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联合舒适护理对长期血透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论文_吴佳欢,刘海英,臧秀娟

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 血透室 201600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血透中心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SDS,SAS心理评分及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SDS,SAS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透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干预护理;血液透析;SDS;SAS;心理健康;生活质量

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是终末期肾病病患的主要替代疗法,其对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紊乱,清除代谢毒物,避免多脏器功能损伤具有重要的意义[1]。由于血透治疗时间较长,平均患者病程长达数年[2],以及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容易导致患者各种消极情绪不得消解,甚至引起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极大降低患者依从性,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最终影响治疗疗效和患者生存质量[3-5]。因此,对血液透析病患尽早开展心理干预,帮助病患减轻心理负担,对于改善疾病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生存质量非常必要。因此,本研究对90 例在本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病患进行心理干预,与对照组比较心理评估量表及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拟证明心理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和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血透中心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通过医院伦理委员的要求,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 例。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25/20,年龄55.6±5.5 岁,透析时间 4.2±1.2年,其中原发疾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15 例,多囊肾6 例,其他原因1 例。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27/18,年龄59.5±5.2岁;透析时间3.9±1.3 年,其中原发疾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3 例,糖尿病肾病8例,高血压良性肾小动脉硬化症13 例,多囊肾7 例,其他原因4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血透患者血透期间接受常规临床护理,即临床Ⅱ级护理内容,观察组患者则在一般护理基础上接受心理干预治疗,具体措施如下:(1)首先建立良好的护患沟通渠道,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针对患者不同的受教育程度采取个体床旁指导的方式,保持语言亲切、态度和善。在情感、行为上接受病患的心理表达。耐心介绍、解释舒适护理的目的与方法,并且使患者重视血液透析的自我维护,促进患者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要列举周边治疗实例,建立病患信心,告知病患只要遵医嘱,按要求进行透析,可以达到长期且高质量的生存,使病患对医疗措施和医疗效果达到认同。2)心理护理。通过沟通交流掌握患者的实际心理情绪,对于存在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的患者应及时予以心理疏导,避免负性情绪应激反应的发生。同时重视病患家属的心理状态。要求与病患家属的交流应真挚、热情、亲切,认真了解病患家属的心理活动,了解家属时间、经济等多方面困难,以病患家属的角度设身处地地给予理解帮助,给病患家属以信任和安全感,同时避免误解对病患家属造成的消极反应。(3)生活护理。根据患者自身生活习惯、病情及治疗的需要,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制定针对性训练计划,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鼓励患者进行适当强度的肢体活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活动强度以不疲劳为准。(4)饮食管理。指导患者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以适量的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食物为核心,重视营养的均衡摄入,增强患者的体质。

1.3 观察指标

采用SAS 焦虑评分量表及 SDS 抑郁评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程度(分数越高焦虑抑郁越严重),并采用卡氏百分法评估两组血透患者生活质量(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基于百分制视觉模拟评分制定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调查问卷,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越高;另采集两组血透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6.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对照组和与观察组在性别比例,年龄,透析时间,疾病组成上无统计学差别(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 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SDS,SAS 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DS,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SAS 评分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近些年,随着肾脏功能衰竭患者数量的上升,需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病患数量也随之上涨[6]。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可有效延长病患的生存时间。然而,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患者可能会引起尿毒症代谢紊乱等相关并发症,同时给患者的心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长期的治疗和高昂的治疗费用以及各种并发症带来的身体痛苦均给病患造成了较大的精神压力,导致精神症状的出现,维持性血透病患有着较高的抑郁、焦虑发生率,甚至有病患出现了抵触、放弃治疗的情况,严重影响血透效果及预后结局。

SAS 焦虑评分量表及 SDS 抑郁评分量表是国内外应用广泛的两种测量心理障碍的量表,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本组研究以护理干预作为切入点,护理前后通过统计分析两组的SDS、SAS评分发现,护理前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二者的差异显著(P<0.01),护理后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及治疗依从性,发现观察组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通过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患心理健康状况有积极的影响。心理护理是一种专业性护理干预措施,其为结合患者实际心理状态给予患者针对性心理管理的一种方法,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可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焦虑、抑郁状态 [7-8]。医护人员对病患的心理支持能促进病患的心理健康。针对血透病患不同的心理障碍,积极采取相适应的方式,使病患能够正视疾病,对抗疾病和治疗带来的焦虑和烦恼,积极配合治疗,延长其生存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上述结果提示心理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透析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利英. 心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患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6,15(18):1840-1842.

[2]王申伟. 血液透析急性并发症的病因及处理[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7):242-243.

[3]刘锦霞. 心理护理干预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安徽医药,2013,17(11):2002-2004.

[4]许雪华. 心理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16-17.

[5]宋广艳. 浅谈心理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伤残医学,2011,19(7):85-86.

[6]陈亚民. 维持性血液透析病患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99-1700.

[7]林亚妹,潘巧虹 . 综合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观察 [J].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766-2767.

[8]孙雪梅 . 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J].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2011,20(3):256.

论文作者:吴佳欢,刘海英,臧秀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  ;  ;  ;  ;  ;  ;  ;  

心理干预联合舒适护理对长期血透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论文_吴佳欢,刘海英,臧秀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