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粮食主产区现代粮食农业栽培研究--基于河南省农民的分析_农业论文

中部粮食主产区现代粮农培育问题研究——基于河南省农户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南省论文,农户论文,主产区论文,粮食论文,粮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业转型期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培育现代粮农

在国内外粮食安全问题研究中,国外从农业转型角度研究和国内在农业转型阶段的研究不约而同地把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问题联系在一起。国际上,粮食安全和收入分配是贯穿农业转型过程的两个相关的基本问题,也是评价农业发展绩效的重要标准。农业转型有自由市场、关联战略和市场政策等三条道路(C.Peter Timmer,1998),三者之间政府和市场的宏观作用与农业组织微观反应之间作用关系的差异,形成不同的农业组织构成和资源与利益分配关系,从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也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国内,处于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阶段的粮食安全研究成果演绎出这样的理论逻辑: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农业现代化总体目标是生产出数量充足和安全优良的产品,促进农民增收(柯炳生,2007)。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抓住种粮农民的增收问题,以种粮为主业的专业种植农户收入应高于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和城市工人的收入(张晓山,2008)。但是,实证研究表明发展传统粮食作物经营对实现农民增收没有多少希望(史清华等,2005),由于土地面积过小,小规模农户务农总收入是最低的,有的农户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甚至连温饱都无法解决(张忠明、钱文荣,2008)。因此,依靠政府补贴政策、农业科技投入、信贷资金支持和市场调节等措施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在当前僵化的小农制面前难有作为。已经得到证实,粮补政策有悖于改善粮农生产条件、增加粮食供给的政策初衷(张建杰,2008),小农制严重影响我国农业转型中的粮食安全。培育现代粮农、实现增产增收是农业转型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

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包括东部地区3个、中部地区5个、西部地区2个、东北地区3个,中部的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是我国传统粮食产区。我国粮食主产区和农民增收困难区域在空间上重叠于中部5省。此区域共有5475万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7.8%,粮、油、肉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9.8%、44.1%、26.9%,5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该区域的社会经济特征、资源禀赋条件、制度环境和地理区位等具有很强的一致性、典型性和特殊性,是农业转型难、农民数量多、土地资源缺、农户兼业化程度高的“三农”问题突出区域。

河南省是全国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粮食总产量大,农民收入水平低,是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缩影和典型。2009年河南省粮食总产达量539亿公斤,连续10年保持粮食总产全国第一。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总产量占全国的1/4,除了满足全省近1亿人口的需求外,每年还向省外提供150多亿公斤商品粮。河南省以小农为基础的农业大而不强,呈现出总量大、均值小、土地生产率高、劳动生产率低的特征。只有培育现代粮农、提高粮农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增粮增收、破解农业转型期粮食生产的难题。现代粮农的培育是巩固国家粮食安全微观基础的迫切要求。

二、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兼业化粮农

河南省有1837.7万农户,农户兼业化程度达到80%(句芳等,2006),农业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4.2%,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国的86.7%。河南省农业生产经营户中有95%从事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作物种植业,只有5%从事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根据农户从传统到现代农业转变进程中的性质不同,把农户分为三个类型,即传统农户、转型农户和现代农户。河南省种粮农户主要是兼业化生产经营的传统农户和转型农户。

(一)粮农兼业化程度高,要素配置效率差

首先,相对于劳动要素,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户土地数量不足,把超过土地承载力的劳动投入到农业外部,土地稀缺性阻滞传统农户向转型农户转化。河南省传统农户的人均土地占有量只有1.01亩,低于转型农户的1.37亩和现代农户的1.28亩(见表1),影响到传统农户的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传统农户只有44.36%的家庭劳动力从事农业劳动,有55.64%从事非农产业。相对于土地的剩余家庭劳动力,传统农户通过向农业外部转移劳动力来实现平衡,所以,河南省粮农的兼业化程度高,兼业与小规模粮食种植之间共轭和强化。其次,传统农户的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粮食种植,劳动和土地投入多,要素利用效率低。粮食种植是土地密集型生产活动,传统农户的粮食种植专业化程度达92.71%,高于转型农户的79.86%和现代农户的76.90%。相应地,传统农户土地的劳动集约化程度为2.33%,远低于转型农户的9.82%和现代农户的12.95%。与低集约化程度利用劳动的粮食种植的要素利用方式相反,传统农户却投入了最多的劳动,其农业劳动投入程度达到92.21%,远高于转型农户的89.10%和86.53%,形成粮食生产中的劳动“过密化”,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低下。转型农户和现代农户更多选择劳动密集型利用方式,其家庭劳动的不足通过市场获取,现代农户和转型农户的年雇工支出分别为714.47元和278.18元,高于传统农户的182.22元。传统农户选择种植粮食的直接原因是投资少、风险小,根本原因是土地不足、缺乏农业积累,所以不得不选择行为合理而经济不合理的粮食生产。与传统农户相反,现代农户多选择资金技术密集型的瓜菜种植及林牧业生产。农户的现代化程度越高,经营的非粮趋势越强。

(二)粮农的资本技术集约度低,生产技术手段落后

土地、劳动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传统生产要素,而资本和技术是高度相关的现代要素,资本量越大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以粮农为主体的传统农户资本量小,劳动和土地的资本集约度低。现代农户和转型农户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劳动资本集约度和土地资本集约度都远高于传统农户(见表2)。传统农户的粮食生产主要是以劳动和土地传统要素的投入为主。

以粮为主的传统农户和转型农户,与现代农户相比较,在农业技术应用方面主要表现为技术的应用量和应用技术类型存在显著差异。从传统农户到现代农户,农业技术应用量是依次提高的。按户均使用量和购买支出额,除化肥是转型农户高于现代农户外,种籽、薄膜、燃料和农药等项传统农户低于转型农户、转型农户低于现代农户(见表3)。物化技术的单位面积投入量呈同样规律的变化,现代农户每亩投入的种籽、化肥、薄膜和燃料都高于转型农户和传统农户,传统农户处于最低水平,尤其是薄膜和燃料投入水平差距最大(见表4)。同样,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优质种植技术和保温技术的应用水平从传统农户到现代农户依次提高。农户农业物化技术投入结构和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水平是与传统农户、转型农户和现代农户的生产结构相对应的,是与他们的管理水平相一致的。传统农户选择种植粮食作物,更多是以自有劳动和土地来替代物化技术的投入。

专用性资产的数量是农户的技术手段先进性和生产专业水平的标志。现代农户、转型农户和传统农户拥有专用性资产的数量不同代表着其生产手段先进性和专业生产水平的差异。现代农户的房屋及建筑物、汽车、大中型拖拉机、农用动力机械拥有量最高,转型农户的小型和手扶拖拉机、机动脱粒机、水泵、役畜和产品畜的拥有量最高,而传统农户的所有专用性资产的拥有量都是最少的(见表5)。现代农户拥有量最大的专用性资产都是资产原值高、需要较大投资额的资产种类,转型农户拥有量大的专业性资产则是资产价值额较小并主要是用于种植业的专用性资产。相反,传统农户很少拥有专用生产性资产。传统农户生产技术手段落后主要是由于收入水平低、积累能力弱、缺乏资金投入,根本原因是小规模粮食生产难以形成合理的经济规模。

(三)粮农收入水平差,专业化程度低

根据主要收入来源不同把农户分为8类(见表6)。在各类农户中,有55.8%的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粮,13.1%是打工,4.4%是加工业,3.6%是种菜,3.3%是林果业,2.9%是养殖业,1.8%是运销业,以其他收入来源为主的占15.0%。河南省农户平均年现金收入水平12933.9元,种粮农户为10048.8元,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农户为9897元,这两类农户收入低于河南省农户平均水平,并且这两类农户收入水平相当,表明农户在外出打工和在家种粮之间选择决策中不自觉地遵循了收益等于机会成本的法则。以林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农户的年收入最高,达到33250元。当前种粮是河南省多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粮农家庭劳动的种粮投入比例较低,只占家庭劳动的54.1%。种粮农户家庭劳动的非农化是河南省农户兼业化程度高的微观原因,也是农户在约束条件下利益最大化选择的结果。传统农户拥有的主要生产要素是土地和劳动,而在要素利用中土地种粮和劳动务工的分业配置方式是生产要素数量比例失调(人多地少)和市场要素价格(生产补贴和打工工资)作用的结果。当前异化为地补的粮补政策对兼业化小规模种粮有突出的激励作用,增加了大规模专业化粮食生产经营的土地成本。

兼业化传统农户劳动离农化,专业化现代农户经营非粮化,其经济原因是在现有的制度环境和资源约束条件下难以实现增产增收。巩固国家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的措施是发展专业化现代粮农。

三、专业化现代粮农发展瓶颈:资源和制度

塑造现代农业发展的微观主体需要培育生产经营机制能够与市场调节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互动的现代农户。现代农户生产经营行为对市场信号和政策刺激敏感,做出能动反应。现代农户发展能力强,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是优质的市场主体。生产动机、扩张能力和生产绩效是判定农户能力和判别农户性质的重要标志。现代农户和转型农户的生产动机、扩张能力和生产绩效显著优于小规模粮食生产的传统农户。种粮农户间的差异从经营规模上可以得到清晰观察,规模越大则专业化程度越高。然而,产粮大省河南的资源禀赋条件和制度环境造就了小规模粮食生产的兼业农户。

(一)专业化粮农以增收为目标,而农户兼业化自给性粮食生产特征突出

农户种粮动机是决定其生产行为能否对市场价格信号和政府刺激政策做出反应的内因。从种粮农户总体来看(见表7),农户对种粮目标选择的次数分布频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满足自家需要(70.62%)、增加现金收入(42.93%)、实现自家劳动力就业(2.26%)、避免土地荒芜(1.69%)。可见,经营规模越大以增收为目标的种粮积极性越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农户缺乏发展现代化粮食生产的根本动力。

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条件和低劳动投入的小规模粮食生产使兼业经营的自给性粮食生产成为河南省农户的合理选择,其表现是粮食生产的兼业化与自给性高度一致。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际间的比较证明,经营规模越大则专业性越高、自给性越低,如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相反,作为粮食总产第一大省,河南省粮食自产户比例最高,自产户比例在全国位居第一(见表8)。河南省培育现代粮农的首要问题是发展以增收为目标的专业化规模经营农户。

(二)现代农户扩张的意愿和能力强,而河南省农户扩大经营规模面临土地资源约束

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规模粮农有更强的扩张意愿和能力。调查数据表明(见表9),就耕地流转情况来看农户转入的耕地面积显著大于农户转出的耕地面积,其中,中小及以下规模的粮作经营户转出耕地的倾向在增强,而转入耕地的倾向却在弱化,而中等及以上规模的粮作经营户与上述趋势相反。这说明小规模的粮作经营户有缩减粮食播种面积的行为取向,而大规模的粮作经营户则有增加粮食播种面积的行为取向。

在现有的资源禀赋条件和制度环境下,河南省农户扩大经营规模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土地约束。农户固守土地,表现在经营农业用地的农户比例高,土地流转比例低。河南省经营农业用地农户比例高达96.5%,在全国仅低于甘肃省的98.2%;有租入或租出耕地的农户只有5.0%,在全国最低(见表10)。导致上述结果,既有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原因,也有异化为地补的粮补政策原因。土地越稀缺,农民越惜地,粮补政策扭曲越严重,因为规模越小所得实惠相对越高。囿于土地限制,规模化经营的农户难以成长,劳动生产率也难以提高。

(三)现代农户的盈利水平高,而河南农户难以增产增收

现代农户、转型农户和传统农户的生产绩效是农户在生产过程做出的生产性努力和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做出的分配性努力的结果。农户间经营管理活动的差异包括拥有要素的质量、应用技术的水平和市场交易活动的组织等,最终表现为农业产出效率和农户收益水平的不同。现代农户的粮食总产量、出售农产品收入、农业纯收入、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都高于转型农户,转型农户又高于传统农户,并且他们出售农产品收入、农业纯收入、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之间的差距显著(见表11)。现代农户的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分别是传统农户的7.85倍和36.91倍。在经营成果的各项指标中只有粮食单产是转型农户高于现代农户且差距不大。现代农户表现出高投入、高产出、高收益的特点,是当前农业先进生产力组织形式。

人多地少的河南省发展土地密集型粮食生产总体上不具比较优势。农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3个粮食主产区中河南省处于第12位,农民收入处于第11位。但河南省土地生产率远高于全国平均值,在13个粮食主产区中仅低于东部地区的江苏省和山东省,户均耕地面积和粮食种植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河南省提高农民收入潜力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河南省提高粮农收入水平必须提高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其途径是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粮食经营规模,提高种粮农户商品粮生产能力和盈利水平。

四、培育现代粮农的政策措施:创造条件和环境

粮食安全突出的“政治经济”特性要求正确发挥政策调控和市场机制调节作用,有效解决“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问题,其途径是培育对政策刺激和市场信号敏感的现代粮农。通过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完善粮食生产政策及建设粮食核心区等措施,打破制约现代农户发展的资源和制度瓶颈。

(一)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加快土地市场化流转,为现代粮农实现规模化经营提供制度条件

粮食生产是土地密集型要素配置方式,土地是现代粮农发展的要素,让土地制度改革成为传统粮农实现企业化转变的动力。适度的土地规模是粮食生产吸纳资金、技术和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的必要条件,是现代农业条件下盈利的前提。农户更好地使用技术和资本投入来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为农民提供产权明晰、有保障的、可兑现的土地制度,以及激励农民运用技术和增加投入的措施。

(二)改革粮补政策,降低农户粮食生产成本,为现代粮农增加收入提供有效政策支持

当前的粮食直补政策对专业化粮食生产有负激励作用,规模化专业生产户受益相对减少。粮补政策不仅有悖于政策目标,而且加重粮食增产难度。种粮规模越大,粮补政策所惠越少,不利于专业化的现代粮农发展,要解决当前粮补政策的负激励问题。应把粮补转变为粮食生产服务补贴,有效降低粮农生产成本,真正让粮农直接受益,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利益和盈利水平,以自身的积累能力实现扩大再生产,这样才能发挥政策促进现代粮农发展的积极作用。

(三)建设粮食生产核心产区,实施差别化粮食生产政策,为现代粮农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对粮食生产的直接作用是可以整合力量,把重点放在具有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的产粮区域,走以内涵开发为主的农业集约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形成稳定可靠的粮食生产能力,促进粮农增收。粮食核心区的建设对粮食生产的根本作用是有利于实现粮食生产现代化,促进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这正是现代粮农成长发育所依赖的环境。可以在粮食生产核心区有针对性地加强粮食生产政策,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等措施,使粮食生产政策更精准地施加于粮农,提高政策绩效,有效发挥政府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作用。

标签:;  ;  ;  ;  ;  ;  ;  ;  ;  

中部粮食主产区现代粮食农业栽培研究--基于河南省农民的分析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