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规发展上海的环境产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上海论文,超常规论文,环境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1世纪,上海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已经提出要把环保产业作为未来支柱产业进行培育。这是上海提高城市绿色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和上海环境保护相关产业或环境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对此,我们提出了“超常规发展上海环境产业”的命题,用意有二:一是指出,从上海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单纯发展传统意义上的以末端治理为特点的环保产业是不够的;二是认为,上海的环境产业要适应上海和我国新世纪发展的要求,必须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方式。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能引起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讨论和关注。
第一,对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认识需要深化。
环保产业是国外在其早期或特定的产业内容条件下使用过的术语。然而,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和深化,当前国际上对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内涵更深刻的使用术语是环境产业。两者的差别表现在:环保产业强调的是发展末端治理导向的环境治理产业,以防止环境破坏和污染治理来满足用户的环境需求;而环境产业不仅包括防止环境破坏和污染治理,还包括正面利用生态环境效能的问题。
当代意义上的环境产业有环境产业化(污染治理产业化与生态环境产业化)与产业环境化两个方面的内涵要求,按功能和技术特点大致可以归为四类:(1)面向末端污染控制的产业,即在生产链的终端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技术实施环境破坏的控制与治理,包括政府对公共环境的治理和企业对自身环境的治理两个方面。(2)面向洁净生产技术的产业,即在生产过程中或通过生产链的延长(回收与再利用),减少与消除环境破坏。(3)面向绿色洁净产品的产业,即不仅要求生产过程中资源是高效利用的,不会且较少导致环境破坏;而且要求使用过程中不会使用户或其周围环境受害,废弃后不会使接纳它的环境受害。(4)面向环境功能服务的产业,主要是利用环境资源向人们提供环境功能服务,如生态旅游、生态休闲、健身,人类生活区与生产区的环境景观设计与建设等。
一般来说,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与投入的加深,在环境产业中第一类产业逐渐趋于饱和,而其他三类则有无穷尽的发展,并逐步成为未来环境产业的主流。而目前我国的环保产业是相对狭义的环境产业,主要涉及环保产品生产、三废综合利用、环保技术开发与服务、自然生态保护和低公害产品生产等,属于传统的环境产业化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环保产业大体处于“抵御性控制”层次,而发达国家的环境产业则已成为新技术创新的动力与新生产力的增长点。
由此,我们认为上海发展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应该从狭义的环保产业层次扩展到广义的环境产业层次。这意味着下列三个有利于上海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转折:发展环境产业不仅是为了保护环境,而且要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发展环境产业不仅是发展抵御性的产业,而且要战略性地发展积极性的产业;发展环境产业不能只限于传统的第二产业,更要发展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中的环境产业。
第二,倡导以全面推进为特征的环境产业发展模式。
当代发达国家环境产业的发展一般受到四种机制的驱动:一是政府为捍卫公众环境利益而制定的环境法规以及有关政策;二是政府对公共环境事业的投入;三是环境对企业的成本—效益型驱动机制;四是社会大众对更高生活质量追求而形成的消费需求驱动机制。
在这些机制的作用下,发达国家环境产业的发展,明显地表现出时间上的阶段性、技术和结构上的层次性。这就是所谓的“三级跳”模式,即先发展前述末端治理类产业,然后再发展其他三种产业。具体地说,在以末端污染防治为主的初级阶段,上述第一类和第二类机制起主要作用,发展的是末端治理环境产业,正因为如此,人们一度将环境产业称为“政策驱动型产业”。但对末端治理的投入属于“抵御性支出”,它不会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含量,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企业应该选择新的、更为积极的环境投入方式,这就是第三类驱动机制,它导致洁净技术类产业的发展,将污染问题解决于生产过程之中;最后,第四类机制则引领环境产业发展的方向与潮流,随着公众整体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第三、第四类环境产业将会成为主流,使得环境与经济变为统一体。
驱动发达国家环境产业发展的四种机制,对于我国的环境产业发展同样适用。我们认为,在启动上海21世纪的环境产业时应该考虑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方式,使四种机制和四种产业同时发展和全面推进,而不是简单采取“三级跳”的先后发展模式。要努力做到让政府对公共环境的治理与企业对自身环境的治理同时进行,让末端治理控制型产业、洁净技术型产业、绿色产品型产业、环境功能型产业同步发展,让国内环境市场的开拓与国际环境贸易齐头并举。
第三,通过建设环境科技产业园区推进超常规发展。
我们认为,要使上海环境产业能够快速崛起,实施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模式,其重要机制就是建设环境科技产业园区,通过布局、科技、产业、资金、政策的高度集中,促进上海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建设环境科技产业园以超常规的方式发展上海环境产业,是改进当前上海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发展不足的需要。根据2001年的环境保护相关产业调查,上海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存在着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环境产业的规模不居优势;二是重点领域的系统集成能力不强;三是缺乏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四是环境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建设环境科技产业园区,可以从制度上和机制上改变现状,使上海的环境产业与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环境保护需求、生活质量需求相适应。
另一方面,根据对国内外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的一般性认识,以及有关环境产业对市场、制度和技术储备强烈依赖性的分析,我们认为当前上海环境产业的发展虽然处于相对滞后地位,但在政策和制度、市场、区位以及技术方面存在着建设环境科技产业园区的潜在综合优势。上海应该通过建设环境科技产业园区,为超常规发展面向21世纪的环境产业提供良好的制度条件,要争取在3-5年的时间内,尽快地把环境保护相关产业培育成为上海新世纪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要多方面进行制度建设,发展上海的环境市场。
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以及上海的环境市场是不成熟的。要振兴和发展我们的环境市场,应该从多方面进行制度建设。
要有效地发挥环境法规的制约作用。应从发展环境产业的角度,对现有的环境法规(包括环境标准与环境税费制)进行审视,对这些法规的合理性和执行的可操作性进行检查,以确保它们能对环境产业的开拓和发展起到应有的驱动作用。
要有效地提高现有环保设施的运行效率。要提倡“谁污染、谁治理,谁治理、谁收益”,前者反映环境法规的约束力,后者可以将治理污染变成具有商业价值的市场安排。因为后者能够衍生出一种环境治理专营公司,专营代理对用户环境设施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专营公司既可以因为其专业化经营,确保治理质量并获得经济效益;同时污染企业本身也能达到环境标准,且不增加甚至降低治理成本。
要纯洁政府对环境产业的管理职能。要重新确认政府中与环境产业有关的不同职能(例如发展规划、政策制定、监督等)。现有的环境产业协会,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按市场要求进行改组,使其成为拥有相当权利的行业协会,能对生产具有特殊品质产品的企业进行资格审批,能组织进行促进行业发展与保护企业共同利益的市场行动。
政府需要在稳定、扩大、规范、发展环境产业市场方面,做出更广泛的政策支持。例如在环境政策方面,解决环境问题时实行“上下游并重,上游优先”;在经济政策方面,通过税收、信贷、政府采购政策、工业布局规划等来开拓、稳定和规范环境市场;在社会政策方面,通过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来促进环境产品需求的升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