打开思维,发挥想象,在头脑中搜寻最合适的素材。平时看电视、读书、读报时所积累的情节及感触都浮现出来,再通过学生们的加工,形诸文字,这就达到了一次思想的升华。
课堂互动是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所进行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一种从简单到复杂的意义建构,是交流信息、表达情感的有效途径,是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发展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通过课堂即兴写作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实现师生间的互动,增强学生们写作的兴趣。
作文的训练时机以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为主,也可以在“计划外”产生。好的教师应该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利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即兴作文的训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为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在突发事件中,学生会有感而发,在不经意间表达出更真实、更自然的思想情感,展现出他们激情的一面。所以,教师善于抓住最佳时机开展即兴作文训练,极有利于开拓学生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作文创造力。
例如:在一次语文课上,狂风乍起,天空骤然变得一片昏暗。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豆大的雨点冲刷而下,地面瞬间溅起无数带着尘土的雨花,窗外一片浑沌的世界。学生们望着窗外,表情各异:有的好奇,有的惊讶,有的害怕,思路无法回到课文中。于是我索性让学生放下课本,走到窗前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聆听大自然最宏伟的交响乐。其间,让学生随意交流、议论,谈不同感受。雷雨过后,我稍做准备,引导学生进行了口头作文。有的学生生动地描述了雷阵雨的撼人景象,有的学生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感受,还有的学生发挥奇思妙想,述说了心中的一个美丽的童话。由于抓住了最佳训练时机,学生们情动而辞发,争相发言,语言流畅而富有个性。在这个过程中,描述、抒情、想象结合在一起,不同的表达方式都得以训练。
事后,我再让学生把口头作文整理成《感受暴雨》的书面作文,大家普遍完成得很好。这样的即兴训练既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实在不容忽视。
在这次互动教学中,学生是意义的建构者和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扩充教材内容,他们把课本上的内容发散出去,应用到写作中,这样不但更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而且使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关于即兴写作中常出现的几个问题及解决办法
1.教师要注意控制课堂。包括控制即兴写作所占用的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在即兴写作时的情绪,及要安排适当有益的教学内容。
2.要注意积累学生第一手资料,定期表扬出色学生,对其文章作简短点评。人们对在某个“集体环境”中得到的表扬或批评,记忆总是特别深刻,甚至终生难忘,以致影响人的一生。基于这一点,对于学生们的作文评价,也应注重集体效应,把作文评价尽可能多的安排到教室里进行,以此满足孩子们希望得到别人赏识的心理需求和成就感。这种形式可以是班级墙报、作文专栏、作文展览、优秀作文展示等,但课堂作文评讲应该是最主要的形式,是作文评价的主阵地。在集体评价中要把“学生”因素放在首位,尤其是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制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我们工作的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脆的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因此,真正的教育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感觉出课的发展的逻辑,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这句话说得多么精辟,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有新意的,是应该有变化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好课堂即兴写作这把利器,通过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他们认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论文作者:沈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0
标签:学生们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教师论文; 他们的论文; 很好论文; 互动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7年1月总第2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