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大学中心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地位论文,大学论文,中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2)01-0005-03
知识经济与大学的中心地位是近年来高教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外著名学者德鲁克曾说:“……在知识经济社会,大学将有逐步成为经济中心的趋势。”这是国内外有些学者提出的观点。这种说法对于认识知识经济社会大学的地位是很有价值的。
一、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看“大学中心地位”的理论基础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即将迎来知识经济时代。按照布鲁贝克的观点,在农业经济时代高等教育是“闲逸的好奇”远离社会。因为农业经济是以土地和劳动力为基础,科技、教育基本不发挥作用。到了工业经济时代,大学走进了社会的边缘,是因为这个时代需要大学。但大学发挥作用的程度在以资本和能源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中也只是微不足道的。到了工业社会的后期,科技、教育的贡献率才达到40%。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走进了社会的中心,是因为大学与社会密不可分。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按照国际经合组织(OECD)的说法: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社会,生产知识的大学必然要成为经济的主体,以此它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中心地位将得以确立。
(二)是生产力外延的拓宽、内涵变化的结果。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变化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点的提出。它改变了生产力要素中的诸种结构。使生产力诸要素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之所以有这个变化是因为: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知识经济的实质和核心内容。因为知识经济同传统的农业、工业经济相比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生产要素中,知识是最基本的要素;第二,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是通过信息来表现的;第三,其生产的特点是产品的不断创新,劳动主体是掌握了知识、具有人力资本的人;第四,知识经济发达国家向世界输出的是新知识、信息和新的发明创造。知识经济实现了从技术自身的创新向知识生产力技术创新和能力创新的转变。这与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思想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正是从生产力的高度揭示了知识经济的实质和核心内容。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知识经济运行的内在趋动力。科学进步目前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了80%,国际经合组织(OECD)认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就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整个经济社会变革的主导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位置的改变,生产力中的各要素也发生了变化。保罗·罗默提出:“资本+非技术劳力+人力资本+新思想”的“要素说”。知识是指人力资本和新思想的总和。其中人力资本的核心是高级人力资本,即高级专门人才。新思想的核心是物化或非物化的高科技成果。我国原科技部长朱丽兰指出:“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被纳入生产函数之内”(《求是》1998年14期)。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经济系统的知识水平和素质已成为生产函数的内在部分。是生产力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由于生产力的要素——科技、知识的主要地位,使生产科技、知识的大学成为经济的主要生产部门。这是大学走向社会中心的经济学基础。
二、从大学的知识职能在知识生产中的作用看“大学中心地位”的确立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促进知识进步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职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这主要是大学成为了产业,使它的服务职能变成了生产职能。它是知识生产场所,从事着知识生产。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卢普出版的《美国经济的生产和分配》一书,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50年代末美国社会生产发展的产业结构的变化的特点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他认为,知识产业与其它物质产业和服务业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知识产业的产出是无形的、非物质的、无法度量的,无法与其他类型的物质进行数量比较的。其次,大多数知识产业的服务不是按商品销售的,而是以低成本免费扩散的……“知识产业的产品是不可度量的。”马克卢普还认为,知识产业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教育,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军事教育等等。由于教育具有了生产性,所以大学的科研和教学两大职能也具有了生产性,是属于知识生产。它们以知识为基础、为中介、为目的。最终成为了直接生产力——知识生产力。
那么,科学研究和人力资本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什么能变成生产知识的直接生产力呢?
(一)科学技术是经济的增长点。从理论上说:科技进步是经济的增长点。这是西方新经济理论(也叫内生增长理论)研究的结晶。技术进步在工业经济时代,一般是指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应用、新技术的推广与扩散等各种围绕技术而开展的活动。技术进步虽然位于技术开发和研究阶段有赖于发明和科学的重大发现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的创新活动。而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建立在知识的创新基础上的。由于知识的非消耗性使技术进步具有无限增值性。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内生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这一研究从理论上确定了内生的技术进步可以使经济增长的思想,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技术进步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提供了基础。科技进步在工业经济时代受到资本、能源等的限制不能发挥主导作用。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提高的是知识的生产率。从实践上看,农业经济时代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足10%,工业经济时代不足40%。目前,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60%~80%,信息高速公路联网后将提高到90%。国际经合组织(OECD)在1996年发表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指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已经占其主要成员国生产总值的50%以上。这意味着科技作为生产力是无可非议的。
大学创造科技。研究型大学从事着科技生产。1.具有源头作用。研究型大学为知识经济中的高科技提供燃料的源头和产生电流的发电机。科学知识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问题都产生于研究型大学。2.具有纽带的作用。它是传播高科技的纽带,新知识的传播、新思想的展开、新成果的扩散、新型人才的培训都离不开研究型大学。3.具有知识转移的社会服务作用。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大学除了发挥传播知识,提供新思想两个作用外,建立科学园是使大学承担的第三个作用。就是把大学里的新发现、新思想推广到社会上、商业上,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财富。4.研究型大学是科技产量最高的产业部门。1994年全美国前100所大学研究专利数就达1466项,占全国高校专利数的84.4%,这是高校科研的先锋部队。
大学哺育科技人才。大学作为嗣承、传播、发展、创造知识人才的殿堂,是培养和输送高层次创造型人才的摇篮,是知识经济人才的辐射源。高科技人才的培养是以高科技为主的知识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作为知识生产的教学、科研型大学更是在科技的传播和扩散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马克思曾经说:学生在一小时就可以学会二项式定理,这同最初发现这一定理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可见大学在知识经济中全方位的作用。
(二)人力资本是知识生产的生产力。这是西方经济理论研究的结果。知识经济是以人为本的经济。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都离不开人。人和知识一道居于整个社会的核心地位。人力资本的内涵和外延都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不同:1.在农业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必须依靠土地来发挥作用。工业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必须依靠机械、原材料等物质载体发挥作用。人是被动的,是土地和机器的附庸,发挥作用是间接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知识经济社会人力资本发挥作用不再是依附于农场、矿山或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而是靠人的本身的力量。这样,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就有身价倍增之感。人力资本是知识的载体,是人和知识的结合体。人力资本在某种情况下反映了知识的职能。它既是生产对象,也是生产手段,又是生产结果。2.马克思认为:人力资本生产力就是人本身的生产力或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知识生产中,人的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具有创造性(非机械性),就是不受物质生产条件的限制,而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生产率来。人力资本具有本体性(非整体性)和创造力的无限性的特点,这两点决定了人力资本的自有性。它可以独立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
知识寓于在生命的载体和非生命的载体之中。掌握知识的人是生命的载体,它具有激活知识的能力;书本、电脑软件是非生命的载体,知识使自然人变成具有知识力的人。知识是物质和精神的复合体,非生命的物质载体是它的结晶果。生命的精神载体是它的激活因。知识的不断创造和增值赋予了人改造物质的力量。能发明知识、创造知识,使没有编码的知识成为具有编码的知识。知识经济离不开人,人力资本也离不开知识。在知识经济社会,如果知识是经济,知识是财富的话,那么,人才就是经济的资源,就是在创造直接的生产力。知识经济的增长点是知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教育生产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水平。
三、创造条件,为大学走向知识经济社会的中心而努力
大学走进社会中心是众望所归。也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的出现,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威胁。如果发展中国家尽可能有效利用知识积累的增长,就可以增加财富,甚至实现超越,但是如果不是这样,就会更加落后。无论是参与世界竞争也好,还是把本国的经济搞上去也好,大学的作用责无旁贷。前哈佛大学校长洛韦尔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学的存在时间超过了任何形式的政府,任何传统、法律的变革和科学思想,因为它们满足了人们的永恒的要求。在人类的种种创造中没有任何东西比大学更能经受得住漫长的吞没一切的时间历程的考验。
创造条件就是要解决观念问题。我国改革开放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要源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并非是一个孤立的命题,而是囊括了邓小平关于发展高科技、关于科技创新、关于科技与教育结合、教育是基础、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及科教兴国、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但要真正形成全国的共识,还要像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真理标准的讨论那样,来一次思想大解放。
(一)确立知识经济的人才观。人才观主要是指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是教育观念中的核心问题。更进一步说是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角度怎样培养适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才。主要应实现由知识型人才向创造型人才转变。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全面素质,重继承轻创新的观念。改变专业面过于狭窄、人文教育过弱、培养模式过于单一、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方法过于死板的旧的教育模式。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树立知识、能力、素质辩证统一的观点,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观点。既让学生学知识、学做事、学做人,又有以知识、能力、素质作为人才培养三个方面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6年出版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几种基本要素——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重新设计、重新组织。有国外专家说:未来人才应掌握“三张通行证”:第一张是学术性的,第二张是职业性的,第三张是事业和开拓精神,他认为,第三张是最重要的。其实这反映了对素质的重视,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辩证统一关系的关注,反映了人才观的时代特征,是知识经济确立人才观的核心问题。
(二)确立知识经济的功能观。改变过去教育是服务性的观念,向生产性转变。教育具有生产性,是一项产业,是知识产业。教育也是生产力,是知识生产力。过去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脑力劳动者,从这一点上看知识分子的地位。现在知识分子就是知识经济生产的生产者,是知识财富的创造者,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投资观上把教育看成生产性投资。如果说过去是对物的投资,是消费性投资,现在则是对人的投资,是生产性投资。各级政府部门要把教育投资看作可持续发展投资。它是一项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
(三)确立知识经济的新发展观。高等教育在各行各业都要优先发展。把发展经济的着眼点放在教育上,树立办好教育,才能振兴经济,强国富民的观念。高等教育要在保证资源总供给的情况下,打破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而实现优先发展。高等教育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要借助高新技术手段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向远程教育和虚拟学校等现代化办学目标迈进。尽快实现由现行教育为主、计算机教育为辅,到现行教育与数字教育并重,最后到数字教育为主三个阶段的转变。高等教育要实现大众化,使沉重的人口负担变成人力资源。
(四)确立知识经济的办学观。确立知识经济的办学观的核心问题是改革现有的办学体制,拓宽办学形式,变化办学方式。依靠社会力量办学和以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依托,以质量和效益为生命,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高科技、现代化手段为目标。在有条件的大学可以创造科技生产力的部门要尝试企业化管理,在有条件的大学实行一校两制。即发挥教学和科研职能的那一部分仍不改制,只是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上作调整,而发展社会功能和信息功能的那一部分可以改制,变为其他更有利于其发展的所有制形式。在此基础上实行企业化管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实行股份制,租赁制等等,以此逐渐形成一个以高校职能为依托的新产业,带动其他产业,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