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革命功利主义_功利主义论文

坚持革命功利主义_功利主义论文

坚持革命功利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功利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对“功利”向来持贬抑态度,最为极端的表现便是董仲舒的那句名言:“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虽也有事功派的反动,但终未成为主流,扬义抑利一直是占统治地位或主导的思想。这套理论的社会历史渊源,是农耕社会重农抑商的普遍心态,其阶级内容,说到底就是一种“统治术”,是愚民政策的体现,而它的理论实质,用毛泽东的话讲,则是一种“口头上反对功利主义,实际上抱着最自私最短视的功利主义的伪善者”(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821页。)。然而,经过上千年的反复宣讲和价值诱导,这种东西便深深地植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态度、评价模式和思维方式了。它固然培养出了一些“义士”,但也造就了许多“功利主义的伪善者”,普遍地形成了人们的双重人格。这种恶劣影响,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也时时表现出来,长期盛行的那些“左”的理论和政策,无论外表上多么冠冕堂皇,多么振振有辞,拆穿了看,总可以发现其中扬义抑利甚或扬义灭利的思维逻辑和评价逻辑,总可以发现其大唱高调而不讲实际、不求实效、不让人们重视物质利益尤其不能讲个人物质利益的特征。

功利而成主义,是近代西方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近代的功利主义原来就是作为扬义抑利传统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是市民阶层和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阶级自己搞纵欲主义而对社会宣扬禁欲主义道德的理论反映。尽管它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但就它重视人的物质需要和物质利益,反对封建主义虚伪的道德教条和神学教义,适合了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推动了社会经济进步来说,是有历史的进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并不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恰恰相反,它倒是坚持用人们在一定社会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实际利益来解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动机,坚持物质生产和物质利益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价值观上,它坚持功利价值(首先是物质价值)是其他一切价值的基础,人民大众的利益是共产党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唯物史观作为社会认识论和方法论,它是符合人类历史发展实际的科学的理论,作为价值观,它是拥有广泛基础能得到人民大众普遍认同的因而也是最合理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便是革命的功利主义,或叫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

“革命功利主义”是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当时针对一些文艺工作者“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想,具体论述的是文艺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文艺与人民革命事业的关系,中心思想是讲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为革命服务,服务的好坏要看是不是丰富了和提高了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是不是有利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发展。毛泽东说:“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按照政治标准来说,一切有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励群众同心同德的,反对倒退、促成进步的东西,便都是好的;而一切不利于抗日和团结的,鼓动群众离心离德的,反对进步、拉着人们倒退的东西,便都是坏的。”他还特别强调,这里所说的好坏,不只是看动机,还要看效果,并且主要看效果,“社会实践及其效果是检验主观愿望或动机的标准”(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825页。)。建国以后,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仍坚持两个标准的思想,不过有两点不同,一是政治标准的具体内容有了变化,这是历史条件变化了的缘故;二是将范围扩大,不但是文艺而且包括理论研究。那么,是否可以说“革命功利主义”仅仅限于处理文艺、理论研究与政治的关系范围,不宜将之扩大呢?换言之,革命功利主义仅仅是处理个别问题的方法还是可以作为无产阶级价值观的一种概括的提法呢?我以为作后一种理解更为合适更为合理。毛泽东在讲战争的战略和策略、讲政治斗争、讲经济建设等问题时确实没有提到革命功利主义,但那是因为这些领域本身直接就是以功利价值为主的领域,讨论的直接就是利害得失的问题,而强调以人民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为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检验其是非成败的标准,正是革命功利主义的实质所在。相反,如果仅将之局限于理论、文艺等意识形态与政治的关系,倒是很容易导致片面的狭隘的功利主义,“文革”前和“文革”中的事实就是例证。

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最根本的是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同时也与他没有很好地坚持革命功利主义有关。由于对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物质利益以及如何更好地满足这些物质需要注意不够,对物质生产力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理解得不够深刻和精当,在对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剥削和阶级斗争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上,更多的是从伦理主义角度而且是从扬义贬利的角度出发来予以理解和阐释,再加之将革命战争年代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作了不合理的外推,于是在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政治运动的作用,过分强调理想的作用和思想道德的约束作用,而轻视甚至反对物质利益物质刺激的作用和法制的约束作用。这就使得我们多年来所理解的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一种伦理社会主义。毛泽东的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剧。这一方面是说,由于整个指导思想上的这种失误,中国逆世界潮流而动,为禁绝人们的私心和物欲而大搞阶级斗争、文化革命、思想革命,把强调搞经济、抓生产和重视人民物质利益的主张当作错误路线来批判,结果错过了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则是说,他的思想失误,以及一批高层人士认同和支持他的观点,其思想根源乃是我们民族长期形成的扬义贬利的道德至上的传统,乃是在这种传统的熏陶下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评价模式。历史再一次证明,只要不破除这种前现代的思维模式和评价模式,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难以顺利进行。

贫穷和落后的事实深刻教育了人们。不搞好经济,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只有死路一条。这是中共第二代领导人从总结历史经验中得出的结论。而要搞好经济,要尽快地发展中国的生产力,就必须坚持革命功利主义,充分重视物质利益在人们活动中的基础性作用,重视各种理论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包括外国的一些管理经验和方法对于提高生产率的实际效用。邓小平反复重申多次强调的这些道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越来越得到人们的理解,成为国人的共识。

邓小平是一个务实的政治家,也是一个最注重实际的实践家。研究邓小平理论,不能仅限于他的著作和讲话,还必须结合他的领导实践,捕捉他在实践中体现的那种一以贯之的精神和作风,把握他的领导艺术中那些未必都行诸文字的基本立场和方法。邓小平没有说过“革命功利主义”,但在他思维逻辑和行动逻辑中,在他对许多问题的评价和态度中,却处处体现着革命功利主义。革命功利主义确实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突出的特征,是邓小平价值观的根本内容。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粗略的勾画。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今天这似乎是人人都可明白的简单的道理,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中国人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才明白了这个道理的。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一直受到两大问题的困扰,一个是贫穷,一个是阶级剥削或不平等。在马克思那里,阶级的存在是贫穷即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同时又发展不足的结果,消灭阶级和剥削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而不是道德要求。但由于马克思以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作为考察对象,所以消灭贫穷的问题已经解决,消灭阶级剥削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也是合乎道德的。而在中国,问题就要复杂得多。在理论(事实)上,贫穷和剥削孰因孰果,在实践(价值)上,消灭贫穷和消灭剥削孰轻孰重,都是需要仔细考量的。可惜的是,受传统的扬义贬利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模式——如“君子忧道不忧贫”,“不患贫而患不均”——影响,也与对“革命就是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的片面理解有关,决策层几乎未经多大争议就决定了首先消灭阶级和不平等的路线。社会主义=没有阶级剥削,社会主义=平等,这种对社会主义的伦理主义理解从根本上就使我们选择了一条超越中国实际国情和违反经济发展规律的“左”的路线。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是建立在阶级已经消灭所以发展生产力才是主要任务的基础上的,因此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对社会主义的伦理主义理解,没有摆脱对贫穷和剥削关系的倒因为果的理解。正因此,一旦发现还有那么多“右派”,发现那么多人还想“单干”(拥护“包产到户”),发现人们还有“私心杂念”,马上就“重提阶级斗争问题”,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全面放弃了“八大”路线,以至后来发生文化大革命。直到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贫困到了极点,“左”的路线遭到了彻底破产,人们才重新思考这个问题。邓小平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确实是总结了几十年的惨痛教训得出的结论,也是最大的拨乱反正。“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首先要消灭贫穷,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我们的政策对不对,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空讲社会主义

不行,人民不相信”(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63、314页。)。正因如此,当一些人看到改革开放中出现了雇工和剥削,对特区是否“姓社”很怀疑,主张改变政策时,邓小平坚决予以反对,认为是“得不偿失”,对社会主义不利,对人民不利。这一点可说是邓小平一贯的思想,早在1948年,针对当时一些人反对资本家剥削,要求关闭一些工厂、商号,邓小平就指出,“听起来是革命思想,一算帐就知道这不是革命思想,并可使革命遭受失败”,因为这“要影响到比资本家剥削所得多得多的人民的生计”,“我看这不是打倒了资本家,而是打掉了人民的生计”(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102页。)。

“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新中国建立以后,我们一直强调“政治挂帅”“思想领先”,而政治的内容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思想上“兴无灭资”,“斗私批修”,频繁的政治运动和法定的政治学习都是围绕这个中心的。提倡者和坚持者的逻辑是,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江山永不变色。发展到极端,便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也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也不要资本主义的高速度”。邓小平从根本上就是反对这种逻辑和思路的,用他的话说“一算帐就知道这不是革命思想”,“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不搞经济,或经济搞不好,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怨声载道,国防也没有基础,怎么巩固政权?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1、163、162、194页。)。当然,其他方面的工作都要搞好,但经济建设、现代化建设是中心工作,一切都要服从于这个中心,服务于这个目的,并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判断的标准。

“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那么发展经济靠什么?靠人民群众。如何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邓小平认为,根本的主要的是要靠人民群众对物质利益的关心。针对以往把重点放在依靠向人民灌输革命思想、启发人民群众的道德觉悟这种路线,他讲:“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发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这真可谓一语中的,鞭辟入里。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邓小平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6页。)不能把人民群众对物质利益的关心当作是自私自利的表现,也不能把人民群众对“一平二调”、“平均主义”不合理的分配政策的不满当作是落后的表现。不从群众的实际生活和思想觉悟出发制定政策,是脱离群众,把少数先进分子的要求当作是广大群众的要求,也是脱离群众;脱离群众必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政策只能导致低效率或无效率,只能导致经济停滞或倒退。可以说,邓小平发动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以依靠人民群众对物质利益的关心从而调动起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为指导思想的。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依法治国,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他多次告诫全党,“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手都要硬。”(南巡讲话)打击犯罪活动,主要是法制问题,至于杜绝和预防犯罪,则既要靠法制的威慑,也要靠思想政治工作,所以邓小平也讲“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注:《邓小平同志论改革开放》第124页。)。但我们必须明确,法制的威慑作用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作用是不同的范畴,在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方面都是有区别的。法制立足的是功利价值,是依靠强制使违法者受到惩罚,包括付出生命的代价,从而起到威慑、警示和预防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则主要依靠说服教育启发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自觉从而“耻于”犯罪。中国历史上有关于德治和法治的争论,就是区别了这二者而对二者孰要重要孰更基础的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市场规则以及社会规则包括政治活动的规则都必须以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严肃起来,才能取信于民,才能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才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精神文明建设当然很重要,但它必须以法制为基础,并对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起辅助作用;道德教育当然很重要,但这种道德必须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建立新的合理的社会秩序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道德。

“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邓小平革命功利主义最集中最突出地表现在他对目的和手段辩证关系的理解和运用上,也表现在他的“算帐”思想方面。总的目的是经济发展,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既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也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相对于这个目的,其他都可以说是手段,是达到目的的方法。如果承认这一点,在这一点上达到了共识,这就理顺了人们的思路,极大地开阔了手段选择的范围,至于哪一种手段更合适一些,更好一些,那就需要进行一番“算帐”,看看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些目的,看看哪一种更有利一些。任何手段和方法都会有一定的弊病,会带来一些害处,我们只能权衡利害,利大于害者取之,害大于利者弃之。总之,要根据实践的效果来比较,来评价,来检验。要说解放思想,这才是最大的解放思想。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邓小平才坚决支持联产承包制,支持搞特区,支持大胆吸取资本主义的各种先进的管理经验;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他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创造性地提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简而言之,相对于这个目的,各种手段都可以试,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方法都可以用。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的这“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可以看作是他对自己一生革命经验的一种总结性概括,是很值得我们再三深思的。

多年来我们在理论宣传和教育中,甚至在理论研究中,一直不敢或不愿提革命功利主义,在强调物质价值、功利价值时总觉得有点理不直气不壮,老害怕与实用主义划不清界限,这固然与认识上的一些误区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受着传统的扬义抑利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模式的束缚。如果不能自觉地摆脱这种扬义抑利的价值观念和评价模式,就无法克服认识上的误区,更为重要的是,不能在全民族真正杜绝形式主义和讲大话讲空话的恶劣习惯,真正形成从实际出发讲实效重实绩的风气。

扬义抑利,是以义利对立为前提的。如果说,在封建社会,这种义利对立反映了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道德规范和信念与人民大众争取基本生存权利的矛盾,反映了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根本利益的冲突的话,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最有利于人民利益的同时也就是最大的“义”,义利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任何把二者对立扬义贬利的思想和做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在人民利益中,当然还会出现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矛盾,但它们不是对抗性的矛盾,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也不能用扬义抑利的办法来解决,而是要用相互兼顾的办法来解决。离开局部利益和人民大众的个人利益而讲整体利益,离开眼前利益而讲长远利益,只能是空头革命家,只能是左气十足的理论家;因为损害了人民大众的个人利益和眼前利益,也就架空了虚化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听起来是很革命,一算帐就发现是不利于革命甚至会使革命遭受失败的。

革命功利主义以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合理统一为基础以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有机结合为特征,它强调物质利益功利价值是一切价值的根源和基础,但反对只讲功利价值甚至把一切价值都还原为功利价值的错误理论。这种还原论的功利主义,也即是西方近代以来的功利主义,它一方面以个人利益为考察一切问题的基础,否定整体利益的实在性,另一方面否认价值的质的区别,把一切价值都还原为功利价值,甚至还原为个人痛苦和快乐感受的量的加和问题。尽管它在反对封建主义道德的过程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它以抽象的人性论和价值主观论为基础,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它名曰要为道德寻求客观的根据,实际上却否定了道德,取消了道德价值的相对独立性。革命功利主义强调功利价值和实绩的重要性,但它坚决反对狭隘的功利主义。狭隘的功利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只重物质利益,只重功利价值,对精神生活和精神价值不重视,或是片面要求理论、艺术等要为政治服务,为现行政策论证;二是只重眼前利益和暂时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总之都属于急功近利,只是算“小账”而忘记了算“大帐”。应该看到,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地方主义、本位主义现象有所抬头和滋长,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现象有所增加,个人利己主义倾向也有所蔓延,这是需要认真注意的。但是,决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必须重新起用扬义抑利的老办法。恰恰相反,要有效地抑制这些负面现象,只能靠完善和加强法制、靠深化体制改革理顺利益关系,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来解决。

坚持革命功利主义,理直气壮地宣传革命功利主义,强调无论出台什么政策和措施都要注意可行性和实行后的实际效果,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广泛地比较、选择手段和方法,都要讲究实效讲究效率,还是那句话“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才是好猫”,这是否会导致实用主义呢?这是人们常常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其实,革命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界限是不难划清的。实用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经验一元论,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它虽然也讲实践,但它讲的实践不同于我们讲的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而是个人的行动和活动,是个人经验的组成部分;在价值观上,它把一切价值都归约为效用价值、工具价值,只认个人为价值主体,所以,它讲的有用,就是对我有用,并且对我当下有用,对我妥贴地安排经验有用。尽管它后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它的实质并没有变。革命功利主义则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承认价值的多样性,既肯定效用价值手段价值的重要性,又不把一切都归结为效用价值,它强调人民大众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强调各种价值的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判断价值要符合实际的价值状态和发展。这显然都是与实用主义大相径庭的。只要我们坚持人民利益为最高目的,就可以大胆地选用各种方法,大胆地创造各种形式,只要有用有效就证明是好方法好形式。这根本不是实用主义而是革命功利主义。

在全民族集中精力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们积极参与世界性交往、世界性竞争的今天,我们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革命功利主义,以人民群众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统一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三个有利于”为衡量和判断各种政策各种措施各种手段是否正确是否有效的标准,在全国形成讲实际、做实事、重实效的风气,力戒各种大而无当的空话套话,杜绝各种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如此,才可能切切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包括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中国早日实现现代化,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标签:;  ;  ;  ;  ;  ;  ;  ;  ;  ;  ;  

坚持革命功利主义_功利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